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小 脑 (一)位置: 颅后窝内,小脑幕下方,在延髓和脑桥的背面。
小脑蚓 (二)外形: 原裂 小脑蚓: 小脑半球 小脑半球: 近似平行的沟 上面平坦,下面隆起 小脑脚: 上、中、下3对 小脑蚓 小结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绒球脚 绒球 后外侧裂 小脑扁桃体
小脑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下脚
(三)分叶和分区:根据发生、功能和纤维联系而分为3叶 旧小脑 (脊髓小脑) 前叶 横向分叶 新小脑 (大脑小脑) 后叶 古(原)小脑(前庭小脑) 绒球小结叶 前叶 原裂 后叶 后外侧裂 绒球小结叶
纵向分区 正中区:即蚓部 旧小脑(脊髓小脑) 中间部: 较小 外侧部: 较大 新小脑(大脑小脑) 蚓部 中间部 外侧部
(四)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 小脑表层的灰质,有3层 2、小脑核(中央核):位于髓体内 顶核 球状核 中间核 顶核 栓状核 球状核 齿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皮质 小脑髓体(白质)
3、纤维联系及功能 ①原小脑(前庭小脑) 接受前庭神经节和前庭神经核的纤维, 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发出纤维至前庭神经核, 调整由前庭刺激引起的肌张力变化,调节身体的平衡和维持体位。
②旧小脑(脊髓小脑) 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 经小脑上、下脚进入, 传出纤维经中间核中继后,发出纤维经小脑上脚再到红核,再由红核发出纤维为形成红核脊髓束。 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③新小脑(大脑小脑) 接受对侧脑桥核和下橄榄核的纤维,经小脑中脚进入, 发出纤维经齿状核至大脑皮质,经小脑上脚传出。 参与协调、配合随意运动(力量、方向、范围等)。
(五)小脑损伤: 原小脑损伤引起平衡失调,走路不稳 前庭小脑综合症 小脑体损伤(包括新、旧小脑),主要表现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眼球震颤等 大脑小脑综合症
三、 间 脑 (一)位置: 脑干与端脑之间 后面观
间脑位置 侧面观 底面观
(二)区分:分5部—— 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 (三)第三脑室: 为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间脑的内腔,呈矢状位 顶:脉络组织 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前方借左、右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 向后借中脑水管通向第四脑室 侧壁:背侧丘脑、下丘脑 脉络组织 背侧丘脑 终板 背侧丘脑 下丘脑 上丘脑 视交叉 上丘脑 中脑水管 乳头体 底丘脑 后丘脑 灰结节 漏斗 第三脑室 脉络组织
(四)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 1. 形态: 内囊 与下丘脑之间以下丘脑沟为界 卵原形的灰质团块 两侧之间有丘脑间粘合 前方突出为丘脑前结节 后端膨大为丘脑枕 丘脑枕 丘脑间粘合 丘脑前结节 下丘脑沟
2.内部结构 内髓板: 内有板内核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前核 联络性核团 内侧核 背侧部 腹前核 外侧核 腹侧部 腹中间核 腹后内侧核 特异性中继核团 腹后核 腹后外侧核 板内核 内髓板 丘脑前核 背内侧核 外侧核背侧部 腹前核 腹中间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3.功能 ①感觉传导路的最后中继站 ②感知粗略痛觉 ③参与调节躯体运动
(五)下丘脑 1.形态: 上界为下丘脑沟 下界为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前界为终板、视交叉 向后至中脑被盖 下丘脑沟 终板 视交叉 中脑被盖 漏斗 灰结节 乳头体 垂体
视交叉 乳头体 灰结节
2.内部结构 3.功能 很多核团,含有多种神经递质(如肽类、乙酰胆碱、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 ①是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调节 ②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调节体温、摄食、 生殖和内分泌活动等。 纤维联系广泛,与边缘系统、脑干有纤维联系,下丘脑内部各结构之间有联系。 ③参与情绪行为活动,可能是生物钟起搏点。 室旁核 视上核 视上垂体束和室旁垂体束
(六)上丘脑 松果体 内分泌腺 缰三角 与边缘系统的活动有关 丘脑髓纹 丘脑髓纹 缰三角 松果体
(七)后丘脑 1.内侧膝状体: 接受来自下丘的听觉纤维 发出纤维至颞叶听中枢 2.外侧膝状体: 接受视束的传入 发出纤维至枕叶视中枢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八)底丘脑 位于间脑和中脑被盖的过渡区 内含丘脑底核及部分黑质、红核 与纹状体有密切联系,参与运动调节 背侧丘脑 底丘脑核 黑质 红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