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多项式与可逆矩阵的确定 杨忠鹏,陈梅香,林志兴,晏瑜敏, 陈智雄, 张金辉,王海明,戴培培,曾闽丽 莆田学院数学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Advertisements

第八章 第四节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个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 及其导数 隐函数的微分法.
第七节 函数的微分 一 、微分 概念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 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 式与 微分运算法则 四 、小结.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2.3 函数的微分.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课前复习 高阶导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作业解析:
8.1 不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积分公式 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  基本积分公式表  不定积分的线性运算法则 第八章 不定积分.
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 在数学大厦中的重要地位
代数方程总复习 五十四中学 苗 伟.
《解析几何》 乐山师范学院 0 引言 §1 二次曲线与直线的相关位置.
第五章 二次型 §5.1 二次型的矩阵表示 §5.2 标准形 §5.3 唯一性 §5.4 正定二次型 章小结与习题.
第五章 二次型. 第五章 二次型 知识点1---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1. 线性变换与合同矩阵 2.
第3节 二次型与二次型的化简 一、二次型的定义 二、二次型的化简(矩阵的合同) 下页.
18.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公式法).
一、二阶行列式的引入 用消元法解二元线性方程组. 一、二阶行列式的引入 用消元法解二元线性方程组.
福建省《高等代数》与《线性代数》课程建设第八次研讨会
第三章 函数逼近 — 最佳平方逼近.
《高等数学》(理学)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 袁安锋
第五章 矩阵与行列式 §5.4 逆矩阵 §5.5 矩阵的初等变换.
§1 线性空间的定义与性质 ★线性空间的定义 ★线性空间的性质 ★线性空间的子空间 线性空间是线性代数的高等部分,是代数学
关于本门课程.
例题 教学目的: 微积分基本公式 教学重点: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教学难点: 变上限积分的性质与应用.
恰当方程(全微分方程) 一、概念 二、全微分方程的解法.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 第五章 定积分 第三节 微积分基本定理.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第四章 一元函数的积分 §4.1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4.2 换元积分法 §4.3 分部积分法 §4.4 有理函数的积分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第二节 函数的微分法 一、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复合函数的微分法.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3.7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状态函数 H, A, G 组合辅助函数 U, H → 能量计算
第二章 矩阵(matrix) 第8次课.
!!! 请记住:矩阵是否等价只须看矩阵的秩是否相同。
正交变换与正交矩阵 戴立辉 林大华 林孔容 (闽江学院数学系,福建 福州 ).
计算机数学基础 主讲老师: 邓辉文.
§2 求导法则 2.1 求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下面分三部分加以证明, 并同时给出相应的推论和例题 .
I. 线性代数的来龙去脉 -----了解内容简介
第四章 矩阵 §1 矩阵概念的一些 背景 §6 初等矩阵 §4 矩阵的逆 §5 矩阵的分块 §2 矩阵的运算 §3 矩阵乘积的行列 式与秩
第四章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高等数学 西华大学应用数学系朱雯.
实数与向量的积.
第8讲 逆矩阵 主要内容: 1. 逆矩阵的定义及性质 2. 求逆矩阵的伴随矩阵法 3.求逆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法.
线性代数 第二章 矩阵 §1 矩阵的定义 定义:m×n个数排成的数表 3) 零矩阵: 4) n阶方阵:An=[aij]n×n
概 率 统 计 主讲教师 叶宏 山东大学数学院.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特 征 值 与 特 征 向 量 一、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 二、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
第十章 双线性型 Bilinear Form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网址: gdjpkc.xmu.edu.cn
第16讲 相似矩阵与方阵的对角化 主要内容: 1.相似矩阵 2. 方阵的对角化.
§8.3 不变因子 一、行列式因子 二、不变因子.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无线通信系统 信源:消息信号(调制信号) 振荡器:高频载波(正弦) 三要素: 振幅 AM 频率 FM 相位 PM 超外差接收 已调信号.
1.设A和B是集合,证明:A=B当且仅当A∩B=A∪B
第一节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二、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积分表 四、不定积分的性质 五、小结 思考题.
第三章 函数的微分学 第二节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一、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偏导数的求法.
4) 若A可逆,则 也可逆, 证明: 所以.
第五章 相似矩阵及二次型.
线性代数 第十一讲 分块矩阵.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
2.2矩阵的代数运算.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5月12日4时19分 / 45.
A经有限次初等变换化为B,称A与B等价,记作A→B.
《离散结构》 二元运算性质的判断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王爱丽.
§2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定义5 把矩阵 A 的行换成同序数的列得到的矩阵,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第四章 函数的 积分学 第七节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     与分部积分法 一、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 二、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4.5 最大公因式的矩阵求法( Ⅱ ).
§1 向量的内积、长度及正交性 1. 内积的定义及性质 2. 向量的长度及性质 3. 正交向量组的定义及求解 4. 正交矩阵与正交变换.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矩阵多项式与可逆矩阵的确定 杨忠鹏,陈梅香,林志兴,晏瑜敏, 陈智雄, 张金辉,王海明,戴培培,曾闽丽 莆田学院数学系 福建省《高等代数》与《线性代数》课程建设第十三次研讨会 矩阵多项式与可逆矩阵的确定 杨忠鹏,陈梅香,林志兴,晏瑜敏, 陈智雄, 张金辉,王海明,戴培培,曾闽丽  莆田学院数学系 2011.4.23 宁德

矩阵多项式与可逆阵的确定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已有解法 问题解决的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

1.问题的提出 设 是关于 的 次多项式, 为 阶方阵,称 为A的m 次多项式。 (见[1,P45],[2,P7]等)。

由于学时的限制,与数学专业的教学相关,矩阵多项式的 定义在矩阵运算之后就作为正式的教学内容,这是有意义的, 是值得借鉴的处理方式。关于矩阵多项式本身的训练和例题习题 在“线性代数”教材并不多见。因此多数情况下,这样很有价值 的教学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是走了过场,或者有些教师就不讲 这个内容。这固然是学时限制所致,但缺乏有启发性的相关题目 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问题1.1.1(见[1,P5])设 阶方阵 证明 及 都可逆,求其逆。 满足 问题1.1.2 (见[7,例2.22])设 阶方阵 满足 证明 和 都可逆,求其逆。 问题1.1.3 (见[9,P52]) 设A满足

问题1.1.4(见[9,P52]) 设A 满足 问题1.1.5(见[11,P98]) 设A 为n阶矩阵,满足

问题1.1.6(见[12,P42 ]) 问题1.1.7(见[13 ,P57])设 为n阶矩阵 问题1.1.8(见[2,例1.31])已知n阶矩阵A 满足

问题1.1.9(见[6,P88])设 阶方阵 满足 证明 和 不同时可逆。 问题1.1.10(见[6,P88])设 阶方阵 满足 证明 和 不同时可逆,并求出它们的逆矩阵。 问题1.1.11(见[9,P51])设A为n阶方阵,且 , 则 (C) A 必不可逆 (D) A+E必不可逆

问题1.1.12 设A 满足 问题1.1.13 设阶矩阵A满足矩阵方程 问题1.1.12曾作为2001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数学一的试题. 问题1.1.13曾作为1988年全国硕士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四的试题.

问题1.1.14(见 [8,P81]) 设 证明 A+3E为正交矩阵。 问题1.1.15(见[3,例7,P42])若方阵A满足方程

证明A-KE(其中k为任意实数)可逆,并求它的表达式。 问题1.1.16(见[9,P52]) 设n阶矩阵A 满足 问题1.1.17(见[2,P56])设 证明

问题1.2.1(见[7 ,例2.23])设n阶矩阵A≠0 满足A3=0,证明E-A,A+E都可逆,并求逆。 问题1.2.2(见[2, 习题一(B),34])设方阵A满足 A3-2A2+9A-E=0,问A,A-2E是否都是可逆矩阵? 如果是,求其逆。 问题1.2.3(见[21 ,P43,13(2)],[22,P49,18(2)])设A3=3A(A-E),证明E-A都可逆,并求逆。

问题1.3.1 (见[4,习题1.4.9],[5,P94],[14,习题3,3-4], [21,P34, 6], [22,P39,6]) 阶矩阵,若 (k为整数),证明 可逆,并写出 的表达式。 问题1.3.1曾是1990硕士生入学统一考试1990年数学三的试题(见[15,P333]),几乎所有的线性代数和高等代数教材都将问题1.3.1化为基本问题。

问题1.4.1(见[11,习题3.2.8],[21,P50,3(2)]) 设Jn为所有元素全为1的n(>1)阶方阵,

2.问题的已有解法 下面抄录的[11]对问题1.1.5的解答: (1) 由题设条件移项得, 等式左边提出公因子A得, 则A为可逆矩阵,且

(2).将 作恒等变形

且有很好性质的情况下是可行的。当然像问题1.1.15- 1.1.17 这样的解法,对问题1.1.1-1.1.13中矩阵等式的系数为常数 且有很好性质的情况下是可行的。当然像问题1.1.15- 1.1.17 这样系数为字母的解决就得不那样容易了。

[7]给出了问题1.2.1的解法如下: 因为 且

后,问题就显得复杂了。

问题1.1.1-1.1.13都是由一个矩阵等式,来确定2或3个矩阵 的可逆性求相应矩阵。对给定的矩阵等式来说,能确定多少个 形如问题1.1.16和1.1.17描述的A-kE的可逆阵,这类问题就一般 性来说是相当有意义的。

3.问题解决的一种可行方法 已有文献都是将给定的矩阵等式,看成是矩阵的线性运算与 乘法运算的恒等变形,应用可逆矩阵的重要性质 来解答,基本上没有将教材上已经介绍的矩阵多项式与问题解决相 联系。 实际上第一节给出的问题中矩阵等式都是以矩阵多项式的形式 出现的。这样可以把问题看成是由给定矩阵A的化零多项式 来确定形如A-kE的可逆性及逆阵。

定理3.1 (3.1)

证明:由多项式的导数的性质及泰勒中值定理知 (3.2)

例3.2

定理3.3

这与A-kE可逆矛盾。

定理3.4 题设同于 定理3.1且设对 的带余除法式 (3.3) 如果 ,则 可逆且 (3.4) 这里多项式 g(x) 由(3.3)确定.

证明:由带余除法的性质知(3.3)中 ,且 是多项式,这样当 时, 这说明 可逆,结论成立 。

除式为一次因式的带余除法,有更为简单“综合除法” 的形式。这样将矩阵多项式与化零矩阵等式相结合,可实 施以下的步骤: 对给定的化零矩阵等式,得相关的化零多项式 ; 由泰勒中值定理或综合除法给出 的等价表示 (3.3); 如果 ,则 可逆,且逆阵可 由(3.1)或(3.4)确定。

例3.5 问题1.1.5中矩阵 的化零多项式为 (1) , 由定理3.1知 可逆。 (2) 由(3.1)得

例3.6 问题1.2.1的化零多项式为 , 从 , 和定理3.1知 , 都 可逆。

例3.7 问题1.1.11中矩阵 的化零多项式 知对任意实数 ,总有 ,因此从定理3.1知 是可逆的,从 和 (3.1)知

问题1.1.17也可用类似的方法解决,从A 的化零多项式 知 由定理 知对任意正整数 来说 可逆,且从 和 (3.1) 知

例3.8 问题1.2.2的化零多项式 用 去除 得综合除法 因此 ,由定理3.3知 是可逆的,且 ,

例3.9设 阶矩阵 满足 (k为正整数),则 由定理3.1和 的化零多项式为 , 知 可逆,且从(3.1)和 知

为 这样 ,所以 的化零多项式。 从 和定理3.1知 是可逆的, 由(3.1)得

例3.11 问题1.1.7: 为 实矩阵,且 证明: 是正交矩阵。 证明: 为实对称矩阵 的化零多项式, 从 和定理3.1知 可逆,且

对n阶矩阵A,若有常数a,b存在,使得 称A为由a,b所确定的二次矩阵(见[17,18]) 或 时, 当 或 即为通常的幂等矩阵或对合矩阵。

由幂等矩阵、对称矩阵的特殊结构,特别是应用的广泛, 现行的线性代数,很多将这两类矩阵作为教学内容,并 且有 定理3.5 (见[1,P110],[2,p109]等) 当 时 (3.5) 当 时 (3.6)

定理3.6 设 为 阶矩阵满足 如果 ,则 证明:由( 3.5 )和( 3.6)得

应用二次矩阵与其化零多项式的性质,很容易将幂等矩 阵(算子)的性质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线性代数(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年4月. [2].陈建龙,周建华,韩瑞珠,周后行.线性代数,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年1月. [3].吴赣昌.线性代数(理工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2006年6月. [4].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线性代数.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5月 [5].居于马,林翠琴 .线性代数学习指南,清华大学出 版社,北京 2005年9月. [6].居于马,林翠琴.线性代数简明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6年7月. [7].邓辉文.线性代数 线性代数简明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8年7月.

[8].樊复生.线性代数典型题典,东北大学出版社.沈阳,2004年3月. [9].俞正光,刘坤林,谭泽光,葛余博. 线性代数通用辅导讲义,线性代数简明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7年4月. [10].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线性代数,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 [11].陈维新. 线性代数简明教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6年1月. [12]陈怀琛, 高淑萍,杨威 .工程线性代数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2007年7月. [13].曹重光,于宪君,张显. 线性代数 (经管类),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年 [14].郝志峰,谢日瑞,方文波,汪日强.线性代数(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0年1月.

[15].黄光谷,胡启旭,向晓亚,石先军. 考研数学题典,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武汉,2003年5月. [16].陈文灯,黄先开.考研数学复习指南(理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 2008年2月. [17] .M. Aleksiejczyk, A. Smoktunowicz. On Properties of Quadratic Matrices. Math.Panno,2000,11 : 239-248. [18] F. Bunger, F. Knuppel, K.Nielsen. The Product of Two Quadratic Matrice. Linear Algebra Appl,2001, 331:31-41. [19] J.H. Wang, Sums and Products of Quadratic Matrices. Linear Algebra Appl.,1995,229:127-149. [20] Zhongpeng Yang, Xiaoxia Peng, Meixiang Chen, Chunyuan Deng, J. J. Koliha, Fredholm stability results for linear combinations of m-potent operators, to appear in Operators and Matrices.

[21].黄廷祝,成孝予. 线性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2].黄廷祝,成孝予.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