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 目的要求: 1、掌握六经辨证各证型的辨证要点; 2、了解六经辨证的演变规律。 授课方式: CAI 课堂讲授 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 目的要求: 1、掌握六经辨证各证型的辨证要点; 2、了解六经辨证的演变规律。 授课方式: CAI 课堂讲授 课 时: 2学时
一、概述 创 立 者:东汉张仲景之《伤寒论》 适应范围:外感风寒之邪引起的发热性疾病 特 点: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基础
分 类: 三阳病证 三阴病证 太阳病证 阳明病证 少阳病证 太阴病证 少阴病证 厥阴病证
特点 2、病位:以经络、脏腑为病理基础。 三阳病(膀胱、胃肠、胆)——六腑病变为基础 三阴病(脾、心肾、肝)——五脏病变为基础 1、病因:以外感风寒之邪为主。 2、病位:以经络、脏腑为病理基础。 三阳病(膀胱、胃肠、胆)——六腑病变为基础 三阴病(脾、心肾、肝)——五脏病变为基础 3 、 病性: 三阳病:多实、多热(病势亢奋,抗病力强) 三阴病:多虚、多寒(病势衰减,抗病力弱)
(一)太阳病证 循经特点: 太阳(足太阳膀胱 经)主一身之表, 循行于项背,抗御 外邪侵袭,为人体 的藩篱。
(一)太阳病证 临床表现 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类 型 太阳经证、 太阳腑证
太阳经证 麻黄汤 桂枝汤 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证 形成机制:外感风寒, 营卫失和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 自汗出、脉浮缓。 辨证要点:发热、恶 风、 汗出、 脉浮缓。 太阳伤寒证 形成机制:寒邪侵袭,卫阳被遏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 体痛、无汗、喘, 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 身痛,脉浮紧。
太阳腑证 五苓散 桃核承气汤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血证 形成机制:经证不解, 形成机制:经证不解, 邪与水结于膀胱。 邪热与血结于少腹。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 小便不利,小腹满, 脉浮或浮数。 辨证依据:太阳经证、 小便不利、少腹满。 太阳蓄血证 形成机制:经证不解, 邪热与血结于少腹。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痛, 小便自利,大便色黑, 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依据: 少腹不急结, 小便自利,大便色黑。
(二)阳明病证 表证不解,内传入里化热(胃肠)之里热实证。 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洪大。 阳明经证-胃经实热 阳明腑证-大肠实热 形成机制 表证不解,内传入里化热(胃肠)之里热实证。 临床表现 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洪大。 类 型 阳明经证-胃经实热 阳明腑证-大肠实热
阳明经证 白虎汤 1、形成机制:邪热充斥阳明胃经。 2、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大出,烦渴引饮, 面赤气粗,心烦,苔黄燥,脉洪大。 3、辨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阳明腑证 大承气汤 1、形成病机:热传大肠,与肠中燥屎相结。 2、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脐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或热结旁流 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 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剌,甚至苔焦黑燥裂, 脉沉实,或滑数。 3、辨证要点: 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苔黄燥,脉沉实。
(三)少阳病证 小柴胡汤 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利,正邪分争。 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形成机制 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利,正邪分争。 临床表现 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辨证要点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症。
附子理中汤 (四)太阴病证 脾阳虚衰,寒湿内盛。 腹满时痛,腹泻,四肢不温 形成机制 临床表现 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 四肢欠温,舌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缓或弱。 辨证要点 腹满时痛,腹泻,四肢不温
(五)少阴病证 外感病后期,心肾阳衰,阴寒独盛。 少阴寒化证 少阴热化证 形成机制 临床表现 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 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类 型 少阴寒化证 少阴热化证
少阴寒化证 四逆汤 1、形成机制:心肾阳衰,阴寒独盛。 2、临床表现: 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 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小便清长, 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 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 脉微细。 或身热反不恶寒,面赤 3、辨证要点:无热恶寒,四肢厥冷,脉微细
少阴热化证 黄连阿胶汤 1、形成机制:肾水亏虚,心火上亢。 2、临床表现: 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 舌尖红赤,或舌绛少苔,脉细数。 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 舌尖红赤,或舌绛少苔,脉细数。 3、辨证要点:心烦不得眠,口咽干燥,脉细数。
(六)厥阴病证 乌梅丸 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形成机制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等症。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 传经 直中 合病 并病 循经传:按伤寒六经顺序相传。 越经传:隔一经或是两经以上相传。 表里传:互为表里的两经相传。 病邪不从三阳经传入,而直入三阴经。 合病 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 并病 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证。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目的要求: 1、掌握卫气营血辨证的要点; 2、了解卫气营血辨证的传变规律。 授课方式: CAI 课堂讲授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目的要求: 1、掌握卫气营血辨证的要点; 2、了解卫气营血辨证的传变规律。 授课方式: CAI 课堂讲授 课 时:1学时
创 立 者: 清朝-叶天士 《外感温热篇》 适用范围: 外感温热病 理论来源: 《内经》、《伤寒论》
卫分证 银翘散 温热病初期,邪犯肺卫,肺气失宣。 发热,微恶风寒,常伴头痛,咳嗽, 口干微渴,咽喉痛,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 机 温热病初期,邪犯肺卫,肺气失宣。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常伴头痛,咳嗽, 口干微渴,咽喉痛,舌边尖红,脉浮数。 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等症。
气分证 清热、泻下 表邪内传入里,正盛邪实,阳热亢盛。 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心烦, 尿黄, 舌红苔黄,脉数。 病 机 表邪内传入里,正盛邪实,阳热亢盛。 临床表现 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心烦, 尿黄, 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要点 发热,不恶寒,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营分证 清营热(清营汤) 邪热内陷,劫灼营阴,心神被扰。 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烦不寐, 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绛无苔,脉细数。 病 机 邪热内陷,劫灼营阴,心神被扰。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烦不寐, 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绛无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脉细数。
血分证 凉血熄风 温热病邪深入血分,生风、动血、耗阴。 病 机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躁扰不宁,甚或昏狂, 病 机 温热病邪深入血分,生风、动血、耗阴。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躁扰不宁,甚或昏狂, 斑疹显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或见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或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手足蠕动等; 舌深绛,脉细数。 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神昏谵语、斑疹显露、出血、抽搐或手足蠕动, 舌质深绛、脉细数。
传变规律 顺传 卫 分 气 分 营 分 血 分 逆传
第三节 三焦辨证概要 目的要求: 1、掌握三焦辨证的要点; 2、了解三焦辨证的传变规律。 授课方式: CAI 课堂讲授 课 时: 1学时
创 立 者: 清朝-吴鞠通 《温病条辨》 适用范围: 外感温热病 理论来源:《内经》《伤寒论〉 《温热论》
分 类 手太阴肺 的病变 手厥阴心包 上焦病证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 的病变 足太阴脾 中焦病证 足少阴肾 的病变 足厥阴肝 下焦病证
上焦病证 病 机 温热之邪侵袭肺卫,卫气被郁,肺气失宣; 或热邪壅肺,肺气上逆; 或肺卫热邪不解,逆传心包,扰乱心神。 临床表现 病 机 温热之邪侵袭肺卫,卫气被郁,肺气失宣; 或热邪壅肺,肺气上逆; 或肺卫热邪不解,逆传心包,扰乱心神。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汗出,口渴,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 或身热,咳喘、气促,舌红苔黄,脉数; 甚则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等。 辨证要点 邪在肺卫: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邪热壅肺:身热,咳喘,苔黄; 邪陷心包:神昏,舌謇,肢厥,舌绛等症。
中焦病证 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或邪从湿化。 病 机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腹满便秘,神昏谵语,口渴,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 病 机 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或邪从湿化。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腹满便秘,神昏谵语,口渴,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 或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脘痞呕恶,便溏不爽, 舌苔黄腻、脉濡数等。 辨证要点 邪从燥化: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 邪从湿化:身热不扬、脘痞呕恶、便溏不爽,苔腻等症。
下焦病证 温热之邪深入下焦,劫夺肝肾之阴。 病 机 临床表现 低热,神倦,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耳聋,舌绛少苔,脉虚; 或五心烦热,手足蠕动或瘛疭,心中大动,舌绛干枯,脉虚弱等。 辨证要点 肾精耗损:低热,手足心热,耳聋,舌绛少苔,脉虚; 虚风内动:手足蠕动或瘛疭,舌绛干枯,脉虚弱等。
传变规律 心 包 上焦肺卫 顺 传 逆 传 中 焦 下 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