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构造 一、中枢神经系统 延髓 脑桥 中脑 脊髓 脑干 小脑 脑 间脑 大脑
(一) 、脊髓 低级的反射中枢,又是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径路。 联系外周与脑的桥梁 1、脊髓的位置 位于椎管内,自枕骨大孔后缘向后伸延至荐部
2、脊髓的外形: 背腹略扁的圆柱体,全长粗细不等,颈膨大、腰膨大。脊髓圆锥,终丝,腹侧正中裂、背侧正中沟、背、腹外侧沟。马尾。 脊神经根:背侧根,脊神经节腹侧根。 背侧根和腹侧根在椎间孔附近合并成脊神经,经椎间孔 出椎管。 每对脊神经根所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脊髓节段。
(1)中央管:细长纵走,前通第4脑室,内含脑脊髓液,在脊髓圆锥处扩大为终室。 3、脊髓的内部结构 (1)中央管:细长纵走,前通第4脑室,内含脑脊髓液,在脊髓圆锥处扩大为终室。
(1)中央管
(2)灰 质 背侧柱:主要是中间神经元的胞体。 中间外侧部:T1~L3节段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的所在; 呈蝴蝶形,纵柱,背侧柱,腹侧柱。灰质连合。 背侧柱:主要是中间神经元的胞体。 中间外侧部:T1~L3节段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的所在; 荐髓中间带外侧部:由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组成腹侧柱属运动性。
(3)白 质 主要由纵走的神经纤维构成,为脊髓上、下传导冲动的传导径路。 a、背侧索 是由各段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所构成,有传导本体感觉的作用。 b、外侧索由脊髓灰柱中的中间神经元的突起和分别由来自大脑、中脑和延髓的轴突组成,通至脊髓灰质腹侧柱的运动神经元。
(3)白 质 c、腹侧索:以传导运动为主,分别起于大脑皮质和中脑,通至脊髓腹侧柱的运动神经元,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小的传入的神经束。 d、固有束:主要由背侧柱内的中间神经元的轴突组成,上行或下行一段距离又返回灰质,以联系脊髓的不同节段。
(二) 脑 1、脑的形态、位置和区分 背面观:大脑横裂、大脑纵裂,沟,回,皮质。 (二) 脑 1、脑的形态、位置和区分 背面观:大脑横裂、大脑纵裂,沟,回,皮质。 额叶(运动区),顶叶(感觉区)、颞叶(听觉区)、枕叶(视觉区)、 边缘叶(内脏区),胼胝体、 蚓部,小脑半球。
腹面观 延髓:延髓呈前宽后窄的扁柱状。腹正中裂。锥体。锥体交叉。 脑桥: 中脑:大脑脚。脚间窝, 间脑:下丘脑。乳头体,灰结节。垂体。视交叉,视束。 大脑:梨状叶。 嗅球。内、外侧嗅回。嗅三角。外侧嗅回向后连于梨状叶;内侧嗅回伸入半球内侧,连于旁嗅区。外侧嗅回的外侧,以外侧沟与大脑皮质为界。十二对脑神经。
2、脑干 脑干在结构上比脊髓复杂, 它联系着视、听、平衡等专门的感受器, 是内脏活动的反射中枢和联系大脑高级中枢与各级 反射中枢的重要径路; 是大脑、小脑、脊髓以及骨骼肌运动中枢之间的桥 梁。
脑干的外形 ①延髓 呈前宽后窄、背腹侧稍扁的四边形,位于小脑腹侧,尾侧在平枕骨大孔与脊髓相连;吻侧与脑桥以延髓脑桥沟(腹面)和髓纹(背面)为界。延髓的闭合部;延髓的开放部。 延髓腹侧,延髓锥体,锥体交叉,斜方体。 延髓背侧,闩,绳状体。薄束核结节,楔束核结节(外)。 6-12对脑神经根发出。
位于小脑腹侧,中脑、延髓之间。横行隆凸,基底沟;脑桥臂/小脑中脚。菱形窝的前半部,结合臂/小脑前脚,前髓 脑干的外形 ②脑桥 位于小脑腹侧,中脑、延髓之间。横行隆凸,基底沟;脑桥臂/小脑中脚。菱形窝的前半部,结合臂/小脑前脚,前髓
脑干的外形 ③第四脑室 延髓、脑桥、小脑之间的空腔, 前通中脑导水管,后接脊髓中央管。 可分为顶壁、侧壁和底壁三部。 菱形窝: 正中沟,界沟(内侧部、外侧部)。 面神经丘,前庭区,听结节,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又称灰翼)。
3、小脑 略呈球形,位于延髓和脑桥的背侧。小脑背侧面有二条近平行的浅沟,将小脑分为左、右小脑半球和蚓部。小脑的表面有许多平行的横沟,将小脑分成许多小叶。 小脑表面的灰质为小脑皮质,内部的白质呈树枝状伸至小脑各叶,即活树或髓树。在白质内还存有三对灰质核团:小脑外侧核、小脑中位核、内侧核/顶核。
4、间脑 (1)外形 后丘脑 下丘脑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丘脑 缰三角 松果体 缰联合 间 脑 视前部 上丘脑 视上部 灰结节部 乳头体部 上丘脑 下丘脑
(2)间脑内部结构 ①丘脑: 为一对略呈卵圆形的灰质块,是皮质下的主要感觉中枢,内有呈“Y”形的白质髓板将灰质分为一些核团。如丘脑前核、腹外侧核。某些核团是上行传导径的总联络站;有些与运动、记忆有关。 ②后丘脑: 外侧膝状体,是视觉冲动通向大脑皮质的联络站。 内侧膝状体,是听觉冲动通向大脑皮质的联络站。 ③上丘脑:位于丘脑与中脑的背侧,主要是缰或缰三角,内有缰核。缰的背侧有松果体,为内分泌腺。
(2)间脑内部结构 ④下丘脑, 功能:是植物性神经的重要中枢;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 调节摄食;调节内分泌;调节生物钟;调节情绪… 下丘脑内贯穿着两对粗大的纤维束:穹窿束,乳丘束。在二对束的内侧为下丘脑内侧核,其外侧为外侧核。 纵向从内向外分为三个带:室周带、外侧带、内侧带从前向后分为四个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乳头区。
5、大脑 (1)皮质: (2)白质:大脑半球内部的白质有三种纤维: 联络纤维,连于同侧半球各叶和脑回之间。 连合纤维,连于左、右半球之间,如胼胝体、前连合和海马连合。 投射纤络,是联络大脑皮质与脑各部及脊髓的上、下行传导纤维,如内囊。
5、大脑 (3)基底核/纹状体:位于大脑半球的基底部,与间脑相连,也是皮质下运动中枢,主要有尾状核和豆状核。两核之间有由白质构成的内囊。纹状体是锥体系以外运动束的一个重要联络站。 (4)边缘叶,围绕胼胝体包括大脑内侧面的扣带回、海马回、齿状回和海马等结构(在脑干周围组成了一个边缘),称“边缘叶”。边缘系统由边缘叶、皮质结构和皮质下结构,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复杂的联系,合成一功能系统,称边缘系统,其活动与情绪变化、记忆、内脏活动以及个体和种族保存有关。
5、大脑 (5)侧脑室:大脑半球内腔为侧脑室,通间脑的第3脑室。为每侧大脑半球中的不规则腔体,经室间孔与第3脑室相通,侧脑室的内侧壁是透明隔,位于胼胝体与穹窿之间;顶壁为胼胝体;底壁的前部为尾状核,后部是海马。侧脑室很不规则,前部通嗅球腔,后部向腹侧到达梨状叶内。侧脑室内有脉络丛,在室间孔处与第3脑室脉络丛相连。可产生脑脊液。
二、外周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简称神经,白色,呈带状或索状,是由联系于中枢神经与外周器官之间的神经纤维所组成, (一)脊神经:为混合神经,在椎间孔附近由背侧根(感觉根)和腹侧根(运动根)聚集而成,它由椎间孔或椎外侧孔伸出,分为背侧支和腹侧支。背侧支分布于脊柱背侧的肌肉和皮肤;腹侧支分布于脊柱腹侧和四肢的肌肉皮和肤。 脊神经按部位分为颈神经、胸神经、腰神经、荐神经和尾神经。
(二)脑神经 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共有12对,按其与脑相连的前后顺序及其功能、分布和行程而命名。它们通过颅骨的一些孔出颅腔,其中有的是感觉神经,有的为运动神经,有的是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的混合神经。 脑神经名称记忆口诀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十迷一副舌下全。
(三)植物性神经系 1.植物性神经的一般特征 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在功能与形态结构上有如下区别: (1)植物性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躯体神经则支配骨骼肌。 (2)植物性神经对机体内在环境的调节起重要作用。躯体传入纤维是调节机体的运动和平衡。 (3)躯体神经由中枢到效应器只有一个神经元,而植物性神经则要经过两个神经元。
1.植物性神经的一般特征 (4)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一般是较粗的有髓纤维。而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纤维是细的有髓纤维,节后纤维是细的无髓纤维。 (5)躯体运动神经一般都受意识支配,而植物性神经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识的直接控制。 (6)植物性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胸段至第l~3腰节段的灰质外侧柱内。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椎神经节和椎下神经节内。 3.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和荐部脊髓。分为颅部和荐部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位于其支配的器官内或附近,故节后神经纤维较短。
第二节 神经生理 一、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反射的物质基础是反射弧。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反射弧: 感受器
二、神经纤维的机能 1、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 2、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指神经纤维只有在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状态下,才能传导冲动的特性。 (2)绝缘性:在一条神经干中各纤维传导的冲动相互不干扰的特性。保证了混合神经中不同功能的神经纤维能够同时进行传导而互不干扰,准确地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
2、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3)双向性:一条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受刺激而兴奋时,冲动沿着神经纤维向其两端传布的特性。 (4)不衰减性:神经纤维在传导冲动时,不因传导距离的增大而发生动作电位的幅度变小和传导速度减慢的特性。 (5)相对不疲劳性:实验表明,以每秒50~100次的感应电震连续刺激蛙的神经9~12小时,神经纤维仍保持传导冲动的能力,这说明神经纤维具有相对不疲劳性。
三、神经纤维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性神经的结构特征 植物性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控制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活动的结构,包括传入纤维、传出纤维和中枢。
(二)植物性神经的主要功能 交感神经生理功能的总趋势是动员体内贮备力量,增加能量消耗,加强分解代谢,提高机体的应变能力,适应突变的内外环境变化,如紧张、恐惧、寒冷、剧烈运动和大量失血等;副交感神经生理功能的总效应是促进消化、吸收和排泄,加速能量贮备,进行组织修复。
(三)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它主要是进行局部的简单反射,完成排粪、排尿、血管舒缩、以及出汗、竖毛等活动。这些反射活动在正常时受高级中枢的调节。 2.脑干:特别是在延髓内,有许多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调节着重要的生命活动,完成较复杂的调节机能。如调节呼吸运动的呼吸中枢,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心、血管中枢等。此外,延髓内还有消化管运动和消化腺分泌活动的基本中枢。
(三)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丘脑下部:是植物性神经的皮质下高级中枢。它控制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而且还参与调节体温、摄食和水盐代谢等生理活动。 4.大脑皮质: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四、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牵张反射 受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肌肉中的感受器(肌梭)就产生兴奋,反射地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这一活动称为牵张反射。 2.屈肌反射 在脊动物上,以针或电刺激一侧后肢皮肤时,就可引起该侧后肢屈肌收缩和伸肌舒张,从而使该侧后肢屈曲的现象,称为屈肌反射。
四、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三)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射体运动的调节 基底神经节主要生理作用是调节肌紧张,稳定或协调躯体的随意运动。小脑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重要中枢,在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四、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大脑皮质的主要运动区 大脑皮质的某些区域与躯体运动密切相关,这些区域称为大脑皮质运动区,简称皮质运动区。在哺乳类动物,运动区主要在大脑皮质十字沟的周围。
(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锥体系及其功能 锥体系一般是指由皮质发出经延髓锥体后行到脊髓的传导束(皮层脊髓束)。锥体系的功能在于发动肌肉收缩,调节肌肉的精细运动;同时还能使肢体运动具有合适的强度,保持运动的协调性。
(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锥体外系及其功能 锥体外系分为两部分,皮层锥体外系和旁锥体系。由于上述两部分在后行过程中均不经过延髓的锥体,故称为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张,协调全身各肌肉群运动,以保护正常姿势。在家畜,锥体外系较锥体系发达,因此在协调运动中锥体外系更为重要。
五、脑的高级功能—条件反射 (一)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 在动物实验中,给狗喂食可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喂食为非条件刺激。若给狗以铃声刺激,由于它与喂食无关,故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是,如果每次给狗喂食前,先给予铃声刺激,然后再喂食,如此多次重复进行。此后,若给狗以单独的铃声刺激,就能引起唾液分泌。铃声由原来的无关刺激成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故能引起唾液分泌,这样的反射就称为条件反射。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的形成是由于两种刺激在大脑皮质中所引起的两个兴奋点之间发生了暂时性神经联系。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只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消失的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二)条件反射的生理意义 动物所生活的环境千变万化,动物在后天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条件反射是数量无限、灵活易变的高级反射活动,将会使动物更广泛、更完善地适应多变的生活环境,即提高了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了活动的主动性与精确性,就会大大提高动物的反应能力和反应的预见性,使动物能更主动而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利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