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供瘤动脉超选插管 的临床价值探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介入科 顾建平 年 5 月 · 上海 在肿瘤的介入性诊疗工作中, 供瘤动脉的超选插管有其重要的 临床意义。
Advertisements

高血壓中醫保健 高血壓中醫保健 什麼叫血壓? 血壓就是血管裡的壓力,就像水管裡有水 壓一樣 …… 血壓就是血管裡的壓力,就像水管裡有水 壓一樣 …… 血壓就像股價,會上下震盪,偶有波動 血壓就像股價,會上下震盪,偶有波動 – 睡覺平靜時︰低一點 – 運動、走路、生氣時︰高一點 – 天氣冷︰高一點.
柴胡龙骨牡蛎汤的临床应用 湖南省湘乡市邓志强中医内科诊所 邓志强. 柴胡体质: 是柴胡证及柴胡类方证出现频度比较高的体质类 型。由于柴胡类方证比较复杂,患者的主诉繁多, 体质类型的辨别能够较快的抓住疾病的本质。 外观特征: 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白色,缺乏 光泽,精神抑郁或紧张,皮肤比较干燥,肌肉比.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三、气血失常 (一)气失常 1 、气虚(量不足) 2 、气机失调(运动失常)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第十三章 治风剂 概 述 一、定义 以辛散疏风或熄风止痉药物为主,具有疏散 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奔豚气病脉症治第八 —— 肝郁气逆. 原文: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 主之。 奔豚汤方: 甘草 川芎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根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 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1 第四节 补阴药 1 .含义: 补阴,治疗阴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 2. 性能特点:多甘寒,归肺胃肝肾心经。 3 .功效:补阴(滋阴、养阴、益阴)。 4 .主治:阴虚证。 5 .使用注意: 多甘寒滋腻,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 者不宜使用。
治风剂 学习目标: 掌握:川芎茶调散、大秦 汤、羚角钩藤汤、 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熟悉:治风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 用注意事项。 熟悉: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 珠。 了解:玉真散。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称为治风剂。 概述 · 定义.
第十四章 治燥剂第十四章 治燥剂. 功用主治 轻宣燥邪 燥证 外燥证 滋阴润燥内燥证 含义 燥证燥证 外燥 内燥 温燥(热 + 燥 + 风) 凉燥(寒 + 燥 + 风) — 感受秋 令燥邪 — 脏腑精 亏液耗 上燥 中燥 下燥 — 肾、大肠 —胃—胃 —肺—肺.
治风剂  概念 :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  痉的药物为主组成, 有  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  的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 称治风剂。  立法依据 : 外风宣散, 内风平熄。  适应范围 : 风证。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咳嗽 喘证 内伤发热 心悸. 咳 嗽 一、定义: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出咳 声或咳吐痰液的肺系病证。 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病位:肺。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东平县中医院妇产科—闫密桃.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原发性高血压.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治 风 剂 方剂学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辽宁中医药大学 郑洪新 教授.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APA抑郁症治疗实践指南 APA(美国精神病学会)抑郁症治疗实践指南 此指南2010年5月批准,于2010年10月正式出版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王 付 制 作.
中风的中医治疗 广药附一院中医科 胡任飞.
指导老师:王丽慧.
喘 证 新疆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 杨惠琴.
补益药与补益剂.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凡是由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以治疗风证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肺结核.
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经行感冒.
精、气、血、津液、神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学教研室 尹德海.
第二篇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内容: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脏腑 经络 形体官窍 体质.
安神药 一、含义: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 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叫安神药。 二、功效:宁心安神。 三、分类:重镇安神,养心安神。
气血同病辩证.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脑血栓的前兆与预防.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晕 厥 ( 昏 厥 ) 赵永辉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乳衄.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陈达理 教授
甲状腺激素.
第一节 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易××,女,12周岁,1975年3月2日初诊。 主诉:近三月来月经过频过多,时间延长。2月28日月经来潮,势如泉涌。昨天曾服凉血止血中药,药后流血更多(一天用卫生纸一包多,并用很多棉花),不能坐立。经色鲜红夹有血块,腹微痛,汗多,疲乏,腰痠,自觉烦热口干,小便微黄。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舌淡红略胖,苔薄白润,脉细滑略弦。
先天性眼球运动功能麻痹 曲海瑛,女,患先天性眼球运动功能麻痹,双眼球不能转动,四处求治23年,未见好转,接受导平治疗20天,双眼球能转动了,巩固治疗三个月,眼球运动功能及视力基本正常。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依普比善历次宣传资料 素材由zhw、ycb、chjl提供.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生平与著作 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 与张山雷、张生甫并称为“三张”,为医界公认的名医。 创办立达中医院 设立中西医汇通医社 创办国医函授学校 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

学术特点 倡导中西汇通衷中参西思想 实验派医学大师 济世活人 不计私利

学术理论 衷中参西 用药心得 论大气 论中风

一、衷中参西 1.历史渊源 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易经》、《老子》等亦颇有研究。对中医理论思想,无不本之于《内经》、《本草经》及张仲景之学。 对于疾病的治疗主张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因而在对疾病的认识上接受不少西医思想 。

一方面他接受中医学传统理论,又有长期的医疗实践,从而使他坚定了中医学的信心。这是他衷中的主要基础, 另一方面西医传入中国,对于思维敏捷的张氏来说,无疑产生了融合新知的想法,这就是他参西思想产生的条件。

他在比较中西医两个体系存在差别时指出:“西医所长在实验,中医所长在气化”。 注重以下方法: 1.直接观察法 2.实践验证 3.类比法 4.批判继承、总结提高

二、用药心得 1、药性的研究 石膏、山萸肉、赭石、山药 2、善用食疗 3、注重配伍 4、创制方剂

  石膏虽为石药,但性平和,性微寒而非大寒,其煎汤若清水,服后寒凉之性随汗外达,毫无浆汁留中,故决不伤胃,气轻而能外达皮毛,质重可深入脏腑而逐热下行,故称为“清阳明实热之圣药,无论外感内伤用之皆效”,但必用生石膏。服用方法:1.多煎徐服;2.细末嚼咽法;3.凉水冲服法。

萸肉味酸性温,得木气最厚,收敛之中兼具条畅之性,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既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又可通利九窍,流通血脉   萸肉味酸性温,得木气最厚,收敛之中兼具条畅之性,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既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又可通利九窍,流通血脉.凡肝气不能条达之胁痛、腰痛、肝风内萌,服之皆可奏效,故称为“补肝之妙药”。引用地磁场的概念,是保护元气的收敛药,适用于元气不足与元气将脱。

  赭石色红性微凉,能生血兼能凉血,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对冲气、胃气上逆的各种呕呃、喘咳、吐衄均有良效,药性平和,虽降逆气而不伤正气,通燥结而毫不开破,临床皆生用,不必煅。

  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是滋补药中的无上之品,性平和,宜生用煮汁饮之,不可炒用。 

三、论大气 1.大气学说的来源: 《灵枢·五色》篇所说:“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 2.胸中大气的实质和内涵: 大气是搏聚于胸中、包举于肺外的大量阳气,它源于元气,受水谷精微的滋养,其主要功能是充满胸中,以司肺之呼吸之气.并对全身产生重要影响。

3.大气的功能: 主司呼吸张缩,以行呼吸。 维持心脉搏动,推动气血运行。 撑持全身,主持机体功能活动,供应能量,调节寒温。

4.大气下陷的病因 胸中大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大气自上焦下陷于中、下二焦。 外感、内伤、饮食不节等皆可导致大气下陷。 5.大气下陷的病理 气虚而下陷

6.大气下陷的证候 大气病变主要是虚而陷,病情可分为二类: (1)急者可引起猝死; (2)缓者可见呼吸不利,换气不足,而致全身出现一系列衰弱的表现。

7.大气下陷证的鉴别诊断 (1)大气下陷证与寒饮结胸证 两证具有胸中气短之证,脉象亦多沉迟微弱。寒饮结胸,甚畏寒凉,恒觉胸中满闷,似觉有物压之。大气下陷,不畏寒凉,常觉上气不接下气,胸部并无压迫感。

(2)大气下陷证与喘证 两者皆见喘息,但一实一虚,喘证多气逆作喘,用降气药有效;中气下陷证,似喘非喘,用降气药立危。喘证,必然肩息,脉象多数或有浮滑之象;大气下陷,必不肩息,脉象微弱而迟。

(3)大气下陷与中气下陷证 大气与中气是不同的概念。大气为诸气纲领,中气必在大气统摄之下,大气下陷,中气失去统摄,亦可下陷,中气一陷,大气失其养料,亦可虚而下陷,故两者常互为因果。大气下陷比中气下陷更为严重,两者可互见,也可各自独立存在。

8.大气下陷证的治疗 创制升陷汤(黄芪18g、知母9g、柴胡4.5g、桔梗4.5g、升麻3g) 配培元固脱法:可在升陷汤中加入人参或西洋参,山药,山萸肉,五味子,龙骨等,以培气敛气固脱。 配温阳法:回阳升陷汤,可在升陷汤中加入人参、附子、肉桂等。 配解郁活血法:创制理郁升陷汤(黄芪、知母、 当归身、桂枝尖、柴胡、乳香、没药)。 配滋阴清胃法:可于升陷汤内加石膏、玄参、花粉、麦冬、太子参。

升陷汤的临床应用研究   只要符合劳倦内伤,大气下陷之病机,具有呼吸因难,上下之气若不相接,胸膺堵闷,少腹坠胀,脉沉迟微弱等病症,即可考虑使用。升陷汤加减可治疗胃下垂,脱肛,阴挺,劳淋,喘息,自汗,胸痹,脏躁,久泄,产后虚赢等病证,而且用于抢救因大气下陷所致的休克,晕厥,甚则昏迷,高原性低血压,一氧化碳中毒等危重病例,并取得成功。从而,为抢救一些危重病症和治疗某些心,肺,脑,血液,内分泌等系统多种疑难病症开拓了新领域,取得了新进展。

王x x,七天前因流产行刮宫术,术中出血甚多,用西药止血无效,势如崩而进入高热神昏,经西药抢救,亦无起色,乃请中医会诊。诊见:张口喘息、呼吸浅促,不能接续,伴见烦躁不安,面色晄白,时出冷汗,二目上视,四肢厥冷,体温39.8°C,心率l42次/分,血压50—70/20—30mmHg,舌红无津,脉微细数,急投升陷汤加味:黄芪30克、知母12克、升麻12克、柴胡12克、桔梗10克、红参6克、附片l0克、山萸肉30克、枣仁15克、五花龙骨30克、银花30克煎成300毫升,一次灌服.药后20分钟,患者喘势大减,汗渐止,神态平静,脉来有力,诸症渐安。 (摘自顾维超《对张锡纯胸中大气学说初探》)

四、论中风 1.注重非风说 “外受之风为真中风,内生之风为类中风”,真中风系“风自经络袭入”,即“风寒袭入”所致的“周身关节皆疼”的历节风;或破伤风后“受风拙掣”的破伤风,或“伤后房事不戒”之抽风一类“外风”。

类中风即内风,是绝无风邪为患的。他认为:“内风的病因病理基础为肝火亢旺,肺失清肃,胃气、冲气不能顺降,肾阴虚损,不能维系真阳,胃失摄纳,造成脏腑之气化上升太过”。 “脑贫血”证:根据《内经》“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的记载,认为或因人之色欲过度,或气之上升过少可致“脑中之血过少”,不能荣养脑髓,加之胸中宗气不足,不能鼓动血脉上输四布,脑髓神经失去濡养,从而出现类中。

2.强调虚实辨证 实证的临床表现是:“脉弦有力,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如醉,甚或眩晕。甚则颠 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或肢体萎废,或成偏枯。”

虚证的临床表现是:“头重眩晕,精神昏愦,或面黄唇白,或呼吸短气,或心中怔忡”,剧者“猝然昏仆,肢体颓废或偏枯,其脉象微弱,或至数兼迟”。 虚实鉴别要点是:头目眩晕作痛,心中烦热,目胀目赤,脉弦有力,可诊为实证; 面黄唇白,气短神昏,心中怔忡,脉微弱迟,可诊为虚证。

实证以清火平肝,引血下行为主,必要时佐以补肾敛阴。清火平肝可使敛暴之阳气得潜藏,肝风得熄;引血下行,可遏制并走于上的气血上冲,又制肝阳之敛张,佐以补肾敛阴,使肾阴充盈,肾阴肾阳相维系,免于肾阳脱而上奔。临床切忌祛风发表之品。

虚证以补养气血,通经络为主,必要时加载血上行之品,大气既充,可助血上行,又可上达脑中,使血随之上升,气旺血生,脑髓得以濡润。

3、临床分类及治疗方剂: 脑充血证(刘河间从火所论之中风) 镇肝熄风汤 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生龟板15克,生白芍15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生甘草4.5克。加强了肃肺、平肝的作用,方中加入玄参、麦冬以清肺气,使清肃之气得以下行,加龟板以协白芍、龙牡增强镇肝熄风之力,川楝子引肝气下达,并抑肝亢之性,生麦芽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茵陈泻肝热,解肝郁,使以甘草清和。

脑贫血证(李杲从“气虚邪凑”所论中风) 加味补血汤 重用黄茂,取黄芪大补元气,升提胸中大气,使气上达于脑,或配以当归、芍药、乳、没以流通血 脉,或配以萸肉、枸杞,补益肝肾,滋补化源,若昏扑偏瘫较重者,可酌加麝香、冰片以醒神益智。应用指征应以脉虚而无力,或兼有面色淡白,舌质淡体胖者。 4、脑充血的征兆

5、中风预防  有征兆时就应治疗,创制建瓴汤 生山药30克,生牡蛎18克,生地18克,怀牛膝30克,生赭石24克,生龙骨18克,生白芍12克,柏子仁12克组成。全方以牛膝引血下行,为治标之主药.而复究病之本源,用龙骨、牡蛎、白芍,以镇肝熄风,赭石平胃降冲,山药培补肝肾之阴,佐以生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柏子仁条达肝气。

7.几个主要症状的应急处理

结 语 张锡纯在学术上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自创多首方剂,丰富了药物药性的认识与运用,是中医界著名的医学家,对后世影响巨大。

第一期至第三期,自创新方,于1918年出版,共八卷。 第四期,药效体验,1924年出版,分五卷。 第五期,在各杂志的医论稿及医论通信,1928年出版,分八卷。 第六期,临床验案,1937年出版,分八卷。 第七期,伤寒温病讲稿,1934年出版,分四卷 第八期,遗稿,1957年出版。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方论共八卷,载方189首,其中自制方166首。源于实践;效法经方;把握病机为准;选择药物注意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