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货币与通货膨胀.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Advertisements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思政 2 班 帅宇迎. 延长石油 是什么公 司? 什么是 有限责任 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有限公司): 它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3 万元,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 权、土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 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
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 上海杉达学院.
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陈 琳.
关于汇率计算.
《经济生活》教程.
货币供给决定的复杂性 货币乘数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
目录 1:货币与货币制度 7: 其他金融机构 2: 信用与信用形式 8: 货币供求与均衡 3:利息与利息率 9: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货币银行学 各章要点.
第十章 货币的供求与均衡 第一节 货币的需求 第二节 货币的供给 第三节 货币的供求均衡.
第十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第10章 投资银行的业务经营(下).
第三篇:宏观金融部分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 第六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货币金融学 主讲教师:杨秀萍 教授 沈阳师范大学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国民产出水平: --国民产出水平怎么确定 ? --如何维持它的平稳发展? 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部分系列微课 认识通货膨胀 吴少洁老师 执教.
20个常用财务指标 判断短期偿债能力的两大财务指标: 1,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
第一讲 为什么要学习货币经济学 田素华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22.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高一政治 王西伟.
第一章 货币银行基础 学习目标: l了解货币的职能、熟悉货币本位的概念; l了解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l认识银行的产生与职能;
Chapter1 金融与经济.
第二讲 货币 田素华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22.
第十四章 国际货币制度 第一节 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 第三节 欧洲货币一体化.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9 国际货币体系 9.1 概述 9.2 早期的国际货币体系 9.3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9.4 牙买加体系.
第 十 章 国际货币体系.
第八章 国际货币制度 一、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银行学 主讲人:朱平安.
第八章 国际货币体系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
知识模块一 供求理论 主讲人:程春梅(博士、教授) 单 位:辽宁工业大学.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主要汇率理论的产生背景、内容及其局限性;重点掌握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汇率决定的货币模型与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各种汇率理论的分析方法;能利用上述汇率决定理论分析和预测当前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走势。
金融学概论.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教师:武科 副教授.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探究一:什么是商品? 商品 上述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
走势分析.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第24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课题 I. 复习 II. 购买力平价假说(PPP) III. 汇率 IV. 国际收支帐 V. 危机管理.
第二章 货币制度 w 第一节 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构成 w 第二节 国家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 w 第三节 国际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 马尼拉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强地 区金融合作新机制的设想,又称“马尼拉框架协议”
第九章 国际货币制度 本章主要讲授以下内容: 1.国际货币制度概述 2.国际金本位制度 3.布雷顿森林体系 4.牙买加体系 5.欧洲货币体系.
第二章 货 币 第一节 价值形式的演变与货币的起源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与货币流通规律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第12-1章 货币需求.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一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 第二节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论 第三节 中国的货币需求 了解中国的货币需求
通货紧缩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李文鹏
学习目标 1、国际货币制度概述 2、国际金本位制 3、布雷顿森林体系 4、牙买加体系 5、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与欧洲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制度概述 二、国际复本位制 一、健全的国际货币制度应当满足三个条件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7.2.4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 一、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 二、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条件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是:基金财团。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 Finance : Money and Banking 黄飞鸣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Finance 金 融 学.
货币市场均衡 IS-LM模型 上海杉达学院.
Chapter 2 貨幣與支付系統. Chapter 2 貨幣與支付系統 2.1 導讀 本章涵蓋主題: 貨幣的定義 貨幣的功能 貨幣制度等.
货币银行学 第一单元第一章 主讲教师: 杨业中
第20章 外汇市场.
第七章 货币供求均衡.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Chapter 1 貨幣的重要性. Chapter 1 貨幣的重要性 清楚貨幣、財富與所得的不同 了解貨幣的四大功能 看看貨幣的演進過程 比較貨幣的理論上定義與實證上定義 了解我國三種貨幣總計數的衡量.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通货膨胀对债权人有利,还是对债务人有利?
Sssss.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章 货币与通货膨胀

本章需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货币? 什么是通货膨胀? 关于货币的基本经济理论是什么?货币数量论。 政府从通货膨胀中能够得到什么?铸币税的问题。 通货膨胀的成本是什么?

4.1 什么是货币?

货币的定义 货币(money):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和支付工具,它是一般等价物。 Money,货币≠钱 货币与财富 货币与收入 货币为我们的文明带来了什么? 交易的便利 社会分工 金融的发展

货币的职能 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货币最重要的、最初始的职能。 货币能够被接受,是基于人们对其的信心 通货膨胀以及假币会侵蚀这一信心 各种货币形态 交易媒介的职能,便利了交换,深化了社会分工 流动性(liquidity)的概念

政府信用与法定货币的价值 宋朝发明的纸币(交子)为什么难以在中国社会持续使用?在长达900年的时间里纸币在中国总是时断时续。 4世纪古罗马,皇帝缺钱时,直接在老铸币上把数字改一下,比如,由10改成100,含金银量不变。 西班牙:高额债务和财政压力下,西班牙国王飞利浦三世于1600年开始将其银元由纯银改为银铜混合物(Vellon),替代纯银使用。1650年,西班牙王府干脆也像古罗马皇帝一样,在老银币上改数字。这些滥用信用的举措加速了西班牙帝国的衰败历程,使其国力很快转衰。

货币的职能 计价单位/价值尺度(unit of value):计量其他商品/劳务/资产的单位。 货币的这一职能保证了经济生活的精准性、灵活性和高效率 货币自身的价值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信用基础 内在价值与信用。比如印票制:晋商在蒙古贸易时,印票上写着:“父债子还、夫债妻还、死亡绝后、由旗公还”

货币的职能 价值储藏手段(store of value):货币的接受者可以行使立即使用权和延期使用权。 退出商品流通之后,执行储藏手段。 货币的储存形式 现金 存款 货币替代物:短期国债等等 储存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利息:延期消费的补偿

货币的职能 (延期)支付手段(Means of Payment)——教材中省略了。第四种职能 货币在清偿债务时充当延期支付的工具 支付在实现了地点上的分离后,又实现了时间上的分离 清算机构和各种支付工具的产生 信用的发展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一国用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形式。 历史上货币制度大致有银本位、金银复本位、金本位和信用货币制度这四种货币制度。 金银复本位制下的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劣币驱逐良币。 乾隆时的制钱,含铜量高,希望替代康熙时的制钱,但被市场收藏、熔化,后来增加发行量,制钱中又加入其它金属,使得不易提炼铜,再加上严惩熔钱者,乾隆通宝才得以流通。

国际货币体系 金本位制(1870-1914)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3) 牙买加体系(1973至今) 中央银行持有黄金,各国货币规定与黄金的兑换比例 稳定的货币供给和国际结算 自我调节机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3) 美元对黄金:1盎司35美元,其他货币与美元固定,美国央行接受其他国家官方的美元兑换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特里芬难题 牙买加体系(1973至今) 黄金彻底非货币化、浮动汇率

如何衡量货币 货币的层次 以流动性为标准 货币与准货币(quasi-money):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债券、股票 狭义的货币供应量: M1=通货+所有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包括旅行支票和其他可支取存款) 通货(currency)的概念 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大致划分如下: M2=M1+散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储蓄存款(包括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以及小额定期存款 M3=M2+大额定期存款、回购协定、欧洲美元以及只为机构服务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

如何衡量货币 我国货币层次: 由于金融创新,使得原有的货币层次边界发生了模糊,如:开放式基金、电子货币等 M0:流通中的现钞 M1:M0+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单位活期存款 M2: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它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等 由于金融创新,使得原有的货币层次边界发生了模糊,如:开放式基金、电子货币等 信用卡算不算货币?银行借记卡算不算货币?

补充材料:宋朝的纸币(参考:《价值起源》第四章“中国纸币的起源”) 我国是最早发行使用纸币的国家 9世纪早期,唐朝时,由于携带和运送金属货币的不便,首都长安开始设立存款处,商人存入铜钱,换成汇票(飞钱),然后在省城兑换成铜钱。 南宋时,宋政府仓皇逃离开封时,留下了1亿贯铜钱,到杭州后,货币缺乏,政府采用一系列办法未果,包括1159年颁布《反硬币囤积法》,居民持有硬币不得超过1万贯,超过部分上交官府换成商品代金券。由此,1161年初,政府开始货币改革,发行“会子”。

补充材料:宋朝的纸币 如何促进会子在流通中的使用? 如何防伪? 会子的失败——宋金战争,货币滥发,通货膨胀 会子可以兑换成硬币,保证会子的价值。当会子价值下降时,宋孝宗用300万辆白银赎回会子,支持会子的价值。 宋朝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一半使用铜钱,一半使用会子。 如何防伪? 三色六次印刷,六块印版 票面印有伪造斩首,揭发有高额赏赐,并接受伪造者的财产 会子的失败——宋金战争,货币滥发,通货膨胀

补充材料:宋朝的纸币

4.2 货币数量论

交易与数量方程式 大卫·休谟(1711-1776),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 数量方程式:MV=PT(费雪方程式) 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交易量 数量方程式体现了货币的交易需求,其含义为:一定时期内,货币数量等于交易总量。 V: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

交易与数量方程式 例:面包房一年之中卖出了60个面包,每个0.5美元,那么交易总量就是60*0.5=30美元/年 数量方程式是一个恒等式 假定经济中的货币量是10美元,那么,这张10美元需要流通3次才可以满足交易的需要:10*3=30美元/年 3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数量方程式是一个恒等式 如果货币量不变,经济中的交易增加了,怎么办? 如果经济中的交易没有增加,但是货币量增加了,会怎样?

从交易到收入 用经济中的总产出Y来代替交易量T 注意Y与T并不等价,T大于Y,包含二手商品的交易,但是T与Y大致是成比例的。 公式变更:M×V=P×Y(现金余额方程式或剑桥方程式,由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庇古用方程式予以表述) 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产出,其中Y代表实际产出即实际GDP,P代表物价水平即GDP平减指数,则PY代表名义GDP。 V: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 另一种形式:M/P=Y/V,M/P为实际货币余额

货币需求函数和数量方程式 货币需求函数(简单形式,只考虑货币的交易需求) (M/P)d=kY 人们希望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的数量与实际收入成比例,实际收入(或者实际产出)越高,需要的货币越多,因为交易的需求越高。 (M/P)d…………货币需求,M/P …………货币供给,供求相等——(M/P)d = M/P 转换:M(1/k)=PY→→→MV=PV,V=1/k

MV = PY 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 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会怎样? 结果:M的变动,只是导致P的变动(Y是由生产要素外生决定的)——货币数量论 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是否合理? MV = PY

货币、物价和通货膨胀 MV=PY 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实际GDP由生产能力决定、名义GDP由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与货币供给同比例变化 百分比的形式: M的百分比变动+V的百分比变动 =P的百分比变动+Y的百分比变动 央行 不变 通货膨胀 生产要素

货币、物价和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的结论:控制货币供给的中央银行最终控制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稳定,物价水平也将稳定。如果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将迅速上升。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学派代表,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长

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长 1999-2007,165个国家加上欧元区

4.3 金(银)币铸造税:从发行货币得到的收益

政府为其支出融资的方式 财政渠道 货币渠道 金银币铸造税:通过发行货币筹集的收入 通货膨胀税 税收 发债 发行货币 狭义:通货发行;广义:货币创造 通货膨胀税 只有当过度发行的货币引起了通货膨胀时,才存在通货膨胀税。但两者一般并不相等。

4.4 通货膨胀与利率

两种利率: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银行支付的利率 实际利率:购买力的增加幅度 r代表实际利率,i代表名义利率,π代表通货膨胀率。

中国的实际利率(2003.01-2010.07)

费雪效应 费雪方程式(费雪效应表达式): 费雪效应: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一对一的关系(实际利率由投资和储蓄决定,与货币供给无关)。 名义利率的变动由实际利率或者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引起 费雪效应: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一对一的关系(实际利率由投资和储蓄决定,与货币供给无关)。 国际费雪效应:一国的名义利率反映了依该国预期的通货膨胀调整后的真实回报率,投资者在可进行自由的国际投资的情况下,各国的预期真实回报趋于相等。如果出现了不相等的情况,投资者会进行套利活动而使各地的投资收益率趋于一致。

费雪效应 美国1954-2005年名义利率和通胀率的关系,可以看出费雪效应:较高的通货膨胀引起较高的名义利率

货币数量论与费雪效应 根据货币数量论:增加1%的货币供给,导致通货膨胀率增加1%;根据费雪方程式,通货膨胀率增加1%,会导致名义利率增加1%。 货币供给上升——通货膨胀率上升——名义利率上升:传递过程

两种实际利率:事前的与事后的 事前实际利率:债权人和债务人在进行贷款时预期的实际利率 事后实际利率:实际上实现的实际利率 通货膨胀预期: πe 事前实际利率:i- πe 事后实际利率:i- π 修正的费雪效应:i=r+ πe,真正起作用的是通货膨胀预期

4.5 名义利率与货币需求

持有货币的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 名义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货币需求函数新的表达方式: 比较:与之前货币数量论里的货币需求公式( (M/P)d=kY )的差别——多了利率(名义利率i) 关系分析:

未来货币与现期物价 货币需求函数中,名义利率的存在为货币供给影响物价水平提供了另一条渠道。 通货膨胀率 名义利率 物价水平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函数中,名义利率的存在为货币供给影响物价水平提供了另一条渠道。 货币数量论: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供给;费雪效应:物价水平还取决于预期的未来的货币供给。

未来货币与现期物价 假定央行当前不增加货币供给,但是未来将增加货币供给,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如何?对物价的影响如何? 根据货币数量论:当前货币供给并没有改变,因此物价水平不会发生变化。 根据费雪效应:由于央行未来要增发货币,引起人们对通货膨胀率较高的预期,因而名义利率上升。由名义利率的上升,持有货币成本提高,实际货币需求下降,由于当前的货币供应未变化,因此货币供大于求,物价上涨。

4.6 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预期的通货膨胀的成本 鞋底成本(shoe-leather cost) 菜单成本(menu cost) 相对物价变动成本:物价调整滞后或者超前而影响资源配置 税收扭曲:不考虑通货膨胀而使纳税人多缴税 进行通货膨胀校正引起的不便:侵蚀计价单位的实际价值,造成混乱和不方便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比预期到的更有害 通货膨胀阶段,债权人和债务人谁得谁失?协议利率与实际通胀率的关系 原因:它在人们中间任意再分配财富 通货膨胀阶段,债权人和债务人谁得谁失?协议利率与实际通胀率的关系 固定养老金人群的受损 与通胀挂钩的协议:指数化债券、指数化社会保障津贴等等

通货膨胀的一个益处 轻微的通货膨胀:2%-3%每年 通货膨胀“润滑了劳动力市场的车轮”,为什么? 实际工资的下降,通过通货膨胀来完成,而不是通过名义工资的下降,因为名义工资具有刚性。

4.7 超级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的成本 恶性通货膨胀:每月超过50%,每天超过1%的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加剧了通货膨胀的成本 物物交换和更加价值稳定的非官方货币出现 一战之后的德国:1923年初,2万德国马克可以兑换1美元;10个月后,需要用6300亿马克才能兑换1美元。这种通货膨胀让所有的国内债务都一笔勾销,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国债都一文不值,几乎造成长期国债投资者100%的损失。

4.8 结论:古典二分法

古典二分法 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用不用货币计量 古典二分法:允许考察实际变量而不考察名义变量,这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标志 古典经济理论中,货币供给的变动并不影响实际变量,认为货币是中性的。 货币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货币对实际变量的无关性 货币中性的正确性对长期经济是比较适用的,但短期经济不符合。

本章小结 基本概念 货币、通货膨胀、货币的职能、数量方程式、货币(交易/收 入)流通速度、实际货币余额、货币需求函数、货币数量论、 铸币税、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费雪方程式与费雪效应、事 前的和事后的实际利率、实际与名义变量、古典二分法、货 币中性 核心内容 什么是货币?货币有哪些基本职能? 什么是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的基本理论。 什么是铸币税?什么是通货膨胀税? 什么是费雪效应? 通货膨胀的成本是什么?为什么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有利? 什么是古典二分法?什么是货币中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