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讲座 2011年1月 什么是符号?什么是符号学? 符号过程:任意性/理据性,渠道/媒介 双轴关系,伴随文本,标出性 符号学讲座 2011年1月 什么是符号?什么是符号学? 符号过程:任意性/理据性,渠道/媒介 双轴关系,伴随文本,标出性 元语言,意识形态,解释漩涡 文本身份,符号自我,艺术符号学
符号学讲习班第一讲: 什么是符号学? 什么是符号? 片面性之必要 “物-符号三联体” 符号的分类 残缺符号 符号学讲习班第一讲: 什么是符号学? 什么是符号? 片面性之必要 “物-符号三联体” 符号的分类 残缺符号
什么是符号?
什么是符号? 符号表达意义---- 意义必用符号才能表达; 符号只能用来表达意义; 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表达; 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 既然任何意义活动必然是符号过程,那么意义必然是符号的意义,符号就是意义。
符号学就是意义学 文化,就是相关表意活动的总集合。 因此文化研究从本质上说就是符号学。 但是符号学还牵涉到人的思维方式,心灵活动方式。 人在这个世界上不得不时时寻找生存的意义。
用错”符号”二字 一般人,甚至知识分子,经常说“这只有符号意义”,意思是“这只是纸上谈兵”,“无实用意义”,“不实用“。是误用: 任何意义都要用符号才能表达,因此没有“非符号意义”。 说“只有符号意义” 是自相矛盾的。 而且,符号意义很可能是非常“实际性”的:可度量,可卖高价,可判罪定生死,可以决定是否打一场战争。
符号的定义 符号就是被认为携带着意义的感知。 一个感知(来自物,或物背景上物的缺失,或心灵中物的痕迹) 被认为(有潜在的可能被认为) 携带着意义(任何解释都是合格的解释)
意义是人的存在需要 人为了肯定自身的存在,必须寻找存在的意义,符号就是人存在的本质条件。 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说:“人类为了表现自己而寻找符号,事实上,表现就是符号”。 没有意义,人无法存在,“人化”的世界也无法存在,人的思想也不可能存在。 因为我们只有用符号才能思想,或者说,思想也是一个产生并且接收符号的过程。
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 –1947) 《Symbolism,Its Meaning & Effect》1927
符号是人的本质 皮尔斯认为人本身是一个符号:“每一个思想是一个符号,而生命是思想的系列,把这两个事实联系起来,人用的词或符号就是人自身” “言说者言说语言”的旧观念,应当被理解为“语言言说言说者”。 不是我们表达思想需要符号,而是我们的思想本来就是符号:人的所谓自我,只能是符号自我。
符号如何把人与世界相联系? 伯克认为:人的思想实为一个符号的“终端屏幕,世界通过它才“有了意义”。 例如:没有地图,地理书,经纬度这些似乎是纯粹的符号,我们不可能对世界格局有合格的认识。 用 “天圆地方”符号系统理解世界的人,不仅居住在一个非常不同的世界上,实际上是非常不同的人。
符号学 在批评理论中的地位
符号泛滥时代 人的精神,人的社会,整个人类世界,浸泡在一种很少有人感觉到其存在,却无时无刻能摆脱的东西里,这种东西叫符号。 “中国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大国”,这样的消息让全世界刮目相看,也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但是,我们对这局面及其重大历史后果,至今没有充分的理解。
为什么当代需要符号学? 最近二十多年,我们目睹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场剧变:当代文化迅速冲进一个 “高度符号化时代”: 符号生产与消费已经远远超过物质消费,相应地,符号生产也不得不超过物质生产。 在当代,个人不是作为生产者存在,而是作为消费者,尤其是作为一个符号消费者存在。 社会必须照应生产者;消费者却照应政府,符号消费者更是为当代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符号对抗 在社会各阶层的对抗中,在国际范围内的文化冲突中,对“符号权”的争夺,越来越超过其他实力宰制权的争夺。 整个人类文明,所面临的问题,大半是符号问题(所谓“软实力”)。 无论我们是关心人类的未来,还是只想弄懂我们自己生活中的幸福、苦恼、愤怒,不理解符号,就无法弄清这些问题的实质,更谈不上采取对策。
人文社会学科的公分母 符号学经过一个世纪三代学者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一门非常精密的学科。 符号学成为社会-人文学科的公分母。 符号学本身越来越趋向于理论化,为文化的各种门类研究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设想,或具有可重复操作的原理。 符号学越来越类似人文-社会学科的数学。
当代批评理论四大支柱理论 形式论-符号学; 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 心理分析; 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 近半个世纪,批评理论流派迭出,都是四个支柱理论某种方式的结合、应用、发展。 重要理论家,都是依靠这四种理论中的几项,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符号学与解释学 福柯说:“我们可以把使符号‘说话’,发展其意义的全部知识,称为解释学; “把鉴别符号,确定为什么符号成为符号,了解连接规律的全部知识,称为符号学”。 福柯的说法已经过时。符号学延伸到解释。
符号学发展的四种模式
符号学的前历史 中国的符号学遗产: 先秦名辩之学 唯识宗佛学 因明学 禅宗之“悟” 西方符号学遗产: 认识论 修辞学 逻辑学
符号学四模式之一:索绪尔模式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不成比例的超大符号体系,语言学研究应当为符号学提供模式 结构主义符号学在六十年潮涌成一个声势浩大的运动,语言学为之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 例如巴尔特研究时装,集中于时装的语言描述;格雷马斯对符号方阵的理解,实际上是概念语项的对峙。 语言学模式,使符号学难免落入结构主义的共时封闭格局。
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 –1913)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1916
模式二:皮尔斯模式 逻辑-修辞哲学模式。 这种模式考量所有的符号类型,而不以语言学为模式。由此发现符号表意的理据性不同, 符号学向非语言式甚至非人类符号扩展; 到七十年代,符号学界“重新发现”皮尔斯。 皮尔斯模式成为当代符号学的基础理论,成为符号学最重要的模式。
Charles Sanders Peirce (1839 –1914) Collected Papers, 1935-1958 8 volumes
第三模式:卡西尔模式 他的符号学从哲学出发,建立一种象征哲学,作为普遍的“文化语法”。 卡西尔的象征思想在其弟子朗格(Susan Langer)的文艺美学得到充分发展。他们论点精彩,却难以进一步在其他文化领域中推演, 与这一模式相近的还有美国文论家伯克(Kenneth Burke)的“符号行动”理论。
Ernst Cassirer (1874 –1945)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 (1923–29) An Essay on Man (1944)
Susanne Katherina Langer (1895-1985) An Introduction to Symbolic Logic (1937)
Kenneth Duva Burke (1897 –1993) Language as Symbolic Action: Essays on Life Literature and Method,1966
模式四:巴赫金-洛特曼模式 开拓者是苏俄符号学家巴赫金(Mihail Bakhtin),他开创了从形式研究文化的传统,很多人称之为“语言中心马克思主义” ; 六七十年代洛特曼,伊凡诺夫等人为首创立莫斯科-塔尔图学派(Moscow-Tartu School)。 “符号场”理论,从大处着眼研究文化。 其理论模式主要借鉴自信息论与控制论,尤其是普利高津的耗散理论,技术色彩较浓。
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 (1895-1975)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1930s] (1981)
Yuri Mikhailovich Lotman (1922-1993 Universe of the Mind: A Semiotic Theory of Culture,1990.
符号学发展第一阶段:模式的奠定 二十世纪上半期, 莫里斯把皮尔斯理论发展成系统; 朗格在美学和文艺学中推进卡西尔理论, 伯克与卡西尔理论遥相呼应;巴赫金理论由于政治原因被搁置。 早期推进远远最突前的是索绪尔理论,布拉格学派、符号语言学派的热情扩展,索绪尔符号学在六十年代率先成熟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符号学发展第二阶段:形成潮流 六七十年代,符号学正式起飞。索绪尔符号学直接发展成六十年代结构主义大潮:符号学成为人文-社科的总方法论。 雅克布森、列维-斯特劳斯、巴尔特、格雷马斯、布勒蒙、托多洛夫、索勒斯等人,把结构主义发展成为六十年代最显赫的学派; 塔尔图-莫斯科学派开始在苏联形成; 艾柯,西比奥克等人开始发展皮尔斯这一支的符号学。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符号学的几种模式,尚未能汇合:索绪尔模式一家独大。
符号学发展第三阶段:门类应用 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到今天仍然在展开。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皮尔斯的开放模式取代了索绪尔模式,由此结构主义自我突破成为后结构主义。 第三阶段符号学的特点,一是与其他学派结合;二是广泛应用于具体课题。
符号学适合用在哪里?
符号普遍论(pansemiotism)之一 “人的世界”与“物理世界”不同之处,在于“人的世界”由符号组成: 索绪尔认为整个非符号世界,“在语言出现之前一切都是不清晰的……只是混沌不分的星云”。 卡西尔认为“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中”,
物理世界也充满符号? 有些人认为认为人之外的世界也由符号组成: 皮尔斯认为:“整个宇宙……哪怕不完全是由符号构成,也是充满了符号” 霍夫迈尔:从大爆炸开始的整个宇宙史,是符号意义的历史。 应当说,人的经验范围之外,不是符号。
宇宙背景音
泛符号学论(pan-semiotics) 洛克认为全部人类知识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物理学”(Physica)、 “技能学”(Practica)、 “符号学”(他拼写为Semiotike)。 利奥塔把人类知识分成“科学知识”,与“叙述知识”两个部分 王夫之的界定:“乃盈天下而皆象矣。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而《易》统会其理”。
John Locke (1632 –1704)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1690)
如何避免符号学帝国主义 李幼蒸对符号学领域边界提出一个看法:“符号学只研究那些意指关系欠明确的现象,一当某种意指关系问题充分明确之后,该研究即进入了科学学科阶段“。 科学学科,无论意指关系是否已经明确,都不是符号学能扮演积极角色的领域。 艾柯:“一种看法是一切必须从符号学角度进行研究,另一种看法是一切可以从符号学角度来探索,只是成功程度不一”。 第一种是“符号学帝国主义”,第二种切合实际。
李幼蒸 (1936-)
符号学四个层次 迪里(John Deely)建议。这也正是符号发展的历史顺序: 动物符号 前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 后语言符号(文本符号):民俗,艺术,绘画,建筑,音乐等 “前语言符号”与“后语言符号”,实际上很难区分清楚。
四对八个领域 可以把符号学的全部领域分成四对八个领域: 人文领域/科学领域 语言领域/非语言领域 非叙述领域/叙述领域 理论领域/应用领域 从定义上说,符号学应当包括所有这四对领域,实际上语言学,叙述学已经独立
符号学与语言的关系 巴尔特曾认为各种文化符号学讨论归根结底只是一个语言学问题:既然不可能用图像讨论图像似符号号学,就必须像讨论语言一样的方式,来讨论图像。 他认为“人类语言不仅是意义的模式,更是意义的基石”,因此,符号学研究的是“当事物与语言相遇时会如何”。 符号学的发展远远超越了语言学。
符号的定义
“一物代一物”? 符号的传统定义是“一物代一物”,拉丁文Aliquid stat pro aliquo,英译One thing standing for another。 首先是中译有点问题:无论是quid还是thing,都不是“一物”,而应当是“一个事物”。 这不是符号的严格定义。很多中外专家认为“符号具有物质性”,“符号必须是一个物质存在”, 符号需要一个“感知”,感知本身却不是符号,符号是 “符号载体”其携带的意义之间的关系。
空符号 “能被感知的”不一定是“物质的”。 感知,可以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缺失:空白,黑暗,寂静,无语,无嗅,无味,拒绝答复等。 缺失能被感知,而且经常携带着重要意义:绘画中的留空,音乐中的休止,飞机从雷达上消失,情书久等不来。 零、空无、 欲言还止(aposiopesis),可以是极具意义的符号。
各种“空符号” 潜心论“虚”的道家 弃有说“空”的佛教 零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关键性一大步; “消失点”(vanishing point,即“焦点”)引出了美术上的透视法; 无价值的“想象货币”即纸币,使商品市场成为可能。 汽车不打灯,表示“我将直行”; 旗舰上不升司令旗,是表示“司令不在舰上”。 一个人可以停止说话,停止做表情,但不可能停止表达意思。
沉默如何成为符号? 《晋书·隐逸》记载陶渊明:“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苏轼《刘陶说》:“渊明非真达,五音六律不害为达,苟为不然,无琴可也,何独弦乎。” 凯基著名的“作品” 《4‘33“》:凯基据说是在表演钢琴独奏,上台静坐在钢琴前四分半钟不动。 凯基认为:对人的耳朵来说,没有完全无声这样的事情,无声是可以听到的。如何能”听到“无声?
茂名市博物馆收藏《陶渊明事迹画卷》
John Cage 4’33“
“心灵符号” 人在沉思、幻觉、做梦时的“感知”,携带着意义: 幻觉者听见失去的亲人说话使人流泪, 信教者看见圣灵符号显现而认为灵魂得救 牧师或心理分析医生的任务就是对它们进行解读 “心象”也出现于艺术欣赏中:我们读小说后,脑中会有“人物形象”。
符号化与物化
“符号-使用体”二联体 每一种实用物,或有实用目的的行为,都有可能带上符号意义;反过来,每一种供使用的物,也可以变成符号载体。 向纯然之物一端靠拢,完全成为物,不表达意义; 向纯然符号载体一端靠拢,纯为代表意义。 任何符号-物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移动。 使用部分与表达意义部分的“成分分配”,取决于解释。
符号 “物源” 有三种 自然事物(例如雷电,例如岩石),原非为“携带意义”而出现的,被意识符号化,才携带意义; 人工制造的器物,原非用来携带意义的,而是使用物。当它们“被认为携带意义时”,都可能成为符号; 人工制造的“纯符号”:完全为了表达意义而制造出来的事物,它们不需要接收者加以“符号化”才成为符号,它们是作为意义载体被制造出来的。
物-符号的分类 1. 自然物(原具有使用性) 1-1 只有使用性的自然物 1-2 自然物符号化带上意义 2. 人造物 1-2 自然物符号化带上意义 2. 人造物 2-1人造物第一分类:原为使用而制造(具有使用性) 2-2人造物第二分类:原为表意而制造(纯符号) 2-2-1 *纯符号第一分类:实用意义符号(具有实用意义) 2-2-2 *纯符号第二分类:艺术意义符号(具有非实用意义)
艾柯可能错了 艾柯曾建议把符号分成三大类:天然事件,人为符号,诗意符号。 艾柯分类的是符号,而符号在不同语境中意义千变万化,一种“符号-物”很可能变成另一种。 与其说有三种符号,不如说世界上所有的“符号-物”在不同功能中移动,在不同语境中,分别表现各种功能。
一块石子的旅程(符号化) 我往建筑工地运来卵石,准备打混凝土地基,这是用卵石的自然物的使用性(1-1); 我在水洗石子时,发现其中有一颗花纹漂亮的雨花石,我就捡起来送给一个南京朋友作礼物,这是用符号的实用意义(1-2),巩固友谊。 我那位朋友见到后如获至宝,用锦缎盒子衬裱起来,变成人工制造的纯符号(2-1)。 他供在墙上,怀念他的南京童年岁月(2-2-1)。 见者只看到石子之美,即符号的艺术意义(2-2-2)
物使用性-符号实际意义-艺术性 “物使用性”,不是符号的“实用意义”:“物使用性”指的是物作为工具武器来使用; 例如一辆汽车,有物的功用:能载人代步; 符号意义完全可以“实际”,县城的新娘,都知道新郎派来接她的车如果不是宝马,就应当哭闹着拒绝上轿,不然一辈子在小姐妹中抬不起头来。 汽车也可以成为“艺术”。
物化(去符号化) 即把符号“降解”为使用物。 哪怕是纯符号,只要有物载体,就能回归为物。 《三国演义》第六回,说到孙坚在焚烧的汉室皇宫,找到了秦汉皇位的玉玺:“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印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 玉玺是皇位的符号,绝对是一件纯符号,但是也可以用来打人。 玉玺在打人时失去符号意义,是老太太的笨拙武器。 此后,玉玺补上的金镶角,在《三国演义》中被当作此玉玺是绝对皇位真传的证据,军阀之间为此大开战:此为再符号化。
传国玉玺
物化的例子 信用卡可以用来开锁; 诺贝尔奖得主高锟用“莫里斯奖杯”在家中盛火柴盒。 大雨天夺得奖杯的运动员兴奋地喝“天水”。 武僧用法器做武器,用念珠做弹丸; 劫掠圆明园的英法联军,用文物烤火。
摇滚折磨犯人 “九寸钉”乐队的雷诺,抗议他的音乐被用于审问关塔那摩湾监狱的犯人,调高音量,持续数周,直至他们无法忍受。 西方摇滚对于阿拉伯耳朵,只是噪音,音乐的符号意义消失,“降解”为音波。
Nine-Inch Nails Reznor
部分“去符号化” 前辈视若珍宝的纪念品被后人送到当铺或旧货市场,精心题写送给朋友的书见于旧书摊, 买一套《莎士比亚全集》放书架做装饰。 买了钢琴或百科全书而不用,放在那里做样子,是购买了它们的实际符号意义(排场),而不是它们的艺术符号意义。
古董的符号意义上升 我们的祖先修一座桥,是为了实际用途。 今日此桥功能已经大不如前,石板拱桥已经不便行走。 当时的少量的符号意义(例如宣扬德政)消失。 今日观察者解释出来的符号意义(例如从中解读出几百年前的技术水平,或该地区的社会动员能力)却越来越多。 一旦成为历史文物,使用性趋于零,而意义越来越大,两者正成反比。
符号意义上升下降 鼎的使用性是煮的器皿。 当鼎成为祭祀礼器,就不再有器具的使用性; 楚庄王“问鼎中原”,这位野心家问的是实用符号意义; 今日鼎作为历史文物,符号意义已经变化很大,不再是权力符号,而是古代文明的符号,离使用性更加遥远。
一场“去符号化”心理战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在阵前威胁,要把被他俘虏的刘邦的父亲放在锅里煮。 刘邦坦然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两个军阀比谁更流氓。刘邦把煮父亲的汤当做一般肉汤,拒绝对其符号意义做相应解释,项羽就无计可施。
符号随进步剧增 各种符号-物,现在都剧烈地朝符号方向倾斜: 自然物原本与人无关,“征服自然” 把它们硬拉入人化的世界,“改天换地”把它们变成半人造物,旅游观光更是把任何自然人化。 在绝大部分符号-使用体中,表意成分越来越大,大到使用性越来越可以忽略的地步:品牌使商品的符号部分增大,使用性部分缩小。 纯符号物,即只为表达意义而出现的物品,越来越多:“足球无关生死,足球超过生死”。 人工符号中的实用表意部分越来越小,艺术部分,越来越大,即“泛艺术化”。
“符号化”什么时候开始? 有一些符号神学家人为,人类在上帝赋予灵魂之前,处于“前符号”的纯自然状态,但很难说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荀子》说:“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这“亲”与“别”就是对符号意义的自觉。人成为人,即是给事物以意义。
片面化 物不需要全面被感知才携带意义。 符号因为要携带意义,迫使接收者对物的感受“片面化”,成为为意义的“简写式”。 看到一辆汽车驶过来,一个人会马上解释出“危险”意义,并且立即闪避。 解释者此时不仅不需要对汽车有整体认知,只需要意识到汽车的这种重量,这种速度,一旦被撞到,对他会有危险。 此时汽车的其他品质,例如色彩,样式,品牌,就应当被忽视。 如果与意义解释无关的品质被感知到了,就是符号文本中的噪音。
符号不是整体物 钱币作为购买力符号,钱币作为历史文物符号,钱币作为收藏价值的符号,要求三种完全不同的片面化。 购物者,历史学家,盗墓者,看到的似乎是同一物,接受的符号完全不同。 接到一纸文字书写,如果当作一条待猜的谜语,就忽视书法的飘逸,文词的优美;如果当做一纸书法,就暂时不顾写的内容;如果看成一封书信,就暂时不管书法。 符号不仅不是物,甚至不失误的全部感性认知,只是与意义相关的某些感知的临时集合。
艺术片面化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贾母批评才子佳人故事全是破绽百出: “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 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 贾母是富婆势利,不过她对小说的看法再正确不过:只有一厢情愿,才能写成小说。
符号实用意义可以量化 符号量化是对意义本身的一种解释方式。 古代的番邦“进贡”,对朝贡者是个义务,被朝贡的天朝,一样进入礼物所体现的意义契约。礼物的实际价值,把送礼者与收礼者的社会等级差距,所求索的好处价值几何,以及各种其他因素精打细算地计算在内。 舞弊作假也有价值量化。2008年6月27日新浪网报导,重庆高考文科状元郎,考了659分,此考生是县招办主任之子,因为少数民族加分造假。 报刊评论说:改变民族只加5分,既然有状元实力,身为招办主任的父亲为何还如此‘画蛇添足’呢?”。看来作弊至少要合算。
实用符号意义的量化
货币的物化 2006年12月15日《国际金融报》报导:由于金属价格的不断高企,用来铸造美国分币的金属价格已经超出了此种硬币的面值, 美国财政部属下的联邦造币局华裔局长梅冠芳12月13日表示,他们已经决定出台相关法规,禁止熔化美分硬币,并限制硬币向海外流失。 一旦物价值超过符号价值,就不能作为符号使用。
作弊的价值 2008年6月27日《新京报》报导, 重庆高考文科状元郎,考了659分的何川洋,涉及少数民族加分造假,被重庆市联合调查组查出。 何川洋是县招办主任何业大之子,被做了严肃处理,取消加分。 “新浪网”在6月30日评论:“既然有状元实力,身为招办主任的父亲为何还如此‘画蛇添足’呢?”的确,这是非常愚蠢的符号行为:“改变民族”只加5分,意义放大效果不明显。 关于惩罚,新浪网又有评说:“如果严肃处理只是取消加分,这只是事实更正,根本算不上严肃”。
名牌与价格 如果不能给品牌标价,即给商品定下超越实际价值的价格,品牌就不成其为品牌,商品的价值就沦为物的价值。 冒牌商品的商标精美,制作加工也不差,但是货主为了尽快脱手而标出价格便宜,这时冒牌反而暴露。 此时价格不是商品的价格,也不是商品意义转换成价值,价格本身就是符号的意义。
如何出售寂寞? 一名 “又是大晴天”的网友在淘宝上开了一家“寂寞专卖店”,售价为每小时1元。 该网店店主推出的“寂寞”商品只有一款,价格却不一样, 基本定价是1元/小时。 如果一次性购买8小时,优惠9折; 一次性购买12小时,85折优惠。 短时段体验装,每分钟0.1元,按分钟计价,起步价0.5元。
寂寞的意义有价值 网店店主提醒购买者, “寂寞”是特殊商品,不能退款。 “如果您购买了寂寞,却始终放不下心事,还是一刻不停地为身外事操心挂念,那么请您想一想:这一刻的寂寞是您花钱买来的,不用可惜”。
《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符号度量 报告将文化符号分为4个层面: 第一层为核心价值系统的吸引力; 第二层为社会行为模式的凝聚力; 第三层为传统典范及遗产的影响力; 第四层为文化传播机制的感染力。
符号过程的三条悖论
符号过程的三条悖论 一.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符号; 二.不存在没有意义的符号; 三.不可能接收了一个符号而 “不懂” :任何理解都是理解。
一:意义不在场是符号过程的前提 符号等待解释,解释后意义才能实现。 因此,符号的第一悖论: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符号。 意图意义与文本意义并非实现的符号意义。 符号等待解释,解释后意义才能实现。 因此,符号的第一悖论: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符号。 之所以需要某种符号,正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某种意义。
祭神如神在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因为神不在场,神的替代物才能置于祭坛上。神到底在不在?祭神仪式决定了神在,而不是因为神在所以祭神。 中国古代官员出场要鸣锣开道,要百姓“肃静”“回避”:百姓虽然可能看到官员,却不一定了解官员的权威,这个权威需要仪式符号来宣扬。
神迹(符号) 希腊语中,sema即符号,神迹。 法利赛人要耶稣行一个神迹给他们看,他们就会跟随主。 希律王把耶稣抓来受审判,叫耶稣出示符号以自辩,“你行一个神迹给我看吧!” 无神迹,才是信仰确立的地方。
符号之在场,反而说明意义之缺场 改革开放前,泛滥的是生产符号:钢炉前火花飞溅,镰刀下麦浪金黄,肌肉发达的工人,红光满面的农妇。从东柏林一直延展到平壤,生产符号填塞每个角落。 工农阶级社会的主人,所以要歌颂主人歌颂。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工农缺乏辛苦劳动的理由,只能把符号光荣作为动力。 产品不仅是物质,而是是“劳动神圣的结晶” 。 维多利亚女王纪念雕像群,有工农。
消费符号泛滥说明欲望不足 广告泛滥,广告竞争,说明消费欲望的不足。消费社会靠欲望运转。欲望永远不会嫌多。 物质占有欲,“大众购物意向”成为经济健康的主要指标。 广告展现的不是欲望,而是占有的快乐。广告表意的核心是:对欲望的追求具有美德。 社会不嫌多的是欲望,广告表现的是欲望的欲望,是需要欲望。
“公式化”文本证明什么? 舞台上才子佳人后花园私会,然后才子必中状元, 电视中24消失不断的娱乐节目, 电影中不断地搏杀打斗, 电影中正义永远能得到伸张, 电影中总是大团圆结局, 这些证明观众需要什么而不得?
症状的症状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小说,都把中国人描写成 “东亚病夫”。中国人真的比全世界的人更不健康? 每当中国社会明白在做什么,“东亚病夫”就成为中国人自我审视的工具; 每当中国社会不明白在做什么,中国文学也就不写疾病。例如三面红旗指导下,中国人各个体魄健壮,《红旗歌谣》等文本中绝无一个“病”字。 真相在讲述的内容中,还是在讲述中?
符号意义只是一个“待在” 符号意义是待在(becoming)本质上不在场。意义一旦在场,符号表意过程就结束。 J 希里斯.米勒引狄更斯《雾都孤儿》序言:米勒说:“至少就阅读过程而言,小说中雅各岛的存在,以伦敦那个真实的贫民窟的消失为前提…… 米勒说:“这犹如一个路标,其所指之物在另一个地方,在那边,不在场,被置换”。
二: 没有无意义的符号 符号必须有意义,才能引发解释活动。 接收者解释一个符号,先决假定就是这个符号有意义,在这个前提下解释才能开始。 因此,意义必有,是符号表意活动的前提。如果不假定符号必然有意义,解释就失去最基本的动力。 一个谜语,预先就让人明白意义,或预先说明无解,就无人会去猜。谜语存在的条件是有意义,但是尚不知道谜底。
符号过程中的三种不同“意义”: 发送者 符号信息 接收者 (意图意义) (文本意义) (解释意义) 发送者 符号信息 接收者 (意图意义) (文本意义) (解释意义) 本章讨论的几个问题,听起来很纠缠,一旦区分符号过程中这三种意义的交替变化,就不难理解。
三者不一致是常态 第一:这三个意义经常不一致。 欲使它们之间保持一致,需要特殊的文化安排,例如现代的“科学理性”文化。 而在人类“正常”的符号活动中,不一致是常态:陆机《文赋》“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 文不逮意”的原因并不是“知”,而是“能”:人的符号能力,很难保证这三者一致。
三者轮流不在场 第三,这三种意义互相排斥,互相替代。 后一个否定前一个,后一个替代前一个。符号过程只能暂驻于某一个意义。 不在场的解释意义的最后要落实为在场, 而起始的意图意义,被携带的文本意义,轮流在场,最后(如果符号过程进行到解释环节的话)被取消在场。
“得意忘言,得鱼忘筌” 反过来,符号意义一旦已经被解释出来,符号表意的必要性就被取消: 密电一旦译出,密电不必保留; 谜语一旦有满意之解,谜语就不必存在; 投桃报李,是因为爱情关系尚未建立,或是爱意未能充分表达。 只有艺术符号,不会得意忘象,其文本形式不能被“意义解释”替代。
在场与不在场之间的张力 《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 意义尚未解释(不在场),才能使符号活动朝解释方向进行;意义必能解释(最后在场的必定性),解释才能展开。 “无”,意义不在场,才能观其奥妙;有,意义必有归宿。“同出而异名”:有和无,在场与缺失,是同一符号过程不可少的两个方面。
悖论三:任何解释都是解释 艾柯:“每当存在着说谎可能时,就有一种符号功能”;“说谎可能性就是符号过程的特征”。 不管这样解释出来的意义是否“正确”,符号解释活动不可能得不出“意义”,这个解释意义实际上独立于意图意义或文本意义
Umberto Eco (1932- )
“不懂” 是解释的结果 如何理解猜不出一个谜语,或读不懂一首诗?接收者认定这是个谜语,或是一首诗,就是认定这个符号文本必定有解。 解释努力本身证明意义的压力在产生作用,也就证明意义有解释的可能:不理解并非不能解释,不理解本身就是解释的结果。 “不懂”只是解释者暂时达不到一个自己满意或“有效”的解释。
电影《刮痧》 一个美国华裔家庭,儿子感冒,祖父为他刮痧,学校发现红印,认为是家庭虐待,警方卷入调查,法院剥夺了父亲的监护权。电影下半部的情节是父亲去“偷”回儿子,闹出更大的“违法”之事。 据说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作为中国人,我们能够理解意图意义:刮痧“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 既然这个文本(皮肤淤青)有独立的意义,法院的理解也不能说无中生有。 如何才能说服美国的接收者同意这个理解?这里意图意义,文本意义,解释意义三者悲剧性地不一致。
刮痧
几种不完整符号
一:信号(Signal) 信号是一种特殊的不完整符号:它不需要接收者的解释努力,信号的特点是 它是一个有符号载体的意义发送; 它不要求解释,却要求接收者以行动反应。
信号几乎不能算符号 对信号的反应是固定的,不不允许解释。 蜜蜂的舞蹈对蜂群是信号,超声波的反射对蝙蝠是信号,触摸对含羞草是信号,闪光对瞳孔肌肉是信号,染色体配置对胚胎生长是信号。 信号可以发生在动物之间,植物之间,有机体不同部位之间。 承认信号是符号,会使符号学的领域过于扩大。 不承认信号是符号,就会使符号学的领域过于缩小。
信号:生物界,电脑 符号感知者,最终必须是“有灵性”的。究竟什么是灵性? 动物发情时,两性对气味或动作,有解释,有反应,但是解释反应都固定。 把信号看作符号的一种,符号学就可以进入动物符号学,甚至植物符号学,或是幼儿的非语言表意。
Thomas A Sebeok (1920- 2001)
信号的流程 因此,信号传送的流程如下: (发送者/意图意义) 符号载体/信息意义 (接收者/解释意义) 反应 信号不是没有接收者,凡是完成的符号必须有接收者。 只是信号不需要接收者解释,只向他提出反应的要求。
解释把信号变成正常符号 人哪怕面对在文化中习得的固定信号反应(例如中学体育课学会枪声起跑),也不可能完全排除解释:赛跑偷跑者叫人恼火。 因为人必然作解释,有解释就有“投机取巧”。 见到汽车冲来就躲闪,是人的求生本能,是对信号的反应。 对于想挡住汽车的人,他依然有另作解释另选反应的余地。
二:无发送符号 最常见的不完全符号,是非人工制造的自然符号。 某些非自然的符号,也会没有发送者。 没有发送者,也就没有意图意义,也没有文本意义。 符号携带的意义,完全来自接收者对其“符号化” 。 古代政治常说到的所谓“天意”,古希腊神庙祭司说出的神意, 中国的天文乾象、吉凶预兆、星卦谣谶、感应梦幻等。 解释者必须构筑神这个符号发送者。自然符号文本必须尽可能随机,抹除人为意图意义的可能。
无发送符号的流程 (发送者/意图意义) 符号载体/文本意义 接收者/解释意义 意图意义与文本意义,本来阙如,就需要接收者的反向构筑, 重建自然符号的发送意图,几乎是人类文明难以避免的冲动这样使自然符号的表意过程重新完整。 对无发送符号,解释操作却是“反者道之动”:接收者反向作倒推,构筑发送者意图作为意义解释的根据。
邵雍的天象 北宋治平年间,邵雍与客人散步到洛阳的天津桥上,突闻杜鹃声,邵雍立刻面现惨然之色。客问其故,邵雍曰: “洛阳旧无杜鹃,今始有之,不二年,上用南士为相,多引南人,专务变更,天下自此多事矣”。客人感到奇怪,邵雍说:“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将乱,自南而北。今南方地气至矣,禽鸟飞类,得气之先者也。《春秋》书‘六鷁退飞’、‘鸲鹆来巢’,气使之也。自此南方草木皆可移,瘴虐之病,北人皆苦之矣。” 邵雍恨江西人王安石,而且深知群众心理,造出一个杜鹃北来的符瑞故事让市民自行证实。 易学大师邵雍的聪明,在于他用鸟为符号文本,这个文本离“天意”比较近。
邵雍 (1011-1077) 《皇极经世》
做错怪天意 在政治行为中,“天意”是如此重要,使得欲采取政治行为的人,不得不寻找携带所需要的“天意”的符号。 《史记.项羽本纪》载,范增游说项羽杀刘邦:“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范增认为可以用他的“望气”之术说服项羽,从而构筑了一个发出者“天”及其意图,目的是马上除掉刘邦。 可惜项羽不太相信,中国历史于是走上另一条路。
当代天象 话说世界杯之夜,正值农历五月十四,只见北京皓月当空。 龙眼夜观天象,发现彩云飘处,出现一幅世界杯的奇异世界地图。 一轮明月正好镶嵌在亚洲大陆与美洲的交界处的白令海峡上空,大有东西两大半球争顶之势 再仔细看来,又如卧虎藏龙,只见西方一怪兽正向月球伸出魔爪,大有蓄势射门之状……
移情 文学作品中的写景,经常是给予自然景色发送意义。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自然景色变成充满意图,我们一般称为“移情”:主体情感移置于自然对象,使对象仿佛有了主体的情感,并且具有表现情感的符号能力。
“文本诞生时,作者就死亡” 文学理论有些学派认为文本意义比意图意义重要得多。 福柯认为作者这概念只是现代思想:现代之前根本没有作者。 如果作者意图已经在文本中实现,要读出文本意义才能印证;如果此意图没有实现,那么批评要做的依然是从文本中读出意义。 现代批评家拒绝从作者传记资料出发进行批评,因此他们建议作者离场, 他们把文学艺术看成无发送符号。
禅宗的看法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南禅宗的这个开门公案,干脆否决了回溯发送意图的必要性,给解释者主体以绝对自由,同时也让解释主体承担意义责任。 这是非常独到的符号化方式。静坐打禅有所悟,此时“佛心”是否即自心,就由自己解释了。
三:潜在符合 符号文本没有能够及接收者,它们依然是符号。 原因是它们是文化作为符号制造出来的:符号发送者明确地给它们以意义: 没有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 没有被人看到的化妆或设计, 半夜里无车辆行人时的红绿灯, 没有传送出去的电子信,没有送出的礼品, 没有邮寄的单相思情书。 它们明显地携带着意图意义和文本意义
潜在是可能 “野渡无人舟自横”。 但如果真是“无人”,这场面只作为一个潜在符号存在。 一旦有机会遇到接收者就可以完成符号表意的整个过程。
世界“为我”,因为由潜在符合构成 也只有当整个世界由潜在符合构成时,人才能感觉到自己存在于意义中,存在于“为我之物“中。 叶尔慕斯列夫曾经讨论过这中符号,他说“符号是否出现,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它是否得到了解释,而是是否有某种内容意图付之于它”。 艾柯引了这句话,解释说这是指“未曾解释,而仅仅是可以解释的系统”。
Louis Hjelmslev (1899-1965)
符号距离
表意三距离 符号表意总有有一个距离要跨越。 时间距离:符号从发出到接收的传达过程,必然占用一定时间:时间可以长达千年(例如古钱币);也可以几乎同时,例如躲开照相机的闪光。 空间距离,远到在几万光年外的星系找一个黑洞,近到感受脸上挨了一掌。符号表意必须占用一定的时间。如果没有时-空距离,意义充分在场,就不需要符号。 “对象距离”:符号表达的绝对不是是自身,不然就不成其为“再现”,符号就自我取消了。杜丽娘的画像是符号,因为不是杜丽娘。
狭义的自我符号:回声定位,内符号 最明显的自我信号发生在动物界:蝙蝠,海豚等动物能发出音波或超音波,用回音定位。 英国7岁男孩卢卡斯双目失明,然而,卢卡斯学会了一种用舌头击声的“回声定位法”。在大街上也能自如行走,不会撞上其他行人或电线杆,甚至还能打篮球、玩攀岩等高难度运动。 生物性的生理过程也看成符号行为,即西比奥克所谓“内符号学”,例如核糖酸与DNA的遗传符号。
自我符号 如果一个符号的接收者是发出者自己,此时的时间-空间距离几乎难以辨认,但是依然存在: 我自己检查血压,或是我读自己三十年前写的信,此时我是符号表意的发送者,也是符号表意的接收者: 我通过把自己对象化(把自己的身体情况“符号化”)来理解自身:我现在努力想理解的这个人,不是“我自己”,而是通过解释重建的一个“对象之我”。
主我与宾我 有不少学者(例如米德、西比奥克),认为自我实际上可能分成不同的“我”,尤其是“主我”(I)与“宾我”(me)。 主我是自我意识(愿望,决策等), “宾我”可以是他人或社会对我的期待或评价,也可以是自我思索的对象: 现在之我,过去之我,未来之我三者之间,显然现在之我是主我。 任何思想,判断,推理,想象,感悟等心智活动,是两个自我之间的协调,而不是纯然的“自我意志”。 我,通过被符号解释对象化的我,来理解我自己。
“绝似符号” 包括非常肖似的绘画、照片、录音、摄影、电影、高清电视等。部分“绝似”符号与对象外形非常接近(例如3D电影)。 但是符号与对象并非同时在场,因此它们明显是代替对象的符号。 无论如何“绝似”的符号,都有框架套出对象。 既然是用部分代表整体,就是符号“片面化”。
绝似符号与现实 绝似符号很可能给接收者造成“实有其事”的误会,诱导出过于现实的解释: 例如早期电影造成观众惊恐, 广播火星人入侵造成群体恐怖, 3D电影造成观众身体退缩反应。但绝似符号依然是符号: 绝似只是错觉,文化解读程式造成此种貌似同一,是艺术的重要秘密。
“同一符号”(identitical sign) 镜像,包括闭路电视,现场电视转播等“远距镜像”,其对象,与镜像完全同时出现,两者又都完全在场(发送与接收似乎没有时空距离),不符合意义 “不在场原则”。 但是镜像与闭路电视,现场转播等,无法给出对象的全部,只是对象的一部分的形象显示。 接收者用这部分解释对象整体:对象的整体依然“不在场”。
写真集招聘 “在某市一些招聘会上,出现众多年轻的女大学生,这些求职者都携有个人的写真集”。 考察对面的真人应当更为可靠,不必通过照片。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呈交花了上千元做的写真光盘的女生越来越多,招聘公司也收下备用。 看来“同一符号”并不完全同一,所谓“上照”程度,化妆着装后的相貌改善程度,照片可能提供不同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