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垂教 食少、纳呆 半年.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 治疗概况. 肠易激综合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而无器 质性疾病证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Advertisements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三、气血失常 (一)气失常 1 、气虚(量不足) 2 、气机失调(运动失常)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夯实教师教育 办好非师范教育 ---- 以外语专业为例 河北师范大学 李正栓. 1. 坚定不移地实施教师教育 A. 关键词:师范院校 师范院校是以培育师资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多属于高等教育 层级。 含 “ 师范大学 ” 或 “ 师范学院 ” 。另外,由师专升为本科的院校 多数更名为 “XX 学院 ”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中医内科 陈良金. 目的要求: 熟悉虚劳的证候特征。 了解虚劳的发病与气血阴阳及五脏的关系。 掌握虚劳和肺痨及一般虚证的区别与联系。 掌握虚劳的治疗要点。 熟悉虚劳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了解虚劳的预后及调摄护理。
第十四章 治燥剂 概 述 以轻宣辛燥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 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称之。 一、定义.
常用中成药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常用中成药 “ 汤者荡也 ” 、 “ 丸者缓也 ” 。 中成药的剂型种类很多,常用的传统 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锭 等,先带剂型有片剂、针剂、冲剂、 糖浆、胶囊、橡皮膏等。 中成药:对证又对病,效果才会好.
写作中的几点小技巧 金乡县羊山中学 张秀玲. 一、写外貌不用 “ 有 ” 作文如何来写外貌?同学们的作文里总会出现类 似这样的句子: “ XX 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 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高高的鼻子, 还有一张樱桃小嘴。 ” 如果试着去掉文中的 “ 有 ” ,把文字重新修改一遍,
十大写作技巧. 一、写外貌不用 “ 有 ” 作文如何写外貌?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名 子: “XX 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 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 ” 如果你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 “ 有 ” ,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 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 写上段文字的同学经蒋老师指导后修改如下:
招商谈判技巧 芝麻官营销. 技巧原则 孙子兵法云: “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 因敌之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 “ 内功心法 ” 只有在真正实践中才能体会、 掌握。 谈判有没有具体的套路?有没有 “ 一招制 敌 ” 的擒拿手?
“ 十二五 ”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经费监管培训 广东省科技厅 一、专项经费管理法规 一、专项经费管理法规 二、经费监督检查 二、经费监督检查 三、项目预算调整管理 三、项目预算调整管理 四、课题经费预算执行管理 四、课题经费预算执行管理 五、项目(课题)财务验收 五、项目(课题)财务验收 2.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第三章 中医临床护理概要 第二节 肺系病症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一. 肺系病症 (一)护理评估 1. 病因发病 病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常,肺气、肺阴耗伤,导致肺气上逆。 2. 四诊资料 咳嗽或干咳或咳痰,痰或稀或稠或多或少或白或黄,呼吸困难或呼吸不畅 。
内伤发热.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泄 泻.
气机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 应用进展 王洪京 滕州市中医医院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名师垂教 高热,神识昏蒙.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大南海文化園區 (國立歷史博物館 -初期計畫) 簡介
第十五单元 补血药.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民勤县人民医院 赵伯元.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内科。脾胃.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王 付 制 作.
补益药与补益剂.
方剂与中成药 十七、消食剂 医学与健康学院 陈 力.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薛 己 【导学】 薛己幼承家学,博览群书,吸取诸家之长,善于总结临床经验,著书立说,精通各科。重视脾肾,提出胃气受伤,虚证蜂起之说;临证擅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补益脾胃,温补肾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概说.
胃 痛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名师垂教 长期低烧.
气血同病辩证.
名师垂教 不寐.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消食药.
第十一章 理气剂.
企业秘书写作 主讲教师:黄巨龙.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乳衄.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目的要求: ⒈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⒉ 熟悉呕吐、哕、下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和禁忌。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缪 希 雍 脾胃论治的学术思想.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名师垂教 呕恶、吐涎沫、头痛.
第三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1.特点:酸涩收敛,主归肾、膀胱经。 2.功效:固精、缩尿、止带。兼补肾。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积 滞 儿科教研室.
积 滞 附属医院中医科 赵丽华.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消 食 剂 方剂学教研室.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浅表性胃炎什么症状.
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六腑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建国初期的严峻局势 第2课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巩固政权 得民心 抗美援朝战争 土地改革运动 镇压反革命运动.
第五章 化湿药.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名师垂教 食少、纳呆 半年

案例 患者:李xx,女,52岁,家住长春市朝阳区清和街。1978年3月初诊。患者食欲不佳、饮食少思已半年余0曾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不效,遂来求治。患者形体消瘦。食欲明显减退,少食不饥,疲乏无力。常口舌干燥而喜凉,但口干而不能多饮,喜凉而少进即止。自觉食道至胃院部常有灼热感。近半年来,大便经常千燥而涩滞难解。舌质光红无苔,舌面少津有小裂纹。曾屡用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人参归脾丸、紫范丸、保和丸,以及酵母片、胃蛋白酶等。还曾用过几剂汤药,其药大致为砂仁、木香、陈皮、白术、香椽、佛手、党参、内金、三仙、半夏、竹茹、莱服子、谷芽等。

根据患者之证情及所用之药,尤其是其舌象之特点。综合分析,其证为胃阴不足,胃降不畅所致之食少、纳呆及便秘。拟用叶氏养胃汤加减,以濡胃阳而复胃用。 沙参20g 麦冬15g 石解15g 玉竹15g 生地15g 扁豆l0g 甘草10g 桑叶10g。 水煎多取汁,每日1剂。

3剂后,自觉食道及胃部之灼热感大减。口唇干燥减轻,食欲有增,大便通润。又服2剂,食欲增加,已知饥饿,每餐可进食100-150g,口干舌燥,胃中灼热感消除。大便每日一行,已不干操。视其舌上已有津液,舌色已转为淡红,并有一层薄苔。据其证情,病已基本痊愈,嘱其再取3剂,多煎汗,不拘次数,当茶饮(因此药味甘易饮),以滋补胃肠之津液。

问题1 请老师谈一下诊治此证之思路。

答案 食少纳呆一证,临床较为多见,但治疗有效有不效。盖因此证之原因不一,证情各异,如不仔细查询证情,病史尽用药情况,而只是治以健脾理气,开胃进食之品,则往往会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疗效不佳。总的来看,食少纳呆之证,大抵不外虚、实两类。所谓实者,是由邪气有余,干犯胃府而致胃气不降。凡证属实春皆有实证实脉等一派有余之象。去其有余之邪,则胃气复常,而饮食自能如常。所谓虚春由于正气不足。其中有脾胃自身之虚者,也有由其他脏腑之虚损而累及于脾胃者。 此患者之食少纳呆,既无痞闷胀满之证,也无很阻、气滞、食积之征,又无热炽、寒凝之象,故其证非实可知。从患者之临床表现看,既无胸满痰

咳喘逆等肺脏之病,也无胸胁胀痛,口苦太息等肝病之形,更无腰膝酸痛、烦热形寒等肾虚之证,又无心悸、失眠、痛闷等心病之证。故共食少纳呆非由其他脏腑之影响可知。既与其他脏腑无涉,定是脾胃自身之虚而然。脾胃之虚所致之食少纳呆,一为阳气不足,一为阴液虚少。从患者之症情来看,如为阳气不足,‘口中应该淡和而木千渴,胃脱和食道木应有灼热感,大便应为澹薄,舌象应为色淡而多锡舌体应正常或胖大而不该舌红少津而干裂。此患者之症情完全与之相反,所以要考虑到本患者应为胃阴虚证。

再从患者所服过的药物春曾用过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等而不效,说明其病并非脾胃阳气声riee既非阳气不足,则为阴液亏损已明。故采用了甘寒滋润,播养胃阴的方你果然收到了满意的疗效,说明拼证是正确的。

问题2 从古书记载与临床来看,治食少纳呆之证,一般多采用健脾益胃、理气消导等法。而如老师前面所分析的那样,确实较为少见,老师能否谈一下这一问题。

答案 这位同学讲的很对,在以前的各种医书中,对食少纳呆一证,大多责之于脾胃气虚或气滞,食滞不化,肝郁乘脾,痰湿困租或下焦肾阳不足,火不生土等。对于实证,姑且不谈。即使是虚证,也多从阳气不足立论。如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说:“不能食者,胃中元气虚也。”在治疗上,李念荻在《医家必读》中说:“不能食皆属脾虚,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补之不效,当补其母、八味地黄丸、二神丸。扶痰宜化,六君子汤。挟郁宜开,育气汤。仇木宜安,异功散加木香、沉香……”。 看来对于食少纳呆之因于脾胃者,多以阳气虚衰论之。治之者,始则补益脾胃之气‘继则温煦下焦之阳,或佐陈皮、半夏以化痰湿、或佐木香、砂仁以开胃气,或配香附、青皮以疏肝郁。但其用药皆为辛甘温热疏通之品,性偏刚烬。

李东垣为金元四犬家之~,以善治脾胃之病见长,被称为补士派。但其《脾胃沦》中之论治,以脾气不足,胃阳衰弱为主。其方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调中益气汤等,无不以参术茂草等为主,重在升补脾胃阳气,而对胃阴虚者则略而未详。后世治食少纳呆者,亦多以甘温补益、辛香行撒消导之品为主,这对胃阴不足之食少纳呆者,不唯无益,而且有害。 至清代叶夭士,精辟的论述了脾与胃在生理、病理和治疗方法上的不同之处,给后世对胃明虚证的治疗开创了新的方法。其对医学的贡献不亚于《脾胃论》,实可补东垣之未备,《临证指南医案》曾对他的观点进行了详尽的阐发:“脾胃之论,莫详于东垣。

所著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扬,诚补前人之未备。察其立方之t, 所著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扬,诚补前人之未备。察其立方之t,.因以内伤劳倦为主,又因脾乃太阴湿土,且一胃阳衰者居多,故用参、获以补中,二术以燥湿·升、柴升下陷之清阳,陈皮、木香理中宫之气滞,脾胃合治,用之得宜,效诚俘鼓。盖东垣之法,不过详于治脾,略于治胃耳。后人宗其意,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优侗治胃。今观叶氏书,始知脾胃当分析而论。盖胃属戌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有殊也。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易一脏一腑,皆宜于温燥升运者,自当格遵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遵叶氏养胃阴之法。观其立论云:纳食主胃,运化主1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则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IYFo……故凡

遇察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证,或病后热伤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络咽干,烦渴不殊,肌肤搞热,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都属胃病,岂可以茂、·术、升、柴治之乎?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辛开若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乎,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义即宗《内经》所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理也。总之,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室燥宜润,固当详判,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虚脾气下陷固病,即不下陷,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 本患即遵叶氏之旨,以甘寒滋响之法养胃津而复胃用而使病愈。

问题3 请老师谈一下食少纳呆的辨证施治。

答案 食少纳呆,无不关乎脾胃。脾胃之气健旺,升降自如,则能纳能化;脾胃之气虚或气滞,则出现食少纳呆。食少纳呆有虚实之分。其实者,或由气滞、或因湿困、或由食伤、或因热盛,皆可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而致食少纳呆。其虚者,不外脾胃阳气虚弱与阴血亏少。大抵实证多见于暂病,虚证多见于久病。亦有虚实挟杂者。 实证之治以祛邪为主。邪气去则脾胃之气复而自能饮食。因于气滞者,多由情态不遂、喜怒不解而肝郁不疏,肝气郁结不能疏泄则脾胃之气也因而呆滞。 此证之治当分久暂而辨虚实。大抵初病可见胸胁胀满或疼痛者,为肝郁不疏,当以疏肝解郁为主,如用柴胡疏肝汤等。若久病肝郁已解而唯脾胃受损者,宜补益脾胃,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若肝郁脾虚者,可用逍遥散。

湿困脾胃,也较多见,或由外湿、或因内湿,皆可困阻脾气机而致食少纳呆,共证多见脱腹痞闷,身肢困重、舌苔白腻,治宜芳香辛散之剂,如三仁汤、平胃散等,宣气化湿以邀醒脾胃。食伤脾胃者,在上者以消食和胃为主,宜川保和丸;在下者以导滞通腑为主,可用积实导滞丸。若食伤脾胃、吐泻太甚或攻伐太过、或迁延日久、脾胃受伤而难存虚证者,按虚证治。因于热盛而食少纳呆者,多见口苦苔黄等一派热象,但清其热、热去则胃气复白能饮食。虚证之治以补益为主,当分阴阳气血。再辨是因于脾胃自身之虚,还是由他脏之病而累及者。

对脾胃阳气虚者,可用甘温补益法,如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偏寒者可用理中汤。若由下焦阳虚、火不生土而致者,可用金匾肾气丸、二神丸(补骨脂、肉豆范)补命火以生脾土。若脾胃气虚而兼食滞者,可用健脾丸消补兼施。 至于胃阴虚者,前面已经谈过。若由肾阴不足或血虚而致者,可用滋阴补血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