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付俊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3 级 学号: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物种从数量和种类 来说都占了地球上物种数量和种类的绝大 多数。但教材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介绍。 这篇论文将从昆虫的生存特性和生理特 点来介绍地球上昆虫繁盛的原因。
Advertisements

滕王阁序 [ 唐 ] 王 勃. 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 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 岳阳楼.
《滕王阁序》名句默写 高二下.  1、《滕王阁序》中直接点出了时间 已到深秋的句子是, 。写来 宾驾着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的句子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 “ 写尽 九月之景 ” 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  3、描写当地繁华富庶的句子是:
古代汉语(Ⅱ) 通 论 第一讲 古代汉语的词序 崔 达 送崔 达 送.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语料一:  ①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 · 燕策》)  ②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 子罕》)  ③盗者孰谓?谓阳虎也。(《公羊传 · 定公八 年》)  ④大王来何操?(《史记 · 项羽本纪》)
7 的乘法口诀. 7 的乘法口诀 外海中心小学 林秀屏 七九 六十三 七二 十四 七四二十八 七七 四十九 七五 三十五 七六 四十二 七八 五十六 七一 得七 七三 二十一.
7 的乘法口诀 长沙市雨花区和平小学 王 慧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齐天大圣在 炼丹炉中关了 七七四十九天 孙悟空不管三 七二十一,举 起金箍棒就打。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孙膑 墨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老子 庄子 道家 孟子 儒家 诸子百家出现在哪一时期? 背景如何? —— 春秋战国.
《论语》. 孔子 ——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人,春秋末期著名 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 订了《六经》 ( 《诗》《书》《礼》《乐》 《易》《春秋》 ) 。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
【教学目标】 掌握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认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深入了解孔子 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了解《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弄清春秋时期在科 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老子、孔子和孙子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思想。难点是轻天重.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 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 后,人们在他的书籍中发 现只有半部《论语》,所 以世有 “ 半部《论语》治天 下 ” 之说。 《论语》与《大学》《中 庸》《孟子》并称 “ 四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论语》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 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 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称 “ 四书 ” ,共二十篇。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论语》十二章 复习. 一、常识 ( 1 )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 人讲学之风,主张 “ 有教无类 ” 和 “ 因材施教 ” , 起到了 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 “ 太平盛世 ” ,倡导 施行 “ 仁政.

复习词的知识: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 (重点义项).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文言文句式复习.
中国最早的诗书 原名 [诗]或[诗三百] 原点 王宫采诗 周朝的帝王 民间诗谣 孔子删诗 从三千首到三百首 公卿献诗 官臣献给帝王 内容跨越了600年的历史 西周初朝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春秋时期中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至今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
2010年高考文学常识和 名句名篇题汇编 拔山中学 叶在华 2017/3/4.
小四高级华文课程 简要说明会
《论语》精选.
九 副 词.
五 词类的活用.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论语》六则 论 语 论 语.
《论语》六则 论 语 论 语 本资源来自初中学科网(
《论语》导读 第五讲 孔子的仁学思想(三) ——仁学的扩展内容.
古代汉语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院精品课程小组 张世超.
名句背诵.
秋 水 《庄子》.
古代汉语修辞.
赤壁赋 宋·苏轼.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吴昌晖.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並提 二、互文 三、倒置.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Starter: What is that secret number?.  6  7  8  9  10  Liù 六  Qī 七  Bā 八  Ji ǔ 九  Shí 十.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 习作四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王咏慧.
文言文判断句归纳 例句分析.
年 月 日.
蒹葭 《诗经·秦风》.
初中古典诗词名句总复习.
《苏州市通用英语水平等级(职校版)考试指导用书》使用指南
六 古代汉语的词序 制作 阚景忠 讲授 阚景忠.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 初一下册 反意疑问句 授课人:陆鑫焱 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第二中学 适用对象:初一学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系列 第二册第五单元 第二册第六单元 新野三高 郑清虎 第二册第四单元.
齊桓晉文之事章 孟子 文體:語錄體的議論文.
M5U1 He is playing the suona ,but the phone rings.
单元解析:教材主编 牛长清.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 英语 第4课 Welcome to our class ! 拉布普完小教师 旺姆.
从人工智能看自然语言处理 张 钹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买球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语文园地二.
英语句型之—— 强调句型.
為何周天子無法控制這個局面? 24小國 吳國與楚國 36小國 楚國吞併 19小國 晉國吞併 35小個 齊國吞併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拓展 问题 探究 练习.
双语例句搜索 句库+巨酷 Web: Beijing 2008.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6的乘法口诀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焦村中心学校 王章莲.
承上启下的 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承上启下的 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承上启下? 承上:上承秦汉文化 启下:下启隋唐文化.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五、话题写作 基础写作 请根据以下信息介绍端午节。 [写作要求] 只能用5个句子表达全部内容。 [评分标准]
大学生口语学习风暴讲座 ——Blair.
小组名称:羽墨云轩 班级:五(4) 姓名:叶嘉莹
Reading Training 授课教师:王立民.
7的乘法口诀 新乡市凤泉区宝山路小学 孙继霞.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十八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关于古汉语修辞 1、何为修辞? 消极修辞: 积极修辞: 修辞——是运用各种语文材料、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现说写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 以明确、通顺、平匀、稳密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消极修辞。消极修辞着重于锻字炼句,选择词语安排句子是典型的消极修辞。 积极修辞: 以具体、形象、鲜明、活泼、生动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积极修辞。修辞格都是积极修辞,平时所说的“修辞”,也是指积极修辞而言的。

2、古人的修辞活动及修辞研究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诗经·卫风·硕人》) 两汉时期赋、比、兴的讨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作《文心雕龙》 历代训诂中的修辞研究 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论语·颜渊》) 宋·邢《论语疏》:“诉亦谮也,变其文耳。”

3、学习古汉语修辞的目的 了解汉语修辞的古今演变情况 为阅读理解文言文扫除障碍 父子夫妇不能相保,诚可谓酸鼻。(《汉书·鲍宣传》) 歌台暖响。(杜牧《阿房宫赋》) 坐看十八公,俯仰灰烬残。(苏轼《夜烧松明火》)

二、古汉语常见修辞方式 1、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①修辞效果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勃《滕王阁序》)

②引用的分类 ◎引言 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如: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巫山、巫峡》)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引事 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引文 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如: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改引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杜甫《饮中八仙歌》)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旧唐书·李适之传》)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余霞散成綺,澄江静如练。(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①修辞效果 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②譬喻的分类 ◎明喻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暗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借喻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较喻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 ◎对喻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饯别诗》) ◎博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3、代称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 ①修辞效果 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曰“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故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②代称的分类 ◎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乘坚策肥。(《汉书·食货志》)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用泛称代特称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但知以声色、土木淫蛊上心耳。(《青溪寇轨·容斋逸史》)

◎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衔。(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用部分代全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

◎用具体代抽象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 举贤而受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用人名代事物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用地名代人名 豫州今欲何至?(《资治通鉴·汉纪》)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王勃《滕王阁序》) ◎用官职代人名 骠骑发迹于祁连。(扬雄《解嘲》) 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文心雕龙·颂赞》)

4、并提(合叙) 耳 聪 目 明。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身亡。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 ①修辞效果 句子紧凑 耳目 聪明。(《后汉书·华佗传》) 耳 聪 目 明。 文辞简练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身亡。

②如何辨识并提 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发皇耳目。(枚乘《七发》)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

5、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如: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①修辞效果 行文简约 形成对仗 贾公彦《仪礼疏》:“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②互文的分类 单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双句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补加型互文与启发型互文 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礼记·坊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咏怀五百字》) 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谏逐客书》)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爹想祖母,我想娘。(京剧《智取威虎山》)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6、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如: 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①修辞效果 新颖别致 强调突出 平仄合辙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未尝不心游目想。(萧统《文选序》)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7、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 严复《论世变之亟》:“中国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又“中 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又“中国美谦 屈,而西人多发舒。” ★避粗俗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权起更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避忌讳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尚谁立哉?(《汉书·灌夫传》)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

恐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也。 (《触龙说赵太后》) 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 ★避冒犯 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交际辞令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8、省略 省去某些句子成分的修辞方式叫做“省略”。 赋《棠棣》之七章以卒。(《左传·襄公二十年》) 王引之《经义述闻》:“卒,卒章也。言赋《棠棣》之七章与卒 章也。‘卒’下无‘章’字者,蒙上而省。” ▓省略主语 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射其左,( )越于车下;( )射其右,( )毙于车中。(《左传·鞍之战》) 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朴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 )出其朴,( )视之,( )乃鼠也。( )因谢不取。”(《战国策·秦策三》)

▓省略宾语、兼语 明日,子路行,以( )告( )。(《论语·子路从而后》) 明日,子路行,以( )告。(《论语·子路从而后》)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史记·陈涉起义》) ▓省略述语 君过矣,不若( )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曹刿论战》) ▓省略“曰”字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9、连文 10、藏词 11、移就 润之以风雨。(《易经》) 大夫不得造车马。(《易经》) 齿在逾立。(《文心雕龙·序志》)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润之以风雨。(《易经》) 大夫不得造车马。(《易经》) 10、藏词 齿在逾立。(《文心雕龙·序志》) 《左传·成公八年》:“从善如流。” 君匪从流,臣进逆耳。(萧统《文选序》) 陛下隆于友于。(《后汉书·吴弼传》) 《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11、移就 怒发上冲冠。(《史记·廉蔺列传》) 《尚书·君陈》:“友于兄弟。” 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 徒酌相思酒。(鲍照《苦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