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的原始說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67 美和科技大學 美和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系 社會工作系. 2/67 社工系基礎學程規劃 ( 四技 ) 一上一下二上二下三上 校訂必修校訂必修 英文 I 中文閱讀與寫作 I 計算機概論 I 體育 服務與學習教育 I 英文 II 中文閱讀與寫作 II 計算機概論 II 體育 服務與學習教育 II.
Advertisements

§ 3 格林公式 · 曲线积分 与路线的无关性 在计算定积分时, 牛顿 - 莱布尼茨公式反映 了区间上的定积分与其端点上的原函数值之 间的联系 ; 本节中的格林公式则反映了平面 区域上的二重积分与其边界上的第二型曲线 积分之间的联系. 一、格林公式 二、曲线积分与路线的无关性.
公司為社團法人 股東之人數 林宜慧 陳冠蓉. 公司之意義  根據公司法第一條規定 : 「本法所 稱公司,謂以營利為目的,依照 本法組織、登記、成立之社團法 人。」
專業科目必修 管理學概論、化 妝品行銷與管理、 專題討論、藥妝 品學、流行設計、 專題講座、時尚 創意造型與實務 專業科目必修 化妝品法規、生 理學、化妝品原 料學、化妝品有 效性評估、時尚 化妝品調製與實 務、藝術指甲、 生物化學概論、 美容經絡學、校 外實習 專業科目必修 應用色彩學、化 妝品概論、時尚.
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歡迎各位家長蒞臨 自行分配中一學位家長會 自行分配中一學位家長會.
認識食品標示 東吳大學衛生保健組製作.
第二十三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主讲 朱姗姗.
地方自治團體之意義與組織 范文清 SS 2011.
焦點115 神經元.
颞下颌关节常见病.
「健康飲食在校園」運動 2008小學校長高峰會 講題:健康飲食政策個案分享 講者:啟基學校-莫鳳儀校長 日期:二零零八年五月六日(星期二)
佛教.
致理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 實習月開幕暨頒獎典禮
☆ 104學年度第1學期 活動藏寶圖 ☆ II III IV V 找到心方向-談壓力調適 陳佩雯諮商心理師
脊柱损伤固定搬运术 无锡市急救中心 林长春.
校園性平事件處理程序 講授人: 劉麗貞
福傳細胞團體 華人福傳基金會 艾立勤神父.
面試技巧-社會新鮮人 主講人:謝瑞蓉.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2、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3、不同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
XXX分析室组长竞聘 演讲人: XXX
結腸直腸腫瘤的認知.
經歷復活的愛 約翰福音廿一1-23.
指導老師:謝妃涵 老師 學生:楊芷綺、林詩綺、林吟珊 黃鈺涵、林香湘、梁紜軒 撰 中華民國一○四年六月
面向CCAR-121部飞行员培训 —CCAR-141部飞机类商用执照课程 陈广承
Ch 02 研究的過程.
郭詩韻老師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音樂科科主任)
解读《陕西省2015年中考说明》 简谈2015年英语学科命题趋势及备考策略
第三章 建设项目采购与合同管理.
《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的理解与适用
张玉臣 博士 研究员 同济大学 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
五大段 创世记 至 出埃及 过红海 至 士师时代 列王时代至 两约之间 耶稣降生 至 复活 耶稣升天 至 再来 圣经大纲:第二集 概观.
務要火熱服事主.
富力地产销售一部 ——各项目广告策划案 ——
作业现场违章分析.
蒙福夫妻相处之道 经文:弗5:21-33.
四福音合参 Harmony of the Gospels (Diatessaron)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政策执行讲评与后续要求
2. 戰後的經濟重建與復興 A. 經濟重建的步驟與措施 1.
好好學習 標點符號 (一) 保良局朱正賢小學上午校.
學生:蔡耀峻、許裕邦 座號:23號、21號 指導老師:黃耿凌 老師
禪宗的教外別傳.
4. 聯合國在解決國際衝突中扮演的角色 C. 聯合國解決國際衝突的個案研究.
6.5滑坡 一、概述 1.什么是滑坡? 是斜坡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滑动带)作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行政處分6 – 行政執行 范文清 SS 2011.
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 第十九章 稅捐稽徵法 稅務法規-理論與應用 楊葉承、宋秀玲編著 稅捐稽徵程序.
佛教的中心觀念.
破漏的囊袋.
民法第四章:權利主體 法人 楊智傑.
探討論文分享 組員: 6號 王佳驊 10號 吳育甄 40號 蘇小婷.
第一次登入ECPA就上手 登入ECPA能幫您: ◎ 查閱終身學習時數 ◎ 校對個人資料 ◎ 事求人徵才 ◎ 公務福利查詢
四年級 中 文 科.
生鲜谈判.
MEMS製程 指導教授:徐祥禎 老師 助教:許峰瑞.
“玩”吸毒VS “反”吸毒 誰勝誰負 年度 中三級 通識科專題 進興組 組員:王英明(3E32) 徐栢熙 (3E06)
聖本篤堂 主日三分鐘 天主教教理重温 (94) (此簡報由聖本篤堂培育組製作).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4年4月至6月 7號床.
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 長者支援服務隊 香港房屋協會 家維邨義工隊
安慰能力測試 我感到非常孤單 為何要這麼痛苦?做人毫無價值,活著根本沒有意思。 我拖累了你。 假如我不在,情況會如何呢?
聖誕禮物 歌羅西書 2:6-7.
7-7 小三和弦/增三和弦/減三和弦.
圣依纳爵堂 主日三分钟 天主教教理重温 (95) (此简报由香港圣本笃堂培育组制作).
探討論文分享 組員: 6號 王佳驊 10號 吳育甄 40號 蘇小婷.
依撒意亞先知書 第一依撒意亞 公元前 740 – 700 (1 – 39 章) 天主是宇宙主宰,揀選以民立約,可惜他們犯罪遭
音樂欣賞 Music Appreciation
基督是更美的祭物 希伯來書 9:1-10:18.
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 下一頁.
經文 : 創世紀一章1~2,26~28 創世紀二章7,三章6~9 主講 : 周淑慧牧師
圣经概論 09.
慧能的教外別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釋迦牟尼的原始說法

一 概述 佛教的開創者為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otama),前者為名字,後者為姓氏。釋迦牟尼(S/a^kya-muni)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   /釋迦-種族名   \牟尼-聖人、賢人之意   →即釋迦族中的聖人之意 「原始佛教」時期,是佛陀本人及其三、四代所傳承的學說的歷史時期。此時佛教內部尚未分化,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

原始佛教學說的主要文獻出處為《阿含經集》(a^gama,又作阿笈摩,意譯法本、藏、教法等;意指所傳承之教說,或傳承佛陀教法之聖典)。此經集基本上乃輯錄許多文獻而成,主要由所輯篇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的《阿含經》。以漢譯而言,有以下四種:   1. 長阿含(Di^rgha^gama)   2. 中阿含(Madhyama^gama)   3. 雜阿含(Sam!yukta^gama)   4. 增一阿含(Ekottarika^gama)

二 三法印 法印梵語為dharma-mudra^,與「法本」、「憂檀那」(uda^na)等詞同義。 二 三法印 法印梵語為dharma-mudra^,與「法本」、「憂檀那」(uda^na)等詞同義。 「法印」是印證、標誌之意。中國佛經翻譯家以為有三個義理是佛教與其他學說不同的標識,猶如公私文件裏所用的印鑒,∴稱為「三法印」。 「三法印」分別是:   /諸行無常(anitya^h! sarva-sam!ska^ra^h!)   -諸法無我(nira^tma^nah! sarva-dharma^h)   \涅槃寂靜(s/antam! nirva^N!am) 日後有人在「三法印」後加「一切皆苦」,合稱為「四法印」。又有人取消「涅槃寂靜」而增補「一切皆苦」為新的三法印。

I 諸行無常 「行」: /原始佛教-指一般意欲活動(或即盲目意志) \後來-泛指一切現象(佛家語為「現行」)   /原始佛教-指一般意欲活動(或即盲目意志)   \後來-泛指一切現象(佛家語為「現行」) 在原始佛教中,此法印指人的生命永在需求及痛苦之中,而人之意欲活動則在一需求滿足時,立即轉向另一需求。

  e.g.饑時求食→求財→權力→榮譽……   大抵人的自然生命過程中,意欲活動永是如此流轉變易,必落至未滿足處,i.e.意欲本身變異不定,時時落在新需求上而感到不滿足,使自身陷於某一種苦中。此種變易為無常。 在後來佛教發展中,此法印不限於說明欲求之苦,而是廣泛涉及一切現象,成為論述現象世界萬物的存在和變異的理論,與「緣起性空」的中心觀念有關。

II 諸法無我 「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譯,音譯為達磨或達摩,其本義為軌持。 /軌-軌約規範,i.e.法則、方法,特指佛法 「諸法無我」的「法」指第二義→「法」指事物、東西、存在 「我」有二義:   /主宰義   \實體義   i.e.「我」即具有自我主宰功能、恒常不變的實體

III 涅槃寂靜 /「涅槃」(nirva^N!a): 音譯為「泥日」、「泥洹」,意譯為滅、滅度、圓寂;原是婆羅門教的概念,佛教借用來表示:    /反面-斷盡一切煩惱    \正面-進入佛教所講的最高理想的境界   \「寂靜」:描述遠離煩惱、寂然常住的狀態

涅槃的分類:   /有餘涅槃:指已斷除貪欲、煩惱,但肉身還在,仍有思慮活動。   \無餘涅槃:指已斷除貪欲、煩惱,且肉體與思慮都沒有了 此法印的涵義在日後佛教的發展有轉變:   /小乘佛教-講無餘涅槃→出世   \大乘佛教-講有餘涅槃→入世   大乘的主張可說是一種圓融的人生思想,比小乘境界更高。

IV 附識:第四法印──一切皆苦(又稱有漏皆苦/眾生皆苦/諸行皆苦) 一般人以「苦」、「樂」相對,但據佛教分析,「苦」與「樂」至少在實在性(存在性)方面不同一級序。   i.e.樂實依苦而建立,而苦則理論地先於樂而成立。   →生命的真象是一串需求,一串痛苦。(一切皆苦)

三 四諦 又稱四聖諦或四真諦,四諦是: /苦(duh!kha-satya) -集(samudaya-satya) 三 四諦 又稱四聖諦或四真諦,四諦是:   /苦(duh!kha-satya)   -集(samudaya-satya)   -滅(nirodha-satya)   \道(ma^rga-satya) 與三法印僅重在觀察自然生命及現象界不同,在於提出正面主張。 四諦間的關係:   /生死流轉的因果/苦-迷的結果           \集-迷的原因   \涅槃還滅的因果/滅-悟的結果           \道-悟的原因

I 苦諦 此義在講「三法印」時已討論。

II 集諦 「集」為集合之意。此諦指一切皆緣起就是苦的原因,∴探求苦的原因、根源就是集諦的內容。 因緣有二:   /因(正因)-有決定性的條件,=西哲述語的「原因」(cause)   e.g.種子→植物;下雨→地濕   \緣(助緣)-有輔助性的條件,=西哲述語的「條件」(condition)   e.g.雨水、陽光、空氣等→植物;無陽光、露天等→地濕

進一步言之,因緣含有兩種條件關係:   /異時因果(異時依生)的關係   亦即通常所謂「因果關係」,果依因而生。   e.g.種子為因,植物為果   \同時因果(同時互依)的關係 非通常所謂「因果關係」,而是佛教所常講的事物事物互為因果。 e.g.西方哲學-知識論所講能(知)及所(知)的關係。 e.g.中國哲學-儒家講的體用關係。

進一步言之,因緣含有兩種條件關係:   /異時因果(異時依生)的關係   亦即通常所謂「因果關係」,果依因而生。   e.g.種子為因,植物為果   \同時因果(同時互依)的關係 非通常所謂「因果關係」,而是佛教所常講的事物事物互為因果。 e.g.西方哲學-知識論所講能(知)及所(知)的關係。 e.g.中國哲學-儒家講的體用關係。

III 滅諦 「滅」:消滅之意,亦稱「還滅」,i.e.回復原來無痛苦的人生。 「滅諦」又稱「愛(欲望之意)滅苦滅聖諦」或「苦盡諦」,指滅盡貪欲與痛苦的道理。 此諦針對苦、集二諦而發。   ∵苦、集→生死流轉,滅諦正要打破此生死流轉而回復真正的自我。

IV 道諦 「道」指道路、途徑、方法;「道諦」指還滅的方法。「滅諦」又稱「愛(欲望之意)滅苦滅聖諦」或「苦盡諦」,指滅盡貪欲與痛苦的道理。  1 八正道 梵文為a^rya^s!t!a^n%gika-ma^rga,又稱「八聖道」、「八直聖道」、「八聖道分」等,指八種合乎正理的成佛途徑(修鍊方法)。   1. 正見:離開邪非的正確知解,也就是具有佛說的四諦知識,遠離唯神、唯我、唯物等見解。   2. 正思維:也作「正思」、「正志」 指離開世俗的主觀分別,離開邪妄迷語,作佛教的純真智慧的思維。

3. 正語:純正淨善的語言,合乎佛法的言論。i.e.不妄語、不慢語、不惡語、不綺語、不暴語,裏離一切戲論。 5. 正命:正當的生活,即按佛教的標準謀求衣食住行的必需品,遠離一切不正當的職業。   e.g.詐現奇特、自說功德、星相占卜等。 6. 正精進:也作「正方便」   謂正確的努力,止惡修善,向解脫精進;反對懈怠與昏沉。

7. 正念:正確的念法,即憶持正法,明記四諦等佛教真理。 8. 正定:正確的禪定,即正身端坐,專心一志,身心寂靜,思想集中,深入沉思,以佛教的智慧觀察整個世界。 八正道的分類:   /精神生活-以正見為主,正思、正念、正定為輔   -物質生活-以正命為主,正業為輔   \兩者相關的生活-正語、正精進

 2 戒、定、慧三學 梵語tisrah! s/iks!a^h,又作三勝學。此三者為佛教實踐綱領。  1. 戒(adhis/i^la)   又作增上戒學。 指對行為的約束。  2. 定(adhicitta) 又作增意學、增上心學。定亦即佛家語「禪〔定〕」,「禪」的梵文為dhya^na,又音譯為禪那、馱衍那;意譯作靜慮、思惟修習等。 指心專注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哲學用語「鍛鍊意志」

 3. 慧(adhiprajn~a)  又作增上慧學。  指對生命、世界真象的解悟。 八正道的分類:   /精神生活-以正見為主,正思、正念、正定為輔   -物質生活-以正命為主,正業為輔   \兩者相關的生活-正語、正精進

四 十二因緣 梵文為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又稱為「十二分(人生的部分之意)」、「十二有支(構成有情生存之條件)」。 原始佛教從人生過程的角度把人生劃分為許多部分,互相結合在無止境的連鎖之中,並以此闡明人生的痛苦及其根源。  它可被視為對生命現象及的客觀世界總說。

十二因緣的名稱、關係與次序可以下表表示和說明:    順生系列    ────────────────────────────→    還滅系列    ←────────────────────────────    1無明 2行 3識 4名色 5六處 6觸 7受 8愛 9取 10有 11生 12老死 /就順生系列言-起於無明,終生及老死;每一項為後一項的因緣。 \就還滅系列言-與順生系列相反。

I 無明 II 行 III 識 梵文為avidya,原指愚痴無知,往後特指不懂佛教道理。 此非客體意義的存有,而指主體活動的一種狀態。 梵文為sam!ska^ra,即盲目意志的活動。 「無明緣行」:人由無知而有種種世俗意志活動的生起。 III 識 梵文為梵文為vijn~a^na,指基本認識能力。 「行緣識」:意志活動牽引出認知能力。

IV 名色 V 六處 VI 觸 梵文為na^ma-ru^pa,即認識的對象性。 「識緣名色」:對認知主體同時呈現對象性。 梵文為s!ad!-a^yatana,又稱六入,指六感官,即眼、耳、鼻、舌、身及意(合稱「六根」)。 「名色緣六處」:在主客對立之境域中,認知能力分化為各種感覺,對象方面亦呈現各種感覺性質。 VI 觸 梵文為spars/a,指主體接觸經驗對象。 「六處緣觸」:至此,一般所謂經驗主體方出現,其下乃有經驗活動,觸為其一。

VII 受 VIII愛 XI 取 梵文為vedana^,指由接觸而得的感受。 「觸緣受」:認識器官與外境相觸時,能夠領受外界的反作用。 梵文為tr!s!N!a^,指渴望、貪愛、貪欲。 「受緣愛」:有感受後,對某種感受的不捨。 XI 取 梵文為upa^da^na,指「執著」,即追求執取。 「受緣取」:主體由對某種感受而依戀追逐。

X有 XI生 XII 老死 梵文為bhava,指個別主體或靈魂(可稱為「輪廻主體」)。 「取緣有」:在此階段中,主體的個別性或特殊性便形成。 -梵文為ja^ti,指自然生命的形成。 -「有緣生」:在個別生命形成後,便有一流轉過程,即每一既成「有」的靈魂,由生而老死,再轉入生,再至老死,此即所謂「輪廻」。生是生命流轉的開始。 XII 老死 梵文為jara^-maraN!a,老死是生命流轉的結束。 -生緣老死」:老死只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結束義。生命絕對的結束是還滅,是逆轉十二因緣的次序,最後超越生死輪廻而達到超生死的涅槃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