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 [本章内容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要素中的人口因素、环境因素。要求对社会发展、社会运行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概念 P65 二、西方社会学的社会观 P66 主要有两大派别: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概念 P65 二、西方社会学的社会观 P66 主要有两大派别: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 1、“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2、“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四、社会的特点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论述,我们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它具有如下特征: 1、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生产活动一旦停止,社会非但不能发展,就连基本的生存也不可能。 2、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要素经过人与人的交互作用相互关联,成为一个动态系统,人与人交互作用的层次越深,社会系统的内容也就越丰富。从原始的部落到“地球村”就是人与人交往范围扩张的结果。 4、社会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组织起来的系统。文化是人类群体生活区别于动物群体生活的一大特征。 5、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能够主动地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此外,社会还不断创造着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从而具有自我再创造的能力。
1、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生产活动一旦停止,社会非但不能发展,连基本的生存也不可能。 2、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要素经过人与人的交互作用相互关联,成为一个动态系统,人与人交互作用的层次越深,社会系统的内容也就越丰富。从原始的部落到“地球村”就是人与人交往范围扩张的结果。 4、社会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组织起来的系统。文化是人类群体生活区别于动物群体生活的一大特征。 5、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能够主动地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此外,社会
还不断创造着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从而 具有自我再创造的能力。 还不断创造着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从而 具有自我再创造的能力。 五、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 六、社会的功能 整合的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整合(integration)或社会整合:是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第二节 社会运行 一、社会运行 定义: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研究视角 1、纵向 继承/变异/中断 第二节 社会运行 一、社会运行 定义: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研究视角 1、纵向 继承/变异/中断 2、横向 交叉渗透/制约/促进/转化 社会运行的状态 1.马克思主义对社会进化的划分 P75 2.按生产谋生方式划分 (1)守猎及采集社会 (2)畜牧与园艺社会 (3)农业社会 (4)工业社会 (5)后工业社会 3 .良性运行、中性运行、恶性运行
综合性原则:对社会运行评价的全面性和整体性考察 协调性原则:包括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和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 满足需要的原则:根本原则 二、社会运行的评价原则: 综合性原则:对社会运行评价的全面性和整体性考察 协调性原则:包括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和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 满足需要的原则:根本原则 三、社会运行的机制: 含义: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机制分类: 1、自发机制、人工机制(罗斯) 2、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心理机制 3、显机制、隐机制(默顿) 4、一级、二级、三级等 社会运行机制: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要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2、社会运行的整合机制 1)整合对象 利益、情感、组织、规范、功能 2)整合中心 人、物、精神、价值 3)整合过程 自下而上的整合 自上而下的整合
1)控制手段:组织控制、制度控制、文化控制 2)控制对象:微观、中观、宏观 3)控制过程:决策、实施、监控、反馈 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 动力机制 整合机制 激励机制 控制机制 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 1)控制手段:组织控制、制度控制、文化控制 2)控制对象:微观、中观、宏观 3)控制过程:决策、实施、监控、反馈 社会运行保障机制 1)保障对象:社会成员、社会制度 2)保障手段:社会援助、社会疏导、社会调节 3)保障过程:社会检测、具体实施、反馈调整
第三节 社会运行的条件 一、社会运行条件 1、社会运行要素 孙本文:地理、生物、心理、文化 杨心恒: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第三节 社会运行的条件 一、社会运行条件 1、社会运行要素 孙本文:地理、生物、心理、文化 杨心恒: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2、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 人口条件、生态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心理条件
二、社会运行的要素分析 社会要素:人口、环境和文化等。 (一)人口 1 二、社会运行的要素分析 社会要素:人口、环境和文化等。 (一)人口 1.人口研究的内容 (1)人口的数量 (2)人口的质量:体质、智能、文化程度、劳动技能
(3)人口的构成: 自然构成(性别比、年龄构成)、 社会构成(阶级阶层构成、职业构成、 民族构成、文化水平构成) 地域构成 (4)人口的变动: 人口数量(规模)的增减(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 人口素质的变化。
2.人口因素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人口因素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人口又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 (1)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影响 2.人口因素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人口因素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人口又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 (1)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影响 a.人口数量会影响人口与自然资源间的相对平衡。 b.人口数量与质量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c.人口数量影响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d.人口问题是其它一些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d.人口问题是其它一些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问题包括: 就业问题 住房问题 教育问题 环境问题 犯罪问题等 教育支出使近五成家庭致贫,教育支出比重接近家庭总收入的1/3
(2) 影响人口状况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a. 影响人口状况的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b 3.我国的人口问题与对策探讨 P246 (1)人口数量问题(核心) (2)人口质量问题(难点) (3)人口结构问题 (年龄、性别、地区)
(二)自然环境 1.自然环境的含义 自然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自然条件,包括:生态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 (1)生态环境指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具体的地理空间、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气候及各种生物。 (2)地下资源环境指在人们生活空间范围内地下的各种矿藏,如岩石、煤、石油、各种金属等。 2、自然环境与社会运行相互影响
思考: 1.论述人口因素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论述自然环境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研究我国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并探讨对策。 (参见教材“社会问题”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