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 Ag Mφ T B 浆细胞 Bm Ab(抗体)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生物高考 精讲专题 第 18 讲 免疫调节 乔文军北京特级教师2015. 《考试大纲》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5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Advertisements

第九章 免疫遗传学基础 ( Immunogenetics ) 免疫遗传学基础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免疫学基本概念 第二节 抗原与抗体 第三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第四节 补体系统 第五节 疫苗.
5 抗原与获得性免疫应答 5-1 抗原基本概念 能够通过与 TCR 或者 BCR 特异结合而 激活 T 或者 B 淋巴细胞、诱导正性或负 性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抗原。正性应答 导致抗体或 / 和效应 T 细胞的产生,而负 性反应则引起抗原特异性的无反应状态, 即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第一节 肿瘤抗原 第二节 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第四节 肿瘤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及预防 第 20 章 肿瘤免疫.
第四章 临床免疫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 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一、 概述 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以生 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 免疫应答,称超敏反应。 2. 类型 1. 概念 分为四型: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一节 抗原 基础医学院 医学概论教研室 主讲: 于智泉.
免疫学.
孙汶生 山东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 医学免疫学.
第四章 血型与输血.
第39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与移植免疫.
肿瘤免疫学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王辉 博士 编译.
Chap.9 传染与免疫 传染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第三章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第一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 该学科既是一门生物科学,有其自身的基础理论,又是一门应用科学,牵涉到许多临床问题,随着医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免疫学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可以用免疫学基础理论来理解,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免疫学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而新疫苗的研制更为预防医学展示了广阔前景。此外,以免疫学为主干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如免疫化学、分子免疫学、免疫病理学等,为免疫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对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讲,免疫学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对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08/13/96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什么?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 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或天然免疫) 免疫 特异性免疫(后天产生) 人体皮肤、黏膜----第一道防线
第一章 抗原 Antigen,Ag.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第二十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节 概述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抗 原 医药部 苏金旋.
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 微生物教研室 王峥.
第十二章 免疫耐受.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 冷雪飞.
5.1 人工免疫系统概述.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流H1N1流感病毒占流感病毒的51.75% —— 《北京晨报》 机体如何进行防卫?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第三章 抗原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研究中心 王 辉 Tel:
病毒感染与免疫.
人教社生物室 包春莹 QQ: 与中学生物教材有关的 免疫学知识概述 人教社生物室 包春莹 QQ:
第十六讲 超敏反应(19) 一、概述 1. Hypersensitivity (allergy,anaphylaxis) 该物质
第五章 免疫 免疫:身体对外物入侵的防护机制。 分: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第六章 抗 原(Antigen,Ag).
授课老师:章晓联 教授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
第3章 抗 原 (antigen, Ag).
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
医学免疫学 第二章 抗 原 (Antigen, Ag).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细胞.
第10章 体液免疫应答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适应性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六章 免疫应答.
第六章 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 与 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免疫 immune response 1.抗體免疫 2.細胞免疫.
肿 瘤 免 疫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免疫学教研室 熊 洁.
10 体液免疫应答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13 免疫 immune response 1.抗體免疫 2.細胞免疫.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概述 与免疫关系 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 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Back.
(Immunological regulation)
第十六章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Introduction to Immunology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免疫分子 (一).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Antigen 肖 健 抗原Ag.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第三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 1. 分子量: 一般是分子量越大,免疫 原性越强。
H基因库(重链基因连锁群): --- 第14号染色体 κ基因库(κ链基因连锁群): --- 第2号染色体 λ基因库(λ链基因连锁群):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基因信息的传递.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免疫学 (Immunology) 郭敏 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
机体的免疫防御 中国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曹 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Tm Ag Mφ T B 浆细胞 Bm Ab(抗体)

抗 原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与特性 一、抗原(Ag)的概念 抗原(antigen):一种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要 点: 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反应性 (Immunoreactivity)(抗原性)--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二 、抗原的两种特性 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 (Immunoreactivity)(抗原性)--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的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 产生 完全抗原(抗原) 免疫反应性 结合 半抗原 完全抗原 + 蛋白质 (载体)

其他概念: 完全抗原(complete Ag):两种特性 半抗原(hapten):免疫反应性 耐受原(tolerogen):免疫耐受 变应原(allergen):超敏反应

第二节、 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一、异物性 凡是胚胎时期未与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资都可视为异物。 异种物质: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花粉、药物 种系关系相差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同种异体:血型抗原、组织抗原 自身物质:精子、眼晶体蛋白、脑组织

二、大分子物质 分子量越大 免疫原性越强 稳定,存留时间长 特殊化学功能基因(表位)多 三、结构与化学组成 化学组成、结构越复杂 免疫原性越强 Pr>多糖/核酸(hapten)>类脂 芳香族氨基酸>直链氨基酸 聚合状态>单体状态 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四、机体因素 1、宿主的遗传性 2、免疫方式 :途径、次数、佐剂的使用 皮内>皮下>腹腔、静脉>口服 3、其它:性别、年龄、生理状态等等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一、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又表现在抗原性上 特异性是免疫学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抗原决定簇

B细胞 抗体 Ag T细胞 效应性T细胞

抗原的特异性是由抗原分子上的抗原决定簇决定的 1.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概念: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是由5—8个氨基酸残基或糖基组成。又称为表位(epitope)

功能决定簇和隐蔽决定簇 功能性抗原决定簇:位于表面的、易被淋巴细胞识别的、可启动免疫应答的决定簇,免疫优势集团 隐蔽性抗原决定簇:为于分子内部的,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的决定簇

抗原的结合价 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数目 单价Ag 双价Ag 多价Ag 功能性决定簇 1个抗原可有多个或多种决定簇 一个决定簇与一个抗体结合 单价Ag 双价Ag 多价Ag

2.抗原决定簇对抗原特异性的影响 : AD的性质、数量及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

3、载体决定簇与半抗原决定簇 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T细胞表位: TCR识别 必须经降解加工处理后才能被T细胞识别 线性决定簇 B细胞表位: BCR识别或抗体识别并结合 直接识别 构象决定簇或线性决定簇

B B/T 激活 降解

半抗原——载体效应: 偶联 半抗原 + 蛋白载体 完全抗原 能结合 诱导抗体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天然抗原分子结构复杂具有多种抗原决定簇,不同的抗原物质具有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并各自具有特异性。但也存在某一抗原决定簇同时出现在 不同的抗原物质上,这种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决定簇;带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 抗原称为共同抗原。 共同抗原 类属抗原 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 : * 存在于不同种属生物间的共同抗原 由共同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和两种抗原(共同抗原)结合而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抗体A 抗体B 表位A 表位B 抗原甲 抗原乙 抗体甲 抗体乙 表位A 表位C 抗体A 抗体C 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表位: 不同抗原间的相同或相似决定基

第四节 、 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抗原的来源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 1、异种抗原(xenoantigen) 第四节 、 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抗原的来源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 1、异种抗原(xenoantigen) 2、同种异体抗原 (alloantigen) 3、自身抗原(autoantigen)

二、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胞 1、TD -Ag Ag Mφ T B 浆细胞 Ab(IgG) Tm Bm 2、TI—Ag Ag 未成熟B 浆细胞 Ab(IgM)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1.需有T细胞辅助 2.决定簇种类多、排列无规律 3.可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可产生IgM、IgG型抗体(以IgG为主) 5.有免疫记忆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1.不需有T细胞辅助 2.决定簇数目多、排列有规律 3.仅产生IgM型抗体 4.不能引起细胞免疫 5.无免疫记忆

三、抗原的其它分类法 1.根据抗原的性能: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2.根据抗原的获得方式:天然抗原、人工抗原、基因工程抗原 3.根据抗原的化学组成:蛋白质抗原、脂蛋白抗原、糖蛋白抗原---

第五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一、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每种病原微生物均是由多种抗原决定簇组成的复合体 外毒素 (Ag) 第五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一、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每种病原微生物均是由多种抗原决定簇组成的复合体 外毒素 (Ag) 类毒素(toxiod)-(Ag):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其免疫原性保持不变 类毒素-----动物-----免疫血清(抗毒素)

两重性对外毒素来说是抗体,对人来说是抗原 二、动物免疫血清 两重性对外毒素来说是抗体,对人来说是抗原 三、同种异型抗原 1.红细胞抗原(血型抗原) (1)ABO血型抗原: A、B、AB、O四种血型。 体内存在天然的血型抗体

(2)Rh血型系统: Rh抗原—恒河猴红细胞抗原 体内无天然的Rh抗体 2.白细胞抗原(HLA)-有核细胞 HLA-I分子 HLA-II分子

四、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种系生物间共同抗原—病理损伤、协助诊断 五、自身抗原 1.隐蔽的抗原 2.修饰改变的自身抗原 3.免疫系统本身异常

六、肿瘤抗原 肿瘤特异性抗原(TSA) 肿瘤相关性抗原(TAA ) AFP(甲胎蛋白)-------原发性肝Ca CEA(癌胚抗原)-------肠癌

七、超抗原(SAg) 概念:是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由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 抗原物质) 极微量 极强 三个特点:不需要经过APC加工、无MHC限制性、无严格的抗原特异性 意义:(理解)

小结 教学目的 1、掌握抗原的概念。 2、抗原的基本特性。 3、抗原的分类(TD-Ag)。 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教学重点 1、抗原、异嗜性抗 原、抗原决定簇的概念。 2、抗原的两个特性。 3、抗原的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