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Advertisements

1.“ 百家争鸣 ”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百家争鸣 ” 的含义: 所谓 “ 百家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 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 “ 争鸣 ” :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思 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们 著书立说,广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 一 )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 二 ) 道家 老子 庄子 ( 三 ) 法家 韩非子 ( 四 ) 墨家 墨子.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 2014 年 9 月 28 日. 探究:孔子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价值?
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 2016年9月3日 2016年9月3日 2016年9月3日 第 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孙膑 墨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老子 庄子 道家 孟子 儒家 诸子百家出现在哪一时期? 背景如何? —— 春秋战国.
【教学目标】 掌握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认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深入了解孔子 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了解《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弄清春秋时期在科 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老子、孔子和孙子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思想。难点是轻天重.
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故里 ––– 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 祭祀活动。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时代背景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 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 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 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 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 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 现了 “ 百家争鸣 ” 的局面。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 百家争鸣 ” 的含义: 所谓 “ 百家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 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 “ 争鸣 ” 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
2010 年宁波、金华、丽水三市历史高考复习 会 热点 · 重点分析 —— 关注民生与和谐社会 浙江省丽水中学 管丽珍.
第一单元复习 课前准备:这些内容你还能表述下来吗?回顾一下,课上期待你的表现?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上海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必修二经济文明史可以使人们熟悉物质文明的发展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能继承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成果
中国最早的诗书 原名 [诗]或[诗三百] 原点 王宫采诗 周朝的帝王 民间诗谣 孔子删诗 从三千首到三百首 公卿献诗 官臣献给帝王 内容跨越了600年的历史 西周初朝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春秋时期中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至今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
以“职业人格”为核心, 全面构建“双四维”德育体系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线索一 专题三 复习线索 线索二 模块一 第二部分 考点一 高考考点 考点二 配套课时检测.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讲人:贾俭英.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第一课 先秦诸子语录.
《中国文化导论》第二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化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伟人 004 与天地君亲并位的万世师表 孔子 024 立人定胜天学说的唯物思想家 022 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 荀况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1、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与重要意义。
《论语》六则 论 语 论 语.
《论语》六则 论 语 论 语 本资源来自初中学科网(
《论语》六则.
《论语》导读 第五讲 孔子的仁学思想(三) ——仁学的扩展内容.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两晋与南朝.
第二章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
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老子雕像 孔子画像.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请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晋江一中 沈凤华 课标: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高中历史必修三 文化史专题.
第1课 孔 子 与 老 子 ■孔子的学说 ■老聃与《道德经》.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中国古代文明(远古~1840年)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点。
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编 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
課題一 學術思想的發展 認識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概況: 1)先秦學術百家爭鳴(主要認識 儒、墨、道、法四派的學說概要) 2)漢武帝的尊儒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专题复习 中外思想解放运动 古陶一中 杨继风.
【专题考纲·重点解读】(教师用书独具) 考纲考点 考点解读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与相互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梳理秦汉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史实,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演变,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二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先哲 桐庐中学 张栋海 Z D H.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温故而知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同时,也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18.1 平行四边形 (第2课时) 湖北省赤壁市教学研究室 郑新民
八年级 下册 16.1 二次根式(2) 湖北省通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袁观六.
定理21.9(可满足性定理)设A是P(Y)的协调子集,则存在P(Y)的解释域U和项解释,使得赋值函数v(A){1}。
第22课 引领时代的思考 ——欧洲启蒙运动.
礼courtesy Value of the Month每月一德.
Welcome to my ppt 申鹏昌 07化二.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线索: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 秋 孔子创立,不受重视 战 国 孟子荀子发展,蔚然大宗 秦 朝 焚书坑儒,遭受压制 西 汉 春 秋 孔子创立,不受重视 战 国 孟子荀子发展,蔚然大宗 秦 朝 焚书坑儒,遭受压制 西 汉 董仲舒改造,正统独尊 佛教道教盛行,受到冲击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三教合归儒,受到挑战 宋 明 形成理学,儒学复兴 明 清 出现早期启蒙思想,受到批判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2.社会原因: 3.派别代表: 4.历史影响: 二、先秦思想 1.儒家:(1)孔子 (2)孟子 (3)荀子 2.道家:(1)老子 (2)庄子 3.法家:韩非子 4.墨家:墨子

如何看待孔子政治思想的积极性和保守性?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的“仁”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我们现代人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 但孔子主张的“仁”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百姓,以免引起社会动荡,孔子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阶级差别的仁爱,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仁爱。 其“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尊卑有序,承认阶级压迫、压制人民斗争的保守性和消极性,这也是的后世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随堂演练 1.(2009年山东卷43题)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2008年四川文综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 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3.(08山东基本能力)《三宇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①墨子 ②荀子 ③老子 ④苏格拉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008年重庆卷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旧中国时期为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5.(09山东卷) 阅读材料回答: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 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 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再见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2.社会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发生大变革 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3.派别代表: 儒家:孔孟荀 道家:老庄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4.历史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墨家思想的非攻、尚贤,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孔子 生平: 春秋晚期鲁国人,曾周游列国, 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言行载《论 语》,被尊为“至圣”。 思想主张: ①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 ②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③行为规范上,主张“克己复礼” ④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留下宝贵教学经验,整理古代典籍“六经” 综合探究

综合探究: 孔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为什么到处碰壁,不受重用?

(2)孟子 生平: 战国时期邹国人,曾游历列国, 主张不被采用。著《孟子》,有 “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 思想主张: ①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④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荀子 生平: 思想主张 战国时期赵国人,儒家思想的 集大成者, 著《荀子》一书。 ①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④认为自然有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唯物思想) 学思之窗

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学思之窗 孔子说:“性相近也。” ——《论语·阳货》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孟子·告子上》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孔子 孟子 荀子 生平 主 张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其他 地位 影响 春秋晚期鲁国人,言行载《论语》, “至圣” 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孟子》,“亚圣” 战国末期赵国人,著《荀子》 “仁义”“王道” “以德服人”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仁政”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有教无类 “养浩然之气” “制天命而用之” 继承发展儒家学说,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适应社会需要。但被统治者冷落。 创立儒家学派 但不被重用

①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然 ②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③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老子 生平:春秋晚期人,创立道家学派,著《道德经》 思想主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①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②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③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 生平: 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庄子》 一书。与老子合称老庄。 思想主张: ①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 生平: 战国末期韩国贵族 法家的集大成者 著《韩非子》一书 思想主张: ①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墨家:墨子 生平: 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代表平民百姓愿望 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资料回放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思想主张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篇》 材料二: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了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材料三:“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授课人:刘丽珍

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出现与形成的?秦朝时,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请用史实说明。 温故知新 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出现与形成的?秦朝时,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请用史实说明。

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据说是秦朝时孔子第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 鲁 壁 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据说是秦朝时孔子第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含义 原因 目的 表现 成效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原因 表现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董仲舒 思想主张 特点 影响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3.独尊儒术的结果: 正统思想 文化主流 深入探究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深入探究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小结

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小结: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第3课 宋明理学 春秋战国 秦 朝 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西汉初 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汉武帝时 第3课 宋明理学

再见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概念阐释 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1)含义: “无为”就是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2)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贫困,国力不强。 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 (3)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4)表现: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减轻田租;释免奴婢; 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减免赋役。 (5)成效: 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请结合材料分析汉初为什么提倡“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

根据材料分析汉初“无为而治”收到了怎样的成效?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根据材料分析汉初“无为而治”收到了怎样的成效?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分析汉武帝从“无为”向“有为”转变的原因, 并举例说明汉武帝是怎样实行“有为而治”的。 (1)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问题 ③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表现: 颁布推恩令 北击匈奴 独尊儒术

董仲舒(前179-前104) 广川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著名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即位后,诏令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连上三篇奏章,称“天人三策”,此后受到重用。晚年辞职回家,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 随堂演练

随堂演练 “策”是一个长沙方言词,但在古代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如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贾谊的《治安策》、苏轼的《教战守策》等。在此对“策”的正确解释是 A.古代回答命题者问题的一种文体 B.陈述某种意见和事情的一种文体 C.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D.用委婉方式规劝上级的一种文体 【解析】答案A。B、C、D项对应的分别是“表”、“疏”和“谏”三种文体。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特点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4)“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特点 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儒家学派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三纲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项品德标准,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品德规范。

(1)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并付诸实行。 4、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1)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并付诸实行。 (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学思之窗 深入探究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不单纯是为尊儒,其真正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于是所有其他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他也都会吸取。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深入探究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并说明理由。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上: 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 大量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上: 儒家垄断中央、地方教育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规定 “五经”,设立五经博士 五经书影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规定 “五经”,设立五经博士 (2)中央设立太学,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矩,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各郡县设立学校,初 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 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讲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