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 immune system 组胚教研室
概述 组成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浆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淋巴组织 淋巴器官 中枢 胸腺 骨髓 外周 胸腺 骨髓 外周 淋巴结 脾 扁桃体 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球蛋白、补体、多种细胞因子等
功 能 1、免疫防御:识别和清除进入机体的抗原 (病原生物、异体细胞和异体大分子等) 2、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表面抗原发生变异 的细胞(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 3、免疫稳定:识别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 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系统在识别自身和非自身细胞或抗原时的分子基础: 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MHC分子) --为自身细胞的标志 MHC-1类分子———— 个体所有细胞 MHC-2类分子————某些免疫细胞 2、T细胞和B细胞表面特异性的抗原受体。
一、 免疫细胞 抗原: 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原性异物。 一、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 :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免疫应答 : 机体识别并清除抗原性异物(外来侵入体或机体自身表面抗原发生变异的)维持自身稳定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 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 抗原: 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原性异物。
(一) 淋巴 细胞
根据其发生来源、形态特点和免疫功能可分为三类: T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 B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 NK细胞(自然杀伤性T淋巴细胞)
Nk细胞
1.T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 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运送至外周淋巴器官和各处淋巴组织产生效应。 抗原肽 抗原受体
效应性T细胞: 行使免疫功能(1周) 记忆性T细胞: 处于静息状态(数年)
亚型包括: 1. 细胞毒性T细胞 (Tc细胞) 2. 辅助性T细胞 (Th细胞) 3. 抑制性T细胞 (Ts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Tc细胞) 穿孔素 颗粒酶 T细胞参与的免疫称细胞免疫。
辅助性T细胞 (Th细胞) 分泌细胞因子,辅助Tc细胞和B细胞 进行免疫应答
抑制性T细胞 (Ts细胞) 分泌细胞因子,降低T、B细胞的活性。
2.B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 由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成。 然后播散到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 B细胞受抗原剌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合成和分泌相应的抗体。 B细胞介导的免疫称体液免疫。
3.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它不需抗体的存在,也不需抗原提呈细胞中介即能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K细胞(细胞毒性杀伤细胞)
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 Tc细胞
淋巴细胞再循环 定义: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于全身,它们又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内,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至另一处淋巴组织,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组织 淋巴管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血液 其它组织 Cap后微V 1、效应性T、B、K、NK细胞不参加再循环 2、记忆性T、B细胞再循环最活跃 3、T细胞再循环比B细胞快
意义: 1、促进细胞间的协作,使全身各处的有相关特异性抗原的细胞共同参与免疫应答。 2、使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成为一个整体。 血管
(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单核细胞和由其分化而来的具有活跃吞噬和防御功能的细胞。 1、单核细胞 2、结缔组织的巨噬细胞 3、骨组织的破骨细胞 4、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 5、肝的枯否细胞 6、肺的尘细胞
(三)抗原提呈细胞 1、定义: 是指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形成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并激活后者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
2、分类: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郎格罕氏细胞——表皮、消化管上皮 面纱细胞——淋巴管 交错突细胞——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过程
小结 T细胞 淋巴细胞 B细胞 NK细胞 免疫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抗原提呈细胞
二、淋巴组织 lymphoid tissue 可分为两种: 1、弥散淋巴组织 2、淋巴小结。
弥散淋巴组织 (T细胞为主) 淋巴小结 (B细胞为主)
淋巴小结 (淋巴滤泡) 由B细胞为主聚集形成 初级:无生发中心 次级:有生发中心 淋巴小结增大增多 是体液免疫应答的 重要标志。
三、淋巴器官 中枢 胸腺 骨髓 外周 淋巴结 脾 扁桃体
(胸 腺)
(一)胸 腺 胸腺 间质 实质 被膜 小叶间隔 血管 神经 皮质 髓质 小叶
胸腺 皮质 髓质 小叶间隔
1、皮质: 1)胸腺上皮细胞(多) (上皮性网状细胞) 2)胸腺细胞(少)(thymocyte) (1)被膜下上皮细胞:分泌 胸腺素 (1)被膜下上皮细胞:分泌 胸腺素 胸腺生成素 (2)星形上皮细胞:不分泌激素。 2)胸腺细胞(少)(thymocyte) 胸腺内分化发育的早期T细胞,其中95%------凋亡 5%-----初始T细胞
胸腺细胞分化过程 淋巴 干细胞 早期胸 腺细胞 普通胸腺细胞 (无免疫应答能力) 与自身抗原不相同, 则被灭活淘汰 95% → 与自身抗原相同, 则继续分化5% ↓
2、髓质: 髓质上皮细胞 分泌胸腺激素 胸腺小体上皮 细胞 胸腺小体是由多层扁平的胸腺上皮细胞围成的直径30~50 μm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嗜酸性小体。
胸腺小体
皮质 髓质 胸腺小体
3、胸腺的血液供应 小动脉经胸腺被膜及小叶间隔分支成毛细血管进入皮质,在皮质、髓质交界处形成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淋巴细胞进出胸腺的通道。在髓质汇集成微静脉,经小叶间隔及被膜出胸腺。[皮质没有动脉、静脉,只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淋巴细胞循环的主要通路。]
血—胸腺屏障 5 2 4 1 3 1、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内皮间有紧密连接); 2、完整的内皮基膜; 3、血管周隙(含有巨噬细胞); 4、上皮性网状细胞的基膜; 5、一层连续的上皮性网状细胞。 2 4 1 血管周隙 3
4、胸腺的功能 1、分泌胸腺激素(胸腺素,胸腺生成素I、II)及胸腺体液因子。 2、培育T淋巴细胞。 [胸腺内的淋巴细胞称胸腺细胞,离开胸腺后称TC,胸腺形成大量TC的同时,其中绝大部分(95%)又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这可能与选择性清除那些能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有关。]
5、胸腺的年龄变化 胸腺在新生儿相对较大, 青春期前最大, 性成熟后逐渐萎缩。
小结 1.结构 3.功能 2.血液供应 血—胸腺屏障 被膜 小叶间隔 间质 血管 神经 胸腺 皮质 小叶 实质 髓质 分泌胸腺激素 培育T淋巴细胞
(二)淋巴结 淋巴结为哺乳动物所特有,呈豆形,成群分布于肠系膜、肺门、腹股沟、腋下、颈部等淋巴回流的通路上。
被膜 皮质 髓质
1、皮质: 1)浅层皮质区 淋巴小结
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血液中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 2)副皮质区 (胸腺依赖区) 主要由T细胞聚集而成 含少量B细胞 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血液中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
3)皮质淋巴窦 被膜下窦 小梁周窦
被膜 被膜下窦 帽 生发中心
髓索 髓窦 2.髓质
小梁 髓索 髓窦
1)髓索: 含B细胞多 2)髓窦: 与被膜下淋巴窦相同,巨噬细胞较多。
3、淋巴通路: 输入淋巴管→被膜下淋巴窦→窄通道→髓窦→输出淋巴管
5、淋巴结的功能 1)滤过淋巴液:淋巴结对细菌的清除率可达99.5%。 2)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髓索浆 细胞明显增多; 细胞免疫应答时,副皮质区明显扩大,效应性T细胞大量增加。
小结 结构 1)滤过淋巴 2)免疫应答 功能
(三)脾 被膜 动脉周围淋巴鞘 脾 白髓 淋巴小结 实质 边缘区 脾索 红髓 脾窦
1、被膜与小梁 被膜为致密结缔组织,含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纤维 被膜伸入实质形成小梁, 平滑肌收缩可调节脾的含血量。
实质
小梁
2、白髓 1)动脉周围淋巴鞘 主要含T细胞,为脾的胸腺依赖区。
2)淋巴小结 (脾小体)
动脉周围淋巴鞘
3、红 髓 脾索 脾窦 脾索:为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连接成网,主要含B细胞、浆细胞;
脾血窦:窦壁为长梭形或杆状的内皮细胞
4、边缘区 为白髓与红髓交界处,含T、B细胞,以B细胞为主,有较多的巨噬细胞和血细胞。 边缘区内边缘窦,是脾脏最早接触抗原的部位。
6、脾的功能 (1)滤血:部位是脾索和边缘区。含巨噬细胞, 清除衰老的血细胞。 (2)造血:胚胎早期有造血功能,骨髓造血后, 只有在严重缺血时才有造血功能。 (3)储血:约40ml血液 ,剧烈运动或大失血 时被膜和小梁内平滑肌收缩,将其输入血循环。 (4)免疫:体液免疫应答时,脾小体增多; 细胞免疫应答时,动脉周围淋巴鞘 鞘增厚。
扁桃体
小结
组成 淋巴组织 淋巴器官 中枢 胸腺 骨髓 外周 淋巴结 脾 扁桃体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浆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胸腺 骨髓 外周 淋巴结 脾 扁桃体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浆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球蛋白、补体、多种细胞因子等 组成
思考题 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什么是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意义? 3、比较淋巴结和脾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 4、解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5、何为血胸腺屏障?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