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風格與親密關係 夜碩二:王維芬/吳佩蓁/柯定吟/謝幸軒
當男孩愛上女孩: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搭配、愛情關係與關係適應之研究 作者:王慶福 私立中山醫學院 中華輔導學報 民89,第八期,頁177-201
緒論 親密關係的發展與適應,是青年生活的重心之一,青年 學生正處成人前期親密發展的關鍵時期,待透過各種異 性交往的過程,學習建立健康適應的兩性關係。 情侶的人際依附風格的類型搭配以及其對親密關係適應 的影響值得深入的瞭解。而這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外都仍 然相當缺乏。 目前國內關於兩性親密關係的研究能同時包含成對伴侶 的仍在少數。
研究的目 探討情侶人際依附風格之類型搭配及其 與愛情關係與關係適應的關係。 以固定交往之大專學生為研究對象,針 對雙方的人際依附風格、愛情關係、關 係適應等變項,以研究者編製之量表收 集資料並加以分析。
名詞解釋 愛情關係與關係適應是本研究的主要依變項。 愛情關係(love relationship)意指異性之間 兩人相互戀慕﹑關懷﹑親密分享﹑相互承諾 等情感與行動。 關係適應(relationship adjustment)則指戀 愛雙方之間關係的品質及其滿意程度。
名詞解釋 Chickering(1990)長期研究大學生心理社會發 展認為大學生的異性親密關係從較不成熟的共 生關係轉變為較為成熟的自主關係。 共生關係是指高度依賴的關係。 自主關係則指兩個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較為放鬆 自由,在親密的關係中,仍然保持足夠的心理 空間,使雙方繼續發展自我和接受新經驗。
名詞解釋 Ainsworth, Blehar, Waters, 和Wall(1978)根 據Bowlby(1969,1973,1980)的依附理論提出三 種人際依附風格:安全依附、逃避依附、焦慮/ 矛盾依附。 Bartholomew(1990)以及Bartholomew 和 Horowiz(1991)則認為對於成人而言,應有第四 種依附風格--「排除依附」的存在。
依附類型1 安全依附:對自己及他人都有較正向的看法, 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可愛的,他人都是接納 的、有好回應的,在關係中保有親密與自我獨 立性兩者。 焦慮依附:一方面覺得自己是沒價值的,不可 愛的負面自我意像,而對他人的評價則是正向 的,使得此類型的人會不斷地尋求他人的接納 藉以肯定自我。
依附類型2 逃避依附:認為自我沒價值的、不可愛的負面 自我意像,同時對他人的認知也是不可信賴的, 他們渴望親密但又難以信任他人,故藉著逃避 和他人的親近,來保護自己免受他人的拒絕。 排除依附: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可愛的正向 自我意像,但卻認為他人是不可信賴和拒絕的, 雖同樣逃避和他人親近,卻是為了保護自己免 於失望、受傷,排除依附者強調成就與自力更 生,不喜歡與他人相互依賴。
探討問題 男女兩性約會交往時,其人際依附風格之 類型搭配有何種傾向與分佈? 性別、人際依附之類型搭配與其激情、親 密、承諾等愛情關係有何種關連? 性別、人際依附之類型搭配與其關係滿意、 衝突矛盾、自主性等關係適應有何種關連?
研究方法--研究對象 中部地區十所大學院校修習心理學相關課程的1338 人為研究樣本,學生皆來自全國各地,有各種不同 學院不同家庭社經背景之受試者,可掌握較具代表 性之研究樣本。 其中有固定交往對象的大學生共494人,約占樣本 的36.9%,研究者獲得這些人的交往對象同意,獲 致202對大學生情侶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研究工具1 王慶福(民84)編製的愛情關係量表,測量愛情關係 之三種成分:親密、激情、承諾,作答方式為六點 量表。 王慶福(民84)編製的關係適應量表,測量愛情關係 適應的三個向度:滿意/成長、矛盾/衝突、自主/共 生,亦為六點量表。 王慶福(民84)編製的人際依附風格量表,經因素分 析包含排除依附、焦慮依附、逃避依附、安全依附 四個量尺,得分最高的量尺為受試者的主要人際依 附類型。
研究方法—研究工具2 人際依附風格量表輔以自評題一題作為兩個量 尺同分時的歸類依據
研究方法—資料處理 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分析。 以雙向次數分配表分析兩性交往的人際依 附風格之類型搭配的傾向與分布。 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MANOVA)及單變項變 異數分析(ANOVA)探討變項間的關係。
結果與討論--樣本資料分析 本研究202對情侶男女平均年齡相近,女生在18-26 歲間;男生在18-35歲間。91%大專以上學歷。 家庭大部分完整,少部分父母分居或離婚。 一半以上的人每週見面機會5至7天,但也有約五分 之一的情侶每週見面機會少於一天。 交往時間長短:3個月內11%,4-12個月32%,1-2年 24%,2-3年14%,3-5年12%,5年以上6.4%。
研究樣本的人際依附風格之類型分佈 其中安全依附者佔42%為最多,可能因為安全依附類 型的人比較會願意邀請自己的情侶同時接受問卷施測, 以及安全依附類型的人比較會願意接受情侶的邀情來 填答問卷的緣故。 換言之,本研究的202對情侶樣本與研究母群之間可 能有所差異,安全依附者的比率可能會比母群體高, 這是在解釋研究結果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202對情侶人際依附風格之類型 搭配的傾向與分佈
續上表結果加以分析 男女合計的結果: 安全—焦慮型,占27.5% 安全—排除型,占21% 安全—安全型,占17.3% 焦慮—排除型,占17.3% 焦慮—焦慮型,占8.7% 排除—排除型,占4.1% 與逃避依附類型之搭配太少,共只占4.1% 國外研究則是安全—安全型最多,占57.5%
情侶的性別與人際依附類型搭配在愛情關係各分量表之差異
情侶的性別與人際依附類型搭配在愛情關係各分量表之差異 安全依附的男女生搭配時,男生的激情成分 較高,親密成分也最高。 焦慮依附的男女生搭配時,則女生的激情成 分最高,而其親密成分卻最低。 焦慮依附女--排除依附男,男生的親密感受 最低,親密感受也較低,女生的激情感受也 較低。 安全依附男--排除依附女,其愛情關係中的 親密成分較高,女生的激情成分卻最低。
情侶的性別與人際依附類型搭配在關係適應各分量表之差異
情侶的性別與人際依附類型搭配在關係適應各分量表之差異 安全依附男--安全依附女搭配,雙方對關係最 為滿意與成長,衝突矛盾較小,感受到的自主 性也最高。 安全依附女--焦慮依附男,女生感受到的衝突 矛盾最少而自主性最高。 焦慮依附女--焦慮依附男生,衝突矛盾較大, 感受到的自主性最差。 焦慮依附男--排除依附女的適應總分最差,女 生感受到的矛盾衝突最大。
不同依附類型搭配在愛情關係和 關係適應上的差異之歸納分析
不同依附類型搭配在愛情關係和 關係適應上的差異之歸納分析 雙方都是安全依附風格的情侶,在本研 究顯示有最佳的互動結果,其愛情關係 和關係適應最為良好。 而焦慮依附與排除依附的搭配則互動的 結果最差,雙方的人際需求互相衝突, 因而最不滿足。
結論與建議1 本研究以情侶對偶為研究單位所得到的結 果能支持古典的依附理論與愛情關係之間 的關聯,顯示了國外 的理論亦適合用來描 述與解釋國人的兩性 親密關係。
結論與建議2 本研究202對大專情侶共404人中,逃避依附風格者 占2.3%,只有9人,因此在分析時只能籠統的將這9 人歸於一類,未能針對逃避依附風格與各依附類型 的關係做深入探討。 不同依附風格的情侶顯示了不同的愛情關係與關係 適應的型態,某些適應狀況較差,未來可針對這類 情侶的衝突處理與調適模式做更進一步的探討。
從依附的觀點來看親密關係的發展 嬰幼兒依附模式如何延伸至成人的親密關係? 報告書目: Attachment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udith A.Feeney and Patricia Noller
先備知識 1.依附的定義。 2.和依附相關的動物實驗。 3.和依附相關的嬰幼兒實驗及理論。 Bowlby:依附理論 Ainsworth:依附類型 4.愛情相關理論。 Rubin:愛情量表 John Alan Lee:愛情類型 Hazan&Shaver:愛情關係的依附風格 依附是指在嬰幼兒期接近與依賴父母親,母親與他接近時則會感到高興,與他分離而感到不安,唯恐父母離開的情形(張春興,1989)。
2.和依附相關的動物實驗 Harry Harlow(約1960年) 補充:猴子失去母親的影片
3.和依附相關的嬰幼兒實驗及理論 Bowlby: 依附行為指個體對特定對象的強烈情感 連結,以獲得或保持親密的行為模式。個 體對於關係的經驗與探索,都進入「內在 運作模式」。與原初依附的人所建立的關 係,如果缺少安全堡壘(secure base), 人會感到焦慮、沒有安全感。 Ainsworth: 照顧者對嬰兒訊號的回應及嬰兒發展的三種依附類 型-(1)安全、(2)逃避、(3)焦慮/矛盾。 依附行為意指個體對其他特定對象的個體,獲得或保持親密的行為模式,也是與依附對象之間強烈的情感連結(affectional bounds)(Bowlby, 1980)。 內在運作模式 個人對世界、對自己以及他人內在心理描述,用來預測、模仿他人行為,及計畫自己在社會互動的行為,使個人在新情境不用思考如何因應。 兒童早期,此模式是彈性且敏感易受傷的。透過重複相同與一位或是多位照顧者的互動而建構、加強。例如當嬰兒有獨立探索環境的需求時,依附客體認可嬰兒滿足與保護的需求,小孩可能發展出一種對於自己是有價值且可以自我依靠的內在運作模式。 在新的情境中,行動與想法的舊有模式會引導選擇性的注意以及歷程,原本適當的內在運作模式可能會逐漸損害。假如運作模式過時了,或是在劇烈的環境改變後,其模式只修改了一半,病理功能可能就會產生。
4. 愛情相關理論-愛情量表 Rubin(1970)假設愛情是可以被測量的獨立 概念。他從文藝著作、普通常識及人際吸引 之文獻資料中,尋找擬定敘述感情的題目, 經過項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驗而建立愛情 量表( love scale )、喜歡量表 (liking scale) ,他發現愛情與喜歡有質的差別, 而其愛情量表中包含三種成份︰1. 親和和 依賴需求 2. 欲幫助對方的傾向 3.排他 性與獨佔性。
4. 愛情相關理論-愛情類型 John Alan Lee (1973)經由文獻收集及調查訪談, 將男女之間的愛情分成六種形態︰ (1)情慾之愛(eros):重視外在美並強調羅曼蒂克與激情 (2)遊戲之愛(ludus):常更換對象,未投入真實情感 (3)友誼之愛(storge):長時間逐漸發展的,如青梅竹馬 (4)依附之愛(mania):以佔有以及滿足個人需求為主 (5)現實之愛(pragama):考量現實利益所發展的愛情 (6)利他之愛(agape):追求愛情且不求對方回報 「情慾之愛」是一種建立在理想的外在美並強調羅曼蒂克與激情的愛情類型。 「遊戲之愛」是一種以獲得異性青睞為目的的愛情遊戲,個體不會投入真實的情感,常更換對象,且重視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友誼之愛」是指如青梅竹馬般的感情,是一種細水長流型的穩定之愛,通常是透過長時間逐漸發展出來的愛情。 「依附之愛」者對於情感的需求非常大﹔是一種以佔有以及滿足個人需求為主的愛情。 「現實之愛」是一種考量現實利益所發展的愛情。 「利他之愛」者則帶著一種犧牲、奉獻的態度,追求愛情且不求對方回報。
4. 愛情相關理論-愛情關係的依附風格 Hazan、Shaver(1987)提出不同依附類型,以及依 附歷史(對早期家庭關係的看法)會影響成人的浪漫 愛情。三種依附類型分別為: (1)安全依附約佔56% 與伴侶的關係良好、穩定,能彼此信任、互相支持。 (2)逃避依附約佔25% 與會害怕且逃避與伴侶的親密。 (3)焦慮∕矛盾依附約佔19% 時常具有情緒不穩、極端反應的現象,善於忌妒且 希望跟伴侶的關係是互惠的。 Hazan&Shaver這個學者,是研究成人浪漫關係理論最完備的學者, 小時候的依附類型會產生持久的影響直到成人的浪漫關係 嬰兒的依附類型和成人浪漫愛情有關聯。 (一)三類型的依附風格理論 在Hazan和Shaver(1987)的研究中發現,三種不同愛情依附風格在成人中所佔比例(安全依附約佔,逃避依附約佔,而焦慮∕矛盾依附約佔),與嬰兒依附類型的調查比例相當接近,而且成人受試者的愛情依附風格,可以從他們對其與父母關係的主觀知覺來加以預測;因此他們認為成人的愛情依附風格,可能是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發展的一種人際關係取向。
補充資料: 1.關於依附的學術網站 2.線上進行依附風格測驗 What is your attachment style? http://www.web-research-design.net/cgi-bin/crq/crq.pl
Attachment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udith A.Feeney and Patricia Noller 依附風格對成人愛情關係之預測 摘要 這是一篇探討幼時依附風格與成年後愛情關係之關 聯的期刊論文。本研究分析374名大學生的依附風格、 依附歷史、對關係的信念、自尊、深戀感、愛情、愛 的成癮、愛情類型,各因素之間的相關性。 http://www.richardatkins.co.uk/atws/document/78.html
愛情歷久彌堅 大腦有證據 【聯合報】2009/01/05 先前的研究顯示,剛談戀愛時對情人的迷戀,也就是 心理學家口中的「深戀感」(limerence)會在15個 月內開始消褪,在10年後消失。 美國科學家證實,真愛確實存在。紐約州立大學研究 人員讓已婚20年者和剛墜入愛河的人看親密愛人的照 片,並掃描其大腦,發現已是老夫老妻者約一成大腦 會分泌大量可引發愉悅感覺的多巴胺(dopamine), 大腦化學反應和戀愛不久的人普遍有的一樣,證明愛 情會隨時間消逝的傳統觀念有誤。 愛情歷久彌堅的這一成男女則證明,深戀感可日趨成 熟。
文獻探討:既有研究的進展1 愛的形式和依附之關聯(Hazan&Shaver): (1)安全依附:情慾之愛、利他之愛 (2)逃避依附 :遊戲之愛 (3)焦慮/矛盾依附:依附之愛。 Hazan&Shaver將深戀感與焦慮/矛盾型連結。 Tennov(1979)深戀感是內心渴望回報、害怕被拒絕。 友誼之愛、現實之愛不符合愛情形式,未列入討論。
文獻探討:既有研究的進展2 遊戲之愛和「逃避依附」型的關係需要進一步的檢 驗:研究者對遊戲之愛的研究常聚焦在「多元伴 侶」,但這可能只是逃避親密的其中一種方式, 遊 戲之愛可能會以其他形式出現。 友誼之愛和浪漫愛的關係 Levy&Davis不認為友誼之愛是「安全」型的特徵; 而Hazan&Shaver認為友誼之愛並非浪漫愛情的形式。 但在一些研究同伴愛的文獻中建議了解友誼愛和依 附型態的重要性。
文獻探討:既有研究的進展3 Levy&Davis (1988): 安全依附和正向關係特質有關; 逃避依附和缺乏滿足及親密關係有關; 而焦慮/矛盾依附和正向關係特質呈負相關(除了 熱情)。 Hendrick&Hendrick(1989): 安全依附和正面關係特質有關;其餘兩種不安全的 依附類型也顯示有關聯的形態,如:逃避和遊戲之 愛有關聯,焦慮/矛盾和依附之愛有關聯。 Levy的研究也支持這個看法認為
文獻探討:既有研究的進展4 深戀感(limerence)和依附之愛(mania)的行為可能和 「焦慮/矛盾」型的問題有關: (Hazan & Shaver, 1988) 1. 深戀感及依附類型間的關係尚未證實。 2. 深戀感可能是多面向的,需要更精確的分析 3. 其它的現象是否也適用於「焦慮/矛盾」型? 例如愛的成癮love addiction(Cowan & Kinder,1985;Peele,1975):指極端的依賴,伴侶間 被自我剝奪(self-deprivation)和過度牽連 (overinvolvment)束縛在一起。 為何文獻裡突然提到 深戀感?
文獻探討:既有研究的進展5 依附型態和愛情形式的關係也與其他相關 研究整合。由於依附型態理論探討個人情 緒和交往關係的關聯,所以自尊與和愛情 形式的關聯也被納入討論, (Dion&Dion,1985,1988;Hendrick&Hendric k,1986) 一些人認為自尊和較為極端的愛(愛的成癮 及深戀感)之間存在負向關聯。 (Tennov,1979)
研究假設 假設一:安全依附的受試者會比另外二種不 安全依附者有較高自尊。 假設二:逃避依附的必要特質是逃避親密, 因此,在Rubin愛的量表中得分會較低。 假設三:mania、深戀感、愛的成癮和「焦 慮/矛盾」的重要特質相似(依賴和佔有), 因此焦慮/矛盾受試者在mania、深戀感及愛 的成癮量表得分較高。
Method研究方法 受試者:374位大學生(男162,女212) .心理系一年級新生或教師職前培訓者。 .介於17~58歲(2/3是介於17~19歲)。 .多數是單身(4人同居、3人離婚、22人結婚) 測量及過程 團體實施一系列問卷,採5點量表計分方式, 根據描述圈選答案,非常同意為5分。所需作 答時間約1小時。
自尊 依附型態 依附歷史 心智模式 愛及愛的成癮 深戀感 愛的形式 問卷摘要 問卷構面 理論依據 問題舉例 自尊 依附型態 依附歷史 心智模式 愛及愛的成癮 深戀感 愛的形式
研究結果-1 從單變量分析中顯示,顯著的性別差異出現在5個量表中~男性在Love、Agape及Reliance on Partner得分較高;女性在Friendship及Obsessive Preoccupation(擾人的佔有)得分較高。 16個量表中,除了Pragma,其餘皆有顯著的依附類型差異~ .安全依附者在自尊全部三個量表中得分最高;在自覺 焦慮及未實現願望得分最低。 .逃避依附者在愛及理想浪漫愛情得分最低。 .焦慮-矛盾依附者在Mania、Obsessive Preoccupation、 Emotional Dependence、 Reliance on Partner, 及Agape得分高,且在Friendship得分低。
研究結果-2 受試者中,安全依附55%,逃避30%,焦慮/矛盾15%,無性別的差異。 依附歷史和內在心理模式的分析: 依附關係廣泛地影響個體和他人的關係。 安全型:正向的早期親子關係、對他人懷有信任。 矛盾依附型:感覺缺乏父親的支持、對關係中的承諾表示依賴和渴望。 逃避型:對他人不信任、保持距離。 依附類型和依附歷史間有顯著相關。依附類型和早期家庭分離(和母分離、和父分離、父母分開或離異):只有和母分離的項目達顯著,逃避依附的受試者最有可能是和其母分離。 背景資料中無性別差異存在。 依附類型和愛情經驗的相關: 安全型:親密關係維持最久 逃避型:無法真正投入一段感情 矛盾依附型:親密關係的持續最短 依附類型和戀情維持時間長度的相關性,發現安全型與焦慮/矛盾型受試者,達顯著差異,分別是23.6和15.2個月。 逃避型受試者更可能指出他們「從未戀愛、研究進行時未談戀愛,且評價其戀愛經驗是不熱烈或些微熱烈。」
研究結果-3 安全型:安全依附的受試者會比另外二種非安全依附型有較高的自尊。(支持假設一) 安全型和別人互動是正向且自我確信的。 兩個非安全依附型唯一的差異在於家庭自尊,矛盾焦慮型的分數低於逃避型。 逃避型:在Rubin愛的量表中得分較低(支持假設二)。 和矛盾依附型相比,較少理想化伴侶。 逃避親密關係的特質在量表中也得到高分。 矛盾依附型在許多量表上得到高分。 反應極端得到愛情的方式:狂熱、妄想佔有、情感依賴、忘我的愛。 在狂熱、深戀、愛的成癮量表中分數最高(支持假設三)。 支持Shaver and Hazan所提出狂熱、深戀 和矛盾依附是相關的概念。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16個量表可分為四大因素。 1.Neurotic Love(神經質的愛) Obsessive Preoccupation Emotional Dependence Idealization Mania Reliance on Partner 2.Self-Confidence(自信0 all self-esteem scale 負向的Self-Conscious Anxiety 3.Aveidance of Intimacy(逃避親密) Ludus Unfulfilled Hopes 負向的Loving Love Ideal and Agape 4.Circumspect Love(周到的愛) Friendship Pragma 將16個項度,歸類為四大因素,分別為: 在四大因素中有顯著的依附類型差異。 只有在Circumspect Love(周到的愛)中出現顯著的性別差異,其中女性在Circumspect Love 得分中較男性高。 安全依附在Self-Confidence(自信)得到高分。 逃避依附在Avoidance of Intimacy(逃避親密)中得到較高分數。 焦慮矛盾依附在Neurotic Love(神經的愛)得到高分與在Circumspect Love(周到的愛)得到低分。 16量表的分析顯示親密關係和自尊、依附 型態、愛情經驗的相關: 負相關:自尊和極端形式的愛情(狂熱、害羞焦慮、深戀及愛的成癮量表)。 正相關:社會自尊和理想愛情量表(Romantic Love Ideal scale),但相關較弱。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16個量表可分為四大因素。
結論 研究指出:依附的歷史會影響個案對關係的信念。幼時擁有安全依附的人會有較正向的親密關係,受測者有較正向的早期家庭關係。 而逃避依附者無法信任別人,較高的比率是童年與母親分離,把父親視為支持不同於焦慮/矛盾依附者;而焦慮/矛盾依附者,缺乏獨立且渴望在關係裡有較深的承諾。 另外根據自尊和愛的量表分析結果,也指出依附型態也和自尊有很大的關聯。本研究結果發現,依附風格能提供一個有效的觀點預測成人的愛情關係。
Implications of Attachment Theory for Research on Intimacy Harry T. Reis
前言(1/2) 親密關係的科學研究始於1950s~1960s 1. 自我揭露 (Jourard 1971) 2. 社會滲透理論 (Altman & Taylor 1973) 3. 表達與非口語即時行為 ( 許多學者) Erich Fromm & Harry Stack Sullivan : 親密關係的理論定義
前言(2/2) 成人的親密關係深受早期依附關係影響。 Bowlby: 有能力發展親密關係被視為有效 能的個性與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徵。 依附關係理論從發展心理學、心理動力學 與生理相關的機制與法則來解析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的研究與依附理論的貢獻(1/4) 瞎子摸象:1970s~1980s,親密關係的理論 研究百家爭鳴。 三個解釋親密關係的主要理論: 自我揭露 非口語的及時反映 艾瑞克森人格發展論的第五階段
親密關係的研究與依附理論的貢獻(2/4) 依附關係七個主要理論貢獻: 內在自我與親密他人會影響親密關係。 個體與早期照顧者的關係會影響之後與親 密他人的互動關係。 情緒是親密關係的主宰。 “自我”在自我揭露裡不僅包含自我相關 的資訊,還有對他人的恐懼、慾望、信任 等等情緒。
親密關係的研究與依附理論的貢獻(3/4) 依附關係七個主要理論貢獻: 5. 雖然個體的親密關係深受其內在自我的牽 制,但也被與外在互動的過程深深影響。 6. 親密關係較少受自我揭露影響,較多受親 密他人的反應所影響。 7. 親密關係的滿意度需要著幸福感和個人成 長的滋養。
親密關係的研究與依附理論的貢獻(4/4) 親密關係中有效能的互動包含: 被瞭解的感覺 被肯定的感覺 被關愛的感覺 藉由以上互動所建立的信任關係,使得兩 人的互動願意交換角色,時而傾聽,時而 發言。
親密關係中自我揭露的情感核心 依附關係在情緒反應扮演重要的角色: 沮喪、害怕、失望、滿足和愛 社交互動的情緒自我揭露比事實的自我揭 露更能預測其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中,非言語的互動更能提供具代 代表性的資訊。
Mental Models of Self in Relation to Others 性情與依附關係: 焦慮:害怕被拋棄或被拒絕 逃避:疏離和自我依賴 同理心 支持感 愛
伴侶回應的關鍵角色(1/4) 大部分親密關係的研究著重在伴侶間親密的交 流,但依附理論表示伴侶對自己的回應具有更 關鍵的影響。 孩子的安全感可以從主要照顧者在情感上的回 應來預測,並且在過程中將內化為自己與他人 關係的運作模式。 成人期,伴侶的回應成為安全依附關係形成的 基礎。
伴侶回應的關鍵角色(2/4) 最近的研究顯示,回應比自我揭露在成人的親密關 係中扮演更關鍵的角色。 根據學者的日誌研究顯示,對伴侶回應自我揭露的 覺察比自我揭露本身更能解釋親密程度的不同變化。 Communal relationships:期待伴侶可以回應彼此 個人的需要 Exchange relationships:沒有以上的期待 支持性的、回應性的傾聽可以鼓勵情感的開放、親 密和聯結感以及個人的幸福感。
伴侶回應的關鍵角色(3/4) 88對已婚夫妻的研究中發現,正向的錯覺 (positive illusions)可以預測出個人和關係的幸 福感。(正向的錯覺:伴侶對自己的知覺比個人 本身的知覺更好) 被伴侶理想化所得到的好處只有在伴侶覺得被 珍視時才能獲得。 Michaelangelo phenomenon(米開朗基羅現 象) : 伴侶看待彼此的方式會與個人的理想一 致,因此激發個人朝向他們的理想成長。
伴侶回應的關鍵角色(4/4) 辯論:對伴侶回應的知覺會被有目的地建構(如扭曲) 或真實反應人際的現況。 依附理論結合兩者:1.依附信念必須被可容忍地真實 再現早期經驗;2.依附運作模式影響對同時期經驗的 詮釋。 尋求支持情境的互動行為: hits:由一位伴侶提供的支持被雙方認同 misses:由 其中一位伴侶提供的支持不被另一方認同。 false alarms:被一位伴侶接受的支持,其提供者似 乎未察覺到。 最近的研究發現,hits最能促進親密感。
瞭解與確認(1/4) 兩種自我控制的動機在關係中的影響: 1.自我確認:渴望的得到伴侶的回饋以 確認自我概念 1.自我確認:渴望的得到伴侶的回饋以 確認自我概念 2.自我強化:渴望得到伴侶正面的回饋 親密感在已婚夫妻中最大的時刻,就是當自 己和伴侶對自我的觀感一致時。 從依附理論的觀點來看,親密的起源存在於 內化的信念:自我是值得被愛的,而且相信 重要他人會在需要時提供支持與安慰。
瞭解與確認(2/4) 依附關係結合了對伴侶正向回饋的評估(確認),以 及對回饋正確地覺知(瞭解),而不附屬於其中一方。 伴侶的正向評價若與自我覺知產生牴觸而沒有可信 的基本理由時,可能就會導致無效,因為與個人對 自我的運作模式不一致,無法促成可靠和有效的關 係。 正向伴侶評價與存在的自我模式不一致時,可能會 引發防衛的反應,像是疏離或謹慎。 負面的自我覺察被伴侶太熱切或一致地確認時,似 乎也不可能帶來安全感或安全的關係。
瞭解與確認(3/4) 從伴侶得到的正面回饋只有在被視為真實的 時候才會有效。(與自我覺知大抵上一致) 正向評價的回饋能夠增加伴侶的關注是以真 實的瞭解為基礎。當回饋出現誤解時,正向 回饋事實上引發較少的關注。 後設覺知(伴侶A相信伴侶B瞭解A對他自己的 覺知)比單獨這些因素存在時更能預測出親密 感。
瞭解與確認(4/4) 感覺被瞭解可以預測婚姻中更大的滿足感 ,超越真正地瞭解。 期望伴侶的回應源自於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兩種 模式,這同時存在的信念包括自己是值得受到 支持的及伴侶將願意提供支持。 可覺知的瞭解和確認是親密的本質。
親密促進開放(1/2) 單向因果關係:高程度的自我揭露可以增 加親密感。雙向關係:增加親密感會促進 情感上的開放。 回饋機制:成功開啟親密過程會促使伴侶 接下來願意在情感上開放。 依附安全是藉著敏感的、回應性的給予照 顧,而安全依附型態與信任和情感上對他 人的開放有關。
親密促進開放(2/2) 信任和開放會創造脆弱,而且無法預期照顧者是否會 適當且敏銳地回應,所以小心謹慎會是更具適應性的 傾向。 依附安全透過實驗過程被活絡起來,例如: 實驗活絡的依附安全使人願意跟伴侶說出違反信任的 事,然而依附不安全更導致憂慮或情感上的距離,兩 者都使人不願意直接向對方表達情緒。 更期待回應,就更願意開放情緒。這個效應對高度安 全依附的人比迴避型的人更顯著,並暗示安全感以懂 得區辨適當的夥伴來進行情感上的自我揭露為特色, 不僅是產生不同程度的自我揭露。
親密促進其他生活面向的有效性(1/2) 根據Erikson的發展階段理論,在早期成年階段成功地達 到親密是不可或缺的。 親密和自我揭露與情感上的幸福、心理社會上的調適、 以及終生的身體健康相當有關聯。 安全依附會促進追求目標和成就的信心,以及激發在學 習活動中面臨挑戰的樂趣;不安全依附則會製造失敗的 恐懼與成就的焦慮。原因在於安全的基礎使人願意探索 環境。
親密促進其他生活面向的有效性(2/2) 安全依附與接近動機和挑戰傾向有所關聯,然 而不安全依附則和逃避動機和威脅傾向有所關 聯。 心理的依附安全模式會影響個人測試自我能力 和探索環境的意願和能力。
結論 依附理論具有強烈的潛力來提供親密關係主 要的原則和重要的洞察。 有些人認為企圖以依附理論來概化所有的社 會關係有點扭曲了嚴謹的理論。 更有成效的做法是探索更完全的洞察,使得 依附理論的方法可以帶來持久而重要的人類 社會關係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