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疸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梁 丽 娟
目的要求 1.了解黄疸的证候特征、范畴及研究进展。 2.熟悉黄疸的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掌握黄疸的临床证候特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一、病名 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
历史沿革 病因: 黄疸之名首见于《内经》。又称“黄瘅”。 《素问·平人气象论》、《灵枢· 论疾诊尺》指出了黄疸病诊断的三大特征。 《伤寒论》归结为湿热、寒湿、瘀血、火邪,尤为强调湿热与寒湿在发病中的重要地位。 《金匮要略》重申:“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的主张。 《诸病源候论》认为有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
分类: 始于《金匮》将黄疸分为五疸: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 《诸病源候论》将黄疸证急而危重者称为“急黄”。并首先引入“阴黄”这一概念。 罗天益《卫生宝鉴》中,根据黄疸的性质,分为阳黄与阴黄两大类。 《景岳全书》提出了“胆黄”这一病名。
治疗上: 《金匮要略》:“但利其小便”、“当以汗解之”、“当下之”等治疗原则。 传染性: 《瘟疫论》对瘟黄的传染性已有初步认识。 《沈氏尊生书》认识到这一类黄疸具有起病急,病情凶险,又有传染性等特征。 西医学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二、病象 主症:目黄、身黄、小便黄。 阳黄 :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湿热之象。 阴黄 :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脉濡缓等寒湿之象。 急黄 :黄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挟毒,内陷心营之候。 虚黄 :黄色淡,伴心悸乏力,头晕目眩。
三、病位 肝 胆 脾 胃
四、病类 共分为四类: 阳黄 阴黄 急黄 虚黄
五、病性 一部分为传染性(消化系统)。 阳黄---多为热证,实证 阴黄---多为寒证,虚证 急黄---传染性 虚黄---虚证
六、病程 有长 、有短。
七、病因病机 黄 疸 胆 液 不 寻 常 道 而 外 溢 病机关键:湿浊中阻,胆汁外溢 感受实邪疫毒 熏蒸肝胆 肝失疏泄 感受实邪疫毒 熏蒸肝胆 肝失疏泄 疫毒重,病势暴急凶险 热毒炽盛 嗜食膏粱 损伤脾胃 湿浊内生 郁而化热 熏蒸肝胆 酗酒过度 嗜食寒凉 损伤脾阳 湿从寒化 寒湿阻滞 疏泄失职 服苦寒药 脾阳素虚 积聚日久不消 瘀血、砂仁阻滞胆道 素体脾胃虚弱 气血化源不足 肾精不能化生阴血 血败不华色 肾 精 不 足 胆 液 不 寻 常 道 而 外 溢 黄 疸
综上所说认为 1.主要病邪:湿邪 2.基本病机:湿浊阻滞,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 3.发黄的病理关键:湿蒸热郁 4.黄疸的病理演变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 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发黄—阳黄 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发黄—阴黄
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有饮食不节、饮酒、肝炎接 触史,或使用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 2、临床特征: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白睛 发黄为关键。
3、发病特性: 阳黄—初期有类似风热夹湿感冒的症状--发黄 急黄—起病急,迅即加深—内陷心包 阴黄—起病缓慢,病程长—多为阳黄转化 虛黃—起病缓,病程长—虚症 4、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谷丙、谷草转氨酶,B超,CT ,胆囊造影等有助于诊断。
(三)诊断黄疸注意事项 1.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 2.要排除假性黄疸 A .球结膜下脂肪沉着 B .大量进食含β -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
九、鉴别诊断 与萎黄、黄胖鉴别 黄疸 黄胖(脱力黄) 萎黄 病因病机 湿浊阻滞,肝失疏泄,胆汁外溢 钩虫匿伏于肠中,耗伤气血。 气血亏虚,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 主 症 目黄、身黄、小便黄 面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 面及全身萎黄不华 兼 症 纳呆、腹胀、恶心 善食易饥、嗜食异物 眩晕、气短、心悸 特征鉴别 双目黄 双目不黄
口干,烦渴,易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热象 十、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阳黄、阴黄、急黄、虚黄。 阳黄 阴黄 病因病机 湿从热化,湿热相交 湿从寒化,寒湿凝结 病性 实证,热证 虚证,寒证 病情 起病急,病程短 起病短,病程长 发热 可有高热 不发热 色泽 黄色鲜明如桔色。 黄色晦暗如烟熏 伴症 口干,烦渴,易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热象 脘闷腹胀,畏寒神疲,口淡不渴-寒象 舌脉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 清热利湿为主 温中健脾化湿为主 预后 一般良好 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急黄 虚黄 病因病机 热毒炽盛,营血耗伤 血败不能华色 病性 实证,热证 虚证 病情 起病急骤 起病缓 发热 壮热 不发热 色泽 色黄如金 色黄而淡 伴症 神昏谵语,烦渴-热象 心悸乏力,头晕目眩 舌脉 舌质红绛,脉弦细数或洪大 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补气养血,健脾柔肝 预后 凶险 病程缠绵,难求速效
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热重于湿—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 渴,恶心呕吐,小便短赤,便秘,苔黄腻 脉弦数。 湿重于热—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3、阴黄宜辨寒湿与血瘀 脾胃虚寒,寒湿内阻---黄色多晦暗不泽,或 如烟熏,神疲畏寒, 舌苔白腻,脉濡缓。 瘀血阻滞,胆液失泄---色黄而晦暗,面色黧 黑舌质紫暗,多见瘀 斑,脉弦涩。
(二)、治疗原则 《金匮要略》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明训。 治疗大法---祛湿利小便。 阳黄—苦寒攻下(清热解毒) 阴黄— 温化寒湿 阴黄— 温化寒湿 化瘀退黄 急黄—清热解毒凉血 虚黄—健脾生血柔肝
治疗黄疸的注意事项: 1、热重—清热护阴。 2、湿重—化湿护阳。 3、调理肝脾功能,即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改善肝郁脾壅、瘀血阻络的病机,防止转为积聚、鼓胀。 4、久病扶助正气,即滋补肝肾,健运脾胃。
(三)、分证论治 阳黄 1、热重于湿 证( 热偏重)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主方:茵陈蒿汤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疸明显,色泽鲜明)+湿热中阻 证( 热偏重)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主方: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色如桔)+湿热中阻证 (湿偏重) 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湿热。 主方:茵陈五苓散。
急黄 主证:黄疸的特点(深黄而迅速)+疫毒 内陷营血(闭窍动血)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主方:犀角散
阴黄 1、寒湿阻遏 主证:黄疸的特点(晦暗如烟薰)+寒湿中阻证 治法:温化寒湿,健脾退黄 主方: 茵陈术附汤
2、血瘀肝郁 主症:黄疸的特点(黄色晦暗)+血瘀肝郁证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药:鳖甲煎丸
虚黄 主证:黄疸的特点(淡黄而不鲜明)+气虚血败证 治法:补养气血,健脾柔肝 主方:小建中汤
十一、其它疗法 1、茵陈300克,水煎服,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 2、虎茵汤:虎杖,茵陈,红枣各30克,煎或100ml加糖 适量,分2次服,连续服至黄疸消失。 3、肝炎Ⅱ号方:龙胆草10g, 败酱草15g,大青叶(或板蓝根)15g,青蒿15g,车前草30g,水煎服,治急性肝炎,有退黄及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4、金钱草30g,水煎服,用于胆囊炎、胆石症之黄疸。 5、青黛15g,明矾3g,共为细末,装入胶囊,分3次服, 1日服完,用于黄疸经久不退者。 6、针刺方法。 7、穴位注射:板蓝根注射液,V-B1等。
十二、转归预后 (一)·转归 1、阳黄——预后良好 2、急黄——内陷心营,动血闭窍,预后不良 3、阴黄——积聚、鼓胀,预后不良。 黄疸渐退,预后好。
十三、预防与调护 1、精神调摄 2、饮食有节 3、起居有常
谢谢!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