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新技术在腹部的临床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詹松华
我们主要讲腹部实质性脏器疾病的诊断,包括肝胆脾胰和生殖系统脏器 空腔脏器病变在 本科《放射诊断学》中学习 我们主要讲腹部实质性脏器疾病的诊断,包括肝胆脾胰和生殖系统脏器 空腔脏器病变在 本科《放射诊断学》中学习
(一)肝 、胆 、胰、脾疾病的 影像诊断
检查方法 平片 阳性结石 造影 口服胆囊造影、T管造影、 PTC、ERCP 超声诊断 CT MRI
平片
口服胆囊造影
T管造影 PTC ERCP
CT检查:平扫和增强
MRI检查: 平扫、增强 MRCP、MRA
正常表现 肝脏 、脾脏、胰腺
正常表现 胆囊 、胆道
常见疾病 肝硬化、肝囊肿、肝血管瘤 肝癌 肝脓肿 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梗阻 胰腺炎 胰腺癌
肝硬化伴腹水 MRI CT
脂肪肝
肝囊肿 原因:先天性,最常见 创伤性 炎症性 寄生虫性 肿瘤性
肝囊肿---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 平扫—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 , 边缘光滑锐利, CT值约0-15HU, 囊壁可钙化或呈多房性。 增强—囊壁不强化。
肝囊肿
肝囊肿CT - C + C
多囊肝
肝囊肿---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T1WI:均匀极低信号,边缘光; PWI:多为等信号; T2WI:均匀高信号; Gd-DTPA—T1WI:囊肿不强化。
肝囊肿MRI
多囊肝MRI
肝血管瘤 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病理分型: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 硬化性血管瘤 血管内皮细胞瘤 毛细血管瘤
肝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平扫—单发或多发; 圆形或椭圆形; 低密度与门静脉的密度相仿; 脂肪肝时,可呈等或略高密度;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肝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增强CT—快进慢出 或 慢进慢出。 动脉期:周边结节状或连续环状的强化; 门静脉期:呈逐渐向心性强化; 延迟期:病灶最终可被造影剂充填呈 等密度。
肝血管瘤双期CT扫描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T1WI:均匀的低信号; PDWI:均匀的高信号; T2WI: 均匀的高信号; 纤维变、囊变者,信号不均匀。 Gd-DTPA—T1WI:演变同CT。
肝血管瘤:T1WI
肝血管瘤 PDWI T2WI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
原发性肝癌 组织学分型: 肝细胞癌,最常见,约占90% ; 胆管细胞癌; 混合型。 大体分型: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
肝 细 胞 癌 早期肝癌:单个病灶﹤3cm或两个之和﹤3cm 肝癌与肝硬化关系密切 50%—90%肝癌合并肝硬变 肝 细 胞 癌 早期肝癌:单个病灶﹤3cm或两个之和﹤3cm 肝癌与肝硬化关系密切 50%—90%肝癌合并肝硬变 30%—50%肝硬变并发肝癌 肝癌与甲胎蛋白关系 70%—80%↑ 20%—30%假阴性
原发性肝癌 肝脏螺旋CT三期扫描: 肝动脉期 — 注射对比剂后25-30秒扫描; 门静脉期 — 注射对比剂后50-60秒扫描; 肝实质期 — 在120秒或稍长的时间扫描。
肝脏三期扫描
螺旋CT双期扫描优点 ①是检测肝肿瘤的最敏感技术之一 小肝癌检出率和定性准确率提高 ②门脉期扫描结合MPR和3D成像: 准确定位 评价肿瘤与门脉、肝静脉的关系 肝体积分析以评估术后肝体积 提高肝切除术的安全性
螺旋CT—MIP
螺旋CT—SSD
原发性肝癌---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平扫—低密度,常见, 可伴坏死、囊变或脂肪变性; 等、高及混杂密度(伴出血); 边缘模糊、不光整; 肿瘤周围假包膜。
原发性肝癌---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增强—造影剂增强三型表现。 1型:快进快出,常见; 2型:平行进出型,中量血管,与肝 组织强化幅度一致,易漏诊; 3型:下降-缓进型,少血。 门、肝静脉受侵及动静脉瘘。 门静脉癌栓:不显影或腔内充盈缺损 肝动脉—门静脉瘘:主动脉和门静脉同时显影
肝癌
肝癌 伴门静脉癌栓
肝癌伴门静脉癌栓
肝癌伴脂肪变性
肝癌伴脂肪变性
原发性肝癌---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T1WI:低信号,水 > 脂质; 高信号,水 < 脂质; 等信号,水 = 脂质。 Gd-DTPA增强T1WI:时间演变同CT
原发性肝癌---影像学表现: 肿瘤包膜: T1WI低、T2WI高信号, 增强后T1WI可强化。 静脉系统癌栓: 血管腔内充盈缺损;
原发性肝癌MRI T1WI T2WI
原发性肝癌MRI T2WI T1WI+C
原发性肝癌CT
原发性肝癌MRI
小肝癌射频治疗
原发性肝癌MRI T1WI T2WI
原发性肝癌MRI T1WI T2WI
原发性肝癌增强MRI
原发性肝癌MRI
原发性肝癌MRI
原发性肝癌MRI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MRI
转移性肝肿瘤 肝脏是好发部位之一 多来自门静脉系统引流脏器的肿瘤 如胃、结肠、直肠和胰腺等部位的 恶性肿瘤。
转移性肝肿瘤---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平扫—多发散在结节状低密度影;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边界清楚锐利或模糊不清; 可类似于肝囊肿或肝脓肿; 可发生钙化、出血。
转移性肝肿瘤---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增强— 类似原发性肝癌,快进快出; 类似肝血管瘤,呈向心性强化; “牛眼征” 表现。
转移性肝癌CT
转移性肝肿瘤---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T1WI:呈低信号,均匀或不均匀 伴出血可呈高信号; T2WI:多数呈高信号,少数呈灯泡征 部分病灶可呈靶征; 增强T1WI:不均匀强化或环状强化。
转移性肝癌MRI
转移性肝癌MRI
肝 癌 原发性 转移性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病理:由结构紊乱的肝细胞、 枯否细胞、 胆管、血管、 中央纤维疤痕 及辐射状纤维间隔组成。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平扫—略低密度,多;等密度,少; 中央可有星状低密度区。 增强—轻度强化;动脉期明显强化而 门静脉期密度降低;少数延迟 强化明显;瘤中央低密度区常 不增强。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T1WI:等信号; T2WI:等信号或略高信号,边界不清; 中央星状疤痕结构:T1WI低、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平扫和增强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平扫和增强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平扫和增强
肝脓肿 病因: 细菌、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感染
肝脓肿---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平扫—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灶, 周可有低密度环, 脓肿内积气; 增强—脓腔壁呈环状强化, “双靶征”。
肝脓肿
肝脓肿
肝脓肿伴胆道积气
肝脓肿吸收期
肝脓肿穿刺引流
肝脓肿穿刺引流
肝脓肿---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T1WI:呈圆形或卵圆形, 均匀或略不均匀的低信号; T2WI:急性呈大片高信号,中央更高 信号;慢性呈同心环状。 增强T1WI:环状强化。
肝脓肿MRI T2WI T1WI
肝脓肿MRI T1WI T2WI
肝脓肿MRI:T1WI+C
胆道病变 检查方法 X线 CT及CTCP MRI及MRCP USG
上腹部CT慢性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
胆道CT CTCP CTVE
胆总管CTVE 正常 结石
胆道造影、CT和MRI
MRI和MRCP显示胆管癌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sography MR水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s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sography 水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sography
胆道病变---胆囊炎 临床表现与病理 急性胆囊炎:粘膜充血水肿, 胆囊增大、囊壁增厚, “气肿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囊壁增厚, 伴胆囊结石, “瓷胆囊”。
胆囊炎---影像学表现: 急性: 胆囊腔增大 胆囊壁增厚 胆囊周围积液 胆囊内、胆囊壁积气 胆囊颈部结石
胆囊炎、胆管炎CT +C -C
胆囊炎伴胆囊内积气
胆囊炎---影像学表现: 慢性: 胆囊影缩小 胆囊区钙化影 造影胆囊不显影 胆囊壁增厚、钙化
胆囊炎、胆囊低密度结石
急性胆囊炎MRI
胆道病变---胆石症 临床表现与病理 右上腹疼痛、黄疸、发热; 结石主要成分为胆色素和胆固醇; 阳性结石,阴性结石; 胆囊结石首选检查为USG。
胆石症---影像学表现: 普通X线: 10%-20%为阳性结石, 圆形、多边形或菱形; 造影检查:圆形或多边形充盈缺损; CT: 能发现大多数结石, MRI:胆汁,T2WI及MRCP均为高信号; 结石,T2WI及MRCP均为低信号。
慢性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
CT
胆囊CT RaySum 重建
胆囊结石CTVE
胆总管结石CTVE 正常 结石
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MRCP
胆总管结石MRCP
胆囊及总胆管多发结石MRCP
胆道病变---胆囊癌 临床表现与病理 85%为腺癌, 余为鳞状上皮癌及类癌, 70%合并有胆囊结石。
胆囊癌 ---影像学表现: 胆囊增大或缩小, 囊壁不规则增厚, 腔内见不规则充盈缺损, 增强有增强效应, 外侵征象。
胆囊癌CT -C +C
胆囊癌
胆囊癌MRI
胆囊癌及胆总管多发结石
胆囊癌
胆囊癌
胆道病变---胆管癌 临床表现与病理: 50%以上发生在胆总管上1/3段; 腺癌最多见,其次为鳞癌; 分为浸润型、结节型及乳头状型; 早期易出现梗阻性黄疸。
胆管癌 ---影像学表现: PTC显示近侧、ERCP显示远侧胆管内肿 瘤的形态及部位: 浸润型呈局限性狭窄; 结节或乳头型呈息肉样充盈缺损; 狭窄的近侧胆管一般出现扩张改变。
胆管癌 ---影像学表现: CT:胆管癌的重要提示征象 —病变近侧出现胆管扩张; 狭窄的远侧肿瘤影 —呈低密度,增强后有强化; MRI:表现与CT类似; CTCP、 MRCP —呈充盈缺损或不规则狭窄。
胆管癌MRI
检查技术选择 胰腺周围有较多的脂肪,年长的人更明显,所以CT是最好的检查方法。 胰腺血供复杂、丰富,恶性肿瘤较小的时候,可以在密度上没有显著差别 MRI检查是CT检查的良好补充,对于一些CT上呈等密度的病变,MRI可能显示较好,MRI有DWI成像,相对较为敏感。
胰腺病变---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 临床与病理:胰酶致胰腺自身消化; 半数合并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 主要表现为急性上腹部疼痛; 血清淀粉酶增高; 分水肿型、出血型或坏死型; 合并症有出血、假性囊肿和脓肿。
急性胰腺炎---影像学表现 CT:能确定诊断和病变严重程度。 早期胰腺弥漫或局灶性增大; 轮廓模糊、不规则; 肾筋膜增厚,肾前间隙液潴留; 水肿和坏死灶呈低密度; 出血呈高密度; 坏死灶和出血增强后无明显强化。
急性胰腺炎---影像学表现: MRI: 胰腺弥漫肿大、水肿、炎症 —呈长T1与长T2信号; 出血灶—同一般血肿信号演变; 有占位效应, 与不含气脓肿难区分。
急 性 胰 腺 炎分 级 A级:胰腺表现正常 B级:胰腺增大,不均匀增强,胰周无渗液 C级:胰腺肿大,胰周脂肪间隙模糊或消失 D级:C级+胰内蜂窝组织炎和胰外单处渗液 E级:两处以上胰外渗出液潴留,胰内或胰外 有脓肿形成 A、B、C 水肿型;D 少数水肿型;E 坏死型;
正常胰腺
胰腺炎
胰腺病变 慢性胰腺炎 临床与病理: 胰腺结缔组织增生、变硬、 腺泡萎缩减少, 胰管常有扩张, 晚期有钙质沉积和结石形成。
慢性胰腺炎---影像学表现: CT:胰腺局部无特征性肿块; 大多合并胰内外假性囊肿; 胰腺钙化为特征性表现; 胰导管扩张呈粗细不均; 胰周筋膜增厚; 胰腺明显萎缩或局部萎缩。 MRI:与CT类似;MRCP显示胰管。
胰腺假性囊肿 T1WI T2WI
胰腺病变---胰腺肿瘤 胰腺癌 临床与病理: 起源于胰腺导管, 60%位于胰腺头部, 可弥漫性生长或多灶分布, 占胰腺恶性肿瘤的95%, 男性>女性,多有阻塞性黄疸 。
胰腺癌CT扫描 CT增强方法: 注射对比剂后40-70秒扫描。 胰腺癌实体一般无明显强化, 正常胰腺组织明显强化, 胰腺周围血管显影良好。
胰腺腺癌---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局部实质性肿块或全部肿大; 等或低密度;双管征。 增强—胰实质期呈低密度; 门或腔静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受侵; 总胆管下段突然截断或变形;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融合。
胰腺腺癌---影像学表现: MRI: T1WI—肿块信号低于正常胰组织;胰周 高信号的脂肪层消失或虫蚀状; 血管受侵及血栓。 MRCP—胆管系统与胰管梗阻性扩张。
胰腺癌
胰腺癌CT
胰腺癌伴肝转移
胰头癌CT
胰腺癌MRI T1WI T2WI
胰腺癌MRI T2WI
胰头癌MRI
胰腺尾部癌MRI
胰腺病变---胰岛细胞瘤 临床与病理: 1.功能性: 肿瘤较小(90%小于2cm),血管丰富。 胰岛素瘤占60%-75%, 90%良性,10%恶性, 90%为单发,10%为多发, 临床为低血糖,血清胰岛素升高。 胃泌素瘤约占20%,可多发。
胰岛细胞瘤---临床与病理: 2.非功能性: 约占15%, 临床症状不明显, 60%位于体、尾部, 可伴肝内多发转移灶。
检查技术选择 胰腺的胰岛细胞肿瘤非常特别,血供丰富,呈实质性病灶。 动脉早期明显强化是其特点
胰岛细胞瘤---影像学表现 CT:主要目的是定位诊断。 平扫—等密度,肝转移灶稍高密度; 20%的胰岛细胞瘤有钙化; 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 MRI: T1WI—明显低信号; T2WI—明显高信号; 增强T1WI—明显强化。
动脉期显示胰岛素瘤 显著强化 门脉期等密度,看不见
胰腺病变---胰腺肿瘤 囊性腺瘤 1.浆液性囊腺瘤: 老年人多见,男女均等,胰头多见。 囊肿壁厚薄不均,包膜不完整。 CT: 肿瘤轮廓光滑或呈结节状; 多呈多房状,有分隔和薄壁; 增强后增强明显。
浆液性囊腺瘤
胰腺肿瘤---囊腺瘤 2.粘液性囊腺瘤 50%发生在40-60岁,多见于女性, 肿瘤几乎均位于体、尾部, 肿瘤多较大(平均直径为10cm), 有包膜,单或多房,分隔较厚,可钙化。 CT:肿瘤壁厚薄不均或呈结节状, 增强后无强化。
粘液性囊腺瘤
胰腺其它肿瘤 转移瘤 胰腺的实性或乳头状上皮样肿瘤 少见,主要发生在年青的女性。 多形性癌 淋巴瘤
正常脾脏 形态:膈外侧面及腹壁外侧缘轮廓光滑、 圆隆、锐利;内侧缘呈分叶状。 大小:长12cm,宽7cm,厚3-4cm。 CT以5个肋单元为准。 密度:CT值29.8-68.6Hu。
脾脏病变---副脾 副脾 临床与病理: 常见的先天性变异; 常见于脾门处; 表现为左上腹部肿块。 CT及MRI:脾门区圆形、卵圆形光滑软 组织团块,平扫及增强与脾脏同步。
脾脏病变---脾肿大 CT诊断:脾上下径大于15cm, 原因:肝硬化、门脉高压最常见 感染 外伤 肿瘤 血液病、新陈代谢紊乱; 脾从前到后超过5个肋单元。
脾肿大
脾脓肿 有发热、白细胞增高,左上腹痛或触及包块。 75%为血行感染,15%伴外伤,10%有脾梗死。 一般由细菌引起,但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常常由霉菌引起。大多为多发性。
脾脓肿CT表现 单发: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 可见液气面; 脓肿壁呈环形增强。 多发:脾内多发的小圆形低密度灶, 分布均匀, 中央可有致密的中心,称“靶征”。
脾多发脓肿
脾脏病变---脾梗死 脾动脉阻塞所致,分急性与慢性。 急性CT表现: 楔形或扇形低密度区, 向外宽基延至脾包膜, 增强后病变区无增强。 MRI呈长T1及长T2信号改变。 慢性CT表现:脾钙化或包膜下钙化。
脾梗死
脾梗死
脾梗死
脾脏病变---脾囊肿 后天性,即假性囊肿,占80%。 CT: 脾内单发或多发圆形灶, 均匀水样低密度影, 境界锐利,边缘光滑, 分先天性,即真性囊肿; 后天性,即假性囊肿,占80%。 CT: 脾内单发或多发圆形灶, 均匀水样低密度影, 境界锐利,边缘光滑, 囊壁可有钙化,囊壁无强化。 MRI: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脾囊肿
脾肿瘤---良性肿瘤 1.血管瘤:最常见,生长快,可转移。 CT:圆形、卵圆形等低密度影, 境界清楚; 增强后呈边缘向中心强化。 MRI:T1WI低信号, PDWI及T2WI高信号。
脾血管瘤三期扫描
脾肿瘤---良性肿瘤 2.错构瘤、上皮样瘤和淋巴管瘤: CT:多发低密度、边缘锐利, 可有薄壁不增强的囊肿, 边缘可有钙化。
脾错构瘤
脾错构瘤
脾肿瘤---恶性肿瘤 恶性淋巴瘤 CT:脾脏肿大; 脾内可见低密度灶; 增强后与脾脏呈相对低密度灶。 MRI:T1WI呈低信号及囊变区;
恶性淋巴瘤
脾肿瘤---转移瘤 卵巢癌和黑色素瘤最多见。 CT:表现多种多样。 病灶为大小不一的多发低密度影, 边界清楚锐利或模糊不清; 单房囊性或多囊有分隔的囊变区。 MRI: T1WI呈低信号及囊变区; T2WI呈高信号及囊变区更高信号。
脾脏转移瘤
腹部外伤 影像检查主要用于闭合性损伤,诊 断要求明确损伤的类型,是包膜下 破裂、脏器内血肿或真性破裂(包 括包膜裂伤及邻近出血);损伤继 发腹腔或腹膜后间隙出血累及的范 围及出血量。鉴别非外伤性出血。
腹部外伤 超声 CT
腹部外伤---肝外伤 CT表现:新鲜出血为高密度或等密度。 肝包膜下血肿— 新月形的低密度影, 肝边缘受压, 增强后无强化;
腹部外伤---肝外伤 肝撕裂伤CT表现— 肝实质内线状或不规则形缺损, 撕裂处脾表面边缘变为模糊不清, 伴有腹腔积血或其它内脏撕裂; 伴小动脉活动性出血,肝实质呈斑 点状不均匀增强,或造影剂外溢。
肝外伤---肝挫裂伤
肝外伤---肝挫裂伤
腹部外伤---脾外伤 脾外伤 CT表现:新鲜出血为高密度或等密度。 脾包膜下血肿— 新月形的稍高密度影, 脾边缘受压, 增强后无强化;
脾外伤 脾撕裂伤CT表现— 脾实质内线状或不规则形缺损, 撕裂处脾表面边缘变为模糊不清, 伴有腹腔积血或其它内脏撕裂; 伴小动脉活动性出血,脾实质呈斑 点状不均匀增强,或造影剂外溢。
脾外伤---脾挫裂伤
脾外伤---脾挫裂伤
左肾包膜下积血
肾挫裂伤伴肾脂肪囊血肿 -C +C
腹壁血肿 +C -C
腹壁血肿
谢谢
Questions
是非题,请写好名字、学号 1、胆结石在MRI在T1WI、T2WI上均表现为 低信号,具有特征性。( ) 2、肝细胞癌在对比增强多期CT扫描中表现为 “快进慢出”征象。( ) 3、肝海绵状血管瘤在对比增强多期CT扫描中 表现为“慢进慢出”征象。( )
全内脏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