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探索规律 事实求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vertisements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 2 、 3 、 5 的倍数特征,同学们要注意观察 和总结规律,掌握 2 、 3 、 5 的倍 数分别有什么特点,并且能够按 要求找出符合条件的数。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文化与生活: 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4、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生活与哲学 主要原理及方法论归纳
总览 第四课 第一 框 第二单元 知识细解一 知识细解二 对点训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科部原理教研室.
第1~2章 课堂模拟考试练习题 1、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碰撞分类 一般情况碰撞 1 完全弹性碰撞 动量和机械能均守恒 2 非弹性碰撞 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欢 迎 学 们 学 同 习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原 理 主讲教师: 武天林.
第三讲 认识论.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论 复习.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四种命题 2 垂直.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知识点四:现象与本质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哲学与人生》精品课程 第三单元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数 学 分 析 第九章 定积分 第二节 微积分学基本公式 主讲:师建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编著 陈先达 杨耕.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编著 陈先达 杨耕.
  2010江苏高考考点: 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要求: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辨证过程;深刻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及党的思想路线。 重点与难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际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安专升本教育 政治理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上海金融学院政法学院.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二章 物质与世界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要求:本章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及人工智能的实质和意义。 重点与难点: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意义。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意识的本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 更重要的,以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训.
生活与哲学.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制作、讲授:郑来春(政法学院思政一部) 电话: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一年级 张岩.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18/9/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 做一做   阅读思考 .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第7讲 自旋与泡利原理.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成长经历.
4.2 证明⑶.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Home Work 现代科学中的化学键能及其广泛应用 罗渝然(Yu-Ran Luo)
用计算器开方.
3.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3.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3.1.1规律及其客现性 3.1.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第15章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 初步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钟表 认识.
第四章 UNIX文件系统.
基于学案制作ppt 录屏工具使用 郑建彬.
位似.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课 探索规律 事实求是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处于怎样的状态呢? 世界万物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物质本质上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着。

第一节 物质运动及其规律性 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运动的哲学含义 结论: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 “稳如泰山”。意思是说泰山最稳固,似乎是不运动的。可是科学告诉我们,一百万年以来,它升高了几百米。 △基本粒子同样在不停的运动着。有许多基本粒子,从出生到灭亡,只有几百亿甚至几万分之一秒,运动的速度非常快,实在称得起“瞬息万变”。 结论: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这是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看,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不运动的事物是没有的;物质除了运动这个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不生不灭)、无限性等许多属性,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这个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物质的“根本特性”和“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这是从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的唯一区别看,物质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这里所说的“特性”是指独有的性质,即,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区别于意识而为物质所特有的属性。

结论: 物质运动的主要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的载体 宏观物体 电荷、光 分子、离子 生物体 生产方式 人脑 结论: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物质承担者。 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错误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错误

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为什么呢? 这颗子弹正好与飞机速度、方向一致, 即与飞机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 你能抓住飞速的从枪口中出来的子弹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突然发现旁边有一条小虫样子的东西,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子弹。 为什么呢? 这颗子弹正好与飞机速度、方向一致, 即与飞机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

>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静止两种情形 性 质-基本不变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 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稳定和暂时平衡的状态,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 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静止两种情形 性 质-基本不变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 -----《乘船》 山“走来迎”以船为参照,“山不动”以地球为参照。船行以山为参照,而静止则以江水为参照。 离开运动和静止都无法认识事物。一切事物的运动中都存在相对静止,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是运动中的“静”。一切事物都是这样:又动又不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另一种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正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运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止,相对的静止中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错误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另一种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看来人不能 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呀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诡辩论。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事中的赖账者和邻居都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是相对主义的诡辩论观点。 “我不是我了” 古希腊有个叫布利德的人,他借了邻居的钱,一个月后,邻居要他还钱,他就赖账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上月借钱的我了。” 邻居用木棒把他打了一顿,他便去告官,在法庭上邻居对他说:“你不是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吗,现在的我已不是打你时候的我了。” 这则寓言故事蕴涵了什么哲理?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事中的赖账者和邻居都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是相对主义的诡辩论观点。

形而上学不变论 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反之,生命的结束还会转化为化学的、物理的、机械的运动等等。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例如:摩擦生热、生电,是机械运动转化为物理运动;热引起燃烧,是物理运动转化为化学运动。物质世界经过长期机械的、物理的,特别是化学的作用,逐渐形成越来越复杂的化合物,出现了蛋白质和核酸,并由它们组成蛋白体,从此产生生命运动、生命运动长期发展进化的结果,产生了高等动物,类人猿经过劳动变成人,出现了社会运动。 反之,生命的结束还会转化为化学的、物理的、机械的运动等等。

对于运动形式转化的哲学意义: 运动是守恒的,就是说,运动是不灭的,不但量不灭,而且质也不灭。所谓量不灭,就是说运动在转化前后的总量不变,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所谓有质不灭,是说物质运动的这种转化能力不会最终消灭,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是无止境的,这也就是所谓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否则就有陷入唯心主义的可能。

A、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B、事物没有运动 C、事物的稳定性 D、事物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E、事物绝对不变 ACD 不定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 ) A、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B、事物没有运动 C、事物的稳定性 D、事物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E、事物绝对不变 ACD

A、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B、物质是运动的存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CDE 不定项选择题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是( ) A、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B、物质是运动的存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CDE

A、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C、否认了相对静止 D、夸大了相对静止 E、否定任何事物的质的稳定性 CE 不定项选择题 3、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C、否认了相对静止 D、夸大了相对静止 E、否定任何事物的质的稳定性 CE

A、辩证唯物主义绝对运动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相对静止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物质运动的观点 不定项选择题 4、“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绝对运动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相对静止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物质运动的观点 E、不可知论的观点 CE

A、它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B、它是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 C、它是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D、它是把事物区分开来的前提 不定项选择题 5、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 ) A、它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B、它是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 C、它是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D、它是把事物区分开来的前提 E、它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ACDE

A、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不定项选择题 6、“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 ) A、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AC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一颗彗星是以76年左右的时间为一周期,沿着一个很扁长的椭圆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1682年出现的彗星进行了研究和计算指出: 这一颗彗星是以76年左右的时间为一周期,沿着一个很扁长的椭圆 轨道绕日而行。事实正如哈雷所言,76年后,彗星又光临了地球。 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二、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 谚语:惊蛰北风起,重新过冬天。 请问这是规律吗?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①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也就是说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征。

1885年,艾宾浩斯通过实验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保持量,绘制了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荀子 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上帝、天意、命啊……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②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联系。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人类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它。

THE LAZY FARMER   这位宋人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等到兔子?他究竟错在哪里呢? 从哲学的角度想一想

下一个苹果是不是还会落到这位老人的头上? ③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 必然------确定不移、必定如此。 偶然------不确定的、易改变的。 下一个苹果是不是还会落到这位老人的头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果真如此吗?

④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规律会反复起作用,这也是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规律的特点: ①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 ②规律是内在的本质联系,而不是外在现象的联系; ③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 ④规律是稳定的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规律是要重复出现的。

规 律 规 则 客观地、 自发地发生作用 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来发挥作用 区 别 规 律 规 则 含 义 性 质 作用 方式 联系 人们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不能被制定、修改、废除或改造,是客观的 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属于人的意识范畴,是主观的 客观地、 自发地发生作用 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来发挥作用 4班 规律决定规则,规则反映规律。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下面所描述的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吗? 斗转星移; 四季更替; 草木枯荣; 水往低处流; 日落于西而升于东。

现象的含义: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特征。 区 别 规 律 现 象 联 系 隐藏于事物现象内部 浮现在事物外部 本质为“一” 、相对平稳 规 律 现 象 隐藏于事物现象内部 浮现在事物外部 本质为“一” 、相对平稳 现象为“多” 、变动易逝 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感官可以直接感知 联 系 规律要通过一定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也都是规律在某一方面的表现,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科学认识的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科学体系本质上是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 假象:以歪曲、颠倒的方式从反面表现本质。 科学认识的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科学体系本质上是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可以透过现象把握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 既要反对宿命论和保守主义,也要反对唯意志论。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第二节 寻求真知的基础和过程 请你鉴别下列那些属于实践活动? 工人加工机器部件; 农民种地; 工人加工机器部件; 农民种地; 学生读书; 学军学农; 做化学实验.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对象:客 观事物 主体:人 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主观世界 通过工具作用于 主体:人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存在.

为什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认识? 接触 外界 感觉器官 人脑 发出信息 实践 反映 认识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实践的特征 客观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主体(人) 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 和结果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社会关系)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实践的特征 客观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主体(人) 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社会关系)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鸟儿筑巢和人类建造房子有没有区别?为什么?

②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 实践主体的能动性 原因 实践是人们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实践主体的创造性 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 表现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社会性 历史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人类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方法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通讯方式的改变 古代: 1、寄信用马匹,中途有驿站 2、亦有有信鸽的,一般短距离使用 3、战争时长城上烽火台烧狼粪 4、发明火药之后常见的信号弹

通讯方式的改变 当今: 手机短信、QQ、MSN、Email……

社会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人与自然 阶级社会(阶级斗争) 人与人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生产实践 人与自然 阶级社会(阶级斗争) 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人与人 剥削阶级基本消灭社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科学实验 探索性、创造性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践,来自直接经验。 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的是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对的。 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践,来自直接经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1)验证书本知识; (2)深刻理解书本知识; (3)丰富书本知识.

感性认识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身等同外界事物打交道,是 等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由此形成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 事物的外部状态和特征 感性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以生动、丰富、具体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它和客观世界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 感觉 知觉 表象 事物的外部状态和特征 感官直接接触 直观、 生动、 形象、 具体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以生动、丰富、具体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它和客观世界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

感觉 知觉 表象 视觉:红 嗅觉:香 味觉:甜 触觉:硬 看起来红,闻起来香,吃起来甜,摸起来硬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去把握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怎样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第一、要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 第二、感性材料必须符合实际; 第三、要运用科学思维去加工感性材料。

概念 抽象性、间接性 形式 判断 特点 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因而,不能指导实践活动.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因而,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实践活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实践 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世界无限认识无限 第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实践 实现认识的目的 指导实践 接受检验 在实践的基础上, 认识不断深化 扩展、向前推移 实现认识的任务 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从群众中来与从实践中来是一致的。所以,要重视向群众学习。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理性认识要在实践得到检验与发展,理性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理性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理性认识要在实践得到检验与发展,理性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请你运用本节所学知识评一评老者和农夫的观点 不下田,怎会耕田! 不会耕田,怎能下田! 请你运用本节所学知识评一评老者和农夫的观点

老者 农夫 把学和做分割开来了,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坚持了实践的观点,认识到了实践决定认识,人的知识、经验和才能都从实践中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长才干。 农夫

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是。 事实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1、实事求是的含义: “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既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事实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