中觀今論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第一節 頓漸與偏圓.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仰望星空,我们不仅会问: 1 、什么是宇宙?它有多大? 2 、宇宙是怎么形成的? 3 、宇宙里有什么? 我们把人类目前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 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 140 亿光年)。 我们把人类目前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 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 140.
Advertisements

點 觀世音菩薩 分享人生積極正面訊息 創造宇宙合諧快樂能量 無事莫把閒話聊 是非往往閒話生 無 j 無事莫把閒話聊 是非往往閒話生.
士嘉堡華人浸信會 二零一一 夏季主日學 認識「佛教」 與「基督教」之分別 王建革、丁家滿 二零一一年七月十日.
2016 新春禪三 茶禪一味 2014果如法師 著2016 陳武雄整理.
佛教.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莫札特音樂中心親職講座 主題:親子數學好好玩 時間:94年5月21日星期六下午2:00~3:30 地點:莫札特音樂中心演奏廳 主講:邱韻如(長庚大學 通識中心) 歡迎國小階段的小朋友及家長一同來體驗親子數學的樂趣。 請帶鉛筆、橡皮擦、剪刀 May Sun Mon Tue Wed Thu.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章〉 大乘通說~禪波羅蜜
梁皇寶懺懺文法意 主講者︰永餘法師 2009/5/20 永餘編製.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圓的一般式 內容說明: 由圓的標準式展出圓的一般式.
圓的一般式 內容說明: 由圓的標準式展出圓的一般式.
智慧波羅蜜 馮新聰 點傳師.
二諦之安立 (著重於一切法空性) 《中觀今論》 第十章第二節 沈文義 12/29/‘05.
中國的宗教.
中國的宗教.
《春曉》.
學經心得報告--以六祖壇經為主.
如得法師開示 廣大供養意樂提策 1.
中觀今論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 第一節 太過‧不及‧中道 參考資料: 福嚴佛學院, 講義.
夢幻般的美景 解讀一些出自佛教的有趣成語.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膨脹.
認識倍數(一) 設計者:建功國小 盧建宏.
人間大學遠距教學 阿含經的菩薩道思想(8) 林崇安教授 2008年4月30日.
文化差異 Elick Yang.
野地的花 Flowers of the Field
野地的花 穿著美麗的衣裳 天空的鳥兒 從來不為生活忙 慈愛的天父 天天都看顧 他更愛世上人 為他們預備永生的路
9/28號專題報告 Web網頁遊戲 曾建瑋.
4B冊 認識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關係.
妙雲集導讀正聞篇 我們的身心 丘中仁.
法眼僧蹤 融熙詞曲.
Quiz6 繳交期限: 12/14(四) 23:59前.
探索唯識(再修訂版) 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陳玉璽 主講.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戚文鋒 4/12/2010 全港性系統評估前後 戚文鋒 4/12/2010.
六9考題(物質循環)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會經由哪兩種作用而循環不已? (10%)
數學 近似值 有效數值.
第一講:課程介紹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蔡耀明 教授
《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羅蜜 圓融 /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乙二、別釋修學方便 丙一、明教觀宗本 丙二、明二諦觀門 丙三、明起修方便 丁一、明二諦修證次第 丁二、明二諦正觀教學 戊一、世俗假施設門
圓周率在中國.
工程數學 Chapter 10 Fourier Series , Integrals , and Transforms 楊學成 老師.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佛果功德 開仁 /
圓的定義 在平面上,與一定點等距的所有點所形成的圖形稱為圓。定點稱為圓心,圓心至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稱為半徑,「圓」指的是曲線部分的圖形,故圓心並不在圓上.
【菩提道次第廣論 】
第七課 第一格變式的陽性名詞, 介詞.
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 §11.1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11.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十二門論-觀相門第四
野地的花.
交流電路(R-L) R-L Series Circuits ATS電子部製作.
從龍樹《中論》第二十四品 深入瞭解大乘空觀
6年級數學 方程式計算複習 巫鑛友老師製作 2003年4月13日.
好朋友相處之道 10句讓你心有所感的話 mar03280 整 理 Music: Angels Sing.
博愛醫院鄧佩瓊紀念中學 音程.
Commando War ★★☆☆☆ 題組:Problem Set Archive with Online Judge
經文:哥林多前書 9 章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 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
Parasitics Extraction (PEX) 與 postsimulation(posim)
歸納法(1):歸納法的類別.
音樂欣賞 Music Appreciation
日式素雅商务模板 Office2010 and above, click to select the picture, right, Format Picture, fill, or image texture fill, file, select the image to your quest.
夢幻般的美景 解讀一些出自佛教的有趣成語.
大家吉祥.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台中市信義國小 六年七班34號_楊凱茵 製作日期:2012/04/12
位似.
有趣的計算 如果令A、B、C、D……X、Y、Z這26個英文 字母,分别等於百分之1、2、3、4……24、
17.1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佛教之開展與現代佛教 丘中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觀今論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第一節 頓漸與偏圓

頓漸與偏圓 證悟,有偏真與圓中。 根機,有鈍根與利根。 悟證,有頓悟與漸悟。

東晉、南北朝時代的道生:不悟則已,一悟即圓滿究竟。 在平時修集種種資糧,達到究竟時,一悟永悟,一了百了。 中國佛教界所稱頌的證悟有二: 一、道生的頓悟:主張漸修頓悟 東晉、南北朝時代的道生:不悟則已,一悟即圓滿究竟。 在平時修集種種資糧,達到究竟時,一悟永悟,一了百了。 二、禪宗的頓悟:主張直下頓悟 主張學者先求自悟本心─本來清淨的佛性, 一旦廓然大悟的,即參學事畢。 他認為,在「七住」內沒有悟道的可能,必須到「十住」 時最後一念「金剛道心」,才有一種猶如金剛般堅固、 鋒利的能力,頓將一切妄惑(愚昧無知)斷得乾乾淨淨, 由此得到正覺(真正的覺悟),即頓悟成佛。 惠能認為,「凡夫」和「佛」,並無多大差別,關鍵在於「迷」和「悟」。 而由迷到悟,又只是「一念」之間。 所謂「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依大乘佛法的共義,應該是從漸修到頓悟,再從頓悟到圓修。 漸修:眾生最初發心,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修積功德, 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 龍樹說:「若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邪空」。 若沒有福智資糧的積集,即夢想悟入空性,這是不可能的。 頓悟:悟到一切法空性,遍一切一味相。 更依此頓悟的般若慧,攝導萬行,修習上進。 圓修:達到性修不二,事理無礙,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 因事修而起頓悟,依真悟而起廣行,頓悟在實踐過程的中心。 道生的直修到成佛而頓悟,是末後的 禪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是最前的

從凡入聖,即先從事修而後入真悟,所悟的理是什麼? 悟偏真 與 悟圓中 西藏傳有二宗:極無戲論、現空如幻 天臺宗:偏真、圓中 唯識家、月稱論師:以究竟圓悟中道為成佛 中國的三論宗:悟即是圓中的,二諦並觀的 龍樹『大智度論』:「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 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 由般若慧泯絕一切而不取相,即是悟真性; 方便智從空出有,才能行莊嚴佛土、成熟眾生的廣大行。 『智論』 :「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 「慧眼無所見而無所不見」

「一切智一心中得」 (『智度論』卷二十七原文 ) 以道智得一切智,一切種智, 「三智一心中得」(天臺宗引『智度論』)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三智, 一念頓了即空、即假、即中,即是圓觀圓證 「一切智一心中得」 (『智度論』卷二十七原文 ) 以道智得一切智,一切種智, 三智一心中得,或二智一心中得,總之是圓證的 一切智,觀總相即諸法空相 道種智,觀別相,種種方便智慧來教化眾生 一切種智,觀照事物的總相,亦能認識別相,這即是中道。 若能具足「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 三種智慧,就能徹底滅除一切煩惱,達到佛教的理想境界。 《大品般若經》

一、一心,還是有次第的,先般若智證真,後方便智達有。 二、一念心中得,雖頓得而用不妨前後起,即頓得而漸用。 一心中得 (龍樹菩薩引述的解釋) 一、一心,還是有次第的,先般若智證真,後方便智達有。 二、一念心中得,雖頓得而用不妨前後起,即頓得而漸用。 雖圓滿證得,然慧的作用,可以有先側重此而後側重彼的 不同。如一時得到多少東西,但可以前後使用,不必在同 一時用。 三 、一念中得,即可一念心中用。 三論宗以為:「發心畢竟二不別」 從最初發心到最後證悟,是相應的,同一的 三種智慧雖是先後依次得到的,但三智實在「一心中得」, 最後是一齊具足,可以同時兼有的 《大智度論》

論證悟 (偏真與圓中) 緣起性空的無礙觀,是初修行者不可缺少的正見; 觀空性是不能離開緣起而別觀的。 同時,性空也是不壞緣起的。 總之,行者的悟證,首先要得空有無礙的正見。 若功德不足,方便慧不足,即證畢竟空性,極無戲論; 若功德深廣,方便慧善巧,即能頓悟圓中。 二者同依空有無礙的正見,同得性空寂滅的法性, 在修行的路徑與目標,可說是同一的, 不過因眾生根性利鈍不同,有但證偏真與圓中的差別。

龍樹菩薩: 眾生根性有利鈍 有發心後久久修行始得無生忍的, 有發心即得無生法忍,廣化眾生的, 甚至有發心即得無生忍,現生成佛的。 利鈍二根所說為何 ? 是以未證悟前有無積集福智資糧而分別。 未廣集福智資糧的,或悲心不充,即須長時修習始得無生法忍。 有因過去廣修眾行,福慧圓具,悲心充沛,故一見佛聞法, 即悟無生法忍,甚至有證得圓極的佛果。 龍樹以為釋迦佛是鈍根菩薩,七地得無生忍; 由此可見鈍根菩薩,即普遍而正常的大乘根性。 見道的圓證空有無礙是可能的,而事實是不易做到的。

中道之實踐 首先要以緣起性空,空有無礙的正見。 發心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修積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 頓悟到一切法空性的般若慧,修習上進。 達到事理無礙,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