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止血与凝血功能检查 Tests for the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coagulation 诊断教研室 诊断教研室.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抗磷脂综合征 (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 APS ). 一.概论 定义:由于磷脂抗体存在引起临床出现 的一组征候群 主要症状: 血管栓塞 自发性流产 血小 板减少 ……
出血性疾病 浙二医院血液内科. 概 述 定义: 由于止血机制 ( 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纤溶功能和抗凝等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 出血不止,称为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可分为: 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病理生理学系 Department of Pathophysiology 高远生.
血栓与止血检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 施继敏.
第十二章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骨 髓 干 细 胞 ↓ 白系祖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定向白系祖细胞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 ↓(生成、释放)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泰山医学院临床学院 诊断学教研室 周丽.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出凝血筛选试验及其临床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出凝血监测 牡丹江医学院麻醉重症医学系.
第 十 六 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第九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休克.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内容纲要: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Diffused o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止血与血栓系统的平衡 凝血因子 血小板 纤溶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D–二聚体 临床意义及应用.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的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具有抗血栓作用的酶抑制剂 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 1)血管壁改变 2)血液成分改变 3)血流改变.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血液凝固调节系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瑞金临床医学院 胡翊群.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血液科 徐建民.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验.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中山大学附属二院血液内科 谢双锋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 D I 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张东华 学时数:0.5学时.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imbalance
血栓与止血检测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学教研室.
第三章 血液 (blood) 董 俊 长沙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D–二聚体 临床意义及应用.
抗血栓药.
凝血機轉 a指的是酵素的active type(活化態) 12 (表面因子) 7 (促凝血酶原激酶原) (3,因子 III) 11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查.
形态与功能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白 霞.
血栓形成及其治疗 进展 周浦医院心内科 张湘.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及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三章 血液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任何器官缺血都可造成组织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许多疾病会导致血液成分或性质改变,又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成为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具有运输、缓冲、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参与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出 血 性 疾 病 概 述 中山二院血液内科 李益清.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明山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明山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血栓与止血检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 施继敏.
藥理學 Pharmacology 影響凝血用藥 Drugs for Coagulation Disorders 輔英科技大學 康雅斐 陳威全.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2004

第一节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Normal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homeostasis

一、凝血系统 三个阶段: 1 .因子FX激活成FX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凝血酶的形成) 3 .纤维蛋白原(Fbg) 转变成纤维蛋白(Fbn) (纤维蛋白的形成) 一、凝血系统

因子FX激活成FXa 1. 外源性凝血途径 (1)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 (2) VII因子的激活 XIIa Xa 组织因子 , VIIa, Ca2+ (3) 传统通路(classical pathway)(直接) 选择通路 (alternative pathway) (IXa )

2. 内源性凝血途径 3. 共同凝血途径 (1) 接触激活 (2) 酶性激活 PK-XI-HK-XII复合物 激肽释放酶,纤溶酶和胰蛋白酶 XII、XIIa→XIIf(碎片XIIf) 2. 内源性凝血途径

图9-1 凝血瀑布反应过程

二、抗 凝 血 系 统 1. 细胞抗凝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2)肝脏 合成抗凝物质AT-III, PC,Plg 二、抗 凝 血 系 统 1. 细胞抗凝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2)肝脏 合成抗凝物质AT-III, PC,Plg 灭活凝血因子IXa , Xa , XIa 等 2. 体液抗凝系统(起主要作用) 蛋白C、蛋白S 抗凝血酶Ⅲ (AT-III) TFPI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肝素

( 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III)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由VEC产生,主要作用抑制Xa、VIIa 肝素 肥大细胞产生,增强AT-Ⅲ,HC-Ⅱ活性,促TFPI释放。 AT-Ⅲ,HC-Ⅱ等都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 可封闭许多凝血因子丝氨酸活性中心。 ( 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III) 肝脏、VEC合成, 主要作用: 与凝血酶结合成复合物,使凝血酶灭活。 灭活凝血因子Xa、XIa、XIIa和 VIIa。 能抑制因子Xa所致的血小板聚集反应。

三、纤 溶 系 统 纤 溶 系 统 组成 纤溶酶原(plasminogen, plg) 纤溶酶(plasmin,pln) 纤 溶 系 统 组成 纤溶酶原(plasminogen, plg) 纤溶酶(plasmin,pln) 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s, PAs)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s) 纤维蛋白原(Fbg) 纤维蛋白(Fbn) FDP(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

正常的纤溶过程(二个阶段) 1. 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溶酶原 纤溶酶 抑制物 2. 纤维蛋白的降解 外激活途经: t-PA,u-PA, 内激活途径: FⅫf,FXIa, KK, FIIa 纤溶酶原 纤溶酶 抑制物 2. 纤维蛋白的降解 Fbg FDP Fbn (A,B,C,X,Y,D,E)

四、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 (一)VEC的调节(双重作用) 1. VEC的抗凝作用 物理屏障,抑制pt活化聚集 产生、吸附抗凝物质:TFPI,AT-Ⅲ,TM 2. VEC的促凝作用 产生吸附凝血物质,分泌粘附分子(FN,ICAM-1) 3. VEC对纤溶的作用: 促纤溶(t-PA),抑纤溶(PAI) 4. VEC对血管的作用:舒张血管,收缩血管

图9-2 血管内皮细胞及体液抗凝系统对血程的调节 激活促进 灭活抑制 来源转化

(二)分子网络调节 1. 正反馈调节 内外凝血途径的相互激活(Ⅻf) ⅡaⅤ、Ⅷ、Ⅸ、Ⅹ、ⅩⅢ 3. 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的相互制约: VEC 4. 凝血、纤溶、补体和激肽系统的相互作用 (三)肝脾的调节 2. 负反馈调节: Ⅱa-TM

第二节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血栓形成(自学) VEC损伤,血液凝固性增高,纤溶活性 降低,血液流变学改变。 2、止、凝血功能障碍(自学) 血液凝固性降低,纤溶功能亢进。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一、概念(Concept)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 大量促凝物质入血,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 凝血酶增加,引起血管内微血栓形成(高凝状态);同时又因微血栓形成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或继发纤溶亢进(低凝状态), 使机体止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出血, 贫血,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曾用命名,如: 消耗性凝血病 (consumption coagulopathy) 去纤维蛋白综合征 (defibrination syndrome) 血管内凝血-纤溶综合征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with fibrinolysis)

二、病因学 (Etiology) 1. DIC常见病因 2. 国内190例DIC的病因分析 3.DIC常见诱因

病因类型 主要原发病或病理过程 感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 妇产科疾病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宫内死胎滞留、感染性流产、刮宫术、剖宫产术、葡萄胎、绒癌、卵巢癌、子宫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理产科位居DIC第三位原因,DIC是产科大出血及产妇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某些寄生虫等感染都可以引起DIC发生。感染性疾病是DIC最重要、最常见的病因。 主要见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呼吸、消化、生殖及泌尿系统肿瘤。恶性肿瘤位居DIC第二位原因。 手术及创伤 富含TF器官的外科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冻伤、严重软组织创伤、挤压综合征等。手术及创伤位居DIC第四位原因。 其它 某些毒蛇或有毒动物咬伤、某些昆虫叮咬等 表9-1 DIC的常见病因

诱因类型 作用机制 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功能 处理及清除活化凝血因子的能力降低。 (Shwartzman ) 肝功能严重障碍 合成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物质的平衡发生严重紊乱。 妊 娠 妊娠4个月以后,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到妊娠末期最为明显。 酸 中 毒 使血液凝固性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及内 皮细胞损伤。 微循环障碍 血浆成分外渗、血细胞聚集、血液粘度增加、血 流淤滞,血液甚至可呈淤泥状。酸中毒、内皮细胞损伤、组织损伤。 表9-2 DIC的常见诱因 应用纤溶抑 制剂不当 造成纤溶系统过度抑制,血液粘度增高。 遗传性血液 高凝状态 各种相关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使抗凝因子数量减少或活性降低,如APC抵抗

三、DIC的发生机制 DIC的起始 启动内外源性凝血途经 1. 组织损伤(TF) 2. VEC损伤 3. 血细胞破坏 4. 促凝物质入血

1. 组织损伤, 大量TF入血 体内分布广,脑、肺、子宫等丰富,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可恒定表达,而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受刺激后才表达, 凝血Ⅲ,为跨膜糖蛋白。   体内分布广,脑、肺、子宫等丰富,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可恒定表达,而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受刺激后才表达,  启动外凝血途经, 可提高Ⅶ因子活性4万倍。

2. VEC损伤 内皮细胞受损,既可激活内凝途径,也可激活外凝途径: (1)大量表达TF,启动外凝途经; (2)Ⅻ+胶原而激活,启动内凝途径; (3)pt聚集,凝血过程加速; (4)VEC分泌TFPI、AT-Ⅲ、TM减少, 抗凝力量减弱。

3. 血细胞破坏 (1) RBC的大量破坏 动因:溶血,自身免疫病 作用: ADP pt 激活,PF3 磷脂(浓缩局限凝血因子  IIa) (2) WBC的大量破坏 PMN, M: LPS, IL-1, TNF TF

4. 促凝物质入血 急性胰腺炎(胰蛋白酶) 羊水栓塞 异常颗粒物质(肿瘤细胞) 外源性毒素(蛇毒、蜂毒) 严重感染可通过多种途径引起DIC

. DIC的分期和分型 四 (一)分期 (二)DIC的分型

(一) 按DIC的发展分期 发生机制 主要表现 实验室检查 高凝状态 微血栓 低凝状态 多发性出血 高凝期 消耗性低凝期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发生机制 主要表现 实验室检查 高凝期 凝血系统激活→凝血酶↑→微血栓 (血小板活化)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凝血时间缩短 血小板粘附性↑ 消耗性低凝期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消耗而减少 血液处于低凝状态 有出血表现 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含量↓ 出血时间↑ 凝血时间↑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纤溶系统激 活,产生大量纤溶酶;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形成 明显出血 FDP↑ 凝血酶时间↑ 3P试验(+)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一) 按DIC的发展分期 高凝状态 微血栓 低凝状态 多发性出血

(1) 激活因子:内毒素, Ag-Ab, 颗粒物, 凝血酶, TXA2 , PAF, 胶原等, 血小板的激活(pt active) (1) 激活因子:内毒素, Ag-Ab, 颗粒物, 凝血酶, TXA2 , PAF, 胶原等, (2) pt的作用: *为凝血因子提供反应的表面场所 如:血小板GPIIb/IIIa (受体)+ Fbg *释放ADP, 5-HT, PAF,TXA2(激活剂)

纤溶系统被激活

纤溶酶活化:t-PA, Ⅻf,凝血酶 纤溶酶原  纤溶酶 纤溶酶的作用:产生FDP/FgDP 破坏凝血因子 FDP的作用:抑制凝血酶 抑制pt聚集 X,Y碎片(3P)抗凝 (plasma protamin paracoagulation)

3P试验: 即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plasma protamin paracoagulation test) 目的:检查X片段的存在 原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FDP结合,     使血浆中原与FDP X片段结合的纤维蛋    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而凝固。这种不    需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    为副凝试验。 意义:DIC患者呈阳性反应。

3P test: Ⅱa XⅢa Fbg FM Fbn FDP (X,Y) 鱼精蛋白 游离单体(FM) 多聚体凝块 (Fbn) PLn PLn A, B, C A, B, C 鱼精蛋白 游离单体(FM) 可溶性复合物 多聚体凝块 (Fbn)

(二)DIC的分型 按发生快慢分型 按代偿情况分型 (按发生范围分型) 

表现轻,不明显,有时仅有实验室检查异常。   发病和病程 临床特点 常见疾病 急性型 发病急,几小时或1-2天发病, 表现明显,以休克和出血为主。病情迅速恶化,分期不明显。实验室检查明显异常 严重感染 异型输血 严重创伤 急性移植排斥反应 产科意外 慢性型 病程长 表现轻,不明显,有时仅有实验室检查异常。 恶性肿瘤 胶原病 慢性溶血性贫血 亚急 性型 数天内形成 介于急慢性之间 恶性肿瘤转移 宫内死胎 按发生快慢分型

2004

按代偿情况分型 特点 实验室 检查 临床表现 常见于 失代 偿型 代偿型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 >生成 凝血因子明显减少   特点 实验室 检查 临床表现 常见于 失代 偿型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 >生成 凝血因子明显减少 明显出血和休克 急性型DIC 代偿型 消耗 = 生成 无明显异常 不明显 轻度DIC 过度 消耗 < 生成 凝血因子暂时性升高 慢性DIC或恢复期DIC 按代偿情况分型

五、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一) 出血 出血的机制 最突出的表现是出血与微血栓形成 1. 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2. 继发性纤溶亢进 (一) 出血 出血的机制 1. 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2. 继发性纤溶亢进 3. FDP 的形成 4. 血管壁损伤

FDP的作用: 抑制凝血酶 抑制血小板聚集 X,Y 片段与纤维蛋白单体 形成可溶性复合物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MAHA) 裂体细胞(schistocyte) 机制: (二)休克  DIC与休克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机制: 广泛微血栓形成 回心血量 出血 血容量 休克 DIC 缓激肽、补体↑ 血管扩张 Bp 心肌缺血 心泵功能 (三)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MAHA) 裂体细胞(schistocyte) 机制:

图9-4 DIC时红细胞挂在纤维蛋白丝上(扫描电镜图)

(四)多器官功能障碍 肺:肺出血、呼吸困难、呼吸衰竭 肝:黄疸,肝衰 肾:急性肾衰-----腰痛,少尿,蛋白尿,血尿 肾上腺:皮质出血坏死→华佛综合征 (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 神经系统:头痛、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 非特异症状 垂体:坏死→席汉综合征(Sheehan syndrome) 心脏:缺血、梗死、心源性休克 消化系统: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

六、DIC的诊断 诊 断: 1. 多发性出血倾向 2. 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3.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如皮肤、 诊 断:  临床表现: 有下列两项以上的临床表现 1. 多发性出血倾向 2. 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3.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如皮肤、 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 脑等脏器功能不全 4. 抗凝治疗有效

DD 测定(D二聚体实验) 实验室检查诊断指标: 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 1. 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 2.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 3.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 4. 3P试验阳性或FDP﹥20mg/L 5. 凝血酶时间 6. 周围血破碎红细胞﹥2%

DD test: Ⅱa XⅢa Fbg FM Fbn PLn PLn 原发性纤溶 继发性纤溶 FDP(D单体) FDP(D二聚体) A,B,C,X,Y,D,E A,B,C,X,Y,D,E FDP(D单体) FDP(D二聚体)

七 防治原则 (一)积极防治原发病和及早诊断: 三项诊断原则:原发病、特征性症状体 征、实验室阳性结果 七 防治原则 (一)积极防治原发病和及早诊断: 三项诊断原则:原发病、特征性症状体           征、实验室阳性结果 (二)改善微循环:扩容、纠酸、抗血小板药 (三)恢复凝血与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酌情输入新鲜全血或血浆或纤维蛋白原     强调肝素与抗纤溶剂合理使用     溶栓剂应用 (四) 保护和维持重要器官功能 (五)中医中药:活血化瘀:如丹参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