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学习要点 一、《战国策》题解 二、长沙马王堆汉墓简介 三、《范雎说秦王》说明 四、《范雎说秦王》语言角度分析 五、常用词学习 窮(P112) 即(P581) 既 行(P375) 狂(P590)
一、《战国策》题解 (一)《战国策》的性质、内容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一部史料汇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其归入“杂史”类。这部杂史的内容,重点是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 《战国策》就是着重记录了这些谋臣策士的活动。可以说:《战国策》既是一部历史文献,也是一部著名的散文集。
(二)《战国策》记载的历史年代 前475 前221 战 国 《战国策》 前455 前216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记述者大概是当时或稍后的各国史官(或其他人)。 (三)《战国策》作者、成书年代、整理者 (了解)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记述者大概是当时或稍后的各国史官(或其他人)。 《战国策》成书大概是战国末年。整理之前曾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十二国别(东周、西周、齐、秦、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重新编订,并为之定名《战国策》,并写了一篇《叙录》。 在《叙录》里,刘向讲了定名为《战国策》的理由。他说:“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因此刘向就把这本书名定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
刘向把《战国策》分为三十三篇。习惯上称有关某国的那些篇为某策。每篇有若干章。所谓一章,也就是一个片段,一个动态的记录。《战国策》全书共有497章。 (四)《战国策》的版本及研究参考书目 《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后,遂有定本。东汉高诱为之作注(高注至北宋时散佚;今已残缺)。北宋时,曾巩为之校补;南宋姚宏作续注,鲍标作新注;元代吴师道又为鲍注补正。
清嘉庆八年(1803年)黄丕烈重新刊刻了南宋姚宏本,即《士礼居丛书》本,这是最通行的本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月出了汇注排印第1版,1985年3月出了第2版。其底本即用黄丕烈重刻的姚氏本。 孟庆祥《战国策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朱友华《战国策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熊宪光《战国策研究与选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 蓝开祥《战国策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1年。 王守谦《战国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张清常 王延栋《战国策笺注》,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年。 赵丕杰《战国策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何晋《战国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策士们为了说服君主,为了克服对手,在论辩时所发表的言论, (五)《战国策》的语言特色 策士们为了说服君主,为了克服对手,在论辩时所发表的言论, 流畅犀利,辩丽横恣(文辞华美绮丽,放纵不受拘束), 善于夸张,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这一点,也就成了《战国策》本身的语言特色。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精神风貌,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 (六)《战国策》文学价值及影响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精神风貌,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 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采和思想才干。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上,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寓言故事上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写人记事方面,开始用完整而集中的情节来塑造描绘人物形象,开《史记》列传之先河,甚至颇近后来之小说。如《冯谖客孟尝君》。 对人物形象开始有了感性化的形态描写。如《苏秦始將连横》。
在叙事情节的组织构造上, 呈现出层次细致化和起伏曲折、具有戏剧性的特色。如《触龙说赵太后》、“郑袖和魏美人”的故事。 《战国策》在情节处理上, 继承并发展了《国语》的叙事方式,割断历史的连续性,构成了一个个独立的情节单元;在叙事中也运用前后对照、侧面烘托等方法。《苏秦始将连横》中的前后对比。
铺陈叙说中,着重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形象化的描绘,主要是比喻。 如苏秦称齐兵之精锐:“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言临淄之富,则“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临菑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其次是类比: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在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
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赀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七)《战国策》中的成语(了解) 两败俱伤——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战国策·秦策二》 南辕北辙——犹至楚而北行也。《战国策·魏策四》 亡羊补牢——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 羽毛未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战国策·秦策一》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战国策·燕策二》 引锥剌股——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足。《战国策·秦策一》 惊弓之鸟——弓弦响,惊密林之鸟。《战国策·楚策四》 安步当车——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不遗余力——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战国策·赵策三》 侧目而视——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战国策·秦策一》 高枕无忧——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战国策·魏策一》 画蛇添足——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临淄之途……举袂成幕,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一》 三人成虎——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战国策•魏策二》
门庭若市——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战国策·齐策一》 返璞归真——颜斶知足矣,归反于璞,则终身不辱也。《战国策·齐策》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战国策·齐策四》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子若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百兽见我敢有不走者?虎以为然,遂与之偕行,兽见皆走,虎不知兽之畏己,以为畏狐也。《战国策·楚策一》 行百里者半九十——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战国策·秦策五》
二、长沙马王堆汉墓简介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共有三座墓,分别是西汉初期长沙国軑侯利苍及其妻、儿的墓。 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 1972年—1974年,文物部门连续三年发掘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墓室内有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印章、墓志和封泥。马王堆汉墓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在众多出土文物中,作为常识,我们需要了解的有三: 1.一号墓中出土了稀世珍宝—素纱蝉衣。 共出土2件素纱蝉衣,它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衣袖展开1.90米,但重量仅为48克、49克,均不到一两。纺织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2.一号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辛追夫人尸体,震惊世界。 1972年4月28日,考古人员发掘一号墓,出土了一具沉睡了两千多年却显得十分新鲜的女尸:
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全身柔软而有弹性,在注入防腐剂时,其血管还能故起来,与新尸体相似。古人防腐技术高超。 3.1973年在三号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在校勘上有很大价值。 有类似于今本的《战国策》,无标题。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有类似于今本的《老子》,帛书《老子》 有《古地图》等。
出土 素纱蝉衣 仿制 素纱蝉衣
辛追复原图 辛追50岁面相图 辛追30岁面相图
帛书《老子》 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三、《范雎说秦王》说明 1.范雎(jū)还是范睢(suī)? (参见拙文,《汉字文化》2008年第3期,与人合作)。 2.范雎入秦的前因后果。 (1)使齐蒙诬,惨遭横祸。 (2)夜通秦使,下车避祸。 (3)巧进说辞,语激昭王。 (4)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范雎,战国时魏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 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辅佐秦昭襄王,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使秦成帝业”。 范雎(?—公元前255年)
文学角度分析(略) 一、故事情节曲折动人 范雎,战国魏国人,字叔。初为魏大夫须贾家臣,随大夫须贾出使齐国,被须贾诬陷。又被魏相魏齐鞭挞而折骨。 魏人郑安平携范雎逃亡、藏匿,改名张禄。 时秦昭王派王稽使魏,郑安平诈为士卒侍奉,把范雎引见给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载范雎入秦,并将其推荐给秦昭王。
接下来就是教材P166 节选部分。 前266年任秦相,名张禄,魏不知。后须贾使秦。秦攻魏逼魏齐,魏齐自刎而死。 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范雎大难不死遇贵人,由“士”而卿相。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教材P166 节选部分
四、《范雎说秦王》语言角度分析 (一)通假字: 漆身而为厉。厲,通“癩”。 被发而为狂。被,通“披”。 无疑寡人也。无,通“毋”。 (二)古今异义词: P 168,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 P 169,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 P 171,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与, P 172,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
秦王屏左右 无以饵其口 卒兴吴国 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王庭迎 寡人日自请太后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 夜行而昼伏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 ,下惑奸臣之态 2.使动用法 秦王屏左右 无以饵其口 卒兴吴国 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四)词序 1.宾语前置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2.宾语的省略 载与俱归者 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 愿以陈臣之陋忠 无与照奸 小者身以孤危
五、常用词学习 窮(P112) 即(P581) 既 行(P375) 狂(P590) 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 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 被发而为狂。 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 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 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
③引申为生活困难,贫困。《战国策·齐策四》:“振困穷,补不足。”穷乡僻壤。 窮 (穷) (P112) 篆文为 形声兼会意,从穴从躬,是到达洞穴的尽头之意。 ①本义是到达尽头,终了。“梧鼠五技而穷”。理屈词穷。山穷水尽。 ②引申为不得志。《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③引申为生活困难,贫困。《战国策·齐策四》:“振困穷,补不足。”穷乡僻壤。 贫——富
即(P581)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 从皀(盛满食物的器具),从卩(跪坐的人),会就食吃饭之意。 ①本义是走近,靠近。《氓》:“来即我谋。”可望而不可即。 ②引申为就,接触。即位。即景生情。 ③引申为就在(当时)。项羽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④虚化为副词,立即,马上。一触即发。 ⑤虚化为连词,表示假设。《史记·高祖本纪》:“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
既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 从皀(盛满食物的器具),从旡(人吃饱饭后背朝后打嗝),会吃完饭之意。 ① 本义为吃完饭,终了。 《老子》三十五章:“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② 虚化为副词,已经。“既克,公问其故。“既来之,则安之。”既往不咎 ③虚化为副词,既然。“既生瑜,何生亮” ④虚化为副词,既而。《促织》:“既而得其尸于井。”
行(P375)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象形字。甲骨文 像十字路口形。 ①本义为道路。《七月》:“遵彼微行。”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象形字。甲骨文 像十字路口形。 ①本义为道路。《七月》:“遵彼微行。” ②引申为行走。《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引申为运行。《天论》:“天行有常” ④引申为将要。行将。
狂(P590) 作业: 翻译教材P170、P171两段。 甲骨文 小篆 形声兼会意。从犬从(山、王,前往)甲骨文 会狗疯跑之意。 甲骨文 小篆 形声兼会意。从犬从(山、王,前往)甲骨文 会狗疯跑之意。 ① 本义为狗发疯。“被发而为狂。” ②引申为放荡,不受拘束。狂笑,杜甫《狂夫》:“自笑狂夫老更狂。” ③引申为气势猛烈。“狂风吹我心” 作业: 翻译教材P170、P171两段。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