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与要求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 掌握: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玉田三中 化学组. 生活中的这些物质 …… 酸的 食醋、酸奶和某些水果都是 酸的,你是如何知道的?
Advertisements

 掌握强碱滴定弱酸的滴定过程,突越范围及指示剂的 选择原理。  掌握 NaOH 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保存要点。  掌握食醋中醋酸含量的测定原理。  了解基准物质邻苯二甲酸氢钾的性质及其应用。 实验五 食用白醋中醋酸浓度的测定 实验目的.
第七章 溶液. 剛加入時振蕩靜置 粉筆粉 + 水 粉筆粉沉降到試 管底部,混合物 分為上下兩層。 振蕩後,液 體出現渾濁。 靜置後混 合物再次 分為上下 兩層。 植物油 + 水 植物油出現在水 層之上,混合物 分上下兩層。 振蕩後,液 體出現渾濁。 靜置後混 合物再次 分為上下 兩層。 實驗一 第一節.
那默與洛娜受邀主持今年元宵節晚會,現正進行猜燈謎活動,主題為化學物質, 看倌們必須完整且正確說出中文名稱、化學式及分子量,才算答對,捲軸拉開 後即可搶答。 1-1 化學反應與質量守恆 1-2 原子量、分子量與莫耳 1-3 反應式與化學計量 第 1 章 化學反應 謎底由左至右依序為: 水( H 2 O.
离 子 晶 体离 子 晶 体 江口中学 王忠义 晶体的概念 什么叫晶体 ? 决定晶体物理性质的因素是什么 ? 通过结晶过程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 体叫晶体。规则几何外形的固 体 晶体中的微粒按一定的规则排列。规则 构成晶体微粒之间的结合力。 结合力越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晶体的硬 度越大。
肠 梗 阻. 定 义 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 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 通过肠道,称肠梗阻 病因和分类 按基本病因分为三类 机械性肠梗阻 临床最常见 常有下列三种原因.
氨基酸转换反应 ( 一 ) 血液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 一. 目的 : 了解转氨酶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临 床诊断中的意义, 学习转氨酶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方 法。 二. 原理 : 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氨基转换酶也称转氨酶, 能 催化 α – 氨基酸的 α – 氨基与 α – 酮基互换, 在氨基酸 的合成和分解尿素和嘌呤的合成等中间代谢过程中.
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2学时) 基本内容:肾和排尿管道的一般结构、肾单位的组织结构与尿液生成的关系。
第七章 物质代谢 [提要] 人体维持生命和完成肢体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机体所消耗的能量是由存在于食物(糖、脂肪及蛋白质)中的热能在体内代谢后供给的。这些能源物质在体内分解供能过程中产生的代谢尾产物必须排出体外,才能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本章主要讨论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规律,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特点,代谢废物的排泄机理以及运动的影响。
药物溶媒 生理盐水还是葡萄糖?.
尿液的形成 腎小體(球)的過濾作用 腎小管的再吸收作用 腎小管的分泌作用 尿液的組成
合理选择饮食 平衡膳食禁止偏食和暴食。 2. 平衡膳食的一般搭配原则:①主食和副食搭配;②干食和稀食搭配; ③粗粮和细粮搭配 ④荤菜和蔬菜搭配;
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 合理选择饮食.
课 题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课 题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 二 课 时.
3-1 食物中的養分與能量 趣味科學實驗:膨糖的製作 3-2 酵素 重要性 可改變代謝作用反應進行的快慢 成分 蛋白質 影響因素
不同pH下豆腐中钙和菠菜中草酸的拮抗作用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思考 1、图1和图2中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生存环境有何异同?
细胞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焦點 1 動物的排泄作用.
第11章 健康教育与保健措施.
答: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二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肾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概述 ★肾功能检查的目的 ★临床常用的肾功能试验 ★肾功能试验的选择与应用
第 十三章 治风剂.
台中縣立大里高中 理化科實習教師 曹佑民 老師
超市里的化学 九江十一中 周芬.
第二十一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⑴利尿药; ⑵脱水药。.
运 动 生 理 学 主讲:徐芝芳 2010年 2月.
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测定 董雷鸣.
兽医内科学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体检和健康检查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 2010年6月9日 北京.
新课导入 图1 图2 1.图1和图2中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不同?
肾功能检查 第二临床医学院骨伤学院 诊断学科.
全球暖化、水污染、空氣污染.
概述(1) 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是动物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它沿着血管不停地在全身循环,输送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是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正常血液为红色黏稠液体,由血浆和其中悬浮的有形成分——血细胞组成。血液的颜色由其所含色素(血红蛋白)的氧合程度而定,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上次课程核心内容 1. 列表比较三大唾液腺的结构特点。 2. 胰外分泌部的结构与功能。 3. 胰岛的细胞组成及所分泌的激素。
焦點 1 動物體內 運輸物質的機制.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第二章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中枢兴奋药-酰胺类及其他类.
环境空气监测(1) 环境监测总站 2016年04月.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 克拉玛依市第九中学 李峰之
呕 血 与 便 血 授课教师:朱佩琼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5.1.3工矿企业绿地的树种选择 制作:刘松涛.
The Structure of the kidney an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enal Tubular Acidosis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
必修三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十四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第三章 外科病人 的体液失调 Fluids and Electrolytes Disorder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的实验探究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的实验探究 南航附中化学组:呼俊江 Na+ Mg2+ K+ H+ Ca2+ H+ OH-
Formation and Excretion of Urine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四、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酸式盐、 多溶质混合溶液为载体 常规题型:微粒种类、 数量关系及解释.
第七章 體液的恆定.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莆田十三中 张碧霞 生物 必修2 人教版 下学期.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4课时:离子.
第二章 分析试样的采取和预处理 上饶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模块六 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模块六 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模块六 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专题一 固体分技术 专题二 药物包合技术 专题三 微囊技术 专题四 新剂型简介.
急性肾衰竭 Acute Renal Failure (ARF).
龙湾中学 李晓勇 学习目标: 能写出单一溶液、混合溶液中的物料(元素)守恒关系式。
实验一 溶液的配制.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儋州第一中学 梁维.
火,第一次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开来!
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免疫.
柑橘皮中黄酮两种提取方法的探索 及含黄酮类饮料生产工艺改进
高锰酸钾法 测定钙盐中的钙含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大纲与要求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 掌握: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肾的形态和位置,肾单位的组织结构;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肾小球的滤过机能;肾小管的机能;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作用和分泌调节。 了解尿道的形态特点。 理解: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了解: 肾脏的结构特征;输尿管的走行、膀胱的位置和功能;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排尿反射 。 学时:7(学时)

重点和难点 1、重点:肾单位的构造,尿的生成过程。 2、难点: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及彼此 间的关系,尿的浓缩和稀释。

概述 泌尿系统由肾(kidney)、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一、排泄的概念及途径 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为机体所利用或者有害的物质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

1、人体的排泄器官及其排泄物 ━━━━━━━━━━━━━━━━━━━━━━━ 排 泄 器 官 排 泄 物 排 泄 器 官 排 泄 物 ─────────────────────── 肾 脏 水、尿素、肌酐、盐类、 药物、毒物、色素等 肺 脏 co2、水、挥发性药物等 皮肤及汗腺 水、盐类、少量尿素等 消 化 道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胆色素,毒物等 唾 液 腺 重金属、狂犬病毒等 ━━━━━━━━━━━━━━━━━━━━━━━

2、机体排泄的途径: (1)由呼吸器官排出:CO2、少量的水 分. (2)由大肠排出: CO2、胆色素、无机盐 类. (3)由皮肤排出:汗液(水、尿素、无机 盐). (4)以尿的形式由肾脏排出,而肾脏是主 要的排泄器官.

第一节 肾的构造 (一)泌尿: ①排除代谢终产物、过剩的电解质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 二、肾脏功能: (一)泌尿: ①排除代谢终产物、过剩的电解质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 ③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 ①对血容量和血压起调节作用的肾素; ②刺激骨髓造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③具有强烈舒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等。 第一节 肾的构造

一、肾的位置与外形 二、肾的构造(额状面分开) 肾窦 肾门 . 表面是纤维膜。 下:于第三腰椎. 上:于第十一胸椎 : 分为上、下、前、后、内、外。 下:于第三腰椎. 二、肾的构造(额状面分开) 皮质:包围在髓质的周围,富有血管,由肾小体与肾小 管(肾单位)组成 ,突入皮质内的髓质称肾柱 。 髓质:血管较少,色泽较浅,由15—20个肾锥体组成 , 肾窦 肾门 . 表面是纤维膜。

1—3 肾锥体 肾乳头 1个肾小盏 肾大盏 肾盂 2-3 2-3 血管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 囊(内、外两层上皮,中间为囊腔) 肾小 体 (7-8) 肾锥体 肾乳头 (15—20) 1个肾小盏 肾大盏 肾盂 2-3 2-3 血管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 囊(内、外两层上皮,中间为囊腔) 肾小 体 曲部 肾单位nephrom 近曲小管 直部 髓袢 细段 肾小管 曲部 远曲小管 直部

(一)肾单位(nephron)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小囊 近曲小管 近端小管 袢降粗段 肾小管 袢降细段 髓袢细段 袢升细段 袢升粗段 远 端小管 远曲小管

(1) 肾小 体的构造 肾动脉 反复分支 入球小A 互相吻合 肾小球 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肾小管盲端凹陷所形成的双层囊。 外:壁层 肾小球 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肾小管盲端凹陷所形成的双层囊。 分支 汇合 外:壁层 肾小 囊腔,由上皮细胞组成 内:脏层

(2)肾小管的构造 肾小管的构造由单层扁平细胞构成 曲部 细 单层立方上皮 近 端小管 直部 各段的结构特征 髓袢 U的细段,扁平上皮 直部 立方形(管壁) 远端小管 曲部 肾小管的血管是由出球小动脉出球后,第二次分成毛细血管,由于入球A粗,出球小A细,肾小球内毛细血管血压较高,有利于血浆成分的滤过,缠绕在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血压较低,有利于原尿中某些成分重吸收回到血液中。

( 二)集合管(collecting tubule)的构造 皮质走向髓质锥体乳头的小管 走向髓质锥体乳头的小管 几条小的集合管 一条大的集合管 开口于锥体乳头(多个集合管的开口) 。 功能:输送小管液,重吸收和分泌作用,有浓缩尿的功能,原尿在此形成终尿。

(三)两种肾单位比较 皮质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少(10-15%) 数 量 多(85-90%) 较小 较大 体 积 数 量 多(85-90%) 较小 较大 体 积 A口径 A入∶ A出= 2∶1 A入≤ A出 袢长度 短 长 A出后的毛细血管 分布于皮质部 的肾小管周围 还形成U形 的直小血管 肾素含量 多 少

(四)球旁器 1. 球旁细胞: 入球A膜内的肌细胞呈上皮样变,内含分泌颗粒=肾素; 2. 致密斑: 球外系膜细胞 (四)球旁器 1. 球旁细胞: 入球A膜内的肌细胞呈上皮样变,内含分泌颗粒=肾素; 2. 致密斑: 入球A与远曲小管联接处,细胞呈立柱样变、斑状突起;对远曲小管中的[Na+]、[Cl-]敏感,并将信息经间质细胞传递至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五)肾的血液循环 1.肾的血液循环特征 ⑴血液分布不匀: 皮质∶外髓∶内髓 = 1.00∶0.25∶0.06 ⑵压力高低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 ⑶流量大,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流量≈心输出量1/4~1/5; 在80-180mmHg范围内,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稳定。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 概述 尿的生成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一、尿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 (一)化学成分 正常人的尿,昼夜1000—2000ml,受代谢水平的制约,小于500ml少尿,多于2500ml多尿,100ml无尿,人体一昼夜至少排尿500ml 才能把体内的代谢废物排除. 尿中:水 95—97% 固体物 3—5% 有机物:尿素、肌酐等 无机物:Na+、K+、Cl+等 (二)尿的理化特性:新鲜尿呈谈黄色,尿的酸碱度随食物的性质而不同,ph在5 –7之间.

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滤过: 指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刺抽取液体分析发现,除蛋白质外,所含的成分及其浓度与血浆基本一致,而且渗透压和pH值也与血浆近似。 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g/L) 成 分 血浆 原尿 终尿 浓缩倍数 水 900 980 960 1.1 蛋白质 80 微量 0 - 葡萄糖 1 1 0 - Na+ 3.3 3.3 3.5 1.1 Cl- 3.7 3.7 6.0 1.6 K+ 0.2 0.2 1.5 7.5 尿酸 0.02 0.02 0.5 25.0 尿素 0.3 0.3 20.0 67.0 肌酐 0.01 0.01 1.5 150.0 氨 0.001 0.001 0.4 400.0 原尿 = 血 浆的超滤液。

(一)滤过屏障——滤过膜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裂构成。 静电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1.组成 水分子 外层 阳离子 葡萄糖 小分子阴离子 白蛋白 蛋白质 外层 中层 内层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裂构成。 静电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2.滤过屏障的通透性特征: ①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透性不同: 3、带正电荷的溶质最易通过;中性溶质此之;负电荷溶质不容易通过 <1.8nm能自由通过 1、半径 1.8~3.6nm能部分通过 >3.6nm完全不能通过 (白蛋白) 2、分子量<69000单体可通过 3、带正电荷的溶质最易通过;中性溶质此之;负电荷溶质不容易通过

(二)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入球端 >0有滤液生成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2.67+1.33) =2.0kPa(15mmHg) >0有滤液生成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4.67+1.33) = 0kPa(0mmHg) ≤0无滤液生成

(三)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度量指标 1.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GFR=两肾原尿量 ml/min/1.73m2 =125ml/min/1.73m2 = 180L/d/1.73m2 2.滤过分数(glomerular filtration fraction GFF) 概念:GFR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GFF= GFR÷肾血浆流量×100% = 125÷660 × 100% = 19%

小结:影响滤过的因素 影响因素 滤过率的变化 ①滤过膜 滤过膜的孔径↑ 滤过率↑(血尿) 滤过膜带负电荷↓ 滤过率↑(蛋白尿) 滤过膜面积↓ 滤过率↓(肾炎) ②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 滤过率↓(大失血) 血浆胶体渗透压↓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囊内压↑ 滤过率↓(结石、肿瘤) ③肾小球血浆流量↓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概 述 三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是指其分泌和排泄作用。 概 述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是指其分泌和排泄作用。  重吸收(reabsorption):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摄回血液的过程。  分 泌(secretion):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管腔的过程。

●重吸收和分泌的证据: ×24=180L/d =1-2L/d (=重吸收) ①比较下表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 ②比较原尿与终尿量: 蛋白质、葡萄糖原尿中有→终尿中无(=重吸收); 肌酐、氨原尿中微量→终尿中大量(=分泌)。 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g/L) 成 分 血浆 原尿 终尿 浓缩倍数 水 900 980 960 1.1 蛋白质 80 微量 0 - 葡萄糖 1 1 0 - Na+ 3.3 3.3 3.5 1.1 Cl- 3.7 3.7 6.0 1.6 K+ 0.2 0.2 1.5 7.5 尿酸 0.02 0.02 0.5 25.0 尿素 0.3 0.3 20.0 67.0 肌酐 0.01 0.01 1.5 150.0 氨 0.001 0.001 0.4 400.0 ②比较原尿与终尿量: 原尿量=125ml/min×60 ×24=180L/d 终尿量 =1-2L/d (=重吸收)

●重吸收的方式 被动: 渗透作用 易化扩散 主动: (原发主动、 继发主动) 泵 协同转运 渗透作用 渗透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示意图动力透 通性

(二)Cl-的重吸收 (三)H2O的重吸收 一、近曲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特点:除髓袢升支粗段 (一)Na+的重吸收 1.Na+重吸收机制: ●机制:被动过程。 (一)Na+的重吸收 1.Na+重吸收机制: ⑴前半段:主动过程。 ⑵后半段:被动过程。 特点:除髓袢升支粗段 为主动重吸收外,其余 皆为被动重吸收。 (三)H2O的重吸收 ●重吸收机制:被动过程(渗透作用)。 ●重吸收途径:①细胞旁路; ②H2O通道

(四)HCO3-的重吸收 1.重吸收的机制: 2.重吸收的特点: ⑴ 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 被动过程。 2.重吸收的特点: ⑴ 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 (2)HCO3-的重吸收与Na+-H+逆向交换呈正相关(H+分泌↑→重吸收HCO3-↑)。 HCO3-的重吸收

(五)K+的重吸收 原尿中的K+绝大部分(≈70%)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入血,终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 (4mol/L) (150mol/L) ∴是逆浓度差进行的,故认为是主动的。

(六)葡萄糖的重吸收 3.葡萄糖重吸收的特点: 1.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曲小管(尤其前半段)。 2.重吸收机制:继发主动。 Na+被管周膜Na+泵泵出→[Na+]i↓→为管腔葡萄糖协同转运提供动力 3.葡萄糖重吸收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限度(可能与协同转运载体的数目有限有关)。 葡萄糖 肾糖阈:尿中刚刚出现糖时的血糖浓度(或不出现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正常值:160~180mg%(8.9~10.1mmol/L)。 。

[附]:尿糖相关因素: ▲[血糖]↑→尿糖 如:Ⅰ型、Ⅱ型(胰岛素依赖、非依赖性)糖尿病。 ▲[血糖]↑→无尿糖 如:糖尿病久→肾小球损害→GFR↓。 而当严重脱水糖尿病,虽出现糖尿性昏迷,但无尿糖,是GFR↓所致。 ▲[血糖]正常→尿糖 如:根皮苷中毒时它与协同转运载体结合,竞争抑制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二)抗利尿激素

2.HPO42-、SO42-是与Na+同向转运重吸收的。 (七)其它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 1.氨基酸的重吸收同葡萄糖。 微量蛋白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吞饮作用被重吸收。 2.HPO42-、SO42-是与Na+同向转运重吸收的。 3.进入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青霉素、酚红和大多数利尿药等,由于与血浆蛋白结合而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均在近曲小管被主动分泌。

二、髓袢中的物质转运 有20% Na+ 、 Cl- 、K+、重吸收 三、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的物质转运 (一)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水 髓 尿素 二、髓袢中的物质转运 有20% Na+ 、 Cl- 、K+、重吸收 三、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的物质转运 (一)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Na+的重吸收 ⑴重吸收的机制:是主动重吸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