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 Klein的客體關係發展觀 指導老師:蔡順良教授 報告人:市立大 藝療二陳靜如.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甲狀腺甲狀腺 一年 六 班 一年 六 班 第 六 組 第 六 組. 位置 * 頸部前方, 喉部氣管兩側。
Advertisements

論點 “ 自由 ” 主張 照顧 ” 弱勢 ” 父母 我 配偶配偶 子女子女 8 夫 妻.
20 簡易概率 (增潤) 學習範疇:數據處理 (D) 學習單位:6D-E1 簡易概率.
比較與對照法 (配合四下 課業4 媽媽的變化 外貌描寫、對比).
*客體關係理論*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智力測驗計分與解釋 輔導老師 黃曉樺.
客體關係和依附:理論、研究與應用 指導老師:蔡順良 老師 資料參考:吳玫瑩、楊麗英、雒怡寧的投影片
Chp 2 行為與心理的生物基礎.
花蓮縣國小綜合活動領域教師 36小時關鍵能力研習 分組實做作業單
如果光想著一件事情的難度而遲遲不肯行動 ,那麼將永遠不會成功 ,但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 你就可能成功。
治療之理論基礎―Winnicott.
Kelin & Bion 客體關係發展觀 賴柔勳 陳絹諺 蔡宜軒 林冠瑋 李佳郁 高慧軒
星 際 寶 貝 3/19/ 林儀珊.
精神分析導論 林玉華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所     .
濫用藥物 姓名:林鴻源 下6B.
焦慮症個案處理及協作 講員:陳琦女士.
精神分析導論 林玉華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所     .
指導老師:蔡順良教授 報 告 人:心輔系博二洪怡菁 參考資料:左安妮等人投影片 報告日期:102/03/04
Winnicott 的客體關係發展觀 指導教授 蔡順良老師 報告人 余振民、李珊、林泰石.
危險的親密關係型態: 邊緣性格/自戀性格夫妻的親密關係衝突
愛讀書的人 ---如何成為會思考的大學生 講員:周憲明老師.
高雄中學家長讀書會 遇見未知的自己 高雄中學輔導中心艾韻華老師 99年1月7日上午9:30 作者:張德芬 出版社:方智.
我所知道的知性話題 請發表已知的知性話題.
勇敢作數碼父母 梁永泰.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醫療器材審查員 陳羿羚
創意知覺玩具提案 2012/9/10.
客體關係取向邊緣型人格疾患病理解析與介入
現代心理學 (重修版) 張春興 第一章 對現代心理學的基本認識.
第七章 浪漫與殺手﹝婚前性行為,墮胎﹞   I.婚前性行為 「少年人,你要逃避淫行。」--- 聖經.
反移情與投射性認同 在治療上的意義 授課老師:蔡順良 教授 報告者:王映之、林佳慧、蘇亭尹、陳泓均.
教會節期禮儀 從受難到基督升天.
危險的親密關係型態: 邊緣性格/自戀性格夫妻的親密關係衝突
科技輔具—遊戲應用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凱惠 昶霆 耶!.
指導老師: 蘇明俊 老師 組長:潘翠娥 組員:張惠雅 葉麗華
情緒的感染力 做一個快樂的人是最好的貢獻. 文/朵朵 你知道嗎?你對這個世界最好的貢獻,就是做一個快樂 的人。 因為你快樂了,所以才能帶給別人快樂,看出去的世界 也才會處處美好。 情緒是有感染力的,當你的心情透亮如晴天,靠近你的 人所感覺到的就是愉悅的氣場;而那種快樂的能量,就 是你在無形之中送出的禮物。
All For The Love Of A Girl
使用者經驗設計 User Experience Design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8年7月16日- 8月10日 7號床.
客體關係理論與親密關係 蔡順良 主講
Dr. Rational You IEK/ITRI 2002/07/02
All For The Love Of A Girl
達利.
重要的期望 我們在學校很友好、注意安全並且尊重別人.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1. 三姑六婆計算機 2. 流動FAX機 3. Card Talk 4. 搜尋引擎
初接班級時,可實行之輔導活動 1.畫人測驗 2.家庭動力畫
用愛與智慧 ~成為孩子的伯樂 倪美英老師.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夏卡爾 (Marc Chagall) 的生平 夏卡爾 (Marc Chagall)的繪畫風格
Men Women and the Loss of Faith in “young Goodman Brown”
葉育婷 Tina Yeh 美國兒童華語教學課室活動設計 葉育婷 Tina Yeh
一、生命週期 二、經濟需求 三、收支狀況 四、人身風險事故 五、人生八大規劃 六、財務規劃
99學年台北藝術大學「互動藝術基本概論與創作」
產品設計與流程選擇-服務業 等候線補充資料 20 Oct 2005 作業管理 第六章(等候線補充資料)
聖匠小學 小四 全方位學習與自我概念 自我樂中尋.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Chinese Internet Marketing Opportunity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基隆市立碇內國中 資訊組長 陳俊榮老師.
特教宣導月 身心障礙體驗活動 從心出發,讓愛傳遞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7年7月17日- 8月11日 7號床.
信息 永生系列 第四講 永生的過程 (2) 約翰福音 6:50-51 牟張大明姊妹.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 遠離危險關係 ~ 打不是情, 罵不是愛 !. 警 訊 警訊一. 旋風般的激烈開端 警訊二. 占有慾 警訊三. 極端情緒 警訊四. 歸罪他人 警訊五. 言語暴力 警訊六. 冷漠 警訊七. 過去和現在的暴行.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夏卡爾 (Marc Chagall) 的生平 夏卡爾 (Marc Chagall)的繪畫風格
議題: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Feminism
經文:約翰一書 5:1-12 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而生,凡愛生 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
居家問題小偵探.
兒童文學批評理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 Klein的客體關係發展觀 指導老師:蔡順良教授 報告人:市立大 藝療二陳靜如

Melanie Klein生平

Melanie Klein的父母 Klein的爸爸-Moriz Reizes莫利茲‧瑞傑斯:出身於信奉正統教派的猶太家庭,不顧家人反對立志成為一位醫生,能說十種語言,反對宗教教條,霍亂時期也只有他無畏進入診間治療病人。 Klein的媽媽-Libussa Deutsh莉貝沙‧杜斯琪:結婚時23歲,丈夫47歲。年輕貌美並受高等教育,獻身於家庭。 Klein描述媽媽是一個聰慧、勇敢、寬厚的榜樣,理想化為關心他人又犧牲自我的人

Melanie Klein家庭圖

哀悼人生 不在父母的期待下出生。 二姐Sidonie(塞杜尼)8歲時去世,當時Klein僅4歲,二姐很疼愛Klein。 1914年媽媽去世,Klein當時32歲。接受Ferenczi分析。 1925年Klein第二位精神分析師Abraham去世,分析關係僅維持14個月。 1926年離婚,移居倫敦。 1933年Klein的女兒(同為精神分析師)在精神分析協會公開攻擊Klein。 1934年Klein的長子漫步山區時失足當場摔死。 1939年前夫過世。 1940年大姐去世,Klein當時58歲。

四歲的傷慟 Klein: 「對於二姐塞杜尼的死,我一直覺得從沒有走出過傷慟,我也為母親所表現的哀傷深感痛苦,但父親似乎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還記得當時我覺得她的死,會讓母親更需要我,很可能我可以取代死去的孩子而獲得一些寵愛。」

生命中的男人- 爸爸、哥哥、丈夫 缺乏爸爸的關愛。哥哥Emmanuel(艾曼紐)是爸爸的取代者,媽媽有些嫉妒他對Klein的信任。 生命中的男人- 爸爸、哥哥、丈夫 缺乏爸爸的關愛。哥哥Emmanuel(艾曼紐)是爸爸的取代者,媽媽有些嫉妒他對Klein的信任。 爸爸過世次年,Klein答應嫁給Arthur,即便已意識到這是個錯誤的決定。哥哥過世次年,Klein與Arthur結婚。婚後第一年即有婚外情。 Klein:「我自己的家庭是在感情的記憶中成長的。」藉由寫作抒發失落,身後留下四部短篇故事集與詩集,充斥著性、不忠、愛情、友誼、遺棄及死亡的糾葛。

生命中的男人- 大小兒子、分析師 大兒子山難,Klein寫下一生中最重要的文獻:「躁鬱狀態心理病源的貢獻」。並於5年後出版「哀慟與躁鬱狀態的關連」。 觀察並分析小兒子,1919年提出文獻:「一個兒童的發展」,副標題為「性啟發與權威解放對兒童智力發展的影響」。 受Ferenczi鼓勵,Klein以小兒子為研究對象,開啟了兒童精神分析。 Abraham真正教會Klein精神分析理論與實務。但逝世後,Klein在柏林變得孤立。

兒童精神分析 觀察時發現嬰孩的全能感,隨著對現實日益了解而減少。兒童心理變化的主因為對性好奇的潛抑,且只面對意識問題是不夠的,尚須注意到潛意識層面。 創造性的透過遊戲與兒童互動,發現兒童的幻想對他們來說是極其真實的,即使他們知道現實並非如此。如果能讓這些幻想帶進意識和現實中,對他們來說也具有極大的紓解作用。 嬰孩並非全然愛著母親,即使很小的嬰兒也必須應付對母親的愛與恨之矛盾情感。

生命中的女人- 媽媽、同儕、女兒 產後憂鬱加上媽媽的過世,讓Klein開始接受精神分析治療。 生命中的女人- 媽媽、同儕、女兒 產後憂鬱加上媽媽的過世,讓Klein開始接受精神分析治療。 離婚後移居倫敦,受到多位女性分析師的支持與友誼,並擴展兒童精神分析,1930年出版「自我發展過程中象徵的重要性」。 女兒對Klein大吼:「在妳發表的理論中,父親在哪裡?」 與安娜‧佛洛依德間的論戰。

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1946年出版畢生重要的文獻「類精神分裂症的機制」。 1975年發表「嫉羨和感恩」一書,包括Klein從1946年至1960年間著作,最後收錄了1963年Klein辭世後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論孤獨的感受。

Klein則認為嬰兒出生就有了一個「原始的自我」 Freud認為新生嬰兒只有純粹的本我。 Klein則認為嬰兒出生就有了一個「原始的自我」 主要理論 人是在一個關係、衝突與改變的主體性世界中某個主體性代言人 →「主體關係」 Klein將本能、結構與客體進一步拓展其意義。 => 學習到幻想是強烈驅力與感受的一種回應,並且會主宰嬰兒的早期心理生命。 =>將內在心靈發展追溯至嬰兒。 => 對孩童內在世界的客體關係理解。 => 驅力與衝突主宰內在世界。

主要理論-本能( Instincts ) 嬰兒的內在世界強調生物性的驅力與本能。 Klein的心理學是以ego為中心的。嬰兒跟父母間的互動都是驅力各層面的呈現。 焦慮的來源為死亡本能=>與Freud看法同,早期發展為經驗與處理焦慮 死之本能:一種對死亡或滅絕的恐懼體驗。它以一種害怕被迫害或破壞的形式呈現。 自體(self)裡面對破壞性衝動的害怕連結到客體,使得無助的嬰兒在幻想中認為客體是無法控制的。

0~3個月 偏執─分裂 4個月~1歲 憂鬱心智 嬰兒 未分化 照顧者 好 壞 好 壞 客體表徵 好 壞 自體表徵 好 壞 自體與客體表徵 好 壞 0~3個月 偏執─分裂 4個月~1歲 憂鬱心智 好 壞 嬰兒 客體表徵 好 壞 未分化 自體表徵 好 壞 照顧者 自體與客體表徵 內在客體

主要理論-幻想(Phantasy)賣火材的小女孩 嬰兒的內在世界是一個幻想的世界,這一種心理活動的形式是從出生即有的 幻想是驅力與感受的主動回應,是本能與衝動的想像性象徵。例如:飢餓的嬰兒幻覺到乳房 無法區分現實與它自己的幻想 ,所以幻想彷同真實發生。 =>吸吮它們的手指來幻想它們真的是在吸吮著乳房或甚至在它們的裡面有著個好乳房。 =>嬰兒會對其自身內在的匱乏感受認為是外界所給予的挫折,而感受到被消滅的焦慮,Klein稱此為「被迫害焦慮」(是嬰兒主觀的幻想)。為了免於這些焦慮,將激發嬰兒的種種幻想與防衛。 這些像極了精神病的瘋狂世界對嬰兒是正常的。

主要理論-客體(Object) Klein認為驅力天生就是對著客體而出現:嬰兒從乳房尋求乳汁。(佛氏認為驅力是無客體的) 因為嬰兒早期ego和知覺能力的發展受限,起初只與部份客體產生連結,第一個部份客體是母親的乳房,且因為嬰兒只能感受到滿足或被剝奪,故乳房對嬰兒而言,不是好的就是壞的。 Klein使用「內在客體(inner object)」,不用「客體表徵」。 內在客體 VS.自體-客體 (self-object) 內在客體,如果是不好的,就不能說等於自體客體 ,因為自體客體 大多指的是比較好的自體(自我概念)。

投射是一個心理過程/幻想過程 現實裡某一客體能感同嬰兒所感受: 好乳房:好感受的原型 壞乳房:壞感受的原型 心理機制-投射(projection) 投射是一個心理過程/幻想過程 現實裡某一客體能感同嬰兒所感受: 好乳房:好感受的原型 壞乳房:壞感受的原型

心理機制-內攝(introjection) 存在於非常幼小嬰孩身上的重要原始機制。 外在世界的感知進入自身的心理幻想: 外在危險與剝奪變成內在的危險 外在危險→內射作用→內在危險→產生焦慮→內在受害者 Klein認為好的乳房是第一個被內攝的客體。 嬰兒納入它,感到被擁抱而且安全,這個過程是內攝。 內攝好的客體是往後所有好的客體關係的基礎, 同時也是照顧自己能力的基礎。

恨的客體/挫敗的自體 心理機制-分裂(splitting) 分裂是為了保護自己及使自己感到安全。 分裂使好與壞分開來。 嬰兒對母親/乳房有愛恨糾結的感受,必需將好壞感受區隔開來,使嬰兒與此客體的關係單純化: 愛的客體/滿足的自體 恨的客體/挫敗的自體 => 為了消除使人焦慮的危險感受。 早期的分裂指的是不夠成熟以致無能力把不相容的經驗合成為一整體

「分裂」有兩個面向: 一方面它是必要的防衛機制。藉由把所有壞的和所有好的經驗「分裂」開來,嬰兒便有機會去經驗全好的,並用以建立嬰兒的自我價值感及好的感覺。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對待嬰兒的態度是忽略、不一致或是暴力的,將使嬰兒更進一步分裂,而無法整合到憂鬱心理位置。過度採用「分裂」的防衛機制,將有可能發展成邊緣型人格違常或精神疾患。

心理機制-投射性認同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為了抒解焦慮,嬰兒透過幻想,將內在世界加諸於外在世界,之後修正外在世界,然後再內化該世界。 幻想→外化→修正→內化→認同 我餓→你不餵我→你是壞的(你攻擊我)→吞噬我→我覺得自己是壞的 我滿足→你餵我→你是好的→我是好的→你在我裡面

主要理論:客體關係的內在世界 嬰兒利用投射與內射來面對滿足與挫敗的循環、控制她們的需要以及建立客體關係。 第一個客體關係是自我分裂的部份或感受投射到外在客體,然後再吸入,成為內在客體。 內攝建立了內在世界,此內在世界部分地反映出外在世界。 投射出內在感覺,豐富了嬰兒所知覺的外在世界。 內在客體=自體(self)+外在客體(external object) (1)外在客體的重要性在於如何修正投射,而非客體本身 (2)Klein的內在客體(inner object):本我 (3)傳統精神分析的客體表徵(object epresentation) :外在世界

主要理論:客體關係的內在世界 Klein過度強調嬰兒的內在世界,忽略環境中父母客體的影響力。因此困擾來自於嬰兒的本能,壞跟恐怖都來自於自身。 跟部份客體的關連使得嬰兒的內在世界充滿迫害的、滿足的碎片。 因為發展的因素,使得嬰兒能開始跟完整的客體有所關聯,嬰兒較少扭曲關係。 所有的客體關係都來自於一開始跟母親乳房的關係。 嬰兒的感覺與幻想留下印記、未曾消失,敏感的治療師會在移情關係中注意到它們的存在。

主要理論:自我與超我(1/2) 透過認同與內化,產生自我與超我。 內射好客體,成為自我所認同的種種特質。 自我來自於:透過內射與投射,嬰兒創造出自我與客體的混合物。 透過分裂保留好感受→與好客體建立關係 部份客體到整個客體,片段自我到凝聚連貫的自我發展中,使嬰兒精確感知現實的能力增加。

主要理論:自我與超我(2/2) 嬰兒將自體的壞面向(貪婪)投射至壞客體(壞乳房),成為內化的迫害性客體。 嬰兒自內裡幻想出可怕的危險客體(怪物、怪獸),並害怕被吞噬。 怪物(危險客體內化後)+貪婪+害怕=超我(會咬會吞的內化客體) 超我不代表照顧者,而是內在幻想的照顧者影像,是嬰兒自身修正後的感受和幻想

偏執-分裂心理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憂鬱心理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 「心理位置」包含了為保護個體不被內在毀滅力量所傷害,而激發的種種幻想、焦慮及防衛機制。Klien把所有接下來產生的精神病理都關連到嬰兒早期試圖處理這兩種心智位置所特有的焦慮上。

偏執—分裂 時間:birth~ 4 months. 焦慮是為了保有自我持有的偏執形式。 自我害怕被毀滅,因此破壞性衝動/受虐焦慮主宰一切。 情緒反映極端好與壞,為了保有好的部份,嬰兒透過投射去除壞的部份。 滅絕破壞者(包含內在與外在),卻無法分辨挫敗來源。 嬰兒以暴力幻想對抗客體(乳房),與之建立關係: 盡可能吸進好東西 透過肛門/尿道的衝動中,排泄有害客體與危險物質。 嬰兒可能擔心暴力的過程,使好客體面臨危機。

抑鬱 時間:begins at the 5th month 為了彌補先前攻擊所愛客體的愧疚感,所發展出來的歷程。 越認同好客體,越體認到本身無法對抗內化的破壞客體,使好的內化客體感到威脅,因此抑鬱。 伊底帕斯情節與抑鬱位置的連結:抑鬱位置的害怕失落源自於伊底帕斯衝突。 透過性衝動與幻想,修補攻擊造成的結果。

偏執—分裂位置VS.抑鬱位置 當嬰兒發展夠順利而進入「憂鬱心理位置」時,嬰兒可以比較精確地經驗到內在與外在現實。他開始意識到,原來令他感到挫折的對象同時也是滿足他及他所愛的對象,開始有了罪疚的痛苦和「憂鬱」,而產生了修復的能力。 Klein認為「偏執-分裂心理位置」和「憂鬱心理位置」會反覆來回、持續地出現在生命中,特別當心理發展碰上危機時,這兩種狀態則會交替出現。而分析師的主要治療目的便是讓患者由偏執-分裂心理位置,轉移到比較健康的憂鬱心理位置。

病理 心理危險來自內在。 早期焦慮影響之後的客體關係。 死之本能 被迫害、敵意 ˇ被滿足 X不滿足 好的客體、內在 生之本能 壞的客體、內在

治療 遊戲治療 →讓兒童將早期生命中所內射的人物及客體重新 外化,將孩童的內在世界移至外在世界。 →解釋兒童的遊戲如解釋成人的夢境 重 點:本能、幻想和內在客體的形式 方 式:遊戲治療、分析轉移關係。 職 責:減緩焦慮、修正內化客體及內在迫害者的嚴厲性。 遊戲治療 →讓兒童將早期生命中所內射的人物及客體重新 外化,將孩童的內在世界移至外在世界。 →解釋兒童的遊戲如解釋成人的夢境

過 程(修通): ˇ治療者要非常有敏覺性 ˇ把病人最早期的客體關係與當前的感受、態度連結起來,透過轉移關係(移情)的分析,治療師和病人探索這些依附在他身上早期關係與種種感受。 ˇ詮釋焦慮、罪惡感 → 被移情 → 接納隱藏的恐懼 改 變: ˇ越能承認並接納不愉快但卻真實的感覺,便越能減少內在的恐懼與焦慮」,也改善病人與周遭他人互動的關係。 ˇ幫助孩童進行意識上的瞭解,克萊恩幫助孩童將真實的世界帶入意識,修正孩童原先混淆的內在世界,達到平衡的狀態。

Melanie Klein批評與貢獻

批評 揭露太多兒童對父母親的負面及攻擊是危險的。 不具人性。對諮商次數的規定太僵硬與嚴格(每週五次,低於此就不是精神分析) 、堅持不讓病人等候、強調治療師的行為、衣著與治療時間得始終如一、不延後分析、拒絕更改時間。 不提供再保證,而是重解析。 分析師過於主動解析。 強調攻擊性及負面感覺。 不科學。 幻想的普遍存在性。 過於注重內在生活而犧牲了現實。

貢獻 Klein的治療工作是立基於Freud之上,且有些層面甚至超越Freud,尤其是兒童精神分析的遊戲技術 探究孩童的客體關係理論,深入孩童內在世界。 發展出內在客體(部分及整個客體)的用詞。 對於負面情感有著十分精細的深度理解與處理,像是母嬰間的情感糾葛等,相對使照顧者與治療師提供包容功能的可著力點。 提供對於失落經驗的哀悼有精闢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