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 学业测验与评价相关问题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白峡 电子邮箱:cdzhang163@163.com 联系电话:028-85876156 2011年7月
普通高中学业成绩测验的两个层次 地理学科学业成绩测验的相关要求及例证性试题分析
普通高中学业成绩测验的两个层次 模块学业成绩测验 性质与功能: 为检查学生模块学习达到的水平而进行的终结性测验。其结果是对学生模块学业进行评价的重要内容和模块学分认定的重要条件。
是考试科目模块学习结束后的平时单项测试,由学校根据模块教学内容组织命题和考试。 学分认定条件 模块修习课时数 模块修习过程表现 模块考试成绩 通常为36学时 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 模块考核合格
三类模块,三种测验方式 基于知识学习的模块; 开拓视野的模块; 基于活动与实践的模块; 书面笔试; 开卷考试; 开放式或描述式评价;
四川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方案 发 展 方 向 必修 课程 选修Ⅰ课程 课 程 学 分 选修ⅠA 选修ⅠB 人 文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6 选修5 自然灾害 与防治 选修6 环境保护 4 选修1 宇宙与地球 选修2 海洋地理 选修3 旅游地理 选修4 城乡规划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人文方向:选修除“选IA”内 容之外的至少1个模块。 理工方向:至少选修1个模块 各2 理 工
检测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检查学生模块学习所达到的水平,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和应用的水平,以及基本的能力水平和应用的灵活性。检测学生对“课程标准”中各模块规定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度。同时,应关注检测的诊断作用,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反思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毕业学业水平测验 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行的终结性考试,旨在全面反映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四川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 学业水平考试的对象 凡具有本省普通高中学籍的在校学生均应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由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转入我省的没有同类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学生应参加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四川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 学业水平考试全省统一考试科目为: 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考试科目由省统一命题制卷、统一考试时间、统一发布成绩,市(州)具体组织考试、阅卷。
四川省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的时间安排: 考试时间 考试科目 补考时间 第一学年下学期 (每年6月) 信息技术 第二学年上学期 (每年9月) (每年1月) 历史、地理、物 理、化学、生物 第二学年下学期 (每年3月) 政治、通用技术 第三学年上学期 (每年11月) 语文、外语、数学 第三学年下学期
四川省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满分及测试时间: 考试科目 满 分 卷面测试时间 操作考试时间 信息技术 100分 90分钟 历史、地理、物 满 分 卷面测试时间 操作考试时间 信息技术 100分 90分钟 历史、地理、物 理、化学、生物 物理、化学、 生物: 20分钟 政治、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 40分钟 语文、外语、数学 120分钟
四川省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 : 考试内容为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规定的各学科必修学分要求的模块内容和部分学科选修ⅠA模块内容。 学科命题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修内容的考试随着普通高中考试评价制度的整体推进,不断完善。
四川省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呈现: 考试科目考试成绩采用原始分计分,以等级制呈现。各科目原始分满分为100分,分为优秀(100—85分,记为A)、良好(84—70分,记为B)、合格(69—60分,记为C)、不合格(59—0分,记为D)四个等级。考试科目补考成绩分为合格(60分及以上,记为C)、不合格(59分及以下,记为D)两个等级。
四川省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界定: 其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毕业的主要依据; 是反映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将逐步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各地要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份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切实做到可信可用,逐步发挥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以及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要在高考成绩基础上逐步增加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的考察。一些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要深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在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潜质的人才方面,进一步探索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选拔办法。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条件成熟的省市要进一步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可将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学校组织的考试成绩相结合作为录取依据;
地理学科学业成绩验测的相关要求及例证性试题分析 当前学业成绩测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过分强调与高考的联系,甚至完全模仿高考进行测试; (2)测试内容过多表现为对知识的记忆和简单再现; (3)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测试薄弱; (4)不注意联系真实情景,孤立测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命题设计过分强调测试学生尚未理解的知识。
传统的教学工作的时间安排与高中新课程设置 不相适应 传统教学工作的时间安排:教学 期中考 教学 期末考 教学 学年考 教学 毕业会考 高中新课程设置: 纵向结构:领域 学科 模块 横向结构:必修 选修Ⅰ 选修Ⅱ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测试目标及要求: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文字表述和图形语言中获取和理解地理信息。 图3反映了某市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该市 A.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B.1990年以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C.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 D.1950-1980年期间城市发展非常迅速 答案:C
读“某地作物实行多熟制的效益比较图”,判断该地可能是 A.雅加达 B.海口 C.福州 D.北京 答案:C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回答问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思路: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0°W和160°E经线是东、西半球分界线。图4中甲、丙在晨线上,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回答14~15题。 A.南半球 B.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答案:B、D 14.该时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 15.对图中此时甲、乙、丙、丁各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长 B.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达90° C.各地夜长乙>丙>丁 D.各地日出的先后顺序是甲、乙、丙 答案:A、C
图1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与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相似 的国家是 A.新加坡 B.日本 C.中国 D.印度 2.影响c区域人口增长率的主要 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 ① ② B. ① ④ C. ② ③ D. ③ ④
“课程标准”条目:“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理解和比较地球自传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 理解昼夜更替现象和周期; 了解地方时产生的原因,会进行区时的计算; 知道水平运动物体在南、北半球的偏向,及其对大气环流、洋流和河流的影响; 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理解四季更替的原因和规律; 能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分析实际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学科基本技能。如地理工具的运用,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1.在沙漠中迷路时,可用哪种方式获知自己所处的具体位置信息? A.指南针 B.GPS设备 C.遥感图像 D.地形图 答案:B 2.读右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表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线图 B.图中A点的地理坐标是南纬23°26′ C.A比B的自转角速度稍大 D.A在B的东南方向 答案:D
读”墨西哥城和伦敦城市人口变化表”,完成下列要求: (1)在右图绘出”两城市人口变化的折 线图” 。 (2)依据数据判断:A为 城, B为 城。 (3)B城近几十年人口变化的趋势是 ,这样产生的社 会问题主要有 。
某校地理老师要求其学生在网络教室就珠江和黄河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处理,并列表比较这两条河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假如你是其学生中的一员,说说你将从哪些方面对这两条河的河流特征展开对比,并说明你将查阅什么地图帮助你说明问题。 需要比较的水系特征种类 需要查阅地图种类名称、并说明其用途 需要比较的水文特征种类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简单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读”北半球某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完成下列要求。 (1)影响A处的天气系统是 ,在该 系统控制下,A处的天气特点是 ; 影响B处的天气系统是 ,在该天气系 统控制下,B处的天气点是 。 (2)图中C、D两处中, 处即将降温,原因是该地将受到 (天气系统)的影响,届时该地将出现 天气,当此天 气系统过境后,天气变化是 。 (3)图中G处风向为 ,请在图中划出该处风向。
图2示意日本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读图2,完成5~6题。 5.符合纬度地域分异的表现是 A.T地与Q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 B.樱花初放日期在Q地晚于R地 C.R地与P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 D.樱花初放日期在T地晚于R地 6.影响乙岛M、N两地樱花初放日期 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N地接受太阳辐射较多 B.M地受南下寒流影响 C.N地地势较为低平 D.M地受北上暖流影响
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发现地理问题。 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图8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 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简单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地理观念是我们对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认识而形成的思想,是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我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 地理观念是分析、处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对地理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人们用于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的模式和思想方法,它统领着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指向。
读图13、14,回答下列问题: (1)F城相比,E城的规模从小到大, 说明 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 明显的推动作用。 说明 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 明显的推动作用。 (2)图14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 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 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 ,其原因是 、 等社会经济问题。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 ;②对气温: ;③对降水: ;④对地下水 。
根据以下三则有关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合作的材料,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合作对我国有何重要意义?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的共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据此完成25~26题。 25.发展低碳经济最主要是为了应对 A.臭氧层变薄 B.全球变暖 C.酸雨扩散 D.地震频发 26.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低碳经济所倡导的是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开发清洁能源 ③禁止CO2的排放 ④追求绿色GDP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能够应用简单的论据或措施,解决地理问题。 读下图,分析回答: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 ,这种现象称之为 。 (2)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日俱增的原因,一是 ,二是 。 (3)你认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
学业水平考试在命题、试卷编制方面的基本要求: 依据“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全面考虑题目的作用,合理确定其比例,有较宽的覆盖面; 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题型的优点及功能,确定合理的题型的比例; 合理设计试卷的难度分布; 正确评价、划分考试的分数等级。
选择题的特点: 优势:①保证考试尤其是大规模考试的公平性; ②提高测验内容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③可以测量各个层次的能力; ④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 不足:①不适宜测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②无法测量学生的思维过程; ③不能避免学生猜测作答的可能性;
地理测验选择题的几种主要设计方式: 高质量选择题,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再认; 对基本地理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与应用; 对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和观念的理解; 对表达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的图示进行判读与分析; 综合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对地理事物进行评价; 逻辑关系分析。 高质量选择题,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题干表达一个完整而明确的主题; 各选项分别与题干在内容和表述上构成合理的逻辑关系; 各选项具有较强的迷惑性,选项之间构成相互干扰关系。
综合题的特点 综合主要包括填空、填图、绘图、读图、简答、论述等类型。 简答题、论述题的特点: 优点: 可以测试较高层次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 能较好避免学生猜测作答; 能较好辨析学生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 不足: 测试内容的覆盖面较窄; 作答和阅卷耗时较多; 评分受较多测试意图之外因素的影响。
地理测验综合题的几种主要设计方式: 统计图表的判读、绘制及由统计图表分析说明地理问题; 地图的判读与填绘; 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及原理解释; 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及成因分析; 区域差异的比较说明; 地理要素联系的综合分析; 区域综合发展的分析、评价。
内容和形式依据“课程标准”,重视课程理念: ①据“理念”,重基础: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妙、认识社会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 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的需要”--------- ② “教什么,评什么”: “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具体体现了“标准”的相关要求。学习和研究 教科书“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
注意 “标准”中的“行为目标”动词,准确把握测试目标。 ③ “怎么教,怎么评” : 注意 “标准”中的“行为目标”动词,准确把握测试目标。 “标准”中的主要“行为目标”动词: 描述、阐述、说出、运用------说明(分析、归纳)、 举例说明------、联系------说明 “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要素。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 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 变中的作用。 不要求系统介绍每一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举例说明即可。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 阅读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图1为四幅景观图。读图完成第1题。 1.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景观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图3为“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海地(西五区)地震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5.此次地震发生时,当地的区时是 A.12日4时53分 B.12日16时53分 C.13日2时53分 D.13日18时53分 6.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运动 B.火山喷发 C.海啸侵袭 D.修建水库 7.为尽快获取地震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的信息,宜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图2为“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2-4题。 2.以图中天体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有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3.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二分二至”时地球在 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北半球夏至时,地球位于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4.月球上没有生命物质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与太阳距离太远 B.宇宙环境不安全 C.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D.没有昼夜更替现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