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企業 : 環境與策略
前言 I. 全球化 II. 各國政治經濟與法律的差異 III. 社會文化的差異 IV. 國際貿易理論與國家競爭力 V. 政府對國際貿易的干預 VI. 海外直接投資FDI VII. 區域經濟整合 VIII.國際企業的策略
I. 全球化 指具有差異性及分離性的各個國家市場,整合成單一的全球市場。 市場全球化(globalization of markets) 指企業利用全球各地的不同的生產要素( 如: 勞力、土地、資本 ) 來生產商品及提供服務。 藉由全球採購讓企業能夠降低成本結構、改進品質或者改善產品功能,使企業在競爭上更具效率。 生產全球化(globalization of production)
全球化的驅力 推動全球化的動力。 商品、勞務和資本自由流通阻礙的減低 貿易及投資障礙的減輕 通訊、電信及運輸技術上的發展與進步 科技的改變
生產全球化的涵義 當生產全球化的運送成本下降,這會 使得將不同的產品散佈在全球各地生 產時更具經濟性。 網際網路也是造成國際貿易服務的重 要原因。
市場全球化的涵義 低成本的全球溝通系統: 如 WWW創造全 球電子商務市場。 低成本的運輸技術(海運與空運)已使全 世界的產品運送更具經濟性。 國家之間越來越沒有文化上的距離,並 使消費者的偏好及口味趨於一致。
全球化、工作及所得 「降低貿易障礙對於富有的經濟大國 (例如, 美國及西歐 )的工作機會實際上是有害」。 製造業會將工作移轉到工資較低的地方。 近年來,對於全球化的恐懼也出現於服務業 上,許多企業也已經將業務外包至工資較低 廉的國家。 這樣的趨勢讓戴爾 (Dell)、IBM或花旗集團 (Citigroup) 都將服務相關活動外包給低成本的國家例如印度 與菲律賓,結果造成自己國家高失業率和生活標 準的降低。
全球市場的管理挑戰 管理國際企業與管理國內企業的不同: 各國具有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上的差異性; 國際企業管理者面對的問題較廣泛,也較 複雜; 國際企業的管理者必須尋求解決方法來處 理各國政府對國際貿易與投資的干預問題; 國際交易涉及到不同貨幣的兌換問題。
II. 各國政治經濟與法律的差異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political system)是指一國的 政府體系 。 政治制度可用兩個層面來說明: 該國的集體主義或是個人主義; 該國是民主主義或極權主義。
集體主義(collectivism) 集體主義 是強調集體目標優先於個人 目標的一種制度。 當強調集體主義,代表整個社會的需 要比個人自由更重要。 在這樣的情況下,個人的權利可能受 到約束,每個人的行為都是以對社會 有利益或對公眾有利益的事為出發點。
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指個人在追求政治和經濟自由上的程 度。 主旨是整個社會應追求個人經濟與政 治的自由,這樣的想法剛好就跟集體 主義產生直接的衝突。 是讚同民主政治制度和自由市場經濟 的想法。
極權主義 (totalitarianism) 民主主義與極權主義 民主主義 (democracy) 指由人民組成政府,由人民來參與或推選出代表來參與的一種政治制度; 極權主義 (totalitarianism) 由一個人或政黨完全掌控人民生活的一種政府形式,並且禁止有反對黨存在。
經濟制度 市場經濟 : 一個國家的財貨、勞務、與產品生產 的數量是由供給與需求來決定,而不是由任何人規 劃的,並經由價格將市場所需要的數量告訴生產者。 計劃經濟 : 一個國家商品、勞務、以及生產的數 量和價格均是政府規劃。目標都是為了「社會利益」 最大化的方向去分配資源。 混合經濟 :在混合經濟下,某些經濟部門會存在 私有財產權和自由市場結構,而其他部門則是存在 國有企業和政府計畫經濟。例如: 台灣。
法律制度 一國的法律制度 (legal system)是指規 則 (rules)或法律 (laws),藉由法律的執 行及賠償損失等程序來管制人民的行為。 世界通用的法律制度或法律傳統有以下 三種: 普通法(common law): 依據傳統、判例與慣例為基礎。 民法(civil law): 一套詳細的法律所組成的法典。 神權法(theocratic law):一種以宗教教義為基礎的法律。伊 斯蘭法是最被廣泛使用的神權法制度。
經濟發展與指標比較 一國的政治、經濟與法律制度對於一個國家的 經濟發展有明顯的影響力,同時會影響到對外 國企業的吸引力。 經濟發展的衡量常使用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作為 測量指標。主要衡量一國國民在一年之中的全部收入。 購買力平價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指標。這個指標可 讓不同國家的生活水準直接進行比較。 購買力平價又稱「相對購買力指標」,是根據各國不同價格 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可藉此對各國GDP 進行合理比較。以現行貨幣匯率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會 產生誤導,以購買力平價匯率來比較才更精準。例如,日、 韓兩國人GDP較我國高,但因物價長年偏高,實際生活水 準未能與所得相當,購買力水準反而不如我國。
《富比世》富有國家排行 我排名21超越日韓 作者: 鍾玉玨╱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2月28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鍾玉玨╱綜合報導】 美國《富比世》(Forbes)雜誌公布全球最富有國家與地區的排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中東小國卡達以八萬八二二二美元(約台幣二六一萬元)榮登全球最富有國家。台灣以三萬五六○四美元(約台幣一○五萬元),排名第廿一,超越排名廿五的日本及廿七的南韓,也超過歐洲的英國(排名廿二)、法國(排名廿四)、西班牙(廿八名)、義大利(排名卅) 。 在前一個年度(二○○九),台灣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是三萬一八○二美元,排名第廿五。 這項調查評比了全球一八二個國家與地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二○一○年的人均GDP數據,再按購買力平價(PPP)調整,結果卡達拜油價上漲與豐富的天然氣之賜,高居財富排行榜首。 排名第二的是歐洲金融中心盧森堡,人均所得八萬一四六六美元;亞洲國家新加坡,受惠於區域科技與發達的金融業,人均所得五萬六六九四美元(約台幣一六八萬元)登上第三名。 其餘四至十名依序是挪威(五萬一九五九美元)、汶萊(四萬八三三三美元)、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四萬七四三九美元)、美國(四萬六八六○美元)、香港(四萬五九四四美元)、瑞士(四萬一九五○美元)、荷蘭(四萬○九七三美元)。 擠入前十名的國家當中,卡達、挪威、汶萊及阿拉聯主要都是靠石油價格上漲致富。 墊底國家則位於政治與經濟動盪的非洲,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人均所得僅三二九美元(約台幣九七三七元),是全球最窮國家。中國大陸則以七五四四美元(約台幣廿二萬三千元)排名第九十五。
管理者的意涵 對國際企業來說 一國的政治、經濟和法律環境,會影響到這個國 家在市場或投資區位選擇的吸引力,也就是會影 響到在這個國家做生意的利益、成本和風險。
III. 社會文化的差異 文化 (culture) 為一種價值觀和規範的系統,由一群人所共享(社 會),並以之形成生活方式。 價值觀 (values):一個群體認為什麼是對的、什麼 是錯、什麼是值得的一種抽象觀念。 規範 (norms):在特定的情境下,行為適當與否的 一種社會指引。
文化的決定因素 價值體系 文化規範 宗教 政治哲學 經濟哲學 教育 語言 社會結構
文化和工作環境 對於國際企業來說,社會文化如何影響工作環境 中的價值觀是相當重要的。 霍夫斯迪(Geert Hofestede)認為文化差異可用五 個構面 來區分: 權力距離 (power distance PDI) 不確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UAI) 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 (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IDV 男性作風與女性作風 (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 MAS) 儒家動力 (Confucian dynamism) or 長期導向 (Long-Term Orientation LTO)
文化差異的五個構面 指一個社會如何看待每個人在體能與智能上不平等的事實。 權力距離 (power distance) 衡量在社會中的成員接受情況不明確和忍受不確定性感覺的程度。 不確定性避免 (uncertainty avoidance) 探討個人與夥伴同事之間緊密與否的程度。 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 (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指社會對於性別與工作角色間關係看待的角度。 男性作風與女性作風 (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 是指對事物的態度是朝向準時、堅持、地位、面子、尊重傳統,禮物與利益的互惠原則等。 儒家動力 (Confucian dynamism)
列舉多國文化差異構面比較 台灣
儒家思想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意涵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而五倫是儒家思想 最重視的五種人與人的關係:「君臣有義, 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儒家道德思想中心有三個價值觀,即對待他 人必須 忠誠 (loyalty) 有互惠的義務 (reciprocal obligations) 誠實 (honesty)
文化的改變 文化會隨著時間改變與演進的。 一個社會價值系統的改變,可能很慢且費力 的。 經濟進步和全球化是社會文化改變的重要因 素。
對管理者的涵義 社會的差異是因為文化的不同,從這些差異 中可得到對國際企業的三個涵義: 需要增加對跨國文化的瞭解。國際企業不僅要 體認文化差異性的存在,還需要瞭解這些差異 對企業經營的涵義。 國際企業必須將注意力放在文化和競爭優勢之 間的連結。 在做決策時應審視文化和道德間的關係。
IV. 國際貿易理論與國家競爭力 新貿易理論 (new trade theory) 指出企業獲取 規模經濟的能力對國際貿易有重要的涵義。 新貿易理論主張當某一項產品具有規模經濟、且 在市場上有一定的市佔率時,那麼產品的先佔者 可以獲得比後進者更具優勢的成本利益。 如果兩國彼此有貿易,兩個國家的市場整併為一 個較大的市場。市場規模因為貿易而擴大,讓企 業能獲得更佳的經濟規模。
新貿易理論的涵義 建議一個國家可從貿易獲得利益,即使他們沒有在資源 稟賦或是科技上有所特色。 貿易讓一個國家能在某些產品上專業生產,以規模經濟 的生產方式來降低產品的成本,並從其中國家購買自己 不生產的產品來增加自己國家產品的多樣性。 一個國家在一項商品的出口上佔有優勢,是因為這國家 中有一間或多間企業首先生產此類商品。 這些企業透過規模經濟的方式,在產業中先行進入市場, 不但能佔有全球市場的地位,亦能阻礙後來的進入者。 對政府的干預政策及策略性貿易政策提出理論上的辯護。
國家競爭優勢:波特的鑽石理論 邁可波特(Michel Porter)的理論認為一個國家有 四個特質會影響企業競爭所面臨的環境,這 些特質對競爭優勢的創造具有提升或阻礙的 作用 要素稟賦( factor endowments):即一國生產要素, 像是技術勞工、或是在產業所需的基本建設。 需求狀況(demand conditions):即國內對工業產品 或服務的需求情況。 相關及支援產業(relating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在一國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供應商及相關 產業。 企業策略、結構及競爭狀況( firm strategy, structure, and rivalry):即如何創造、組織和管理企業,及 國內相關競爭者的種類。
波特的鑽石模型 企業競爭、結構及競爭狀況 需求狀況 相關及支援產業 要素稟賦
波特理論的涵義 波特主張一個國家的產業要能成功,主要會受到要 素稟賦、國內需求狀況、相關及支援產業和國內競 爭等因素所影響。 若想要讓國家展現出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則必須 重視鑽石理論中的四個要素。 波特也認為政府有能力影響鑽石理論中的四個要素, 藉由補貼、制定市場政策及教育政策……等,都可 以影響到要素稟賦; 政府可藉由設定當地產品標準等方式影響購買者的 需求,改變國內的需求狀況;而政府亦可透過資本 市場管制、稅賦政策及反托拉斯法等政策來影響企 業間的競爭情況。
V. 政府對國際貿易的干預 自由貿易 指一國政府並未限制該國人民進口產品, 或者是該國國民可以自行生產產品並將產 品銷售至其他國家。 政治現實 指許多國家在名義上致力於自由貿易,但 是實際上卻介入自由貿易,以保護某些在 政治上有影響力的團體。
政府貿易政策的工具 貿易政策七種主要的工具: 關稅 補貼 進口配額 出口自動設限 本土零件要求 管理政策 反傾銷稅
貿易障礙與國際企業策略 貿易障礙限制了企業把生產活動分散到他國 的能力。 關稅障礙使得出口至某國的成品 (或半成品)成 本提高,削減出口企業對進口國當地生產者的 競爭力。 配額及出口自動設限也使出口企業無法從別的 國家供貨給該進口國。 為了遵守本土零件法規 (local content regulations), 進口企業可能必須把更多的生產活動設在指定 的市場內,反傾銷行動帶來的威脅是它限制了 出口商以侵略性價格爭取在進口國市場佔有率 的機會。
VI. 海外直接投資 海外直接投資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是指一家企業以直接投資的方式在國外 設廠生產或行銷產品。 海外直接投資有兩種主要形式 設立新廠或自建 (greenfield investment),意 指在國外成立一個全新的營運工廠。 收購或合併 (acquiring or merging)一個國外 現有的公司 的方式 。
海外直接投資的形式:收購與新廠投資 海外直接投資可以採取投資興建新廠房、收 購或與當地的公司合併等方式。 為什麼企業寧願購併現有的資產而不從事設 新廠呢? 合併和收購比設新廠更能快速的執行。 對海外公司進行購併主要是因為那些公司擁有 有價值的策略性資產。 公司利用收購是因為他們相信可以藉由移轉資 本、技術或管理技巧來增加效率。
海外直接投資的理論 為何要海外直接投資? 當企業可以採用出口及授權時,為何要選擇 困難重重的海外直接投資 (FDI)呢? 出口 (exporting)是在母國生產產品運到國 外銷售。 授權 (licensing)是指取得國外的授權得以生 產並販售該公司的產品並付出權利金。
為何要海外直接投資? 根據內部化理論(internalization theory), 授權有三個不利於採行的主要理由: 授權可能會使廠商將有價值的技術 know-how移 轉給潛在的國外競爭者。 授權無法讓廠商緊密控制外國廠商的生產、行銷 及策略。 授權產生的問題是當企業的競爭優勢是建立於管 理、行銷與製造的能力而非產品本身,這樣的能 力通常很難授權。
折衷理論 約翰.鄧寧 (John Dunning)認為區位特殊優 勢 (location-specific advantages)也能解釋海 外直接投資的方向與原因。 約翰.鄧寧 (John Dunning)認為優勢是指廠 商使用國外當地的資源稟賦或資產,與廠商 獨特資產 (如:技術、行銷或管理能力 )緊密 結合後,可以產生很大的價值。
海外直接投資的利益與成本 地主國的利益 對地主國來說,內向海外直接投資所帶來的 利益有以下效果: 資源移轉效果 就業效果 國際收支效果 競爭與經濟成長效果
地主國的利益 資源移轉效果 就業效果 海外直接投資可以藉由提供資金、技術與 管理知識對地主國產生正面的貢獻,並促 進該國的經濟成長率。 海外直接投資的另一個利益就是就業效果, 替地主國帶來工作機會,這是地主國本身 沒辦法創造的就業機會。
地主國的利益 競爭與經濟成長效果 當海外直接投資採取建新廠投資形式,其 結果是建立一家新的企業,增加市場競爭 者的數量和消費者的選擇。 同時會提升國內市場的競爭程度而讓價格 降低,因此增加了消費者的經濟福利。 競爭越激烈會促使廠商增加在廠房、設備 及研發方面的投資,並藉此擊敗競爭對手, 長期之下的結果可能包括生產力成長、產 品和製程的創新以及經濟成長的大幅提升。
地主國的政策 地主國鼓勵向內海外直接投資的政策 許多政府共同的特色是提供誘因吸引外商 到該國投資。 這些誘因有許多形式,但常見普遍性的是 租稅減免 低利貸款 補助金或補貼
對管理者的涵義: 決策模式 低 運輸成本與關稅 出口 有多高? 高 Know-how能夠授 否 海外直接投資 權嗎? 是 是否需要嚴格控管海外營運? 是 海外直接投資 Know-how是否能被授權契約保護? 否 海外直接投資 是 授權
VII. 區域經濟整合 區域經濟整合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指在某個地理區域內的國家,彼此降低或廢除 關稅和非關稅障礙,以促進彼此之間商品、服 務和生產因素的自由流通。 幾種經濟整合程度,從最低整合程度至最高 整合程度,分別為 自由貿易區 關稅同盟 共同市場 經濟同盟 政治同盟
經濟整合的程度 政治同盟 經濟同盟 共同市場 關稅同盟 自由貿易區 歐盟 NAFTA ECFA TPP 整合程度
泛太平洋夥伴關係(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全名泛 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也譯作「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 定」,是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 邊關係的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原名「亞太自 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 Pacific, FTAAP),旨在 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第一條一款三項 (Article 1.1.3)規定:「本組織支持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促進自由 化進程,達成自由開放貿易之目的。」 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可能整合亞太的二大經濟區域合作組織,亦即亞太經 濟合作會議和東南亞國協重疊的主要成員國,成為亞太區域內的小型世 貿組織(WTO)。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是一個綜合性的自由貿易協定,包括了一個 典型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的主要內容: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貿 易救濟措施、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服務貿易、知識 產權、政府採購和競爭政策等。
泛太平洋策略經濟夥伴協定(TPP)發展歷程 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 ( The 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TPP ) 最初由新加坡、紐西蘭、汶萊及智利四個國家於 2005 年簽署( P4 協定), 2006 年生效實施。 TPP 最初未受到太多注目,惟自 2008 年起,美國、澳洲、秘魯及越南分別表示參加意願,並展開相關諮商籌備, 2010 年 3 月在澳洲召開第一次由 P4 協定轉成 P8 協定的正式諮商, 2010 年 10 月馬來西亞加入諮商,成為 P9 協定。由於亞太區域國家經濟占全球 GDP 60% ,國際貿易量占全球 50% , TPP 成員橫跨太平洋兩岸,是第一個橫跨太平洋多國參與之 FTA ,加上美國的積極參與態度與主導作為,使 TPP 之發展頓時備受各界矚目。 美國 在 1990 年代希望藉由 WTO 之多邊談判機制及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PEC ),推動亞太地區之自由化,對於與亞太國家簽署 FTA 並不熱衷,惟 WTO 及 APEC 多年來在推動自由化之成果有限。自 2000 年開始,美國逐漸調整政策,較積極推動與亞太國家雙邊經貿關係,包括與澳洲、韓國及新加坡簽署 FTA 。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在澳洲建議之下於1990 年成立。 APEC 目前有21 個會員國,包括經濟強權美國、日本和中國。這些會員國共佔有世界上大約55% 的GNP,49% 的世界貿易,並且是全世界經濟成長最快的地區。 APEC 的明訂目標為有鑑於太平洋國家經濟力量興起與區域內的相互依存性,要增加多邊合作。
對管理者的涵義: 機會與威脅 透過區域經濟整合,建立單一市場提供了重要的 機會。 在單一市場經營企業的成本較低。因為跨國商品 的自由流動,一致的產品標準和簡化的稅制。 企業環境變得更競爭,國家間貿易和投資障礙減 少造成了。 例如: EU和 NAFTA境內漸增的價格競爭。 區域經濟整合後,由於在貿易區內的企業競爭地 位長期而言會改善,因此對於貿易區外的企業來 說,因為「貿易堡壘」,也會成為一種威脅,這 在歐盟內特別明顯。
VIII.國際企業的策略 全球市場競爭時,企業通常會面臨兩種競 爭壓力: 成本的壓力:為了解決成本的壓力,企業必須 努力使單位成本最小化; 回應當地的壓力:為了要解決各地不同的需求, 企業必須在各個國家銷售不同的產品與運用不 同的行銷策略,以適應各國不同的消費者偏好、 商業習慣、配銷通路、競爭條件和政府政策。 差異化會使許多活動重覆配置,也無法達到 產品標準化,結果可能導致成本上升。
成本降低的壓力 為了回應成本壓力,企業必須在最理想的地 區,大量生產標準化的產品來降低成本,以 期望能實現規模經濟、學習效果和區位經濟。 在生產大宗產品的產業中,成本的考量是相 當重要的,因為這類產品並不容易有差異化, 而價格是主要的競爭武器。
回應當地的壓力 回應當地壓力 回應當地 包括各國消費者品味和偏好的差異、基礎 建設和商業習慣的差異、配銷通路及地主 國政府要求的差異等。 指企業為了要配合每個國家上的差異,因 此會銷售不同的產品與採用不同的行銷策 略,而這會提高企業的成本結構。
策略選擇 當企業面對成本壓力或回應當地壓力時, 企業可以使用四種策略: I III IV II
全球標準化策略 全球標準化策略主要是當企業面臨「高度成 本壓力」與「低度回應當地壓力」時所使用。 採用全球標準化策略 (global standardization strategy)的企業會利用規模經濟、學習效果和 區位經濟來降低成本,從而增加利潤率與獲 利的成長。 目標: 在全球規模下追求低成本策略。
當地化策略 當地化策略 (localization strategy)是企業的產品 及服務依照客戶的需求來調整,以此來提高 獲利率。 企業依照各個國家市場的喜好及口味不同, 來提供不同的產品。 依照當地需求將產品客製化,企業便能在當 地市場提升產品價值。 不利的是,因為當地化策略會涉及到企業功 能的重覆配置和產品的少量生產,
跨國策略 當企業同時面對「高度的成本降低壓力」和 「高度回應當地壓力」時最佳方法是採用跨 國策略 (transnatioinal strategy)。 採用跨國策略的企業會設法達到區位經濟、規模 經濟和學習效果所帶來的效果、依據各個市場的 不同來區分所提供產品、並促進各子公司之間的 技能可以在企業的全球營運網路中流通。 國際企業的核心能力並非只存在於母國,相關能 力可從世界各地的任何一個事業體中發展出來。
國際策略 有時國際企業會發現本身是面對「低度成本」和 「低度回應當地」的壓力,這些企業大多就會採 用國際策略 (international strategy)。 首先在國內市場生產商品,再將產品做小部分客 製化後再銷售到國際市場。 這些企業的特點主要在於,他們銷售一個能滿足 全球需求的產品,而且他們並沒有面對強大競爭 者。 採用國際化策略的企業就跟採用全球標準化策略 的企業不同,他們沒有面臨降低成本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