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近代欧洲哲学.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西方哲学演义 (下) 江怡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Advertisements

第一讲 哲学杂谈 目的:通过本次课,了解同学们的哲学基础,使 大家明白什么是哲学;通过哲学有用无用的讨论, 使大家明白哲学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与国家的 重要性;最后为大家简单介绍学术上对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的划分。 一、什么是哲学 二、哲学有用无用之讨论 三、哲学分类.
歐幾里得與 《幾何原本》. 歐幾里得 歐幾里得( Euclid of Alexandria; 約公元前 330  約公元前 275 ) 歐幾里得的《幾何原 本》是用公理方法建 立演繹數學體系的最 早典範。
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实务技能 —— 澄清. 学习结束后,你将: ◇ 理解 “ 澄清 ”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 ◇ 掌握 “ 澄清 ” 的适用情况及基本步骤 ◇ 能正确使用 “ 澄清 ” 得到清楚、具体、深入的信息 目标 第 2 页.
飲食與疾病之關係 王鳳英 副教授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吃什麼,得什麼病 遺傳、生活環境及飲食營養是影響健康的三 大因素,其中只有飲食營養是個人可以掌控的。 吃錯了,症狀尚未出現,只是「時候未到」! 根據第三次國民營養調查,以全國 1,450 萬 名成人計算:每 7 人就有人肥胖,每 25 人有 1.
發展創造力的各種方法 一、閱讀能充實創造力 Francis Bacon 曾說:「閱讀能使人生充 實」閱讀供給想像力食糧。激發想像力的 書籍,如大文豪們的作品,品質高的神秘偵探 小說,武俠小說,短篇故事傳記。 卡通大師 Walt Disney 推薦讀者文摘,其 他如地理雜誌、牛頓、歷史月刊,都可以幫 助創造力的開發。
第七講 荀子. 荀子時代與稷下學派 荀卿(約周郝王二年 313BC -秦始皇九年 235BC ),名 況,字卿,趙國人,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漢朝人避宣帝諱,又稱其為孫卿。 荀子曾經遊歷燕國,可惜卻沒有受到燕王的賞識,而 後荀卿遊學齊稜下學宮,後來勸諫齊閔王無效,離齊 到楚。齊襄王( 283BC.
集 合 执教: 韩青霞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 数学广角 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去看电 影,每人买一张票,却只买 了三张票就顺利进入了电影 院,为什么? 妈妈 女儿.
第一讲 什么是哲学.
聖多明我‧沙維豪 青少年主保
科學教育概論 胡景瀚 (0)前言 (1)科學的教育哲學 (2)科學的教育心理學 (3)科學是甚麼 (4)科學科技與社會
歷史上的法理學 楊智傑.
走近科学家.
华发网络教育资源云平台 走近科学家.
一, 简单的经历 二,从这些年所学到和领会到的 三, 结论:我们敬拜的神是什么样的神
第四章 激励的理 念/原则 第二章 激励的定 义及原理 第一章 为什么需 要激励 第三章 激励的实 用方法.
形上學 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李開濟教授編撰.
Epistemology 知識論 國防醫學院 李開濟編撰.
民国大学教育.
巴克禮博士的生平 1.巴克禮博士 對府城的貢獻 2.巴克禮博士 的獻身契.
临床护理教学 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 吴蓓雯.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高雄市國小輔導主任與組長研習 經驗傳承與分享
生命科学发展史 孟 和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觀光學概論 第一章 社會發展與觀光事業.
交友之道 箴言22:24-27, 27:5-6.
第六週4/7:主軸—中國藝術精神與美學理論以及代表人物—先秦(三)
臺北市南港區南港國小 許育健 篇章閱讀教學 臺北市南港區南港國小 許育健
第五章 清末的外力衝擊與近代化 第一節 帝國主義的入侵
教會的創立與特徵 天主教達拉斯耶穌聖心堂 石 鏗.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
领导科学The Science of Leadership
谷歌将取代人类智慧吗? 撰文 F.Lassagne, R.Iconikoff, A.Debroise, M.Grousson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周 瑜 與 諸 葛 亮 的 才 智 對 口 編輯:Francis Lin 請點滑鼠換頁.
思維方法與 獨立思考(一) 文字取材: 李天命.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1.1 生活处处有哲学 ——感悟人生 体验哲学.
鄭淑琪 美和技術學院 社會工作系 質性與量化文獻探討 鄭淑琪 美和技術學院 社會工作系
第三課 人與人權 彰化高中 ˙人 是什麼…? ˙人權是什麼… ?
农村科技概论 报告人:朱朝枝 教授
第二篇 经典物理学的建立.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数学广角(一) 重叠问题(集合).
清代哲學 【Philosophy of Ching dynasty】
種樹減碳 地球贏了 企業形象贏了 農業經濟贏了 種植白楊樹 創造『三贏』政策 的 『三贏策略』
大学体育基础理论 主讲:张伦厚 职称:副教授.
20世纪文学(三) 第三节 后 期 象 征 主 义.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1-1 美學的由來 1-2 十九世紀以前西方探討美的本質與發展的五大思想學說 1-3 美學研究的對象與範圍 1-4 美學、美感與美育
哲學概論 單元十:生命有意義嗎? (III) 授課教師:王榮麟
降世為人的神 從人的眼光看, 神應彰顯公義慈愛。 從神的眼光看, 人要被拯救和引導。 兩者的交會點, 神定意要降世為人。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孟子
第三章 宪法.
Epistemology 知識論 國防醫學院 李開濟編撰.
平等 組長:劉圳家 組員:黃御嘉 賴冠豪 郭宇安 吳孟豪 蔡沛松 指導老師:邵維慶老師.
公民與社會第二冊 第一章 國家的形成與目的.
政治哲學 劉俊麟 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第四讲:外交思想(上) 一、定义 二、现实主义 三、自由主义.
指導老師:邵維慶 當代法政思潮 分組報告 約翰·洛克 John Locke 班級: 經管一甲 第三組 組長: 劉正煊(結論) 組員:
倫理傳統簡介 婆羅門-印度教 佛教 早期中國傳統 猶太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打造樂活好宅 居家生活佈置 租屋要注意.
第七章 機率與賽局理論.
主啊! 使我成為祢和平的使者 … 这套幻灯片会随着歌曲自动转换画面。您不需点击画面以进入下一张幻灯片。
以家庭系統理論處理教會衝突 陳蘇陳英女士. 以家庭系統理論處理教會衝突 陳蘇陳英女士 當我們遇上衝突時… 我們會… 細心偵察和分析呈現問題的當事人之行為、心理和思想; 研究此人或有關的其他人有什麼問題。 希望當事人能改善,轉變行為。
健康看待死亡 高雄班/施芳雅
約翰三書 3 John.
加拿大2+2项目介绍 加拿大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文琪副教授 中華民國99年06月11日
一、引言 二、外交的起源 三、中世纪外交 四、近代外交
經文 : 約 21:1-19 前言 1. 細心觀察與適時的指引 2. 僕人服事的榜樣 3. 生命進深的挑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讲 近代欧洲哲学

一近代哲学概述 二 近代英国哲学 三 近代欧洲大陆哲学 四 德国古典哲学

1、理性战胜了信仰,突破了中世纪哲学的神学外壳。 中世纪:信仰高于理性 近代:理性先于信仰 一.近代哲学概述 17世纪开始,欧洲进入了启蒙的时代。 特点: 1、理性战胜了信仰,突破了中世纪哲学的神学外壳。 中世纪:信仰高于理性 近代:理性先于信仰 人类理性(主体性)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也成为了哲学的主题。

主体性——相当于主观能动性。近代哲学认识到主体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 近代哲学家多谈论“自我意识”、“我思”、“理性”、“精神”,等概念,基本上和主体性概念差不多,都是表示人类思维活动(包括实践活动)的哲学概念,或来自于人类活动。

2、形而上学不再独尊,让位给认识论(知识论)。epistemology 人首先要为自己的认识能力做论证、辩护。论述真理的标准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自信心的增强,启蒙时代终于到来了。 认识论成为近代哲学的核心。

近代哲学的分期 从17世纪到黑格尔为止,是一个独立的段落,黑格尔之后的哲学,中国人称之为“现代西方哲学”。 Philosophy after Hegel

这一段又可以分为三段: 17-18世纪欧洲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为主)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近代哲学的特点 1、以实验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基础。 2、把自然科学中流行的分析方法提升为哲学方法论。 3、具有典型的机械性、形而上学的特点。 4、存在着神学的不彻底性。

两者的理论分歧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一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唯理论者则主张认识来源于天赋观念,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其次是真理的标准问题,经验论者认为,知识的真理性就在于它能够与认识对象相符合,至少可以被还原为经验;而唯理论者则认为,知识的真理性乃在于清楚明白、无可怀疑,亦即具有自明性和不矛盾性。 最后是认识的方法问题,经验论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经验的归纳方法,而唯理论者则主张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经过理性的演绎方法,推导出结论。

1、认识的来源与基础:感觉经验与天赋观念。 2、真理的标准:先天(自明性)与后天(经验) 3、归纳与演绎:实验科学和数学 近代哲学中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焦点 1、认识的来源与基础:感觉经验与天赋观念。 2、真理的标准:先天(自明性)与后天(经验) 3、归纳与演绎:实验科学和数学 归纳:从个别实例推出一般原理 演绎:从一般原理推出一般原理和个别事物

二 近代英国哲学 (一)弗兰西斯 · 培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年。    培根的人格受到质疑的主要两件事:(1)主动指控与他有恩的埃塞克斯伯爵谋反。(2)作为大法官收受贿赂。黑格尔说他“极端忘恩负义”、“参加政治阴谋,做不正当的事”、“犯了最荒唐的贪污罪”。 马克思说:“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培根。”

1、重新论证了知识的价值 在中世纪,“知识是神学的奴隶”,当理性与信仰发生冲突时,理性服从信仰。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重新恢复了希腊人对知识的尊重,肯定了人对知识的追求。

2、对传统思想的批判(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四假相说 培根揭露经院哲学脱离实际、脱离自然,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批判了经院哲学在方法上的烦琐主义和形式主义,认为传统的科学知识的要害在于没有实用性。 四假相说 培根在对经院哲学的批判中,深刻地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错误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为此,他提出“四假相说”。 假相,即盘踞在头脑中的错误观念,使人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主要有四种:

“四假相”说 分析了传统科学观赖以生存的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妨碍人们认识自然真理的幻想和偏见称之为“假相” . (1)“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事物的真相。 (2)“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3)“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4)“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

经验论 从最基本的特征看,培根无疑是经验论者,但是,他也认为认识需要理性的参与。 1、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   “人们若非发狂,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当求之于感官。”

2、认为“经验”要符合以下的要求: (1)作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的经验必须具有“确实性” 。 (2)经验应当是丰富的,数量是足够的。 (3)科学实验要作为最主要的经验。

3、认为经验尤其科学实验是真理的保证。 “科学在人的心目中的价值也必须由它的实践来决定。” 4、认为只有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科学知识。

归纳法  培根在经验中重视科学实验,在他看来,因为科学实验讲究科学方法的,而他认为科学实验应用的方法应是归纳法,它是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演绎法的“新工具”。

他的归纳法是分三步进行的: (1)广泛搜集自然史和科学实验的材料。 (2)整理材料,为归纳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这一步中,他提出了他的归纳法的核心内容——“三表法”。“本质和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 (3)归纳。     该步最要紧的是用排斥和否定的方法,是进行归纳的关键性一环。

(二)、霍布斯 Thomas Hobbes 1588-1679 著作:《利维坦》 “在自然状态中,人对人是狼。”

机械论自然观 霍布斯认为哲学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由研究自然物体的“自然哲学”和研究人以及人造物体(国家)的“公民哲学”两个部分组成。在自然哲学中,他充分利用几何学、力学、物理学的材料,论述了关于自然物体的观点,系统地阐明了机械论的自然观。

1、认为世界和人都是机器。    整个世界是一部由因果链组成的大机器,世界里的每个部分则是大机器中的小机器,人也是机器,只不过它比其他自然物体精巧而已。如他把人与钟表作比拟。 2、把物体定义为“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袤。”    他讲的广袤即广延,指的是物体的大小,这样的物质概念是一个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因此他反对一切主张“无形实体”的说法。

3、把运动定义为物体“连续地离开一个位置,又获得另一个位置。”即认为运动就是机械的位置移动。 4、认为可感性质是偶性。    他认为在物体的一切性质中,只有广延或形状是物体固有的根本特性,是必然的,其余的都是偶然的,如颜色、声音、滋味、冷热、动静等这些性质。他把这些性质叫做“偶性”,偶性就是“某个物体借以在我们心里造成它自身的概念的那种能力。” 5、认为哲学的方法是加减。    他认为理性推理就是对感觉材料的组合与分解,是对名称的加减计算活动。如他举例“人”的概念的形成。

社会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  霍布斯是西方政治学说中的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之一。 (1)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之前,生活在自然状态中,按照“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的自然律活动。 (2)认为人类按照“为了最大限度的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必要时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的自然律,必然从自然状态进入人类社会。 (3)认为社会就是人类的契约生存状态,国家是契约的产物。 (4)认为国家是伟大的“利维坦”,元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三)洛克哲学 约翰 · 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       洛克一生主要活动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和所谓1688年的“光荣革命”时期。恩格斯曾说他“是1688年阶级妥协的产儿。”       黑格尔说:“洛克的哲学无疑是一种很易了解的、平凡的哲学,正因为如此,也是一种通俗的哲学。”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1)认为“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 (2)认为“天赋观念”的假设理由是错误的。      “天赋观念”的理由是存在普遍同意的观念,洛克对此的批判是: 第一、普遍同意不一定是“天赋观念”的体现。 第二、根本不存在普遍同意的观念。 (3)认为即使把天赋观念看成是只要一提起它大家就会同意的潜在的观念,而不一定是人类实际具有的共同观念,然而,“潜在的观念”的说法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4)“天赋观念”论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莱布尼茨对洛克的批判的反批判 针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莱布尼茨曾写下《人类理智新论》,在书中对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进行了反批判,对“天赋观念”论进行辩护。 (1)认为洛克在承认知识来源于感觉之外,还认为有反省这一心灵固有的来源,可见洛克也不否认心灵中有某种天赋的东西。因此,“天赋观念”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双方对它的理解有分歧而已。      认为“天赋观念”不是现成的清楚明白的观念,而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它的作用常常是感觉不到的,但感觉不到不等于不存在。认为洛克关于“潜在的观念”的自相矛盾性的分析是表面的,是他不懂得“天赋观念”的真正内容造成的。

(2)认为经验虽然对于知识有作用,但是它不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因为经验无论是在实验科学领域,还是在实验科学以外的学科领域,其作用都是有限的。 (3)认为经验在知识中的作用是提供了发现天赋观念的注意力,只是知识的机缘,天赋观念才是真理的来源。     他针对洛克认为心灵是“白板”的说法,把心灵比喻为有纹理的“大理石”。

“白板”说 1、认为人的心灵原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诸如感觉、印象、概念、情感等等观念。这是洛克的所谓“白板”说。 2、认为作为观念的来源的经验分为两类: (1)感觉。它是观念的外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 (2)反省。它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它是心灵这个“内部感官”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思,和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而得到新观念的过程。 3、认为感觉和反省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但是两者都是观念的等量齐观的来源。 4、认为从反省的存在出发,必然要设定一个主动的精神实体——心灵的存在。

洛克的社会契约论  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民主政治理论的基础,它与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的不同特点是: 1、认为人的自然状态不是战争状态,而是和平的、自由的状态,人们在自然状态中平等德享有自然权利。 2、认为在人们享有的各项自然权利中,财产权最为重要。 3、认为由于财产权的冲突,人们的财产权得不到保证,甚至生命权也会受到威胁。订立社会契约是人们为避免冲突的严重后果的手段。

4、认为人们在订立社会契约时只放弃对财产权的判决和执行的权利,把这一权利转让给代理人,之外的一切权利是不可转让的。 5、认为接受大家转让权利的公共代理人也受契约的限制,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利。 6、认为国家里的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应分开,属于不同的权力主体。立法权是高于一切的权利。

三 近代欧洲大陆哲学 (一)笛卡儿的唯理论 黑格尔说,笛卡儿是近代哲学的创立者;罗素说,笛卡儿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始祖。他们的说法应该说是对笛卡儿哲学的两个突出特征——唯理论和二元论的揭示。

笛卡儿的方法论 同培根一样,最重要的不是他给人们提供了多少新的知识,而是他给人们提出的获取知识的方法。笛卡儿的方法论代表了近代哲学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一种理解——唯理论的理解的开始。

1、认为科学的统一性不在研究对象,而在于方法,哲学首先要研究科学方法。 2、认为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它被运用到其他学科时称为“普遍数学”。

3、认为数学方法的两个一般特征“度量”和“顺序”在作为一般科学方法的“普遍数学”中表现为: (1)度量方法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的同与异的比较,即通过概念的比较,把握不同对象之间在性质上和程度上的相似和差异。 (2)研究顺序首先是分析,寻找确定的第一原则,然后再运用综合,从第一原则推导出确定的结论。      以上两个方法特征也就是哲学的方法特征。

4、认为科学方法的规则有四条: (1)“第一,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 (2)“第二,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 (3)“第三,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 (4)“第四,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

哲学的出发点——普遍怀疑 笛卡儿的哲学一开始就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普遍怀疑论是理性的表现形式。 1、认为一切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所谓可靠的基础就是说作为知识的基础是符合理性原则要求的,或者说是出自于理性的。 2、认为怀疑可作为考察现有的知识是否具有可靠的基础的有效方法,通过怀疑,发现现有的一切知识所赖以建立的基础都是不可靠的,都被排除在知识的基础之外。

3、认为被怀疑的观念包括: (1)我们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它们是感知到的现象,是可疑的(不可靠的),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2)关于我的身体的观念,它们也是可疑的,也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笛卡儿的这个对自己身体的存疑想法相当于中国哲学中的“庄周梦蝶”。 (3)数学的观念,它们也是可以怀疑的,因为它们说不定是根本不存在,是“邪恶的精灵”恶作剧般的安置于我们的心灵之中的。也就是说,数学的观念只要是没有经过哲学论证,我们同样可以怀疑它们,它们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的普遍怀疑手段不是为怀疑而怀疑,怀疑不仅是作为考察现有的知识是否具有可靠基础的有效方法,而且也是寻找知识的确定基础的手段。用他的话讲,“只是要为自己寻找确信的理由,把浮土和沙子排除,以便找出岩石和粘土来”。

1、认为在以上的普遍怀疑中,理性要发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怀疑能否怀疑自身?结果发现怀疑自身是不能怀疑的。 2、认为既然“我在怀疑”是不能怀疑的,而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主体,“我”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这样,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确定地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即“我思故我在”。

3、认为“我思故我在”是哲学的第一原理和基石。     笛卡儿在《方法谈》中是这样说的:“‘我思想,所以我在’这条原理是这样确实,这样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于是我就立刻断定,我可以毫无疑虑地接收这条真理,把它当作我所研究的哲学的第一条原理。” 4、认为在“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思”包括一切意识活动,不管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或是情感的,都属于“我思”;而且更重要的它也是以意识活动为对象的自我意识,即反思。 5、认为在“我思故我在”中“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我思”与“我在”之间不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

心物二元论 笛卡尔认为上帝、精神、物质三者都是“实体”,而实体就是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由此,笛卡尔断言:上帝是绝对实体,物质和精神是相对实体,二者都是由上帝创造的。 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广延,精神的本质属性思想,思想没有广延,广延不能思想,因此精神和物质两个实体彼此独立、互不相干,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哲学史上称这种观点为“二元论”。

(二)斯宾诺莎哲学 荷兰哲学家。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他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商人家庭。1656年因反对犹太教教义而被开除教籍。他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1670年移居海牙,斯宾诺莎此後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不过斯宾诺莎婉拒。他在45岁时就去世。

黑格尔说:“斯宾诺莎是近代哲学的重点: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不是哲学。”“要开始研究哲学,要必须首先做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它说明斯宾诺莎的哲学具有鲜明的个性。

论知识 斯宾诺莎给认识规定的任务是获得真观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斯宾诺莎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1)知识的种类 他根据观念的清晰、可靠程度把知识分为三类: ①感性知识:又可分为由传闻得来的知识和由泛泛的经验得来的知识。它是不可靠的,是错误的来源。 ②理性知识:依据心灵固有的真观念进行推理而得到的知识。它的可靠性也不是绝对的。 ③直觉知识:理智不通过任何媒介对事物的本质直接把握而得到的知识。它绝对可靠,叫做“真观念”。

(2)真理的标准 斯宾诺莎认为真理的标准即判断一个观念是否是真观念的标准有两个: ①外在标志:此观念是否和它的对象相符合; ②内在标志:此观念是否清楚、明白。 两者相较,内在标志是最重要的,即斯宾诺莎认为真理的标准不是别的,就是真理自身。

(3)获得知识的方法 首先通过理性直观寻求真观念,然后以真观念为前提通过演绎法推出新知识。实际上,斯宾诺莎的方法也就是几何学的公理化的证明方法。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 斯宾诺莎继承和发扬了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提倡的关于“知识就是美德”的强调道德的理性本质的传统,把人生幸福定位于精神幸福和通过对形而上学的对象的思辨而获得的心灵的快乐。 一方面是对道德理解得到升华和更深刻的意义(因为他反对把幸福看作财富、荣誉和感官的快乐),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哲学的实践价值。因此他将他的一本主要哲学著作命名为“伦理学”。

斯宾诺莎认为,一个人只要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他就是处于奴役状态,而只要和上帝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制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斯宾诺莎还主张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对于死亡的问题,斯宾诺莎的名言是:“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他的一生也彻底地实践了这句格言,对死亡一直十分平静面对。

自由学说 斯宾诺莎的自由观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 (1)认为由于自然中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都是必然的,所以也没有任意的自由。 (2)认为自由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也就是说,人自觉地按自然的本性而存在,就是自由和永恒。就如上所说,是幸福的。后人把他的这个自由观概括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在中国哲学中有自由是“知天命”的说法

(三)莱布尼茨 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自然科学家 莱布尼茨博览群书,他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遍及数学,逻辑学,物理学,地质学,哲学等,在化学,生物学,气象学,心理学等领域也做了重要的工作。但是,他的最大功绩是与牛顿分别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这是17世纪数学继笛卡儿的解析几何之后最为璀灿耀眼的明珠。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莱布尼茨认为他提出的作为实体的“单子”是“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单子的特征是: (1)单子是“没有部分”的,是“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 (2)单子没有广延,不是物质实体。 (3)单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产生和消灭,只能以非自然的方式“突然”地产生或消灭。 (4)单子不受外部影响,每个单子“没有可供外物出入的窗口”。单子之间的关系是由上帝安排的,叫“前定的和谐”。 (5)每一个单子具有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单子与单子的区别是质的程度的差别,而不是量的大小的差别。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固有的质是它的活动,因此单子是能动的,是无形的精神实体。他还进一步把单子的精神活动说成知觉灵魂,单子的能动性在于表象活动。 莱布尼茨认为由于表象的清晰程度有差别,因此单子的质的程度产生了差别。差别分为三个等级: (1)最低级的单子只有细微的知觉。 (2)较高的单子具有动物灵魂。 (3)最高级的单子具有理性灵魂。它只存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

莱布尼茨认为有知觉能力的单子是决定万物的实体,世界也就是一个生生不息、常变常新的有机体。 莱布尼茨认为虽然单子存在因表象的清晰程度而产生的差异性,但是,由于每一个单子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象整个世界,所以单子的各个等级、各个程度之间不存在截然区别的界限,自然界的各个物种之间是连续的,同一物种内的各个个体之间也是连续的。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的连续性表现为运动的连续性,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的连续性还解决了困扰二元论的身心关系问题。在此可看到心灵与身体是以特别密切的方式相互依存的。

莱布尼茨的神正论  莱布尼茨认为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他认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不能造成对神的不利的情况的。相反,他应是神的正确性的解释。 1、莱布尼茨根据逻辑规律包括充足理由律的主张,认为必然与自由的关系首先是一种逻辑关系,即必然等于必然理由,自由等于充足理由。必然和自由的关系发生在造物主和被造物主两个层次上。结果现实世界总是有充分的理由存在,而且是最好的的世界。

2、对于在最好的世界中会有恶的问题,莱布尼茨认为在被造物层次上发生的偶然事件都有充足理由,不论是物理的恶还是伦理的恶,都属于上帝创造的和谐的秩序,因而是善的。 3、认为“物理的恶”是“凭借自然的秩序,甚至凭借事物的机械结构而带来的惩罚”。自然的“惩罚”不是对人类的有意伤害,他的存在的充足理由是事物之间互相补偿的平衡。

4、认为“伦理的恶”是为了衬托善而存在,如果没有恶的考验和折磨,也不会有善,恶越大则善越大。 5、认为人的自由在于善恶的选择,并因选择的结果而受到上帝的报偿或惩罚。而上帝惩恶扬善的公正只有在人自由选择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出来。

(四)法国启蒙哲学 法国启蒙运动是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但它是最为彻底和影响最大的,最具代表性。它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而且在后来的世纪里影响深远。 法国启蒙运动有两个主要的明确的现实目的: (1)反对法国专制的政治制度,主张建立充分展示理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制度。 (2)反对和否定天主教和宗教神学,甚至否定一切宗教,主张无神论。

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1、它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历史进步的运动。     法国启蒙思想主要代表了新兴的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愿望,是先进阶级的思想和意识的集中反映,也是对本身就具有直接进步性的自然科学的概括反映。

2、它把理性作为批判的工具和武器,把理性作为至高无上的评判标准。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恩格斯说:“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3、它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唯物主义的。    法国启蒙思想一开始就承认自然的独立性,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发展到最后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在哲学上完全是唯物主义的(至少在自然观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也因此典型地表现了它在近代的最高形态——机械唯物主义。 4、它具有鲜明的战斗性,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除此包括《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

我们接受3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3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 共和国家的教育应当是提高人们的心智,而专制国家的教育所寻求的降低人们的心智。  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 一切权利不受约束,必将腐败。 言语并不构成罪体,它们仅仅栖息在思想里,有时候沉默不言比一切语言表示的意义还更多。所以无论什么地方如果制定了言语是罪体这么一条法律,那么,不但不再有自由民主可言,甚至连自由民主的影子也看不见了呀!

孟德斯鸠: 著《论法的精神》等。 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是为了探索法律的形成原因,他把这些原因统称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   著《论法的精神》等。       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是为了探索法律的形成原因,他把这些原因统称为法的精神。 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

1、他受当时已有的“自然法”的观念的影响,认为法是“由万物的本性派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一切实体都有“法”,连神也不例外。 2、认为人类社会的成文法要以人类的自然法为基础,人的自然法与人的本性和生活条件是相吻合的。 3、认为成文法要符合建立政府的“本性和原则”,尤其要适应一国的自然状况,因为地理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和社会制度。 4、认为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然法派生出三种政体:共和制、君主制和独裁专制。 5、在他主张的政治制度中,认为应是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的。    孟德斯鸠的“法”相当于“规律”,是理性可以认识和把握的。

伏尔泰 伏尔泰(1694.11.21-1778.05.30) 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伏尔泰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他曾两次被捕入狱,主张开明的民主制度,强调自由与平等。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基督教会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雨果曾评价说:“伏尔泰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世纪。”他提倡卢梭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与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这就是天赋人权思想。

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在哲学上,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肯定认识采源于感觉经验,但他又认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他对劳动人民是十分鄙视的,认为他们只能干粗活,不能思考,说“当庶民都思考时,那一切都完了”。

人类最宝贵的财产——自由。 书读得多而不思考,你会觉得自己知道的很多。书读得多而思考,你会觉得自己不懂的越多。 任何人想以道理晓喻他的同胞,都会受到迫害,除非他是最强者。然而最强者却几乎总是加强无知的锁链,而不是去把它砸断。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与谬误的宝库 。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的理神论 1、他受牛顿的自然观的影响,推导上帝存在是必然的。 宇宙需要一个最初的推动者; 有限的物质的运动和引力需要上帝给与; 思维需要上帝置入到物质中。 2、认为上帝仅仅作为宇宙的第一推动者和自然规律的制定者而存在,他在创世后便不再干预宇宙了。 上帝犹如一位建筑师。 3、认为上帝的存在对道德世界也是必要的。 他说:“即便上帝不存在,也要创造一个。”

卢梭的思想 (一)卢梭论自然状态   卢梭也在人类社会以前划出一个“自然状态”,他的所谓“自然状态”的特点: 1、认为自然状态指没有人际交往、语言、家庭、住所、技能的人类最初状态。自然状态的人的全部欲望是肉体需要,没有理性和观念,具有自我保存和怜悯情感等善良的本能,以及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 2、认为自然状态的人还享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和平等。认为人对自然有服从或反对的自由,并意识到这种自由。 卢梭名言:“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 3、认为自然状态既赋予人以自由,也包含着丧失自由的原因。原因就是人在生理上是不平等的,个人充分发挥自己不同的自然能力,在技巧、知识、声誉、分配等方面产生了事实上的不平等,最后到达自然状态的终点——私有制的产生。

(二)卢梭论社会的不平等与平等   首先,卢梭认为人类由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是从天然平等向社会不平等的过渡。关于人类的这个第一个过渡,他主要的观点有: 1、他虽然认为不平等的产生根源于人性的自然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认为,生产和生产技术发展(特别是金属冶炼术和农业这两种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导致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的产生。 2、他认为私有制的出现有许多偶然因素,但它的产生却是必然的。

3、他认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确定。 (2)第二阶段:官职的设置,通过契约建立国家政权。 (3)第三阶段:合法的权力变为专制,富人和穷人、强者和弱者、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发展到极点。

在卢梭看来,人类的第一个过渡既是进步,也是退步。因此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发展到极点必然物极必反,暴君要被暴力所推翻,社会开始新的平等。   卢梭认为人类新的发展阶段是从社会不平等向社会平等的过渡。关于这个第二个过渡,他认为是通过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重新使人获得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在这里卢梭形成了自己的新的社会契约论,他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第二次社会契约与第一次社会契约不同。它是在平等的条件下制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契约。 2、认为这次的社会契约进行的权利转让是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这种转让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自由权不会因转让而被剥夺。 3、认为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既不是霍布斯说所的有绝对权力的“利维坦”,也不是洛克所说的只有有限权力的政府,而是集强制的权力和自由的权力于一身的“公意”。

 卢梭的“公意”概念有两方面的性质: (1)它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集合概念。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 (2)它是一个辩证的概念。它是包含着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自由和服从的辩证统一的概念。   卢梭的社会不平等与平等论具有为革命辩护和倡导人民主权的民主制度的实践意义。

(五)“百科全书派”的思想 1、“百科全书派”的含义   1751年狄德罗和达朗贝尔开始组织编辑《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简称“百科全书”),1771年完成全书,共三十五卷。因此“百科全书派”在一般的意义上指“百科全书”的编撰人员群体。    “百科全书派”的特别含义指法国启蒙时期的一批唯物主义的、战斗的无神论者。这也是我们在此使用的含义。

“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 拉美特利:1709年—1751年,著《人是机器》《人是植物》,著名观点:“人是机器”。 狄德罗 :1713年—1784年,著《供明眼人参考的论盲人的信》、《对自然的解释》、 《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 、《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原理》等。 爱尔维修:1715年—1771年,著《论精神》、《论人》。 霍尔巴赫1723年—1789年,著《揭穿了的基督教》、《神圣的瘟疫》《自然的体系》、《社会体系》等。   他的战友称他是“上帝的个人的仇敌”。

2.“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 1、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的统一性的思想,力图克服以往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概念的狭隘性,而给它一个更概括的哲学上的定义。   拉美特利说:“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爱尔维修说:“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2、都一致肯定物质是能够自己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霍尔巴赫说:“物质是凭着自己固有的力而活动,并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冲击使它运动的。” 3、都肯定物质本身就具有感受性即感觉能力,从而肯定了意识或心灵只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或功能。   狄德罗把“感受性”看作物质的一种普遍的基本性质。 4、狄德罗等肯定物质本身客观地存在着各种性质或特性,或肯定物质是“异质”的,即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客观性质。 狄德罗的“物质异质说”。 5、强调宇宙间的万物都处在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中。 6、包含着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的缺陷是,就其宇宙观的全体来说,仍然是典型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

3. 无神论和反宗教思想 “百科全书派”的无神论的反宗教思想更公开、更鲜明、更彻底、更坚决。具体的方面有: 1、他们驳斥了一切宗教赖以建立的基本原理。 2、他们对特别为基督教所信奉的一些基本教义和信条,都进行了批判和嘲笑。 3、他们不只限于对宗教的教义和神学理论的荒谬性作理论上的揭露和批判,而是对教会及僧侣在实践上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罪恶的欺诈和愚弄,对社会国家造成的祸害,以及僧侣阶级本身的反动腐朽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嘲骂和痛斥。 4、他们对宗教的反动社会作用也有较深切的认识。

4.社会历史观和政治、伦理观点 历史观 (1)“百科全书派”的社会历史观的理论基础是他们的人性论。   他们把人只看作一个自然的存在物,即肉体的人,因此每个人的自然本性都是一样的,而人的共同本性就是追求肉体的快乐和逃避肉体的痛苦,即“自爱”和“自保” (2)认为人也受环境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因此“人是环境的产物”。   他们的“环境”指社会环境而不是自然环境,而社会环境又是指政治法律制度,而不是生产方式或经济基础。   爱尔维修就说:“人是教育的产物”。 (3)当人们问到政治法律制度的好坏又是如何造成的时,他们认为“意见支配世界”。   爱尔维修就认为,政治制度的好坏,取决于立法者的意见。

政治观点 (1)认为私有财产和自由是人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自然权力”,订立“社会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2)认为人是生来平等的。 (3)反对君主专制。

伦理观点 他们的道德伦理观是功利主义的道德伦理观。 (1)认为适合于人的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道德行为是适合人性的行为。 (2)认为为了个人的利益,应该把个人的利益和别人或公众的利益结合起来。

四、德国古典哲学 (一)德国古典哲学概述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被称为德国古典哲学,它主要指从康德开始,经过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集大成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二)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批判时期”的哲学由三大“批判理论”组成,因此他把自己的哲学叫做“批判哲学”。所谓“理性批判”即是对人类的理性能力的全面考察。

“批判哲学”的基本特征: (1)把对认识能力的批判规定为哲学研究应有的出发点。 (2)它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二元论。   (3)它力图把唯物论和唯心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各种互相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

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与他对知识的看法和判断的划分的思想有关。 (1)他认为任何知识都要通过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只有那种既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又能增加新的内容的判断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2)、他通过对判断进行划分,然后推出了他的“先天综合判断”。   他认为如果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的因素考虑进来,还有第三种判断即“先天综合判断”。   因此“先天综合判断”是指那些在内容和性质上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具有必然真理的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