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 黄晓明 陈嘉林. 人的止血机制 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Blood_clot.swf.
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 南方医院血液科 李小芳 出血性疾病 概述 过敏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友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白血病 概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总论 一、贫血 1 、概念 : 2 、常见病因 3 、临床表现 皮肤粘膜苍白.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抗磷脂综合征 (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 APS ). 一.概论 定义:由于磷脂抗体存在引起临床出现 的一组征候群 主要症状: 血管栓塞 自发性流产 血小 板减少 ……
出血性疾病 浙二医院血液内科. 概 述 定义: 由于止血机制 ( 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纤溶功能和抗凝等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 出血不止,称为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可分为: 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出血性疾病概论. 目 录 定义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分类 诊断 治疗 定 义 由于止血机制(包括血 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 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称 为出血性疾病。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出凝血筛选试验及其临床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出凝血监测 牡丹江医学院麻醉重症医学系.
产科DIC的输血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林东军.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内容纲要: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止血与血栓系统的平衡 凝血因子 血小板 纤溶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西医内科学教研室.
D–二聚体 临床意义及应用.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的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肺结核.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具有抗血栓作用的酶抑制剂 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 1)血管壁改变 2)血液成分改变 3)血流改变.
血栓止血实验 与抗凝治疗.
第二章 血栓与止血的一般检查 第一节 概述 出血(bleeding) 止血(hemostasis)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血液科 徐建民.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临床医学五年制 实验诊断学 艾 清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验.
第一节 临床症状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张义侠.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中山大学附属二院血液内科 谢双锋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imbalance
血栓与止血检测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学教研室.
D–二聚体 临床意义及应用.
第二节、血友病 甲型血友病 乙型血友病 丙型血友病.
血 友 病 (hemophilia)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肿瘤中心血液科 高素君.
凝血機轉 a指的是酵素的active type(活化態) 12 (表面因子) 7 (促凝血酶原激酶原) (3,因子 III) 11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查.
形态与功能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白 霞.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血栓形成及其治疗 进展 周浦医院心内科 张湘.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及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糖尿病流行病学.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治疗概述 组员:成璐 王薇茜 钟思思 许恒 吴依兰 谢元鸿.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溶血尿毒综合征 (HUS).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明山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明山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疟疾基础知识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抗磷脂综合征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十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李国亮 学时数:0.5学时

讲授目的和要求 1、掌握DIC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2、熟悉DIC的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检查诊断指标 3、了解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讲授主要内容 定义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治疗

定 义 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性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病 因 恶性肿瘤:如AML-M3,肝癌,肺癌等 病理产科:如羊水栓塞,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等 创伤:如大面积外伤,烧伤等 严重肝病 其他:急性胰腺炎、输血、ARDS、血管瘤

病因(一): 感染:细菌感染:为DIC的主要病因,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如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感染。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病毒感染: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严重感染。 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 其它感染,如脑型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组织胞浆菌病。

病因(二): 恶性肿瘤:各种恶性肿瘤特别是高度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胰腺癌、前列腺癌、绒毛膜上皮癌)晚期都可能发生DIC。

病因(三): 病理产科: 羊水栓塞 死胎残留 感染性流产 子宫破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等

病因(四): 手术损伤,各种大型手术过程中组织因子进入血液诱发DIC。特别是一些富含组织因子器官的手术,如大脑、子宫、胰腺的手术。

病因(五): 医源性损伤:有些药物、手术、化疗、放疗及不正常的医疗操作。

病因(六): 全身各系统严重疾病最后都可能诱发DIC,最终死亡。

发病机理(一) 组织损伤:各种严重感染、外伤、烧伤、大型手术、肿瘤溶解(高度恶性肿瘤化疗)毒蛇咬伤等等。凝血因子或组织因子进入血液,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诱发DIC。

发病机理(二) 血管内皮损伤: 各种感染、炎症、变态反应、缺氧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诱发DIC。

发病机理(三) 血小板损伤: 各种炎症反应,药物缺氧导致血小板损伤,诱发血小板凝集及释放反应,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凝血系统,诱发DIC。

发病机理(四) 纤溶系统激活:以上各种因素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激活纤溶系统。引起纤溶亢进,出血。

发病机制 组织、血管内皮、血小板损伤及纤溶激活 微血栓形成、凝血功能异常、微循环障碍、 纤溶系统激活、出血。

临床表现 出血:自发性、多发性、全身性或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出血 休克:微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 栓塞:广泛微血栓,多见于肾、肺、脑等脏器 溶血:微血管病性溶血 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出血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基础疾病 2项以上临床表现 多发性出血 不能解释的休克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 抗凝治疗有效

实验室检查指标 血小板<100×109/L 纤维蛋白原<1.5g/L或>4 g/L 3P(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或纤维蛋白降解物(FDP)>20mg/L,或纤溶酶降解物D-D水平升高或阳性 PT(凝血酶时间)缩短或延长3s以上(肝病>5s);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或延长10s以上

疑难或特殊病例,应有下列1项以上异常 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抗凝血酶(AT)含量、活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降低(不适用于肝病) 血浆因子Ⅷ:C<50%(肝病必备) 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或F1+2水平升高 血浆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浓度升高 血(尿)纤维蛋白肽A水平增高

鉴别诊断 1.重型肝病: 有肝病病史,肝功能严重受损,黄疸指数很高、转氨酶不高(黄疸指数/转氨酶分离)。 重型肝病本身可诱发DIC,机体大部分凝血及抗。因子由肝脏合成,最后可能DIC及肝功能衰竭同时存在,引起病人死亡。

2.T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一种弥漫性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 临床以发热、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微血管病性溶血、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肾损害等三联征或五联征为特征。 病程可急可缓,很少引起循环衰竭,黄疸多见。

3.原发性纤溶亢进: 多为外科、产科手术意外引起。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血小板计数正常,红细胞形态正常。很少发生血管内溶血。

DIC的分期: 1.高凝期 2.消耗性低凝期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DIC的分型: 急性型 亚急性型 慢性型

DIC的治疗原则: 防治原发病 改善微循环 建立新的凝血纤溶之间的动态平衡

DIC的治疗 去除病因,治疗基础病。根据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措施。 改善微循环、抗休克、补充血容量、改善缺氧状态、纠正酸中毒、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保护心、脑、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

治 疗 抗凝治疗(一般在高凝期及消耗性低凝期使用) 普通肝素(uFH):首选APTT作为监测试验,使APTT测定值维持在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需暂时停药 低分子量肝素(LMWH): 较大剂量LMWH也需监测。可选用因子Xa抑制试验(抗因子Xa活性测定),使其维持在0.2~0.5AFXa IU/ml。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需暂时停药

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继发性纤溶亢进期用) 使血小板>(20~50)×109/L 根据病情选用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 抗纤溶治疗,抗纤溶类止血药的应用 溶栓治疗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