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疸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梁 丽 娟.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1 .特点:味甘淡或苦,性寒,主入肝胆。 2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3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目黄、身黄、小便黄。
Advertisements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中医系 陈良金 三峡大学医学院 1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 机。 2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 断和鉴别诊断。 3 、熟悉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高热 证的急救处理。 4 、了解外感发热的调护、预后 目的要求.
饮食五行与食疗养生 第六课肝、胆食疗方法分析 病因分析 肝炎、胆囊炎 高血压 头痛、失眠、黑眼圈.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外感发热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教学目的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机。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断 和鉴别诊断。 掌握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温 病 学 病 例 分 析温 病 学 病 例 分 析 长 春 中 医 学 院长 春 中 医 学 院 温 病 教 研 室温 病 教 研 室.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肝 功 能 试 验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王兴宁 肝 脏 的 主 要 功 能肝 脏 的 主 要 功 能肝 脏 的 主 要 功 能肝 脏 的 主 要 功 能  代谢  生物转化  排泄与分泌  凝血与纤溶.
湿 阻.
第二十章 祛湿剂.
痢疾.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胁 痛.
痤 疮.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淋证水肿. 淋证水肿 (一)淋证的概念 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引起的以小便贫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黄 疸.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消化系统湿热病证中医诊治进展 滕州市中医医院 王洪京.
温 病 学 病 例 分 析 长 春 中 医 学 院 温 病 教 研 室.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祛 湿 剂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1.
鼓 胀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系 中内教研室 周新强.
僵、麻、晕、瘫、流口水,首先脑塞通丸 脑血管疾病典型病例介绍及常见问题解答 编写:李旭勇等 编审:韩勤学.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西医内科学教研室.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王 付 制 作.
本篇论述了黄疸病的脉症及治疗。“疸”,《说文》:“黄病也”。黄疸病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从病因看有谷疸、酒疸、女劳疸之分。从病机上有湿热、寒湿、火劫、燥结、女劳以及虚劳等,但以湿热为多。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均贯穿其中。本篇的治法、方剂在临床上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辨 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宗士群.
望 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八章 病性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胎 黄 儿科教研室.
黄 疸 目的要求 中医系 陈良金 1.了解黄疸的证候特征、范畴及研究进展。 2.熟悉黄疸的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肺结核.
非酒精性脂肪肝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田 丰.
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经行感冒.
黄 疸.
气血同病辩证.
汗 证.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乳衄.
胁痛 中 医 内 科 梁丽娟.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中 医 八 纲 辨 证 主讲人:副主任中医师古献民.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祛 湿 剂.
常见症状评估和 护理诊断 * 黄疸6 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 章 雅 青.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消 食 剂.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十二章 黄 疸.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临床表现 潜伏期 HA 30天(15—45) HB 70天(30—180) HC 40天(15—150) HE 40天(10—70)
慢性骨骼、软组织疼痛治疗 浙江大学医学部附属二院骨科.
2018年流感中医辨证论治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刘清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黄 疸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梁 丽 娟

目的要求 1.了解黄疸的证候特征、范畴及研究进展。 2.熟悉黄疸的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掌握黄疸的临床证候特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一、病名 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

历史沿革 病因: 黄疸之名首见于《内经》。又称“黄瘅”。 《素问·平人气象论》、《灵枢· 论疾诊尺》指出了黄疸病诊断的三大特征。 《伤寒论》归结为湿热、寒湿、瘀血、火邪,尤为强调湿热与寒湿在发病中的重要地位。 《金匮要略》重申:“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的主张。 《诸病源候论》认为有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

分类: 始于《金匮》将黄疸分为五疸: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 《诸病源候论》将黄疸证急而危重者称为“急黄”。并首先引入“阴黄”这一概念。 罗天益《卫生宝鉴》中,根据黄疸的性质,分为阳黄与阴黄两大类。 《景岳全书》提出了“胆黄”这一病名。

治疗上: 《金匮要略》:“但利其小便”、“当以汗解之”、“当下之”等治疗原则。 传染性: 《瘟疫论》对瘟黄的传染性已有初步认识。 《沈氏尊生书》认识到这一类黄疸具有起病急,病情凶险,又有传染性等特征。 西医学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二、病象 主症:目黄、身黄、小便黄。 阳黄 :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湿热之象。 阴黄 :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脉濡缓等寒湿之象。 急黄 :黄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挟毒,内陷心营之候。 虚黄 :黄色淡,伴心悸乏力,头晕目眩。

三、病位 肝 胆 脾 胃

四、病类 共分为四类: 阳黄 阴黄 急黄 虚黄

五、病性 一部分为传染性(消化系统)。 阳黄---多为热证,实证 阴黄---多为寒证,虚证 急黄---传染性 虚黄---虚证

六、病程 有长 、有短。

七、病因病机 黄 疸 胆 液 不 寻 常 道 而 外 溢 病机关键:湿浊中阻,胆汁外溢 感受实邪疫毒 熏蒸肝胆 肝失疏泄 感受实邪疫毒 熏蒸肝胆 肝失疏泄 疫毒重,病势暴急凶险 热毒炽盛 嗜食膏粱 损伤脾胃 湿浊内生 郁而化热 熏蒸肝胆 酗酒过度 嗜食寒凉 损伤脾阳 湿从寒化 寒湿阻滞 疏泄失职 服苦寒药 脾阳素虚 积聚日久不消 瘀血、砂仁阻滞胆道 素体脾胃虚弱 气血化源不足 肾精不能化生阴血 血败不华色 肾 精 不 足 胆 液 不 寻 常 道 而 外 溢 黄 疸

综上所说认为 1.主要病邪:湿邪 2.基本病机:湿浊阻滞,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 3.发黄的病理关键:湿蒸热郁 4.黄疸的病理演变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 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发黄—阳黄 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发黄—阴黄

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有饮食不节、饮酒、肝炎接 触史,或使用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 2、临床特征: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白睛 发黄为关键。

3、发病特性: 阳黄—初期有类似风热夹湿感冒的症状--发黄 急黄—起病急,迅即加深—内陷心包 阴黄—起病缓慢,病程长—多为阳黄转化 虛黃—起病缓,病程长—虚症 4、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谷丙、谷草转氨酶,B超,CT ,胆囊造影等有助于诊断。

(三)诊断黄疸注意事项 1.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 2.要排除假性黄疸 A .球结膜下脂肪沉着 B .大量进食含β -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

九、鉴别诊断 与萎黄、黄胖鉴别 黄疸 黄胖(脱力黄) 萎黄 病因病机 湿浊阻滞,肝失疏泄,胆汁外溢 钩虫匿伏于肠中,耗伤气血。 气血亏虚,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 主 症 目黄、身黄、小便黄 面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 面及全身萎黄不华 兼 症 纳呆、腹胀、恶心 善食易饥、嗜食异物 眩晕、气短、心悸 特征鉴别 双目黄 双目不黄

口干,烦渴,易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热象 十、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阳黄、阴黄、急黄、虚黄。 阳黄 阴黄 病因病机 湿从热化,湿热相交 湿从寒化,寒湿凝结 病性 实证,热证 虚证,寒证 病情 起病急,病程短 起病短,病程长 发热 可有高热 不发热 色泽 黄色鲜明如桔色。 黄色晦暗如烟熏 伴症 口干,烦渴,易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热象 脘闷腹胀,畏寒神疲,口淡不渴-寒象 舌脉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 清热利湿为主 温中健脾化湿为主 预后 一般良好 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急黄 虚黄 病因病机 热毒炽盛,营血耗伤 血败不能华色 病性 实证,热证 虚证 病情 起病急骤 起病缓 发热 壮热 不发热 色泽 色黄如金 色黄而淡 伴症 神昏谵语,烦渴-热象 心悸乏力,头晕目眩 舌脉 舌质红绛,脉弦细数或洪大 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补气养血,健脾柔肝 预后 凶险 病程缠绵,难求速效

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热重于湿—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 渴,恶心呕吐,小便短赤,便秘,苔黄腻 脉弦数。 湿重于热—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3、阴黄宜辨寒湿与血瘀 脾胃虚寒,寒湿内阻---黄色多晦暗不泽,或 如烟熏,神疲畏寒, 舌苔白腻,脉濡缓。 瘀血阻滞,胆液失泄---色黄而晦暗,面色黧 黑舌质紫暗,多见瘀 斑,脉弦涩。

(二)、治疗原则 《金匮要略》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明训。 治疗大法---祛湿利小便。 阳黄—苦寒攻下(清热解毒) 阴黄— 温化寒湿 阴黄— 温化寒湿 化瘀退黄 急黄—清热解毒凉血 虚黄—健脾生血柔肝

治疗黄疸的注意事项: 1、热重—清热护阴。 2、湿重—化湿护阳。 3、调理肝脾功能,即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改善肝郁脾壅、瘀血阻络的病机,防止转为积聚、鼓胀。 4、久病扶助正气,即滋补肝肾,健运脾胃。

(三)、分证论治 阳黄 1、热重于湿 证( 热偏重)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主方:茵陈蒿汤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疸明显,色泽鲜明)+湿热中阻 证( 热偏重)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主方: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色如桔)+湿热中阻证 (湿偏重) 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湿热。 主方:茵陈五苓散。

急黄 主证:黄疸的特点(深黄而迅速)+疫毒 内陷营血(闭窍动血)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主方:犀角散

阴黄 1、寒湿阻遏 主证:黄疸的特点(晦暗如烟薰)+寒湿中阻证 治法:温化寒湿,健脾退黄 主方: 茵陈术附汤

2、血瘀肝郁 主症:黄疸的特点(黄色晦暗)+血瘀肝郁证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药:鳖甲煎丸

虚黄 主证:黄疸的特点(淡黄而不鲜明)+气虚血败证 治法:补养气血,健脾柔肝 主方:小建中汤

十一、其它疗法 1、茵陈300克,水煎服,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 2、虎茵汤:虎杖,茵陈,红枣各30克,煎或100ml加糖 适量,分2次服,连续服至黄疸消失。 3、肝炎Ⅱ号方:龙胆草10g, 败酱草15g,大青叶(或板蓝根)15g,青蒿15g,车前草30g,水煎服,治急性肝炎,有退黄及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4、金钱草30g,水煎服,用于胆囊炎、胆石症之黄疸。 5、青黛15g,明矾3g,共为细末,装入胶囊,分3次服, 1日服完,用于黄疸经久不退者。 6、针刺方法。 7、穴位注射:板蓝根注射液,V-B1等。

十二、转归预后 (一)·转归 1、阳黄——预后良好 2、急黄——内陷心营,动血闭窍,预后不良 3、阴黄——积聚、鼓胀,预后不良。 黄疸渐退,预后好。

十三、预防与调护 1、精神调摄 2、饮食有节 3、起居有常

谢谢!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