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概述: 水气病的涵义: 水气病的分类: 水气病的治法: 分类与辨证 (一)四水与黄汗 【原文第一条】 风水 ①名称由来: ②脉证特点:脉浮、骨节疼痛、恶风、面 目(或身体)浮肿。
③病机分析:风袭皮毛,肺失宣降, 水泛肌肤 皮水 ①名称由来: ②脉证特点:其脉亦浮、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 ③病机分析: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停皮中。 正水 ①名称由来: ②脉证特点:腹部胀大,气喘,或伴身
肿,脉沉迟无力。 ③病机分析: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可上干及肺。 石水 ①名称由来: ②脉证特点:腹部胀大,不喘,少腹坚满如石。脉沉多兼弦。 ③病机分析:脾肾阳虚,兼肝气郁结,阴寒水气凝结下焦。
黄汗 ①名称由来: ②脉证特点:汗出色黄、身热、胸满,四肢头面肿,脉沉迟有力。 ③病机分析:水湿郁滞肌腠,营卫失调 治法 利小便、发汗 【原文第十八条】 1、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的理由: 2、腰以上肿,当发汗的理由: 3、按语
→掌握本治则的适用范围 →要灵活运用本治则 二法可同施、应知常达变 →虚肿治法举例 攻下逐水法 【原文第十一条】 攻下逐水法运用的原则:关键要掌握其病 情特点:水气蓄积在里而偏于下的实证重证,其正气未衰,用发汗、利小便法乏效者。
水气病证治举例 ※风水 ★风水表虚 【原文第二十二条】 ◆证候: 必面目浮肿(亦可伴四肢浮肿)、身重、汗出恶风。 ◆病机:表虚夹风,水泛肌肤。 ◆治法:补卫固表,利水除湿 ◆腹痛为何加芍药? ◆既曰“风水”,为何不用祛风药?
◆临床应用举隅:可辨证用于慢性肾炎、特发性水肿 、踝部骨折后肿胀等,符合本方证病机或具备其主症者。 ★风水夹热 【原文第二十三条】 ◆证候分析与鉴别 风水恶风 、一身悉肿 、脉浮、不渴 (或而渴)、续自汗出 、无大热 ◆病机推求:表实风袭,水气泛溢,兼(肺胃)夹郁热。
◆治法:发汗行水,兼清郁热 ◆方义分析: ●麻黄(六两) 配石膏(半斤)——辛凉清透郁热,且制约麻黄的温燥之性。 ●麻黄配生姜——疏表祛风,开泄腠理以发汗行水。 ●甘草、大枣——调和中气,补脾制水,使邪去而正不伤。 ◆方后注解读 : ●“恶风者,加炮附子一枚”: ●“风水,加术四两”:
◆临床应用举隅: 越婢汤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亦可化裁用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紫癜肾炎 、急性寻麻疹合并血管性肿、肾病综合征、特发性水肿、外感高热等符合本方证主症以及病机者。 ※皮水 ★皮水表实 【原文第五、二十五条】 ◆二方各自的功效: ●越婢加术汤——发汗行水,兼清郁热 ●甘草麻黄汤——能发汗宣肺,散水和中
◆二方各自的适应症 ●越婢加术汤——为皮水表实夹热证 症见:肿势严重,脉沉(多滑)、小便不利、汗出、尚可见发热、咽干、口渴等。 ●甘草麻黄汤——为皮水表实无热证 其证:多见于皮水初起,或素体阳气不盛者,全身浮肿(一身面目浮肿),无汗(从方后注可知)、小便不利,口不干渴,脉浮紧、苔白等。
◆二证的病机: ●越婢加术汤证——水湿挟热,郁于皮下。 ●甘草麻黄汤证——水湿滞留皮下,未挟里 热。 ◆临床应用举隅:本方常用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还被广泛应用于免疫系统的多种疾病中,除急性肾炎外,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小儿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如漆疮、氨苄青霉素过敏后综合症、蔬菜日光性皮炎等 ,还可用于风湿热痹等具有本证特点,又符合其病机者。
※气虚阳郁 【原文第二十四条】 ◆证候特点:四肢肿胀明显,并自觉四肢肌肉有轻微的跳动感。 ◆病机归纳:水气过盛,阳郁不宣。 ◆治法:通阳化气,分消水湿。 ◆用药特点: ●防己配黄芪 ●茯苓配桂枝 ●桂枝配黄芪
◆临床应用举隅:辨证治疗特发性水肿、妊娠水肿、小儿肾病综合症、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痛风性关节炎等。 ※湿盛阳郁 【原文第二十七条】 ◆本证见厥的机理:水气外盛,湿热内壅,阳气被郁,不达四肢。 ◆类证鉴别: ●正水见厥(属阳虚阴盛) ●皮水见厥(属湿热水气壅盛) 要点:厥的特点、小便、伴随症、舌脉
※风水与正水的汗法异治 【原文第二十六条】 ◆正水与风水的区别: ●脉沉小者——少阴肾阳虚,为正水 ●脉浮者——风邪外袭,肺卫失宣, 为风水 ◆正水可发汗的机理: 标本俱病(即肺肾同病) ●本—— 肾阳不足 ●标—— 水气上泛(射肺) ●根据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可发汗
◆风水与正水发汗的区别: ●风水—祛风散水,宣肺发汗—杏子汤 ●正水—温经发汗(即兼顾肾阳而发 汗)—麻黄附子汤 ◆水肿与虚胀的区别: 二者均可出现腹部胀满,但 ●虚胀(即虚寒性的腹满)——腹满时 减,腹部叩之如鼓,小便通利。 ●水肿——腹满不减,腹部按之如囊裹 水,小便不利。
◆对杏子汤的认识 ●麻杏甘石汤——风水兼肺胃郁热证 ●甘草麻黄汤加杏仁——风水而肺无郁热 证
病案分析之三 陈某,女,53岁。患慢性气管炎已八年,发则咳嗽哮喘,昼夜不休,颇为痛苦。今冬数因感寒复发,咳嗽哮喘,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咯出痰沫稀薄,入暮加剧,不能平卧.形寒不发热,目胞微见浮肿,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脉浮紧而滑。此次发作已十余日,曾用二陈、三子等方,咳痰量虽减,但哮喘等症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