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酶活性浓度的测定技术 一、概 述 1.量气法: 此法很少采用。 2.分光光度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胎儿窘迫 重点内容 ①定义; ②病因; ③病理生理; ④诊断依据; ⑤处理原则。. 一、定义:胎儿在宫内缺氧危及胎儿健康和生命者称胎儿窘迫, 多发在临产后,也可见于妊娠晚期。 二、病因:母体血氧含量不足。 1) 导致胎儿缺氧的母体因素有 ①微小动脉供血不足:如妊高征等 ②红细胞携氧量不足:如重度贫血、一氧化碳中毒等;
Advertisements

中医护理 —— 鱼腥草 护理 1334 班 小组成员:郭丽丹 43 杨专 39 张建 35 李晓敏 27 陈燕红 25 张良州 8 分工合作: 收集整理 43 郭丽丹 35 张建 27 李晓敏 讲解 39 杨专 25 陈燕红 8 张良洲.
护理基本技术 第十二单元 冷热疗技术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 Tel :
第四章 基础护理操作技术 中 国 医 科 大 学朱 闻 溪中 国 医 科 大 学朱 闻 溪 中 国 医 科 大 学朱 闻 溪中 国 医 科 大 学朱 闻 溪.
乙型肝炎诊治对策 北京地坛医院 陈志海. 病例一 某一家三口来诊,女儿, 20 岁,体 检化验发现肝炎指标异常,无任何 不适。
客家娘酒 生命科学院 062 第二组 组长:李宗权 组员:林立强 李嘉豪 郑灿明 李耀斌 程惠源.
1 肝胆疾病生物化学诊断. 2 掌握内容: 黄疸的发生机理和各型黄疸的代谢特点及实验室鉴 别诊断要点;肝胆疾病实验室生化检查指标的种类;血 清蛋白质、胆红素、胆汁酸和常用酶类测定在肝胆胰疾 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方法学评价。 熟悉内容: 蛋白质、糖和脂类物质在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变化;
血清测定 (改良赖氏法)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 (改良赖氏法) 三峡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 临床指标的检测.
氨基酸转换反应 ( 一 ) 血液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 一. 目的 : 了解转氨酶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临 床诊断中的意义, 学习转氨酶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方 法。 二. 原理 : 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氨基转换酶也称转氨酶, 能 催化 α – 氨基酸的 α – 氨基与 α – 酮基互换, 在氨基酸 的合成和分解尿素和嘌呤的合成等中间代谢过程中.
血清 ALT 活性的测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实验目的】 1 .掌握血清 ALT 活性测定的基本原理。 2 .了解血清 ALT 的测定方法 ( 赖氏法 ) 及临床意义。
芦荟汁酶解液 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制 上海市奉贤区育秀实验学校 陈力. 2 设想的由来 3 问题的出现 由于芦荟含有较多的凝胶大分 子物质,加热、调酸等会影响 胶体稳定性,出现变色和沉淀 等现象。
常见鱼病的诊断与防治 主讲:黄志秋.
药品检验技术.
第一章 尿液检查.
第一节 排尿护理.
第三章 酶 第一节 酶的概念及特点 Enzyme.
 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磷酸苯二钠法) 三峡大学医学院生化教研室.
不同pH下豆腐中钙和菠菜中草酸的拮抗作用
生活护理技术 项目一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项目二 排泄护理技术 项目三 促进呼吸功能护理 项目四 冷热疗法 项目五 标本采集 项目六
生物技术概论 第五章:酶 工 程 Enzyme Engineering
Na K Ca 矿 物 质 07食检 丁丽杰.
第八章 对氨基苯甲酸酯类和酰苯胺类局麻药物的分析
第7章 隔离技术 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护理教研室.
生活护理技术 项目一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项目二 排泄护理技术 项目三 促进呼吸功能护理 项目一 冷热疗法 项目二 标本采集 项目三
多酚氧化酶的粗提、蛋白质含量、催化活性测定及电泳分析
膳食调查与评价 1.
学习情境三 分娩护理 任务二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子任务1 产力异常.
基础化学实验IV(仪器分析实验)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食盐中的碘含量.
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测定 董雷鸣.
检验标本采集及处理 检验科.
食品分析 实验.
温箱使用法.
卫生部“十一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单元九 种猪常见疾病(4).
营养与辅食 ——如何为宝宝补充维生素C 主讲:Amy老师.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水、环境中微生物的测定
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检验 科生物安全培训.
产后出血产妇的护理.
P 第六章 诊 断 酶 学 蚌埠医学院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第一章 绪论 陈正炎教授.
酶的分析检测技术 酶促反应分析 酶活力测定方法 常见酶类的活力测定方法.
第三章 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 第5节 老人排出的照护.
第四节 原料药及制剂检查.
破伤风(Tetanus)  破伤风又被称为强直症,俗称锁口风,是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深部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病。临诊上以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对外界刺激反射兴奋性增高为特征。本病分布广泛,呈散在性发生。 病 原 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tetani),是一种大型厌气性革兰氏阳性杆菌,多单个存在。本菌在动物体内外均可形成芽胞,其芽胞在菌体一端,似鼓锤状或球拍状,多数菌株有周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荚膜。
破伤风 Tetanus.
白细胞计数 显微镜计数法.
实验二十二 运动性疲劳的生化判断.
附录 腹腔穿刺术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内科教研室.
运动对血压、脉搏、呼吸 及乳酸含量的影响 人体机能实验中心.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临床实训教学部.
粪 便 检 查 主讲老师:沈萍.
实验四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测定.
第 八 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
第七章 酶学分析技术.
第 四 章 酶.
盆腔炎的护理 梅剑娟.
第六章 灰分及几种矿物元素的测定 西昌学院轻化工程学院.
专题3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
第八章 生物样品内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测定.
第七章 焦化废水的检验 §7-1 水样的采取 §7-2 pH的测定 §7-3 浊度的测定 §7-4 氨氮的测定 §7-5 溶解氧的测定
促胃肠动力药物筛选 —离体组织、器官水平药物筛选
第四章 酶(enzyme) 新陈代谢的千千万万的化学变化几乎都是在生物催化剂的催化下进行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生物催化剂,就没有生命现象。生物催化剂是指在生物内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从目前已知的研究成果看,我们可将生物催化剂分为两类,一类是酶(Enzyme),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这是生物催化剂中最主要的一类,另一类是.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吸光度测定条件的选择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紫外吸收光谱法简介
實驗三 牛奶成份分析.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 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徐志浩 遗传与基因工程教研室 院系楼西侧一楼 2016年.
第三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研究的是酶促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酶促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表示
水泥生料中氧化钙含量的测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方必军.
柑橘皮中黄酮两种提取方法的探索 及含黄酮类饮料生产工艺改进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节 酶活性浓度的测定技术 一、概 述 1.量气法: 此法很少采用。 2.分光光度法: 第四节 酶活性浓度的测定技术 一、概 述 1.量气法:   此法很少采用。 2.分光光度法: 其最大优点在于扩大了测定范围,波长范围更宽。结合各种工具酶的偶联反应,如应用NAD(P)H和NAD(P)+吸收光谱差异建立的测定各种脱氢酶活性浓度的方法,使分光光度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几乎可应用于各种血清酶活性的测定。随着各种自动生物化学仪和配套用试剂盒的普及应用,这一方法在临床酶学测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荧光法和放射性核素法: 对于一些酶浓度很低的标本,可考虑改用灵敏度较高的荧光法或放射性核素法。荧光法取决于酶促反应生成荧光物质的速率,此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并通过荧光光度计进行测定,根据荧光强弱的变化换算出酶的活性。例如,还原型的NAD(P)H有强烈的荧光,故所有以NAD(P)+为辅酶的氧化还原酶类均可用荧光法进行测定。核素法因有污染且操作烦杂,目前应用较少。 4.其他方法:

二、酶活性浓度的测定 测定酶的催化活性浓度是临床酶学分析最为常用的方法,具有迅速、灵敏、成本低等特点。可根据酶促反应进程曲线,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酶活性浓度的测定。

(一) 酶促反应进程

(二) 酶活性浓度测定方法 酶活性浓度测定就是要使酶促反应的初速度(v) 达到最大速度Vmax,即在过量底物存在下的零级反应期的速度,此时反应速度与酶浓度 [E]之间有线性关系。如按反应时间将酶活性浓度测定方法进行分类,可分为定时法(fixed time assay)和连续监测法(continuous monitoring assay)两大类。

1.定时法 这是早期测定酶活性浓度的方法。 大多是使酶作用一段时间,然后加入强酸、强碱、蛋白沉淀剂等终止酶促反应,测定这段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计算酶促反应平均速度。这类方法有多种命名,如“取样法”、“终点法”或“两点法”。

用定时法测定酶活性浓度,必须保证酶和底物在所选定的温度下作用时间要很精确,否则会引起较大误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单,因测定时酶促反应已被终止,故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无需保温设备,显色剂的选择也可不考虑对酶活性的影响。缺点是无法知道在整个酶促反应进程中是否都是零级反应。

2.连续监测法 连续测定酶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产物或底物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多点数据,求出酶反应初速度,间接计算酶活性浓度的方法称为连续监测法。

2.连续监测法 连续测定酶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产物或底物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多点数据,求出酶反应初速度,间接计算酶活性浓度的方法称为连续监测法。与定时法不同的是,这类方法勿需停止酶促反应,不需添加其他呈色试剂,就可测定反应物的变化,很容易观察到反应的整个过程。

连续监测法 这类测定方法简单,优点是可将多点的测定结果连接成线,很容易找到成直线的区段,可以观察到是否偏离零级反应,因而可选择线性反应期来计算酶活性,不需终止反应。通常截取反应开始后较短的时间,就能近似地建立这种反应量与反应时间的线性关系,不过这种时间范围因酶种类和反应条件而异,必须用实验方法进行确定。

连续监测法测定结果常较定时法高,且因在酶促反应初始阶段底物最充裕,而产物的抑制作用、可逆反应、酶变性等均很小,因而测定结果也较取样法准确。

3.平衡法 通过测定酶促反应开始至反应达到平衡时产物或底物浓度的总变化量来求出酶活性浓度的方法,称为终点法。与定时法不同的是,平衡法是在酶促反应平衡期([S]或[P]不变)任何一点进行测定,无需终止反应。目前此法已少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的广泛使用,连续监测法已逐步取代定时法而成为临床实验室测定酶活性浓度最常用的方法。 三、连续监测法测定酶活性浓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的广泛使用,连续监测法已逐步取代定时法而成为临床实验室测定酶活性浓度最常用的方法。 (一)连续监测法的种类 1.直接法 2. 间接法

1.直接法 这类方法是在不终止酶促反应条件下,直接通过测定反应体系中底物或产物理化特性的变化如吸光度、荧光、旋光性、pH、电导率、粘度等,从而计算出酶活性浓度。其中以分光光度法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方法学上最成熟的一种。

利用NAD(P)H在340nm处的吸光度的变化测定各种脱氢酶的方法是应用最广的一类方法。NAD(P)H在260nm波长和340nm波长处有吸收峰,而氧化型NAD+/NADP+只在260nm波长处有吸收峰,这是因为分子中有腺嘌呤的缘故。340nm波长处吸光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反应体系中NAD(P)H量的增减。还可利用一类人工合成的所谓“色素原”底物,其本身为无色或微黄色,酶作用后生成有色化合物,如目前应用硝基苯酚和硝基苯胺的衍生物进行水解酶和一些还原酶的测定。

2. 间接法 直接法虽然简单,但只有底物与产物之间,在理化性质等方面有显著差异时,才能使用直接法。故至今也只有很少一部分酶能用直接法进行测定。目前可采用两类间接法进行酶学测定。

一类方法是在原来反应体系中加入一些试剂,这些试剂只和酶反应物迅速作用,产生可被仪器检出的物质变化,但同时又不和酶作用也不影响酶活性。典型的例子是血清ChE的丁酰硫代胆碱测定法。 另一类是目前应用最多,最为广泛的酶偶联法,即在原反应体系中加入另一些酶试剂,所进行的酶促反应和被测酶反应偶联起来。

最简单的酶偶联反应(单底物反应且只有一个工具酶)模式为: (二)酶偶联反应 最简单的酶偶联反应(单底物反应且只有一个工具酶)模式为: 被测定酶(Ex)催化的反应称为始发反应;产生被检测物质产物C(如NADH)的反应称为指 示反应,相应的偶联酶(第二个酶)酶称指示 酶(Ei)。

如果一些酶促反应找不到合适的指示酶与其直接偶联,此时往往还可在始发反应和指示反应之间加入另一种酶,将二者连接起来,此反应称为辅助反应。模式为: 一般习惯将最后一个酶称指示酶Ei,其他外加的酶称为辅助酶(Ea)。个别情况还可能使用两种或以上的辅助酶。将这一连串酶促反应称为酶偶联体系。

临床常规酶学分析所用的酶偶联法中,多以脱氢酶为指示酶。通过监测其反应物NADH或NADPH于340nm处吸光度的变化速率,可以很容易地监测指示酶反应。

用酶偶联法测定酶活性浓度时,并不是一开始反应就全部反映了测定酶活性。这是因为在偶联反应中存在几个时相:一是预孵育期,反应一开始只存在底物 A,不存在指示酶的反应,在此时相中使存在于样品中的干扰物质充分进行反.应,将试剂中的NADH变为NAD+。二是延滞期,加入底物启动反应,在启动后的一段短时间内,产物 B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加,处于较低水平,指示酶反应速度也较低,不能代表测定酶的反应速率Vx,这一时期称为延滞期。随着产物B增加到一定程度时,Ex和 Ei反应速率相同,达到了稳态期。此阶段 340nm波长处吸光度才会有明显的线性变化。最后由于底物消耗,反应速度又复减慢。

设计或选择酶测定方法时,如用酶偶联法,延滞期越短越好,测定时间一定要避开此期。

为了保证准确测定酶活性,酶偶联反应的反 应速率应超过或等于测定酶的反应速率,指示酶 反应必须是一级反应,即指示酶反应速率应和测 定酶的产物 B浓度成正比。只有当使用大量的指 示酶,以及指示酶的Km很小时,才能做到这一点。 一般说来酶偶联法中所用的指示酶 Km值都很小, 酶促反应最适pH应与工具酶的反应最适 pH 相接 近。当然在选用指示酶时还应从经济方面考虑选 用一些来源容易且价格便宜的酶制剂。

(三)干扰因素 临床测定酶活性浓度标本都是体液,其中除测定酶外,还存在着其他各种酶和其他物质,因此在实测反应中可能出现一些副反应或旁路反应,这些都会对测定反应产生干扰。

1.其他酶和物质的干扰 反应体系各成分除可能引起测定酶反 应外,还有可能引起其他酶的反应而干扰 测定。例如酶偶联法测 ALT时,由于反应 体系中含有大量NADH和LD,可与血液标本 中所含丙酮酸反应,引起 340 nm波长处 吸光度下降,从而引起ALT活性测定误差。

2.酶的污染 因试剂用酶多从动物组织或细菌中提取,易污染其他酶,如不设法除去将引起测定误差。如组织匀浆中往往含有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它将干扰各种还原酶的测定。使用的酶制剂(如工具酶)必须提纯。例如测AST时,被苹果酸脱氢酶所污染的AST不应超过相对量的5x10-5(0.005%)。

3.非酶反应 有些底物不稳定,没有酶的作用就会自行反应。例如很多硝基酚的酯类衍生物在水溶液中不稳定,放置一段时间可自行水解释放出硝基酚。类似情况还可见于一些内部因素如pH变化而引起的空白对照的变化。又如测定ALD时,其底物醛类化合物可以和NAD+起非酶反应产生一种具有类似NADH的吸收光谱的衍生物,给测定带来困难。

4.分析容器的污染 如分析容器或管道污染而混杂有其他一些物质,可能影响酶的活性。如微量重金属可使酶失活,残留的表面活性剂可能抑制酶活性。

5.沉淀形成 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酶活性时,如有沉淀形成或组织匀浆中颗粒的下沉都会引起吸光度变化。常加入表面活性剂以防止颗粒从匀浆中析出。有些酶反应需镁离子作为辅因子,如反应液中含有多余磷酸根时将有沉淀出现。

解决上述干扰问题的方法之一可通过试剂空白管检出并加以校正。即有时不仅要作标本对照管,还要作试剂空白管。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不用单一试剂而改用双试剂测定酶活性。

四、工 具 酶 通常把酶学分析中作为试剂用于测定化合物浓度或酶活性浓度的酶称为工具酶。常使用酶偶联体系进行测定,指示酶和辅助酶作为反应系统中的试剂。

(一) 常用工具酶及其质量要求 常用工具酶多为氧化还原酶类,这是因为其产物最易被直接监测而成为指示酶。在一系列利用工具酶的反应中,主要限速因子应该是待测化合物和待测酶,工具酶和其辅助底物应过量。

(二)工具酶参与的指示反应 近年来,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许多项目的测定往往使用有工具酶的参与的类似的反应原理,即所谓共通(或通用)反应途径。

最常用的有两类分光光度法: 一类是利用较高特异性的氧化酶产生过氧化氢(H2O2),再加氧化发色剂比色; 一类是利用氧化-还原酶反应使其连接到NAD(P)—NAD(P)H的正/逆反应后,直接通过分光光度法或其他方法测定NAD(P)H的变化量。

1.偶联H202的工具酶及其指示反应 临床化学测定中,可利用葡萄糖氧化酶、尿酸氧化酶等工具酶分别用于葡萄糖、尿酸的测定,可使相应底物被氧化生成H202。H202主要通过以氢(或电子)为受体的指示酶和以NAD(P)H为辅酶参与的两类指示反应进行检测。前者主要有两类工具酶参与反应:过氧化氢酶或称触酶(catalase)及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两者均为含三价铁的指示酶。以指示酶POD最为常用,主要催化以下两种反应。

一种是在POD的直接催化下,H202氧化芳香族胺色素原生成有色的色素,此类色素原供氢体有邻联甲苯胺(OT)、联苯胺(DAB)、邻联茴香胺(ODA)和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其中只有TMB无致癌性,且其生色的灵敏度最高。

2.NAD(P)+或NAD(P)H偶联的 脱氢酶及其指示反应 许多氧化还原反应,尤其是作为工具酶的脱氢酶如LD、GLD、G6PD等参与时,常将底物的氢原子去除后传递给NAD(P)+而形成NAD(P)H。LD主要以NAD+/NADH为辅酶,而GLD则不论来自肝或细菌,均可以NAD+/NADP+或其还原型为辅酶。因NAD(P)H在340nm有特征性光吸收,可借此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目前利用此类反应的测定项目至少有葡萄糖、尿素、β-羟丁酸、甘油三酯、甲醇、血氨、ALT、AST、LD、GLD、CK、ALD、G6PD和lCD等。

为了简化操作过程,并使酶试剂得以方便或反复使用,已有许多研究将水溶性的酶通过吸附、包埋、载体共价结合或通过酶分子间共价交联等方法固定在支持物上,并保持其原有的活性,这样制备的酶称为固相酶(或固定酶)(immobilized enzyme)。近些年来,固相酶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固相酶膜的应用使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进入了干化学的时代,一些测定变得更加方便、快速。酶电极、酶探针等也在不断研制开发中,相信此类技术将成为临床生物化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五、血清酶活性浓度测定条件的优化 测定酶活性浓度方法所选择的测定条件应是酶促反应的“最适条件”,即指在所选择温度下能使酶促反应的催化活性达到最大所需的条件。

(1)底物、辅因子、激活剂、缓冲液和变构剂种类和浓度; 最适条件主要与下述一些因素有关: (1)底物、辅因子、激活剂、缓冲液和变构剂种类和浓度; (2)指示酶和辅助酶的种类和浓度; (3)反应混合液的pH和离子强度; (4)其他可变因素,如已知抑制剂的去除。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使最终测定系统达到最大的测定重复性,可考虑对最适条件进行适当修改。

(一)方法选择 应尽可能全部采用连续监测法,少用或不用定时法。尽量减少操作步骤,以避免过多的吸量和接触太多的容器表面而引起的误差。

(二)仪器和设备 应明确规定仪器和设备的各种性能规范,推荐使用性能符合要求或经检定合格的分光光度计、半自动或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及其他相应的配套设备。任何接触标本、试剂或反应混合物的表面都必须经化学清洗,去除干扰酶活性测定的一些物质,如极少量的酸、金属、去垢剂或其他复合物等。

(三) 试剂 化学试剂必须具有一定纯度,不含影响 反应速度的杂质。试验用水最好是纯水或双蒸水。如果水中存在酶的抑制剂,其浓度应低于最小抑制浓度。如所配制试剂需保存较长时间,则应使用无菌水。选用符合临床实验室要求的试剂,建议用液体双试剂。

(四)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参数的设置 方法中应详细列出测定酶催化浓度的全部操作过程。可参考仪器及试剂给出的方法和参数进行设置。

1.方法类型 定时法或连续监测法。反应方向分正向/向上/+(吸光度增加)或负向/向下/-(吸光度减低)。如ALT、AST测定选用负向反应。

2.波长 选择酶促反应体系吸光度最大的波长,如用双波长应写明主波长/次波长。因双波长能有效消除干扰的影响,故常被采用。

3.样品量与试剂量 应考虑测定的灵敏度和测定上限选用合适的样品与试剂体积比。一般推荐样品与试剂体积比为1:10。如样品所占比例过小会降低灵敏度,样品量过大,则测定线性下降,样品要稀释后复检的机会增多。

4.稀释水量 添加样品稀释水的目的是为了洗出粘附在采样针内壁上的微量血清,减少加样误差。添加试剂稀释水是为了避免试剂间的交叉污染。两种稀释水的量应在复溶试剂时按比例扣除。如用液体试剂盒时因不再加水,无法扣除稀释水量,所以两种稀释水的量应尽量减少,以免试剂被过量稀释。

5.反应时间 观察反应进程曲线测出预孵育时间、延迟时间及连续监测时间,求出反应线性时间范围。线性反应时间范围越宽者,越适用于临床应用。

6.孵育时间 葡萄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都采用酶法的Trinder反应进行测定,但37℃酶反应较慢,必须测定这些酶试剂反应达到终点的时间。自动分析仪用试剂盒一般可以在全部加样后5min内反应完全,所以应选择分析仪的最大反应时间。

7.延迟时间 酶与底物混合后需要一定的时间让酶被激活,直至线性反应期才能开始监测,有的项目需要用工具酶将内源性代谢产物耗尽。一般单试剂法只需30s,常用项目中ALT、AST与CK-NAC需要特别注意。

8.监测时间 测酶的连续监测法至少90~120s或至少4点(3个△A),少于3个△A不能称为连续监测法,因为不能计算线性度(不知是否为线性反应)。监测时间过长则容易发生底物耗尽,可测范围变窄。

9.试剂吸光度上、下限 试剂吸光度上限为正向反应用,可参考试剂盒说明书要求数值折算成所用比色杯的光径。如试剂盒要求上限为 0.5,比色杯光径 0.7cm 者设置0.35。试剂吸光度下限为负向反应用。设置法同上,如ALT试剂吸光度下限为1.2。0.7cm比色杯设置0.8。

10.底物耗尽限额 不同型号分析仪的设计不一样。有的为零点与监测第一点吸光度的差额;有的为MAX OD/MIN OD,即吸光度上升或下降至指定吸光度的数值;超过限额说明样品的酶活性非常高,底物将要耗尽,随后监测的吸光度已不可靠,不打印结果而只打印出底物耗尽警号,样品应稀释5—10倍重测。

11.线性度 线性度百分数大,说明△A之间已不成线性;或为各个读数点最小二乘法的均方差限额。超过限额说明底物不足,检测结果会变低,打印警号,应稀释后重测。一般设15%,线性度限额定义见相关仪器说明书。各测试点最小二乘法的均方差限额计算法见仪器说明书。

12.试剂空白速率 试剂在监测过程中底物自动降解得到的结果。此结果会在样品测定结果中自动扣除。

13.线性范围 按试剂质量而设置,超过范围应增加样品量 或稀释后重测。不同试剂公司的试剂质量不一,不同样品试剂比的线性范围也不一样,应实测试剂盒的线性范围。终点法可配制系列浓度的标准液,按分析项目的波长、样品量与试剂量、孵育时间,测定各浓度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在线性内的最高浓度为线性上限。

14.计算因子F值(或系数K) 计算方法详见“系数K值的计算与应用”部分内容。凡属吸光度下降的指示反应,F为负数,如测定NADPH为辅酶的各种还原酶。

(五)标本的采集、运输与保存的技术误差因素  (五)标本的采集、运输与保存的技术误差因素   1.溶血   大部分酶在细胞内外浓度差异明显,且其活性远 高于血清,少量血细胞的破坏就可能引起血清中酶明 显升高。如红细胞内的LD、AST和ALT活性分别较血清 中高150、15和7倍左右,故测定这些酶时,样品应避 免溶血。

  静脉采血后,必须在1-2h内及时离心,将血清与血细胞、血凝块分离,以免血细胞中的酶通过细胞膜进入血清而引起误差。血细胞被分离后,因血中C02丧失极快,可使pH在15min内由7.4增至8.0,对碱性敏感的ACP活性因而急剧下降。应避免因抽血不当或急于分离血清而引起的体外溶血。

2.抗凝剂 草酸盐、枸橼酸盐和EDTA等抗凝剂为金属螯合剂,可抑制需要Ca2+的AMY,也可抑制需Mg2+的CK和5’-NT;草酸盐既可与丙酮酸或乳酸发生竞争性抑制,又能与LD或NADH或NAD+形成复合物,从而抑制催化的还原或氧化反应。枸橼酸盐、草酸盐对CP、ChE均有抑制作用;EDTA还能抑制ALP;氟化物也可抑制ChE。故用上述抗凝剂分离之血浆一般不宜做酶活性测定。

肝素是粘多糖,对ALT、AST、CK、LD和ACP无影响,适于急诊时迅速分离血浆进行测定,但需注意的是对CK等酶有轻微抑制作用。为避免上述影响,临床上除非测定与凝血或纤溶有关的酶活性,一般都不采用血浆而采用血清为首选测定样品。

3.温度 血清蛋白对酶蛋白有稳定作用,如无细菌污染,某些酶(如 AST、γ-GT和ALP等)存在于清蛋白中,可在室温保存l~3天,而活性不受影响。故室温中较稳定的酶类甚至可快速邮件送检;有些酶极不稳定,如血清前列腺ACP,在37℃放置1h,活性可下降50%。大部分酶在低温中比较稳定,一般至少应在血清分离后的当天进行测定,否则应放冰箱冷藏。

通常测定酶样品应在低温(0~4℃)条件下使用、处理和保存,但有些酶在低温(特别是20℃冰冻)时,可引起不可逆性失活(如ALD)。个别酶如LD及其同工酶(LD4和LD5)在低温反而不如室温稳定,即所谓“冷变性”。用液氮贮样法保存人的血清于-195℃中,常用诊断酶ALT、AST、ALP、CK、LD、γ-GT和AMY活性,在10个月后活性基本无明显改变。可作为酶学测定用血清标本及质控品长期保存的方法。

六、酶活性浓度的单位 (一)酶活性单位 1.惯用单位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单位命名混乱,常用首先报告该种酶测定方法的临床酶学家的名字来命名其单位,不仅酶不同,单位不同,即使是同一种酶也因方法不同而可有数种活性单位,参考值差别也很大,既引起混乱,又不便于互相进行比较,给临床实际工作带来很大不便。

2.国际单位 1963年国际酶学委员会推荐采用国际单位来统一表示酶活性的大小,即在25℃及其他最适条件下,每分钟能催化一微摩尔底物转变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 到1976年对酶活性单位的定义为:在特定的条件下,一分钟内使底物转变一微摩尔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以IU表示之,IlU=1μmol·min-1。由于未指定酶反应温度,目前国内外大多数临床实验室常省略国际二字,即常将IU简写为U。

3.Katal单位 1979年国际生物化学协会为了使酶活性单位与国际单位制(S1)的反应速率相一致,推荐用Katal单位(也称催量,可简写为Kat)。即在规定条件下,每秒钟催化转化一摩尔底物的酶量。lkatal=lmol·s-1。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制中的酶催化活性单位为katal,其对血清中酶量而言显然过大,故常用单位为μkatal或nkatal。lkatal=60x 106 U,1U=1μmol· min-1=16.67nmol·s-1=16.67nkatal。

(二)酶活性浓度单位 1.表示方法 目前在临床化学中,各国学者几乎都习惯用U/L来表示体液中酶催化浓度。 临床上测定的不是酶的绝对量而是浓度。酶活性浓度以每单位体积所含的酶活性单位数表示。 1.表示方法 目前在临床化学中,各国学者几乎都习惯用U/L来表示体液中酶催化浓度。

2.酶活性浓度单位的计算 可根据所测定的酶所用方法的不同,利用标准管法、标准曲线法或摩尔消光系数法进行计算求取酶活性浓度单位。前两种方法目前已较少使用。

用连续监测法进行酶活性测定时,不需作标准管或标准曲线,根据摩尔消光系数很容易进行酶活性浓度的计算。摩尔消光系数(ε)的定义为:在特定条件下,一定波长的光,光径为1.00cm时,通过所含吸光物质的浓度为1.00 mol/L时的吸光度。如用连续监测法测定在线性范围内每分钟吸光度的变化(△A/min),以U/L表示酶活性浓度时,则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U/L= 式中:V一反应体系体积(ml) ε一摩尔消光系数(cm2·mol-1) v一样品量(ml) L一比色杯光径(cm) △A一吸光度变化 106一将mol换算成μmol

(三)参考值和正常上限倍数的应用 1.参考值 由于临床实验室进行酶学测定时所选仪器、试剂和方法不同,加之生物学变异等对酶活性影响,常常导致实验室之间所得参考值差别甚远,应根据各自情况对各种酶建立自己的参考值。对仪器厂家所提供的资料、市售试剂盒的说明书等所给出的参考数值,都应经过实际验证和统计学处理,方能决定是否采用,切莫轻易加以接受。表6-6列举了几种临床常用酶的成人参考值。

2.正常上限倍数的应用 近来有不少学者建议,在分析酶学报告时,不应局限传统测定的报告方式(U/L),而改以正常上限(upper limits of normal,ULN)倍数作为酶活性浓度的表示法。

  所谓正常上限倍数是指把酶测定值转换为正常上限值的倍数。简单地说,就是测定值除以正常上限值。不难发现,使用不同的方法、其单位、测定值和参考值均不一致,在解释来自不同方法的结果时,几乎很难看出其间确实有差异,但如果将各测定值分别转换成ULN值,则比较容易多了。

  由于酶学测定中,一般以酶增加的异常较多,故不取正常下限值作为倍数指数。如将ULN进一步适当分级,制定出轻度、中度及极度增加的范围,则更一目了然。有些酶测定要考虑到不同性别、年龄时间时,用ULN换算更能正确表达,就不致发生误判。

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同一酶,条件固定时,从理论上来讲V、v和L均为固定值,ε为常数,则将上述公式可简化为: 七、系数K值的计算与应用 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同一酶,条件固定时,从理论上来讲V、v和L均为固定值,ε为常数,则将上述公式可简化为: ε 一般称K为酶活性浓度定量系数(或称为常数),主要用于临床酶活性测定的计算与校正。例如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中LD活性浓度,已知NADH的ε为6.22x103cm2·mol-1,血清量为50ul,底物液为1ml,比色杯光径为lcm,则K=1.05x106/6.22x103x0.05xl=3376。

(一)系数K值的意义与设置 系数K值对于酶的测定十分重要,过高虽然测定的线性较宽,但重复性差,反之,虽然精密度好,但检测线性窄。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置与应用。K值的设置应考虑测定酶的参考值上限及测定时间两方面,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可靠。这些都与仪器测定的噪音(noise)有关。

一般而言, 自动分析仪吸光度噪音都需控制在0. 001,也就是仪器保证对同一溶液反复测定时,吸光度误差控制在0 一般而言, 自动分析仪吸光度噪音都需控制在0.001,也就是仪器保证对同一溶液反复测定时,吸光度误差控制在0.001左右。如K值为8 000,每分钟测定吸光度如有0.001微小变化,根据上式,结果将出现8U/L左右的误差,这对于一些参考值较低的酶如转氨酶来说显然太大。

此外,如果测定时间由1min延长到2min,此时0   此外,如果测定时间由1min延长到2min,此时0.001噪音对每分钟测定吸光度误差将减小一半,也就是说,K值可以设置大一些。但如果测定时间只有0.5min,K值一般不超过4000。改变K值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改变标本的稀释度,稀释倍数越大,K值越大。

(二)系数K值的类型与计算 在连续监测法测定酶活性的试剂中,一般标明指示物的理论ε。临床实际工作中,仪器诸多因素如波长的准确性、半波宽的大小,比色池光径及磨损与清洁度,温控的准确性,加样系统状况等若不符合要求或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指示物的ε值或上述公式中的有关项。因此,应在具体仪器条件下,定期检查和实际测定指示物的ε和系数K值(即仪器实测K值)。

  340nm干涉滤光片的NAD(P)H的ε可用葡萄糖的己糖激酶法实测,即对已知浓度的葡萄糖标准品进行终点法测定,产生与葡萄糖相等摩尔数的NAD(P)H,计算其实测的ε,再计算实测K值。光栅式可直接使用文献或试剂盒说明书的数值。

  NAD(P)H为指示酶的双波长(340nm/380nm)检测法有两种类型:   ①次波长只用于减去血清的浊度与色素(只测一次),连续监测法只读主波长的吸光度,可直接用文献数值;   ②连续监测法全程用双波长读吸光度,由于NAD(P)H在次波长有吸光度,所以要用主波长的ε减去次波长的ε来计算系数K值。

八、临床酶学测定的标准化   测定酶活性浓度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样品的采集与贮存,所用仪器与试剂的复杂多样,测定方法条件的差异等。为了提高酶学测定的准确性和精密度,使酶测定结果在方法间、实验室间有可比性,消除参考值的混乱,以利于临床应用,开展酶学测定的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

 (一)标准化途径   1.使用推荐方法和参考方法 推荐方法的使用,使各实验室间对同一种酶的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可转换性(commutability)。我国于1994年发表了《测定人血清(血浆)中酶催化浓度方法总则》,并于1995年、1996年相继通过了ALT、γ-GT、CK、LD、ALP、AST等6项推荐方法草案。

2.使用公认的酶校正物或酶参考物 酶测定中最理想的校正方法是用稳定的定值准确的酶校正物或酶参考物对测定全过程进行校正。 目前国内外推荐有证参考物(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CRM)、标准参考物(standard referencematerial,SRM)和酶参考物(ERM)用于酶学测定的校正。这些物质的定值可溯源到各自的参考方法或推荐方法,能用于校正一个或多个常规方法。酶校正物的使用可改进方法间的符合程度,增加常规酶测定方法的可靠性。

(二) 全球参比体系 IFCC于1998年决定建立包括下列要素的测定酶催化浓度的全球参比体系: 1.参考测定方法 (二) 全球参比体系 IFCC于1998年决定建立包括下列要素的测定酶催化浓度的全球参比体系: 1.参考测定方法 以原有的30℃的参考方法作为基础,制定了一套37℃的标准操作方法(SOPs)。IFCC于2002年发表了关于酶催化浓度的原级参考方法总则及CK、LD、ALT、AST和γ-GT的SOPs。

2.参考实验室网络 选择一组参考实验室包括厂家实验室,为之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仪器,使之在计量学高水平上按参考测定方法(SOPs)进行测定。

3.参考物 参考实验室网络对现有的BCR参考物进行重新认证。 根据“对校正物和质控物的酶催化浓度指定值的计量溯源”标准,酶的测量值由原级参考方法来确定,包括以下方面详细的规定,即底物的种类及其浓度、缓冲液成分、pH、效应物及其浓度、催化反应的方向、指示物成分、温度、孵育时间、延滞时间、测定时间和波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