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血液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第一节 贫 血 一、缺铁性贫血 二、巨幼细胞贫血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缺铁性贫血 (一)疾病概述 铁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及多种酶的重要成分,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包括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内)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是铁缺乏症的最终阶段。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育龄妇女及生长发育时期儿童由于铁的需要量增加更多见。
一、缺铁性贫血 我国贫血诊断标准(海平面地区) 成年男性 Hb<120g/L 成年女性(非妊娠) Hb<110g/L WHO贫血诊断标准(海平面地区) 6个月~< 6岁儿童 Hb<110g/L 6~14岁儿童 Hb<120g/L 成年男性 Hb<130g/L 成年女性 Hb<120g/L 孕妇 Hb<110g/L
一、缺铁性贫血 (二)药物治疗原则 1.补充铁剂首选口服给药,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吸收障碍时可注射给药。 2.血红蛋白正常后仍需继续补铁4~6个月,或待血清铁蛋白>50 μg/L后再停药。
一、缺铁性贫血 (三)正确选用药物 1.正确选药 (1)口服铁剂:亚铁制剂因铁吸收较高,为首选。常用的口服铁剂有琥珀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硫酸亚铁及有机铁制剂等。 (2)注射铁剂:常用有右旋糖酐铁、山梨醇铁及蔗糖铁注射液。 2.用法用量 常用铁剂的用法用量见表14-1
一、缺铁性贫血 (四)指导患者用药 1.注意事项 (1)患者首选口服铁剂后,症状应很快得到改善,如果服药3周后血红蛋白或网织红细胞计数未见升高,应考虑病因是否祛除,是否存在胃肠道吸收障碍等。 (2)注射铁剂期间,不宜同时口服铁剂,以免发生毒性反应。 (3)注射铁剂前,必须计算用药总量。
一、缺铁性贫血 (四)指导患者用药 1.注意事项 (4)用药期间需定期做下列检查,以观察治疗反应:①血红蛋白测定;②网织红细胞计数;③血清铁蛋白及血清铁测定。 (5)右旋糖酐铁注射液、蔗糖铁注射液妊娠初始3个月禁用,妊娠中、后期补充铁剂最为适当;婴儿避免肌内注射铁剂。 (6)下列情况慎用铁剂:酒精中毒;肝炎;急性感染;肠道炎症如肠炎、结肠炎、憩室炎及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消化性溃疡。
一、缺铁性贫血 (四)指导患者用药 1.注意事项 (7)铁剂禁忌证:①对铁过敏者。②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尤其伴有未经治疗的尿路感染者不宜注射铁剂。③血色病或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及不伴缺铁的其他贫血(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8)药物过量发生的急性中毒多见于儿童,患者可有严重呕吐、腹泻及腹痛等。有急性中毒征象者应立即用去铁胺救治。
一、缺铁性贫血 2.不良反应监测及防治 注射部位有局部疼痛、皮肤瘙痒外,全身反应轻者有面部潮红、头痛、头晕等,右旋糖酐铁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 3.药物相互作用
二、巨幼细胞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的一类贫血,此类贫血的共同特点是外周血呈大细胞性贫血,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我国以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较多见。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贫血者很少见,恶性贫血尤为罕见。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通常指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造血功能低下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发病机制主要为免疫异常,故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第二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疾病概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 )亦称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
二、药物治疗原则 1.急性型ITP 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或)输注血小板。 2.慢性型ITP 首选糖皮质激素,若血小板计数>30×109/L且无出血表现,可不予治疗。
三、正确选用药物 1.急性型ITP 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又有出血表现,则为血小板降低急症,自发性出血风险大,严重时颅内出血,有生命危险,需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或)输注血小板,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2.慢性型ITP 首选糖皮质激素,其次是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达那唑等。
四、指导患者用药 (一)注意事项 (二)不良反应监测及防治 (三)药物相互作用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