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叶蜂 属膜翅目,叶蜂科。月季叶蜂又称蔷薇叶蜂,是月季的一种重要害虫,还能危害蔷薇、十姊妹、白玉棠、黄刺玫、玫瑰等。 1、成虫:体长7~8毫米,烟褐色,带有金属蓝光泽。触角黑色、鞭状。中胸背面尖“X”型凹陷。腹部橙黄色。腹足黑色。雌蜂产卵器发达,呈并合的双镰刀状。 2、卵: 淡黄色,椭圆形,长0.5毫米。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20毫米,黄绿色,头和臀板红褐色,胸部第2节至腹部第8节,每体节上均有3横列黑褐色疣状突起。 叶蜂科幼虫与鳞翅目幼虫的区别 4、蛹:离蛹长9.5毫米,化于淡黄色的薄茧之中。
月季叶蜂生 活 史 及 主 要 习 性 月季叶蜂南京每年发生5代,10/中下—11月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 南京各代成虫出现期: 月季叶蜂生 活 史 及 主 要 习 性 月季叶蜂南京每年发生5代,10/中下—11月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 南京各代成虫出现期: 一代:4月; 二代:5/下—6/中 三代:7/上中; 四代:8/中—9/上 五代:9/下—10/上 每年4月幼虫开始为害,一直延至11月。每代幼虫老熟后落地结茧化蛹,羽化后再爬出地面。成虫白天羽化,次日交配。雌虫一生仅交尾1次,雄虫可交尾多次。成虫寿命5天。雌蜂交尾后即用镰刀状的产卵器锯开月季枝条皮层,将卵产于其中,通常产卵可深至木质部,每处产卵几粒至十多粒;每雌平均产卵47粒。卵期7~19天。近孵化时,产卵处的裂缝开裂,孵出的幼虫自裂缝爬出,并向嫩梢爬行。幼虫共6龄,喜群集,昼夜均取食,常将寄主叶片吃光,仅剩主脉,不但失去观赏价值,甚至使植株死亡。幼虫有互相残杀习性和假死性。成虫较笨拙,产卵时,即使遇惊扰也不在乎,仍继续产卵。
月季叶蜂综合防治措施 1. 冬季在寄主植物周围松土,杀灭越冬虫蛹。 2. 利用幼虫假死性,突然震动使其下跌,再加以杀灭。 3. 幼虫为害期,可喷洒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50%马拉硫磷、50%辛硫磷、50%杀螟松乳油15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
月季叶蜂成虫与幼虫
鳞翅目幼虫与膜翅目幼虫区别 鳞翅目幼虫: 胸足3对,腹足多为5对,有趾钩,每侧有侧单眼6个。 膜翅目幼虫: 状如鳞翅目幼虫,胸足3对,腹足6—8对,无趾钩,每侧单眼一个。
蜗 牛 为害蔬菜的蜗牛常见种类有:灰巴蜗牛和同型巴蜗牛,均属腹足纲柄眼目巴蜗牛科软体动物。常为害白菜、油菜、萝卜、结球莴苣和多种特菜,一般秋季重于春季,连续降雨后尤为严重。蜗牛主要取食蔬菜的幼苗、叶片或其他幼嫩器官,形成较大的缺刻和孔洞,造成缺苗断垄。初孵幼螺只取食叶肉,残留表皮,个体稍大后可用齿舌将幼叶舐成小孔或将细小叶柄吃断,同时分泌黏液污染蔬菜。取食造成的伤口有时还可诱发软腐病,致菜叶或菜株腐烂坏死。
灰巴蜗牛 同型巴蜗牛 蛞蝓
三、生活习性 灰巴蜗牛主要在土壤耕作层内越冬或越夏,亦可在土缝、或较隐蔽的场所越冬或越夏。菜田、农田、庭院、公园、林边杂草丛中及乱石堆内均可发生,一年繁殖1--3次。卵产于草根、作物根部土壤中、石块下或土缝内,每个成体可产卵50--300粒。灰巴蜗牛喜温暖潮湿,常在多雨季节形成为害高峰。在疏松的土层中可随温度变化上下移动。 同型巴蜗牛常与灰巴蜗牛混合发生,生于潮湿灌木丛、草丛、田埂上、乱石堆里、枯枝落叶下、作物根际土块和土缝中以及温室、菜窖、畜圈附近等阴暗潮湿、多腐殖质的地方,适应性极广,年繁殖1代,多在4--5月间产卵,大多产在根际疏松湿润的土中、缝隙中、枯叶或石块下每个成体可产卵30--235粒。同型巴蜗牛成螺多蛰伏于作物秸杆堆下面或冬季作物的土壤中越冬,幼螺亦可在冬季作物根部土壤中越冬。据观察,灰巴蜗牛和同型巴蜗牛多在晴天傍晚至清晨活动取食。
四、防治方法 1.控制基数 种植前彻底清除田间及邻近杂草,耕翻晒地,使卵暴露在阳光下暴裂。彻底清理地边石块和杂物等可供蜗牛栖息的场所。 1.控制基数 种植前彻底清除田间及邻近杂草,耕翻晒地,使卵暴露在阳光下暴裂。彻底清理地边石块和杂物等可供蜗牛栖息的场所。 2.物理隔离 菜田周边开隔离沟或撒生石灰或草木灰或干细沙阻止蜗牛进入菜田。 3.药剂防治 于发生始盛期选用2%灭旱螺毒饵0.4—0.5kg/亩,或6%密达颗粒剂0.5—0.6kg/亩,或8%灭蜗灵颗粒剂、10%多聚乙醛颗粒剂0.8--1kg/亩均匀撒施到蔬菜畦内。若遇大雨,药粒易被冲散至土壤中,致药效减低,需重复施药。
舞毒蛾 鳞翅目,毒蛾科。属世界性害虫。在我国发生普遍,各地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及欧洲和美洲。主要在北纬20~58度之间。食性很广,约为害500余种植物。主要寄主有苹果、柿、板栗、山楂、海棠、柑桔、梅、核桃、杨、柳、榆、栎、松等树木。幼虫蚕食叶片,严重时整个果林叶片被吃光,并且也舐食果实。
舞毒蛾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型。雌虫体、翅污白色。前翅有许多褐色深浅不一的斑纹。前、后翅外缘翅脉间有黑褐色斑点。腹部粗大,末端有浓密的黄褐色毛。触角黑褐色,栉齿状。雄虫小,体、翅暗褐色。前翅前缘至后缘有较明显的4条浓褐色波浪纹;后翅颜色略淡。前、后翅外缘颜色较深并成带状。腹部细小。触角褐色,羽毛状。 卵: 扁鼓形,初产为灰白色,后逐渐加深呈紫褐色,有光泽, 300~500粒产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卵块,长径约 2~4cm,卵块之上覆盖很厚的黄褐色绒毛。 幼虫 :灰褐色。头部黄褐色,上有暗褐色斑纹,正面有一"八"字形黑纹。胴部有6列毛瘤,背面两列毛瘤较大,前5对毛瘤青蓝色,后7对橙红色,最后1对蓝色较淡,这些毛瘤上都生有棕黑色短毛,各节两侧的毛瘤上生有黄褐色长毛,伸向体两侧。 蛹 :深褐色,各体节上有黄褐色毛丛。
一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卵块在梯田堰缝、石缝、树干主枝下部荫蔽处越冬。每年4月下旬到5月上、中旬陆续孵化。1、2龄幼虫能吐丝下垂借助风力顺风转移,5、6龄幼虫爬行迁移能力较强。6—7月老熟幼虫在树干、树洞枝叶间吐丝固定虫体化蛹。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当天能交尾。卵产在树上、墙壁、石块等物体的背光处。一头雌蛾一般产一个卵块,少数产2个卵块,卵块上覆黄褐色绒毛。每个卵块有300-1250个卵粒。
防治方法 (一)诱杀成虫 成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大量诱杀成虫,或用舞毒蛾性诱剂诱杀雄蛾。 (二)保护利用天敌 秋后或早春在幼虫未孵化前,结合整形修剪,收集树干和土、石隙间的卵块,将其置于远离果园的纱笼中,保护寄生蜂正常羽化,飞回果园,并消灭孵化幼虫。 (三)人工防治 在幼虫群集为害尚未分散之前,应及时连叶带虫剪下杀死。 (四)药剂防治 利用幼虫白天下树隐蔽的习性,在树下堆放石块,并在石块堆上喷药,也可将药喷在主干上,使幼虫在上、下树的过程中触药死亡。在傍晚以前喷药效果最好。常用药剂有50%辛硫磷乳油,使用时配制成1000倍液或300倍毒土。在5~6月间,幼虫大量发生为害时,喷布青虫菌6号500~10D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1000信液,或20%氰戊菊酯(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
雄成虫 雌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