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风.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病 因  感染因素  细菌感染  寄生虫感染  病毒感染  食物因素  鱼、虾、蟹、鸡、蛋、牛奶等  药物因素  其它因素.
Advertisements

1 李世骐教授主讲 泌尿系统疾病. 2 肾脏的一般结构: 肾单位: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管 肾小球 (血管球) 肾球囊 (脏层囊腔,壁层) 近端小管 曲部 (近曲小管) 直部 (降支粗部) 细管 降起细部 升支细部 远端小管 直部(升支粗部) 致密斑 曲部 (远曲小管) 髓拌降支.
过敏性紫癜 Anaphylactoid Purpura. 概述病因及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肾脏病中心 韩 飞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 快速进展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 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 IgA 肾病 内 容内 容.
泌尿道感染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 一般知识 一般知识 什么是泌尿道感染? 什么是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的分类 泌尿道感染的分类 分类 1 肾盂肾炎( pyelonephritis) 分类 1 肾盂肾炎( pyelonephritis) 膀胱炎( cystitis)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中医系 陈良金 三峡大学医学院 1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 机。 2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 断和鉴别诊断。 3 、熟悉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高热 证的急救处理。 4 、了解外感发热的调护、预后 目的要求.
河南中医学院内科学科 感 冒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高志卿. 河南中医学院内科学科 西班牙流感 1000 万人.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中医儿科学 第七章 肾系疾病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概述] ⒈定义: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 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 ⒉发病: 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 2 ~ 8 岁小 儿,其中以 2 ~ 5 岁为发病高峰,男多于女,部分患儿.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湖北省中医药适宜技术 痛 风. 痛风 — 定义 痛风为慢性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 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 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 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相当 于中医的痹证。
感 冒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系 陈良金 一、概述 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 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 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一)定义: 病情严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传染迅速 ---- 时行感冒.
外感发热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教学目的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机。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断 和鉴别诊断。 掌握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病 例 讨 论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 主诉:鼻塞流涕 1 周,眼睑浮肿 1 天 患儿,男, 9 岁,患儿扁桃体炎后 1 周,出 现双眼睑、颜面浮肿,解茶色尿,无发热, 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呕吐,无皮肤瘀斑瘀点。 少许鼻塞流涕,无腰腿酸痛解茶色尿,无夜 尿,无尿频尿急尿痛,纳寐可,大便调。舌 尖红,苔薄白微腻,脉滑数。查体:咽充血.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第二十章 祛湿剂.
水肿.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淋证水肿. 淋证水肿 (一)淋证的概念 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引起的以小便贫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 昆明医学院第 一附属医 院 儿 科 教研室.
水 肿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内科 陈良金.
中医儿科学 第七章 肾系疾病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蛋 白 尿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钟 清.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感 冒.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急性肾小球肾炎.
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急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glomerrulonephritis AGN
急性肾小球肾炎.
高 血 压 肾 病 金哲淑.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王 付 制 作.
第十章 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多发性骨髓瘤 MM(multiple myeloma)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检验科 王宇.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肺结核.
经行感冒.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史国辉.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肾小球肾炎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教研室.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病人的护理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病人的护理.
糖尿病流行病学.
肺系疾病---感冒 感 冒.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 儿科教研室.
消 食 剂.
肾小球疾病概述 肾小球疾病系指一组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如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但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病程和预后不尽相同,病变主要累及双肾肾小球的疾病。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肾小球疾病。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水肿 (edema) 云南中医学院中内教研室 王清 目的要求 掌握水肿的诊查要点及辨证论治。 熟悉水肿的概念、范围及病因病机。 了解水肿的预防调护。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2018年流感中医辨证论治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刘清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急性肾风

急 性 肾 风 一、概述 急性肾风是指由于外感邪气下移于肾所致的以浮肿、尿少、腰痛、尿血、眩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病、多发病。 急 性 肾 风   一、概述 急性肾风是指由于外感邪气下移于肾所致的以浮肿、尿少、腰痛、尿血、眩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病、多发病。 急性肾风又叫实证肾风,亦称外感肾风。本病一般起病急,但也有隐约起病者。其诱发因素常为外感风热风寒、湿邪及皮肤疮痍之毒。

[历史沿革] 肾风之名始于《素问·评热病论》。曰:“帝曰:有病疣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太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瘘者死。” 《素问·风论》曰:“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疣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tai),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可见当时对急性肾风的临床特点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西医学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综合征等病出现浮肿、尿少、腰痛、尿血、眩晕等症状时,可参照本节进行辨治。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冬春二季为多。因冬有冽风,善开腠理,伤卫则邪易入;春有余寒,寒善伤阳,阳伤则卫气不固,腠理失密,其邪内侵直犯肾体使然。 本病一般男女罹患之比为男多女少,约为2~3:1,从发病年龄来看,以儿童、青少年多发,老年亦有之。

二、病象 急性肾风起病急,也有隐约而病者。临床表现为初病两眼睑如卧蚕状,尿少,腰痛,尿血、眩晕,渐继则眼睑颜面、胸腹、四肢出现浮肿。 三、病位 在肾。以肾为本,以肺、脾、三焦为标。 肾是元气,生气之根,脾是生气之源,而肺主诸气然三焦者,主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温煦脏腑,是为一身生理之气化者也。若肺为邪束,脾气呆滞,肾失开阖,三焦失渎,则水散经络,外溢皮肤而成本病。故以肾为本,以肺、脾、三焦为标。

四、病类 五、病性 六、病程 分外感和内伤两类。分为风寒证、风热证、湿热证寒湿证。 急性肾风实证居多,虚证少见,且多属肾之本气自病,为邪气内侵,虚中夹实证。 六、病程 急性肾风病程长短常常和机体正气的盛衰、邪气多寡、毒气强弱,治疗得当有关。病程短者在1个月内可愈。亦有病情长者可达3—5年。部分发展为慢性肾风或水毒证。

七、病因病机 急性肾风是由于机体内在正气不足,外在卫气不固,腠理不密,外在六淫之邪,或湿热之邪,以及皮肤疮痍之毒得以内乘,正邪交争,外而阴阳失调,内而脏腑经络失和而发病。因此,本病的病机关键为: 病机关键:邪毒聚于肺,直犯肾体而发。 1、病发于风寒 风寒之邪伤及皮腠,内束于肺。“肺移寒于肾”肺失通调水道,三焦失水渎之机,肾失利水之能,肾气自病,不能制水,水失气化之约则横溢外泛且封藏失职故表现为浮肿,尿少,尿浊等急性肾风症状。

2、病成于风热 温热之气以及疮痍之毒伤及肺脾肾三脏,致肺失通调,水道不通,脾失健运,水饮内停,肾失开阖,水渎不利,水湿内溢外泛发为水肿。 3、病发自于脾 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致水湿之气内侵;或饮食失节,劳逸失常,寒暖失宜,久思伤脾,致脾气呆滞,健运无力,水精不布,肾失土制,(肾者水脏,统五液)五液失约,则水散经络,外溢肌肤而成本病。或湿郁化热,三焦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

八、诊断与鉴别 (一) 诊断 1、病史:急性肾风一年四季皆有发生,但以冬春为多,发病前1~3周(平均10天左右)有感染史(一般呼吸道感染者的潜伏期较皮肤感染者短),如有咽痛、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恶寒的病史;还可有乳蛾、疮毒等感染病史。

2、典型的临床病象:本病起病较急,病情轻重不一。也有隐约起病者。临床表现为初病两眼睑如卧蚕状(水肿:80%以上患者均有水肿),尿少,腰痛,尿血(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肾小球源性血尿,大约40%的患者可有肉眼血尿,常为首发症状和患者就诊的原因);眩晕(即高血压:80%患者出现一过性轻、中度高血压。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高血压,甚至高血压脑病),渐继则颜面、胸腹、四肢出现浮肿。 3.四诊所见: 舌淡红、苔薄而腻,或薄黄,黄厚而腻,脉多沉。

4、辅助检查:应作尿常规(蛋白尿、血尿、管型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沉、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免疫学检查异常(起病初期血清C3及总补体下降,于8周内恢复正常,对诊断本病意义很大);抗“O”可升高,提示近期内曾有过链球菌感染;以及心电图、心功能测定,肾B超等检查,以助明确诊断。 (二)  鉴别诊断 1、与红斑狼疮肾鉴别 狼疮肾表现为颜面两颧蝶状红斑,色黯,毛发憔悴,皮肤干涩,反复发热,午后尤甚。血中可查到红斑狼疮细胞,但亦有查不到者。抗核抗体检查及皮肤活检可助明确诊断。

2、与紫癜肾鉴别 紫癜性肾炎可表现为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退色,好发于四肢,常反复发作,伴关节痛、腹痛,紫斑随现随消。本病特点是伴有血尿及微量蛋白尿,可有过敏史,亦有先出现血尿,继则出现皮肤紫斑改变者。 3、与肾痨鉴别 肾痨病象为潮热、盗汗、消瘦、尿频尿急,亦可有尿痛逐渐加重。尿常规以红细胞为多,可有白细胞及微量蛋白,既往有结核病史,血沉增快尿中查到结核杆菌有助明确诊断。

九、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和内伤 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浮等表证。起病急,以邪实为主;内伤多由于正气不足或反复感邪损伤正气所致,多伴有心烦、口渴不欲饮,苔黄腻等湿热证或畏寒肢冷、便溏、苔白腻等寒湿见证。病程较长,迁延反复,虚中夹实。

2、辨湿热和寒湿 二者均有颜面及全身浮肿,尿少,头重,关节沉重,苔腻,脉沉之象。而湿热证见有腰酸胸闷,口中粘腻,身热不扬,午后尤甚,心烦口渴不欲饮,尿短涩而黄,大便粘腻而臭,舌红,苔黄厚腻,脉沉濡或缓滑之象。寒湿证见畏寒肢冷,口淡腻,尿少色白,大便多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沉迟而濡。

(二)、治疗原则 治疗应遵循损有余之邪,补不足之虚之义,邪伤毒解, 邪祛病可愈。调整阴阳,益气和血,正复则病愈也。 在具体应用时要正确掌握疏风散寒与疏风清热、清热 渗湿、通阳化湿以及祛邪与扶正的关系,应掌握好化 浊渗湿而不伤阴,健脾补肾不助湿碍邪。

(三)、分证论治 1、风寒证 [主证]主症:尿血,腰痛,浮肿,尿少。 [兼次症]:恶寒,无汗,关节酸楚,鼻塞流涕,咳嗽,咽紧。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多浮紧或沉紧。 [治法]疏风散寒,佐以渗湿。 [方药]解肌渗湿汤 [药物]麻黄10 杏仁5 桂枝5 土茯苓100 爵床50 生茅根50 藿香叶15 生姜3片 大枣3枚

[加减]Ⅰ可酌加浮萍、茯苓、泽泻、以助宣肺利水。 Ⅱ风寒盛可加苏叶、防风助麻黄疏风散寒。 Ⅲ咳嗽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 Ⅳ表邪已解,去麻黄、杏仁、桂枝,加白蔻、白术以健脾渗湿。 2、风热证 [主证] 主症:尿血,浮肿,腰痛,尿少而赤。 [兼次症]:头胀痛,面红,发热,汗出而热不衰,口鼻气热,咽赤肿痛,鼻塞流涕,咳嗽,关节酸痛。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多沉数或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佐以渗解。 [方药]疏清渗解汤 [药物]前胡15 羌活15 大力子15 蝉蜕15 大青叶25 土茯苓100 爵床50 茜草15 生茅根50 藿香15 [加减]Ⅰ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板蓝根、桔梗,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 Ⅱ若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 Ⅲ表已解,用益肾清浊饮。 女贞子50 覆盆子15 土茯苓100 生槐花50 爵床50 白蔻15 茜草15 水煎服

3、湿热证 [主证] 主症:尿血,腰酸痛,尿少短涩而黄,颜面及全身肿甚。 [兼次症]:头痛而重,如裹如蒙,关节沉酸而软,胸闷,口中粘腻,身热不扬,午后尤甚,心烦,口渴不欲饮,大便粘腻而臭。 [舌脉]:舌红,苔黄厚而腻,脉多沉濡或缓滑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化浊。 [方药]清渗养肾汤。 [药物]土茯苓100 爵床50 生茅根50 白蔻皮15 藿香15 佩兰15 元芩15 元柏15 苍术15 女贞子30

[加减]Ⅰ湿清热解后,用健肾化浊汤。 Ⅱ若湿热久羁,化燥伤阴,可用猪苓汤以滋阴利水 4、寒湿证 [主证] 主症:尿血,颜面浮肿,尿少色白。 [兼次症]:头重眩晕,关节酸紧而沉,畏寒肢冷,胸闷不饥,口中淡腻,时有腹痛,大便多溏,面色苍白而黯。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多沉迟而濡。 [治法]通阳化湿,佐以温运脾阳。 [方药]复肾壮阳汤。 [药物]仙茅15 仙灵脾15 韭子15 白蔻15 土茯苓100 爵床50 生茅根50 白术20 九香虫15

(四)其它疗法 [加减]Ⅰ恶心呕吐,加藿香正气丸。 Ⅱ畏寒肢冷,舌有瘀斑加附子、丹参。 1、外治法 若少尿或无尿者,取白胡椒粉2g、白商陆粉5g、真麝香少许,共为末合一处,以蜂蜜适量调之,敷神阙穴,即可利尿。 2、食疗 (1)黑豆25g,小米30g,黄精25g,水洗后共放铁锅内,煮烂食之。 (2)玉米须50克,加水600毫升,煎20分钟即可饮用。

(3)、商陆绿豆粥:商陆5~7.5g,绿豆30~50g,煮熟去商陆后食绿豆粥,有较强的利尿作用。 注意:商陆为峻下逐水药,具有脱敏作用,有小毒,常用量为2~4.5克,中毒量为20克以上,可直接损伤肾小管,煎煮30分钟以上,毒性大为降低。忌与肉煮食。 (4)、黄芪30~60克水煎服日一剂,有利尿消肿作用。 (5)、益母草20~30克水煎代茶饮利尿消肿。

3、中成药: (1)肾炎系列1号1丸,日两次口服主治蛋白尿。 (2)枸芪复肾丸用法同上,主治血尿。 (3)肾复康4粒日三次口服。 (4)黄葵胶囊5粒,日三次口服。 (5)肾炎四味片4片,日三次口服。 (6)血尿胶囊4粒,日三次口服。

十、转归及预后 1、本病治疗及时,用药得当可愈,预后好。绝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1~4周出现利尿、消肿、降压,尿化验也常随之好转。但少量镜下血尿及微量蛋白尿有时可迁延半年~1年才消失。 2、若失治,误治或苦寒之剂妄投,中则脾胃受损,下则肾阳受损,可发展为慢性肾风。 3、仅有<1%的患者因肾伤精摇,命火欲熄,相火欲绝,而生急性水毒证(急性肾衰竭)救治不当而死亡,且多为高龄患者。或转为慢性水毒证(慢性肾衰)之候,预后较差。

4、本病的远期预后各家报道不一,但均认为多数病例预后较好,可完全治愈,约6%~18%病例遗留尿异常和(或)高血压而转为慢性,或于“临床治愈”多年后又出现肾小球肾炎表现。一般认为老年患者,有持续性高血压、大量蛋白尿或肾功能损害者预后较差。散发者较流行者预后差。

十一、预防与调护 (一)、安静卧床调养,戒七情,慎房事。 (二)、清淡饮食,勿食辛辣、烟酒及刺激性食物。注意食盐的摄入量。一般初期应无盐饮食,肿势渐消可改为低盐饮食,最后恢复普食。有水肿者食盐每日1~2克(或酱油10毫升)如水肿很严重,钠盐的摄入量限制在每日0.5克,并禁止食用酱豆腐、咸蛋、咸菜等含盐食品以及含碱主食和含钠量高的蔬菜,如白萝卜、菠菜、小白菜、油菜、松花蛋。含钠较低的食物:牛肉、猪肉、鸡肉、大白菜、菜花等;冬瓜、西瓜、南瓜、西红柿、芋头、橙子、苹果、梨等。

(三)、若有表证,及时解表散邪,按感冒护理。 (四)、若有痈疥疮痍溃脓,尽早治疗,以防脏腑受损,引发本病。 (五)、定时记录液体出入量及二便情况,定时查舌象,脉象及体温、血压。 (六)、为防止褥疮发生,可用红花酒精擦洗臀部、髋部。 (七)、积极预防感冒、乳蛾及疮疡。 (八)、避免劳累、节房事,安静卧床休息(急性期),稳定后注意动静结合。

(九)、不要听信道听途说的“偏方”、及所谓的“验方”,要遵从医嘱,长期耐心服药,禁忌苦寒及伐气之品。 (十)、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十二、小结 急性肾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起病急,初病两眼睑如卧蚕状,尿血、尿少,腰痛,眩晕,渐继则眼睑、颜面、胸腹、四肢出现浮肿。病因主要是内在正气不足,外在卫气不固,感受六淫,湿热、疮痍之毒,正邪交争,阴阳失调,脏腑失和。辨证上要分清风寒、风热、湿热、寒湿证候。在临床中应首先分清虚、实、外感和内伤,抓住风热证或湿热证的主线,进行辨证论治。治疗上注意祛邪与扶正的关系,掌握清热利湿而不伤阴,健脾补肾而不助湿碍邪。另外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及护理等也十分重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