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教案 35 小组工作实训课程 (17).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周刊 总第 40 期 2013 年 9 月 22 日 本期编辑:叶放放 温州滨海学校教科室主办. 心 理 画 外 音 —— 绘画心理分析技术.
Advertisements

教師檢定考試準備方向 暨經驗分享 分享者:台南市成功國小 李佩姍 老師. 教師檢定考試歷年通過率 年度通過率 94 年 86.7 % 95 年 61.1 % 96 年 67.9 % 97 年 75.6 % 98 年 63.7 % 99 年 63.9 % 100 年 58.9 % 100 年 61.8.
爱情的缘起与定义 爱情是人类的一种发明 爱情也是人性的一面镜子.
教育社会学 主讲人 李慧玲.
第六章 消費者動機.
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 記得沃納的那棵樹?.
閔肖蔓 執業諮商心理師 中央大學+交通大學+中原大學 杏陵基金會+八方文教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李小寒 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道德、性格、價值觀.
危機介入取向 授課老師:林東龍 授課日期:2005/10/26.
中老年人的心理建設 報告人 陳志勇 中老年人的心理建設.
道功的體系 與太極拳 1.標題—道功的體系與太極拳 台中養生會 林靜雄.
CHAPTER 5 能力、智力與測驗.
桃園縣教育處品格月會 關 懐 報告人 賴銀奎.
2015成功之道開運講座 陽宅八字學與健康財富 永康居士 饒 瑞 榮 主講.
本投影片僅供教學使用 請勿做商業或其他用途用
第四讲:人际沟通技巧及 常见心理障碍的克服
人種誌研究法 組員:王介汶 王湘婷 全 彥 邱淑婷
第 三 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部分 幼儿生理发展评价 ——幼儿发展评价研究专题一.
武进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 呵护心灵 —学校心理卫生 主讲人:朱亚洪.
主講:方惠生 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主任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 96年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
心理防衛機轉 任修女講述 財團法人台北市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
幼兒社會發展與活動設計.
班級:幼保三乙 姓名:吳婉綺4a1i0062 林彤4a1i0066 林妤婕4a1i0095 指導老師:趙品淳老師
——自助助人、助人自助的 学习、感悟和实践过程
理想社會簡論 2007/侯東成.
第十一章 收益分配管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物理与魔术 苏州技师学院 王震.
全民國防教育 融入 健康與體育領域.
新竹縣104學年度健康促進創意教學模組教案設計比賽要點
国际化的形象健康管理技能人才 面对新型市场化需求的挑战和机遇 William Lee
僅首頁出現本title即可 責任的故事(一年級) 一根釘子 簡報製作:瑞柑國民小學 鄭雙慧 文/ 張世茹.
講者:洪有義教授 時間: 地點:國立馬公高中崇正堂
自我覺察與潛能發展 主講人:鄭石岩.
Prosocial Behavior and Altruism 助人行為
第三章 社会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家了解社会的概念、认识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的基本观点,了解社会结构、社会运行以及社会形态的内涵,内容或类型,把握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基本视角。
第三部分 博弈论 §3.1实验二:双方信任博弈 例如:一厂商支付给一名工人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并且期望这名工人能够回报以相应的更多的劳动。主动方厂商出于对被动方的信任,率先背离了标准的不合作博弈论所阐述的最优选择,若工人也提供了回报,则双方得到一个合作的结果。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酒店会给熟客赊账,而客人也不会赖账,我们将这一类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合作波已称为双方信任博弈。
第四課: 領袖的自處(二):金錢.
認知行為治療 許瑞紋 臨床心理師.
重庆地区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 能力研究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黄赟琳 孙蒙.
第參章 領導的任務與條件 3-1.
自閉症嚴重行為與情緒問題 的評量與處理工作坊 賴銘次 臨床心理博士 美國俄亥俄州臨床心理執照醫師 November Part 2
心理學概論.
社會發展與教育 社會發展是指個體從小到大,在社會化的歷程中,人格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個體從一個自然人,經由與社會環境中人、事、物之間的互動,學習合乎社會規範的態度、觀念與行為,而成為一個社會人的發展歷程。 教育在社會發展上的意義:配合兒童社會發展的心理原則,實施社會規範教學,培養兒童推己及人的德育、群育基本精神。
教育的理論基礎 教育學」究竟存不存在?是否稱得上是一門學術? 可否構成一學術領域?本課程試圖界定「教育學」
第十章 激勵與獎酬員工 現代管理學 林建煌編譯.
休閒運動與態度 休閒運動參與是知、行與情意的結合.
Chapter One 個體行為的基礎.
友善關係*雙贏校園 高雄市內門區金竹國小 蕭淑美校長.
愛情心理學.
第5章 分析消費者行為 任課教師:曾士祈.
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8课.
1、蔡淑桂(2001)、幼兒保育專業倫理、永大出版社 2、曾火成等12名合著(2009) 、幼兒教保專業倫理、華格納出版
當你決定下標時,你會留意賣家的哪些訊息呢? 一個好的賣家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
情境脈絡中的性格: 人際關係、文化與生命全程發展
兒童與青少年發展概述.
諮商輔導 老師:郭思妤.
CHAPTER 5 客戶滿意服務分析 Instructor: 李育倫.
Case Study--38-Questions 個案研究及問題討論
台北市立 大安高工 ~吾家有兒女初長成~ ~談青春、話情感、觀生涯~ 王智誼 諮商心理師
康河畔 最深情的溫柔      再別康橋.
中学生常见的行为问题.
凡是不經由統計程序或其他量化手續而產生研究結果的方法,就範稱為質化研究 2、質化、量化是否可以並用? 當然可以(作為前測、事後深入皆可)
生物與醫學的心理學 張利中 東海大學宗教所 副教授.
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 从自卑到自我实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工部(处)长 吴松全 2006年3月12日.
資源班補救教學及學習技巧 ~社交技巧~.
興起於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由馬斯洛A. Maslow創立,以羅哲斯Carl Rogers為代表.
感謝 分享 家長委員會 校長 李玉惠 九十二年十月九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 教案 35 小组工作实训课程 (17)

课 题:小组实训课程(十七) 目的要求: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掌握不同性质的 小组工作的方法技巧。 重点难点:小组活动技巧 教学方法:分组模拟训练 教学过程:

分享是一种经验的交流,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分享,因为人会透过语言、文字、肢体动作与别人互动,在这互动过程中就会產生有一种重要的要元素---“情感”,透过这个重要元素,分享让人有一种喜悦、成长与减轻负担的感觉,透过分享,人与人的距离更接近了,人与人的心灵彼此更了解了。我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乐於与他人分享我的心情、资讯、经验或有形的物品,当然我更喜欢他人与我分享他的一切,这是一种我与他人同在的感觉,透过分享,我知道我存在的价值。

一、分享的定义 在心理学名词辞典里将“分享”视为利社会行为的一种型式。利社会行为或亦被称为利他行为,常被定义为自愿行使有利於他人而不求回报亦不受外利胁迫的行为,包括同理心、友善、安慰他人、帮助他人、仁慈、合作、轮流。所以分享是利社会行为中的一种。分享可以是一种知识经验的传递,更可以是一种心灵情感的交流。

二、分享活动的定义 分享活动是以特定的形式呈现,经过事先设计与安排,有所计画的将分享透过活动方式进行。有特定分享的对象、有特定分享的主题、有时间限制等,分享的对象少至两人、三人,多至上百人,我个人认为在团体辅导活动中的分享人数最好不要超过八人,因为在团体活动中的分享主要希望每一位分组成员都有讲话的机会,而且彼此可以互相反应回馈,以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一旦人数过多,可能沦为某人自己的心得分享,成员之间的交流就会有限,这样的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了。在团体辅导中的分享主题往往是紧扣著整个团体辅导的主题进行,而分享的时间则会依不同的主题、人数、分享在此主题下的重要性与整个团体辅导的时间而定。

二、分享活动的定义 Housego 和 Burns提出,在团体活动中,除了分享以外,学生们可以有机会察看内心世界、变成习惯去思考;可以在情绪的、心理的、精神的、认知的或是社会的观点,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换句话说,分享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社群感,创造每一个人都“同在一起的”感觉,藉此分享与表达不同的意见和感受;一方面也可以发展口说语言的机会。

三、分享活动的目的与注意事项 主要目的是要增进成员的认同感与信任感,成员间透过分享活动可以了解彼此的心裡想些什麼,大家的情形如何?可能有部分成员的心事与我们是相同或相似的,这样可以增进彼此间的认同感,此种感觉就如同Yalom所说的“普同感”,Yalom认为在一个团体中,尤其是初期,成员对自己的问题可能感到焦虑、无助,直到他们听到其他成员自我分享与坦露问题后,成员们会有对这个世界更有共鸣感,这是一种与别人同在的感觉,因此他会对自己的问题比较释怀。同样的道理,我们希望透过团体辅导中的分享活动让同学彼此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增进团体凝聚力,也增进彼此的认同感。

三、分享活动的目的与注意事项 在分享时间的气氛上是必须安全的,这样一来大家比较愿意把自己的心裡话跟成员分享,如此可以增加大家的信任感。而在使用时机上也要特别注意,避免在一开始大家都很陌生的时候就冒然使用,必须让成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团体活动中已有些基本认识后再分组进行分享,最好的分组可以请学生自己分组,让他们自己找比较相似特质的一群人为一组,这样的分享会比较深入,也比较会有收穫。同时可能必须让成员有一个认识,那就是保密的观念,也许分享的内容并不是很严肃或个人内心深处的秘密,但是为了让成员能感到安心,能在安全气氛下进行分享,我们要让大家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非必要时不要将成员间涉及私人隐密事件公开,或让别人知道。我想这样的真诚分享才有效果与意义。

四、分享活动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认知理论 在分享活动与彼此回馈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及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自我概念会随著年龄认知能力及社会经验的增长而逐渐改变,由懵懂无知到自我思考、自我反省、再到自我概念的形成。

1.定义 社会认知的能力是指一个人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处理或面对其社会环境中事物的能力。因此社会认知发展的任务就是要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去了解自己,进而了解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的心理状态与人格特质。而个体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所累积的知识与经验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个体的社会行为,进而影响与他人的互动。因此社会认知的发展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个体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认知状态;二是个体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对别人的认知来与他人互动(苏利文等,民81)。

2.利社会行为理论 近年来许多研究都发现利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的发展往往和个体本身能否站在别人的立场,替别人著想的能力有正相关。譬如说学生的合作行为(cooperation)、友善行为(friendliness)、慷慨行为 (generosity)和利他主义(altruism)的表现都和个体能否站在别人的立场替人著想的能力有显著的相关,一般来说,如果个体越能体认对方所处的情境,感觉出他人在这情境中的窘状,看到对方所有的苦处之后,越能表现出安慰、帮助、分享等行为。

3.角色取替能力发展理论 角色取替能力,简单的说是指个体将自己放在别人的立场,以别人的角度来看事情的能力。目前研究角色取替的内容看来角色取替能力可分成三类,一是指认知性或概念性的角色取替能力(cognitive or conceptual perspective-taking ability),通常是指个体去考量他人的思想意图的能力。二是指知觉性或是空间性的角色取替能力(perceptual or spatial perspective-taking ability),通常是指个人考量以他人的感官知觉来看事物的能力。

3.角色取替能力发展理论 三是指情感性的角色取代能力(affective perspective-taking ability),通常是指个体考量他人的感觉或情绪的能力,而这类的角色取替能力应包含两种能力,一是指个体辨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如生气、快乐、伤心和害怕等情绪间的区别;二是指个体利用线索来推论他人情绪的能力。情感性的角色取替可分为辨识,推论和行动几个歷程,而这个歷程和个体同理心(empathy)的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连。 由前面所述,社会认知发展论可知青少年阶段已具备良好沟通分享的能力,并能开始辨识他人情绪的变化,亦能提供他人情绪支持,因此分享活动在青少年阶段正是训练与发挥的最佳时期。

4.心理社会发展论 依据Erikson的社会发展论,人生可分为八个发展阶段,各发展阶段都有其重要发展任务,而青少年正处於自我辨识与自我认定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亦是自我对自己的看法、角色任务认定与社会地位形成的重要时期。此阶段可能產生的心理社会危机是自我认同与角色混淆,而其重要的社会环境为同儕团体,因此此阶段的自我概念不只是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同时透过同侪间彼此的模仿学习、分享与回馈,青少年以此产生另一种的自我映象。

(二)人际关系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Maslow认为社会性是人类基本的需求,人类从与别人的关系及沟通中分享讯息、交流情感、消除歧见,并透过彼此间的回馈及协助而促进个体的自我了解与发展(引自黄惠惠,民85,页2),因此我们希望在团体辅导中透过分享活动的进行协助学生去除防卫、提高自我觉察、学习恰当的自我表露及从建设性的接收回馈中,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进而建立积极正向的自我概念。

1.人际沟通的意义 人际沟通是指有意义的互动歷程。在此界定中含有三个重要概念: 第一,人际沟通是一种歷程,它是在一段时间中,有目的地进行一系列行为。 第二,人际沟通的重点在於它是有意义的歷程,意指沟通行为的内容、意图及其被赋予的重要性。 第三,互动是指双方在沟通歷程中彼此对於沟通当时及沟通之后形成的意义均负有责任。

2.自我表露 有效的人际沟通需要某些程度上的自我表露,广义来说自我表露为分享个人的相关背景资料、个人的思想与情感,而且程度由浅到深。自我表露是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的核心概念。这个理论说明人愈互相了解彼此,他们的沟通愈是人际(interpersonal)导向,彼此了解的愈少,则他们的沟通愈是个人(impersonal)导向的。研究人际关系的主导学者G. R. Miller相信人们经由沟通,对别人的认识将从文化讯息层次(一般社交对话表露的资讯)发展到社会层次(和个人在团体中的角色有关的资讯),再到心理资讯层次(了解一个人的特性、感情、态度等)。因此沟通的功能是把人从不亲密的层次推向较亲密的层次(曾端真、曾玲怋,民85)。

3.人际需求理论 人际关系和沟通一样满足了人类的基本需求。人际需求理论主张一种关系是否开始、建立或维持,全赖双方所符合的人际需求程度。心理学家William Schutz指出三种我们都需要的人际需求:爱、归属和控制。爱的需求反映出一个人表达和接受爱的欲望;归属的需求是希望存在於别人团体中的欲望;控制的需求是希望成功地影响周遭的人与事的欲望。在团体分享中,学生可以透过彼此由人际到亲密层次沟通的经验来满足表达自己的机会、寻求归属感与发挥影响他人的力量,因此可见分享在人际沟理论中是很重要的部分。

作业布置:课后思考 课 后 记:

本堂课结束!谢谢 欢迎大家提出疑问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