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 Ch.8 T恤貿易政策的偏離效應和意外後果 導讀人:族文碩一 孫逸塵
落紗工不再有:談貿易保護制度 貿易保護主義,通常簡稱保護主義,是一種為了保護本國產業免受國外競爭壓力而對進口產品設定極高關稅、限定進口配額或其它減少進口額的經濟政策。它與自由貿易模式正好相反,後者使進口產品免除關稅,讓外國的產品可以與國內市場接軌,而不使它們負擔國內製造廠商背負的重稅。
國家廣泛利用各種措施對進口和經營領域與範圍進行限制,保護本國的產品和服務在本國市場上免受外國產品和服務的競爭,並對本國出口的產品和服務給予優待與補貼。國家對於貿易活動進行干預,限制外國商品、服務和有關要素參與本國市場競爭。
失業議題:失業的源頭是什麼? 過去五十年間,隨著紡織成衣生產的勞力為資金和技術取代,如綁線、落紗和回縮等工作都不復存在,始作俑者不是中國的競爭,而是科技和機械的日新月異。 科技提升產能 1990-2004 美國紡織成衣集團的雇用率下降60%,但員工產能卻相當穩定。並且生產量持續上升。
就算不用和國外的工廠相比,單就美國國內在競爭模式下,選擇維持人力而不採取機械化的公司,必須付出更高的資本才能達到與機械化工廠相同的產能。
經濟成本 VS 工作機會 為保衛本土的工作機會,T恤生產中的每個階段的成本都因而提高。
如美國全國棉花協會(National Cotton Council; NCC)為棉花原料設立進口限制障礙,此舉增加了美國紡紗商協會的原料成本。結果協會只能遊說政府針對進口紗線實施關稅和配額制。此舉讓梅果的布料製造商無法以吹好的價錢取得品質最佳的紗線。加諸於布料上的配額和關稅不僅提高美國成衣製造商的成本,也使得成衣製造商難以因應美國消費者瞬息萬變的流行口味。
為了保障美國的成衣業不被進口物品威脅,得需多少經濟成本? 每個工作機會每年平均得花八萬八至七萬四千八百美元來保障。 如果取消紡織品的成衣配而及關稅,可讓1996年的美國整體經濟獲得一百億四千萬美元,而代價是十一萬七千人的工作。
在服裝上打上48%的稅,轉嫁至消費者身上,反而不成比例的若在該制度原欲保護的低收入工作者身上。 在配額制度下,造成其他國家的產業升級,如中國向美國銷售高級POLO杉來取代便宜的T恤。也變相的鼓勵利潤更高與售價更昂貴的成衣製造業移往海外。
配額限制制度 進口配額制(Import Quotas)又稱進口限額制。它是直接限制進口的一種重要措施。進口配額制是指一國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如一季度、半年或一年內),對某些商品的進口數量或金額規定一個數額加以直接的限制,在規定時限內,配額以內的貨物可以進口,超過配額則不准進口,或者征收較高的關稅、附加稅或罰款後才能進口。
配額成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幫助的國家與對象到底是 配額成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幫助的國家與對象到底是? 許多出口國都透過檯面下交易,把美國政府特許的成衣進口額度拍賣或分配出去,而取得配額的成本會直接轉介在商品上。此舉造成一個運作如證卷交易所的仲介市場出現,買主希望以低價取得配額,再以高價轉手。 http://www.bot.com.tw/Trade/Trade_wto_info/qt020/Pages/default.aspx 靠配額致富者並非南卡羅萊納的紡織工人,而是香港靠配額交易而致富的不動產投資客。 99%的美國人不是紡織成衣勞工,為何他們必須忍受成本轉嫁?
意料之外的贏家 專家和百姓間關注的焦點不同:經濟學家放眼全美或是全世界,百姓關心的只有自身周邊的鄉里。 影響選舉的政見與政策決定。 幫助了世界上數十個窮國,使他們啟動了往工業化社會的轉輪。
死人也得穿:英國歷史上羊毛產業與棉織產業的戰爭 任一具屍體…都不應穿著襯衫、連身裙,或是包裹床單或壽衣……只能穿羊毛織成的衣物下葬。 1772年12月25日訂出法律,包括穿著若在家庭用品中使用差不多所有類型的棉布,都變成是違法的行為。棉花禁令維持了數十年,強迫英國人穿著又熱又癢又貴的羊毛衣─全部都以拯救國內紡織業為名。
讓英國人開始思考在國內製造棉布的構想:動力織布機、紡紗機、工廠,最後則是工業革命。帶領英國和全世界進入現代化的世界。
反思與討論 與貿易保護主義對台灣衝擊有多大 試論述ECFA是自由貿易,還是保護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