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九五”教材 头 痛 概述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类证鉴别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要点 分型论治 转归、预防与调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痰剂.
Advertisements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中医儿科学 第七章 肾系疾病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概述] ⒈定义: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 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 ⒉发病: 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 2 ~ 8 岁小 儿,其中以 2 ~ 5 岁为发病高峰,男多于女,部分患儿.
第十三章 治风剂 概 述 一、定义 以辛散疏风或熄风止痉药物为主,具有疏散 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头 痛头 痛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 一、概述 返回目录 (一)头痛的概念 头痛即指由于外感或内伤,致使脉络绌急 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 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 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 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下篇:内科病证第.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中医学 第八版 第四章 内科常见病证. 不 寐 【概念】不寐,即失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 病证。主要由于机体阴阳不调,气血失和,使心神不安所 致。 【病因病机】 1. 心脾两虚 2. 阴虚火旺 3. 心虚胆怯 4. 情志所伤 5. 痰热扰心.
常用中成药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常用中成药 “ 汤者荡也 ” 、 “ 丸者缓也 ” 。 中成药的剂型种类很多,常用的传统 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锭 等,先带剂型有片剂、针剂、冲剂、 糖浆、胶囊、橡皮膏等。 中成药:对证又对病,效果才会好.
湖北省中医药适宜技术 痛 风. 痛风 — 定义 痛风为慢性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 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 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 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相当 于中医的痹证。
治风剂 学习目标: 掌握:川芎茶调散、大秦 汤、羚角钩藤汤、 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熟悉:治风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 用注意事项。 熟悉: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 珠。 了解:玉真散。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称为治风剂。 概述 · 定义.
第十四章 治燥剂第十四章 治燥剂. 功用主治 轻宣燥邪 燥证 外燥证 滋阴润燥内燥证 含义 燥证燥证 外燥 内燥 温燥(热 + 燥 + 风) 凉燥(寒 + 燥 + 风) — 感受秋 令燥邪 — 脏腑精 亏液耗 上燥 中燥 下燥 — 肾、大肠 —胃—胃 —肺—肺.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治风剂  概念 :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  痉的药物为主组成, 有  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  的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 称治风剂。  立法依据 : 外风宣散, 内风平熄。  适应范围 : 风证。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咳嗽 喘证 内伤发热 心悸. 咳 嗽 一、定义: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出咳 声或咳吐痰液的肺系病证。 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病位:肺。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血管性眩晕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 李瑞红
内伤发热.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胁 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腰 痛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张琳琪.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东平县中医院妇产科—闫密桃.
眩 晕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林雪.
病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杨爱萍.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头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内科 谢 炜
头痛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 内科教研室.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治 风 剂 方剂学教研室.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四节 其他辨证方法介绍.
目的与要求: 掌握:子晕的定义与辨证论治; 熟悉:子晕的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 了解:子痫多由子肿、子晕病情加重发展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王 付 制 作.
肝胆.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凡是由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以治疗风证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头 痛.
肺结核.
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下篇:内科病证 第八节 不寐 第八节 不寐 返回目录.
经行感冒.
痉 病 痉病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同病辩证.
痉证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 杨少锋
汗 证.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乳衄.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阴亏虚.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名师垂教 呕恶、吐涎沫、头痛.
内伤发热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痉 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医内科学“九五”教材 头 痛 概述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类证鉴别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要点 分型论治 转归、预防与调护

一、概述: 1.定义:一种头部疼痛的自觉症状。 2.别称:“脑风”、“首风”。 按程度不同分为 浅而近者--头痛 深而远者--头风 中医内科学“九五”教材 一、概述: 1.定义:一种头部疼痛的自觉症状。 2.别称:“脑风”、“首风”。 按程度不同分为 浅而近者--头痛 深而远者--头风 3.临床范围:本篇讨论内科范围内以头痛为主诉的病证。 常见的包括: 颅内病变:颅内感染、脑血管意外、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颅内占位性病变、偏头痛及各种血管性头痛、头痛型癫痫等。 颅外病变: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颞动脉炎、五官疾病所致头痛、颈源性头痛等。 全身性疾病:急性感染(如流感、伤寒、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心衰等)、中毒(如铅、一氧化碳、酒精、有机磷等)、中暑及其他疾病。 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癔病。

中医内科学“九五”教材 二、历史沿革: 1.《内经》: 病名:“首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脑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症状为“项背怯寒,脑户极冷”。 病因:1)外邪:风、寒、湿、热;2)内因:六经皆有头痛,主要与肝肾不足、肝风上扬、气机逆乱、痰火上逆有关。 治则:“夫年长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 2.《难经》: “厥头痛”-“乃五脏不平之气上逆(气厥头痛),或浊阴不降(痰厥头痛),阻遏清阳上升而产生的头痛。”(秦伯未) “真头痛”-“天门真痛,上引泥丸,夕发旦死,旦发夕死。脑为髓海,真气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可治,与黑锡丹,灸百会,猛进参沉乌附,或可生。”(王肯堂)

3.汉•张仲景:分经辨证,并提出具体治法用药: 中医内科学“九五”教材 3.汉•张仲景:分经辨证,并提出具体治法用药: 《伤寒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痛”;“(头痛)不恶寒,反恶热,胃实也,调胃承气汤”;“少阳头痛,往来寒热,不可发汗,用柴胡汤调解之”;“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用吴茱萸汤”。 4.晋•王叔和《脉经• 头痛》:“足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目痛,耳聋不聪,颊肿”-认识到肝胆气逆是头痛的重要原因。 5.隋•《诸病源候论》: 描述头风、首风--主要为体虚伤于风邪引起的头痛; 提出治疗方法:“举手左右导引,手掩两耳,治头风”;“端坐伸腰,左右倾头,闭目以鼻内气,除头风。” 6.唐•《外台秘要》:承上启下地提出了治疗体虚风袭、风热及脾虚痰湿头痛的方剂。

7.宋•严用和《济生方》提出“偏正头风”:“偏正头风,妇人气盛血虚,产后失血过多,气无所主,皆致头痛。” 8.金•李东垣: 中医内科学“九五”教材 7.宋•严用和《济生方》提出“偏正头风”:“偏正头风,妇人气盛血虚,产后失血过多,气无所主,皆致头痛。” 8.金•李东垣: 明确将头痛分为外感及内伤头痛:“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感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 根据症状及病因不同分为伤寒、湿热、气虚、血虚、气血俱虚、厥逆头痛等,并补充了太阴头痛及少阴头痛。 开始分经用药:“三阳头痛,羌活、防风、荆芥、升麻、葛根、白芷、柴胡、川芎、芍药、细辛、葱白连须,分两旋加;若阴证头痛,只用温中药足矣,乃理中姜附之类也。”“大病后气虚头痛,四桂散,另茶一撮煮服。” 9.元•朱丹溪: 补充了痰厥头痛及气滞头痛; 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须知新而暴者,但名头痛;深而久者,名为头风。” 中医内科学“九五”教材 10.明•李中梓《医宗必读》: “须知新而暴者,但名头痛;深而久者,名为头风。” 提出“雷头风”一证:“雷头风,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如雷鸣,震为雷。”此乃湿热酒毒挟痰上冲,治用清震汤合普济消毒饮,以除湿化痰,清热解毒。 11.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12.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 13.清•陈士铎提出“非风”之说,主张头痛不可概加风药。 14.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倡瘀血致病论,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三、病因病机: 寒-寒凝血滞,阻遏脉络 感受外邪-风 热-上扰清空,气血逆乱 外感头痛 湿-蒙蔽清窍,清阳不升 情志不和 肝气不舒 郁而化火 中医内科学“九五”教材 三、病因病机: 寒-寒凝血滞,阻遏脉络 感受外邪-风 热-上扰清空,气血逆乱 外感头痛 湿-蒙蔽清窍,清阳不升 情志不和 肝气不舒 郁而化火 脏 肝 火盛伤阴 内 腑 肾水不足 肝肾阴亏 肝阳上亢 功 肾 禀赋不足 不能上充于脑 脑髓空虚 伤 能 肾精久亏 阴损及阳 肾阳衰微 清阳不升 失 劳倦过度 气血生化之源不足 脑失濡养 头 调 脾 病后体虚 脾胃受伤 饮食不节 痰湿内生 阻遏清阳 痛 跌仆损伤 血行不畅 络脉瘀阻 脑失濡养 久病入络 脑络不通

四、类证鉴别: 五、辨证论治: 1.头痛与类中风:头痛同时是否伴见半身不隧或舌强语謇。 2.头痛与真头痛:后者疼痛程度更甚,且持续不减,甚至伴见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昏迷等。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头痛:

重坠或胀-痰湿;胀痛并作-肝阳;跳痛掣痛-肝火; 刺痛固定-瘀血;隐痛空痛-虚证 晨起为重-气虚 午后尤甚-阴血亏虚 3.辨头痛部位: 中医内科学“九五”教材 2.辨头痛性质: 重坠或胀-痰湿;胀痛并作-肝阳;跳痛掣痛-肝火; 刺痛固定-瘀血;隐痛空痛-虚证 晨起为重-气虚 午后尤甚-阴血亏虚 3.辨头痛部位: 1)按脏腑辨: 全头作痛-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痛在枕部,连及颈肌-肝阳上亢; 痛在两颞-肝火上炎;偏头痛则痛在一侧,连及同侧眼齿。 2)按经络辨: 太阳-头后,下连于项;阳明-前额及眉棱骨处; 少阳-头之两侧,并连于耳;厥阴-巅顶,或连于目系。 4.辨诱因: 过劳加重-气虚;情绪激动诱发-肝火;天气变化加重-寒湿; 饮酒或暴食而加重-阳亢;失眠而作-肝肾阴虚。

1)测血压:血压过高、过低、脉压差过小或血压骤降均可致头痛 中医内科学“九五”教材 5.辅助检查: 1)测血压:血压过高、过低、脉压差过小或血压骤降均可致头痛 2)TCD:排除脑血管痉挛、脑动脉供血不足等脑血管病变; 颈椎摄片:排除颈椎疾病; 脑电图:排除头痛型癫痫; 头颅CT、MRI: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 腰穿:剧烈头痛,原因不明者,据此以测颅内压,做脑脊液生化及培养以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脑炎。 全身性检查:血常规、血脂、血流变等。

1.初病多实,治宜祛邪;久病多虚,治宜补虚为要。 2.兼顾通络:慢性头痛可加虫类通络药 3.药宜轻灵,以达上窍。 中医内科学“九五”教材 (二)治疗原则: 1.初病多实,治宜祛邪;久病多虚,治宜补虚为要。 2.兼顾通络:慢性头痛可加虫类通络药 3.药宜轻灵,以达上窍。 4.分经论治,选用引经药:太阳-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葛根、白芷、知母;少阳-柴胡、黄芩、川芎; 厥阴-吴萸、藁本;太阴-苍术;少阴-细辛。 (三)分型论治: 1.外感头痛: 风寒头痛:头痛较剧,痛连项背,口不渴,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加减:寒邪侵犯厥阴经-吴茱萸汤加减; 寒邪客于少阴经脉-麻附细辛汤加减。

风热头痛:头痛而胀,或头痛如裂,口渴面赤,便秘溲黄,苔薄黄舌红,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桑菊饮。 加减:热甚伤津;热结肠腑-黄连上清丸;雷头风-清震汤 风湿头痛:头重如裹,纳呆困重,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 加减:湿浊中阻;小便短少;恶心呕吐;暑湿内侵-黄连香薷饮加减

2.内伤头痛 肝阳头痛:胀痛而眩,心烦易怒,胁痛口苦,苔薄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加减:肝肾阴虚;肝火上炎;肾阴亏虚-杞菊地黄丸。 加减:1)头痛甚者;2)久病气血不足者。 肾虚头痛:空痛眩晕,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补肾养阴; 方药:大补元煎; 加减:平时-杞菊地黄丸;肾阳不足-右归丸;外感寒邪侵犯少阴经脉-麻附细辛汤。

血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神疲,面色不华,爪甲失荣,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为主; 方药:加味四物汤。 中医内科学“九五”教材 血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神疲,面色不华,爪甲失荣,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为主; 方药:加味四物汤。 加减:气血两亏;肝血不足;肝阴亏损。 痰浊头痛:头痛昏蒙,头重脘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加减:痰郁化热

七、防护:情志、饮食、寒温调护,并尽早明确病因。 瘀血头痛:刺痛不移,经久不愈,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有瘀斑,苔薄白。 治法:通窍活血化瘀; 方药:通窍活血汤 加减:头痛甚者;久病气血不足者;头晕健忘,不寐多梦者;气虚瘀阻-当归补血汤。 六、演变与预后: 外感头痛预后好,可转为痉证或内伤头痛; 内伤头痛一般病程较长,较难治愈,可演变为中风。 七、防护:情志、饮食、寒温调护,并尽早明确病因。

病案分析: 1.某男,55岁,自诉多年来体丰,自感痰湿较盛,数月来头痛,以头顶为显,睡眠不佳时加重,右胁部亦有隐痛,烦燥,睡眠不实,汗多,食纳尚可,口苦口干喜饮,二便正常,脉右沉滑,左弦细数,舌正红,苔薄微黄腻。 例一分析:证属肝热脾湿风动之象,治法宜清肝和脾,兼熄风潜镇为治。处方: 焦栀子3 川芎3 制香附3 神曲3 白芍6 菊花4.5 白蒺藜9 桑叶6 天麻6 钩藤6 石决明(先煎)12 上方加减服半月余,睡眠恢复正常,头痛消失。 (摘自《蒲辅周医案》27-28页)

2.某女,35岁,前额隐痛不休2年,服西药“去痛片”稍得缓解,顷刻又作。逐渐蔓延整个头部游走性疼痛。近1月余,头胀隐痛日益加剧,每因疲劳、当风、日晒、情绪急躁等诱发,有时头额汗出,微微恶风,失眠多梦,神疲肢倦,少气懒言,纳减体瘦等。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特来诊治。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诊时: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例二分析:综合脉证,此“气虚头痛”兼挟外邪也。治宜补中益气,佐以疏解,处方: 黄芪15 柴胡10 党参10 白术10 当归10 陈皮5 升麻10 防风10 白芷10 藁本10 蔓荆子10 甘草3 上方加减服二周后,头痛治愈未发。 (摘自《疑难病证中医治愈》148-1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