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晋江一中 沈凤华 课标: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客观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汉初巩固统治的指导思想 1. 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客观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材料二(陆贾):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史记·陆贾列传》 材料三: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 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新语▪无 为》 (2)主观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养心要勤用脑。养心不是什么也不想,脑子不用就痴呆了,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事物,当然用脑过度也不是养生。 2.养生要养体。 现在很多人都谈养生,如何养生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要明确养生的目的,人之生存,总有生死,养生并不是怕死,是要一个健康的生命,自然有了健康的生命,也会长寿 1.养生先养心 养心要心静自然,自己达不到的事情,不要去想它,不要妄想,不要过分的追求,要知足者常乐。当然不是不要追求的目标,而是有目标努了力就可以了,胜不骄,败不躁。 养心要勤用脑。养心不是什么也不想,脑子不用就痴呆了,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事物,当然用脑过度也不是养生。 2.养生要养体。 养体重要的是一个动字,动字包括劳动和运动,只要不是过度的,对身体健康都是有益的,
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元气迅速恢复。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3. 作用: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元气迅速恢复。
汉武帝即位之初,西汉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 王国问题严重 急需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 急需加强皇权 急需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 土地兼并严重, 材料五: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王国问题严重 急需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 材料六: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横,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 ——《史记·平准书》 土地兼并严重, 豪强势力强大。 急需加强皇权 材料七:“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 ……所杀略甚众而去……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威胁, 边患不止 急需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
1.原因: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客观原因: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需要 (2)主观原因: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 发展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 知识链接: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2)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内朝)用身边的亲信、侍从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军事:课外补充: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思想:必修③: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2、董仲舒的新儒学 材料八:“《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 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 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九:“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 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 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限制君权)
2、董仲舒的新儒学 材料十: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材料十一: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三纲五常”
董仲舒的学说 解决之道 面临危机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匈奴问题 ▼王国问题 ▲加强中央集权和君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匈奴问题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和君权 ▲限制土地兼并 ▲缓和矛盾制定准则规范限制人民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董仲舒的新儒学 法家 法家 (1)“大一统”思想: 黄老之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求) 法家 (1)“大一统”思想: 黄老之学 ⑴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君权神授” 董仲舒取《公羊春秋》中的大一统思想,故称“春秋大一统” (2) 天人感应 儒家 ⑵君权的有限性-----君若无道,“伤败乃至”,必须实行仁政。 三纲: 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3) 三纲五常 仁、义、礼、智、信 儒家、阴阳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评价(影响) 政治上: (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思想上: 儒家思想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确立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思想上: 消极: 儒学的独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 后世科技文化的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的实施 1、起用大量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由于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规定儒家经典为学校的教科书。汉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法家、 黄老之学、阴阳家等思想 2、天人观:“敬鬼神而远之”----“天人感应” 政治主张:“民贵君轻”----“尊君卑臣” 汉代经学把先秦儒学神学化了,虽然对巩固国家 的统一有积极作用,但有碍于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 禁锢思想发展。
小 结 一定的文化是 一定政治、经济 文化反作用 的反映 于政治、经济 汉初休养 生息的需要 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融合 各家 政治:巩固统一 稳定统治 思想:主流文化 消极:束缚思想 新儒学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汉武帝加强中 央集权的需要 一定的文化是 一定政治、经济 的反映 文化反作用 于政治、经济
B 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
D 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D
D 3、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3、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② ④ B. ① ② ④ C. ① ③ D. ① ② ③ D
B 4、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吸收各家思想,适应不同阶级的要求 D、汉武帝对先秦儒学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