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中医治疗 广药附一院中医科 胡任飞
内容 概述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医案举例 4
一、概述 现代医学的认识: 中风——是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的俗称,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 包括: 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导源于《黄帝内经》——偏枯: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 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风的含义——六淫外邪之一(风、寒、暑、湿、燥、火) “善行而数变 、主动” 注:此中风不同于《伤寒论》的中风: ——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喎僻不遂等为主要的病症,因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里风性善行而数变相似,古人类比风邪如矢石之中人,故曰中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二、病因病机 内风论--外风论--内外风统一论。 王履·《医经溯洄集·中风篇》提出: “···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与气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外风说”在《内经》至唐宋时代盛行; 后因“内风说”兴起而其次; 近代将内外风相合,才标志着完善的 中风理论得以形成。
病机 1风 5虚 2火 中风 4瘀 3痰
外风——肝风内动 1、风 1)、中风为风邪所致,风邪多通肝,“风气通于肝”; 2)、中风多由情志引起,特别是怒,怒伤肝; 3)、“肝主身之筋膜”,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或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与肝之阴血不足或“肝风内动”有关。
2、火 包括肝火、心火、胃火与阴虚火旺等内生火热。 有成于发病之先者,为素蕴火热; 有生于既病之后者,即因病而生之火热。 实火常见原因: 情志过激,气郁化火; 情志不遂,或忿郁化火,肝郁化火; 或劳神过度,五志过极,心火暴甚; 饮食失节,嗜欲偏颇,积热内蕴 虚火责之阴亏 水不涵木,水不制火,木火生风; 则肝阳化风,肝风内动,风火相煽。
3、痰 ——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与肺、脾、肾、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肥、贵人生活优裕,嗜食肥甘,脾之运化不及,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发为中风。
4、瘀 指凝于脉中之血,或溢于脉外的“离经之血”,亦指流行不畅而郁滞之血。 瘀血理论在近代日益受到重视,现代则随着对“活血化瘀”方药的深入研究及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确立了其地位。
5、虚 指正虚—— 肝肾阴虚、 脏腑久虚、 精血亏虚、 气血两虚、 元气虚、气虚等等 在中风病机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正气亏虚,心肝肾等脏阴阳失调、痰阻血瘀,外邪乘虚而入之本虚标实之证。 中风的发生 正气亏虚,心肝肾等脏阴阳失调、痰阻血瘀,外邪乘虚而入之本虚标实之证。 气血素虚 劳倦内伤 忧思恼怒 饮酒饱食 用力过度 瘀血阻滞 痰热内蕴 阳化风动 血随气逆 脑脉痹阻 血溢脑脉之外 发为中风
三、辨证论治 中经络 闭证 中脏腑 脱证 辨证要点
(一)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 意识清楚; 中腑——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无昏迷;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二)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 脱证 病性 实 虚 病机 邪气内闭清窍 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 症状 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 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治疗原则 1、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2、中腑──通瘀泄热 3、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之证──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4、中风恢复期、后遗症 ──多为虚实兼夹,扶正 祛邪,标本兼顾
(一)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二)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症治分类 (三)闭证——阳闭、阴闭 (四)脱证 (五)后遗症:偏瘫、失语、口眼歪斜
(—)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1、症状: 1)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 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2)兼症: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 3)苔脉:苔薄白,脉浮数。 2、治法:祛风养血,行血通络。 3、主方:大秦艽汤加减。小续命汤、大续命散 4、常用药: 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解表祛风 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二)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1、症状: 1)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 则半身不遂等症。 2)兼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腰酸膝软。 3)苔脉: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2、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3、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4、常用药: 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 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 牛膝──引血下行 天麻、钩藤、菊花──增强平肝熄风之力
加减应用 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心中烦热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 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 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镇静安神。 如有抽搐者,加全蝎、蜈蚣、僵蚕。 肢体麻木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以理气燥湿而祛风痰;
(三)闭证——阳闭、阴闭 阳闭: 1)症状: ①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 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②兼症: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 ③苔脉: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2)治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3)主方:灌服或鼻饲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九,用羚羊角汤加 减以清肝熄风。 4)常用药: 羚羊角──清肝熄风 菊花、夏枯草、蝉衣──使火降风熄,则气血下归 龟板、白芍、石决明──育阴潜阳 丹皮、生地──凉血清热
阴闭 1)症状: ①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 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②兼症: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 ③苔脉:苔白腻,脉沉滑缓。 2)治法:辛温开窍,豁痰熄风。 3)主方:用苏合香丸以辛温开窍,用涤痰汤加减以豁痰熄风。 4)常用药: 半夏、橘红、茯芩、竹茹──燥湿化痰 菖蒲、胆南星──开窍豁痰 枳实──降气利风痰下行。
(四)脱证 1、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 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 苔脉: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2、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主方: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 4、常用药: 人参、麦冬、五味子──大补气阴 附子──回阳救逆
(五)后遗证 一)半身不遂: 1、气虚血瘀,脉络痹阻。 治法:益气活血,通经活络。 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2、肝阳上亢,脉络痹阻——患侧僵硬拘挛。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主方: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酌加搜风 通络药,如地龙、僵蚕、桑枝、络石藤等。
二)语言不利: l、风痰阻络 治法:祛风除痰,宣窍通络。 主方:解语丹加减(《医学心悟》)方中天麻、全蝎、胆南星、天竺黄等平肝熄风祛痰,远志、菖蒲、郁金、木香宣窍利气通络。 2、肾虚精亏 治法:滋阴补肾利窍。 主方:地黄饮子去肉桂、附子等温阳药,加杏仁、桔梗、木蝴蝶等开音利窍。 3、肝阳上亢,痰邪阻窍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开窍。 主方: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石菖蒲、远志、胆南星、天竺黄、全蝎以平肝潜阳、化痰开窍。
三)口眼歪斜: 1、症状: 1)主症:口眼歪斜。 2)兼症:伴见肢体麻木。 3)苔脉: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2、病机:风痰阻络。 3、治法:祛风除痰通络。 4、主方:牵正散加味。方中白附子祛风、化痰、通络;僵蚕、全蝎熄风、化痰、镇痉。本方用散剂吞服较用汤剂疗效为佳。 5、加减: 口眼瞤动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熄风。
四、医案举例
一、中风闭证(脑溢血) 张翠兰,女,47岁,肥胖体型,患原发性高血压,多年失治,致时时头晕肢麻。 1997年6月16日14时许,突然昏扑,扶起后,口角流涎,呕吐如喷射状,失语,右瘫,昏迷。面赤如醉,两手握固,四肢拘挛,项强,瞳孔不等大。痰涌如鼾,即送城关医院抢救。CT检查:左颞右基底节区出血,右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一诊:诊断:风中于脏,痰热内闭。
处理: 三棱针重刺十宣、十二井、双足趾尖出血,刺激末梢神经,减轻脑压; 毫针强刺素髎、人中、内关、足三里、丰隆、涌泉,由上而下,重刺健侧,引血下行,促苏,2次/日。 加用中医现代科研成果清开灵、醒脑静静滴;早用活血化瘀中药针剂,促进吸收,防止脑疝形成,2次/日。
二诊:6月17日10时,经上述处理后,痰涌大减,四肢拘挛缓解,喂水可以咽下,体温38.5℃。 处理: 1、加用中药:(降气火之升腾,清痰热之内闭) 赭石粉、怀牛膝、生石决明、生牡蛎、生白芍、元参、生半夏各30克,黄芩、天麻、钩藤各15克,酒大黄、天竺黄、胆南星、菖蒲、郁金、甘草、车前子各10克,生铁锈磨浓汁煎药,日进一剂; 2、安宫牛黄丸2丸,捣为糊,日进2丸; 3、羚羊角粉2克,麝香0.3克,以竹沥水加姜汁数滴,一日内多次分服。
三诊:6月18日10时,黎明泻下热臭便一次,呕止,痰鸣消失,瞳孔等大,等圆,体温37.5℃。 处理:原方去生半夏,黄芩炒炭,酒军另煎,再泻一次后弃去,余药不变。安宫牛黄丸减为一丸。 四诊:6月22日8时,上药连进3剂,今晨7时许睁目看人,苏醒。可以点头、摇头回答询问,仍失语,血压正常,开始进流食。以手指口,索饮。舌红,根有腻苔,边尖瘀斑。神倦,体温37℃,六脉细数而虚。 处理:散剂扶正清脑化瘀:(三七、琥珀、西洋参、藏红花、人工牛黄、天竺黄、生水蛭、炮甲珠、全虫尾、大蜈蚣、羚羊角尖各10克,守宫10条,麝香3克。)上药研粉混匀,1克/次,3次/日,竹沥水送下。 五诊:6月26日,口眼歪斜已正,舌体灵活,开始讲简单话,出院回家调养。
二、中风偏瘫(脑血栓形成) 张亚康,69岁,城关合作商店会计。 1980年4月19日初诊:高大肥胖体型,一月来腰困如折,夜甚。小便余沥,昨晚睡前觉右肢麻木,今晨醒来已偏瘫。嘴向右歪斜,漏气,漏饭。舌短,语蹇,头晕气短,按脉浮软,舌淡胖有齿痕,舌左瘀斑成片。县医院内科诊为脑血栓形成。 年近古稀,形盛气衰。肾元久亏,肝失滋荣,气虚失运,发为偏枯。
拟补阳还五汤加减, 益气固肾,祛痰化瘀,虫类通络: 生黄芪120克,当归30克,赤芍15克, 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白芥子、 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僵蚕、土元、 桂枝、炙甘草各10克,生龙牡各30克, 鲜生姜10片,枣10枚,胡桃4枚。 3剂。
4月21日二诊:药进三剂,每日针灸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后溪、阳陵泉透阴陵泉,风市、足三里。面部:牵正穴。口眼歪斜已愈。语言饮食已无碍。手脚可抬,患手握力恢复。效不更方,原方三剂。 4月24日三诊:生活已能自理,舌上瘀斑退净,予 三七、琥珀、红参、全河车、止痉散各30克, 研粉,每服3克,2次/日,痊愈。 追访5年,一切如常。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