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教材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六章 证明(一) 6 关注三角形的外角.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高考新改革与过渡 怀化市铁路第一中学 向重新.
Advertisements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余角、补角.
初中数学 七年级(上册) 6.3 余角、补角、对顶角(1).
七 年 级 数 学 第二学期 (苏 科 版) 复习 三角形.
问:图中∠α与∠β的度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苏科版) 10.4 探索三角形 相似的条件(2).
同学们好! 肖溪镇竹山小学校 张齐敏.
等腰三角形 本节内容 本课内容 2.3.
等腰三角形 本节内容 本课内容 2.3.
习题课 阶段方法技巧训练(一) 专训1 三角形判定的 六种应用.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
 做一做   阅读思考 .
浙教版九(上)§第 三章第五节 3.5 圆周角(2) 学科网 学科网.
八年级 上册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第2课时).
第十一章 三角形 三角形的内角(第2课时)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教育局教研室 王格林.
习题课 阶段方法技巧训练(一) 专训2 切线的判定和性质 的四种应用类型.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2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
第二十七章 相 似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4课时 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本节内容 平行线的性质 4.3.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18.1 平行四边形 (第2课时) 湖北省赤壁市教学研究室 郑新民
28.1 锐角三角函数(2) ——余弦、正切.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灵寿县第二初级中学 栗 彦.
第3课时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实数与向量的积.
线段的有关计算.
正方形 ——计成保.
19.2 证明举例(2) —— 米 英.
2.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
2.6 直角三角形(二).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变 阻 器 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陆 俊.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第五节 梯形(第二课时)
1.4 角平分线(2).
. 1.4 全等三角形.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成长经历.
⑴当∠MBN绕点B旋转到AE=CF时(如图1),比较A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4 圆心角(1).
10.3平行线的性质 合肥38中学 甄元对.
平行线的性质 1.
4.2 证明⑶.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 大连市第三十九中学 赵海英.
八年级 上册 第十三章 轴对称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湖北省通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袁观六.
2.6 直角三角形(1).
例1.如图,已知:AB∥CD,∠A=70°∠DHE=70°,求证:AM∥EF
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毕达哥拉斯
平行线的判定 1.
欢迎各位老师莅临指导! 海南华侨中学 叶 敏.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平行线的判定 (第2课时)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角平分线的性质 (第2课时)
(人教版) 数学八年级上册 12.3 等腰三角形(1) 磐石市实验中学.
辅助线巧添加 八年级数学专项特训: ——倍长中线法.
13.3 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
§ 正方形练习⑵ 正方形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3.4圆周角(一).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鄢陵县彭店一中 赵二歌.
轴对称在几何证明及计算中的应用(1) ———角平分线中的轴对称.
第 五 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 制作:LXL.
锐角三角函数(1) ——正 弦.
****九年级数学组汇报教学 课题:§ 锐角三角函数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九○三班.
3.4 角的比较.
三角形的内角 淄博十五中 孟庆云.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海口十中 孙泽畴.
5.1 相交线 (5.1.2 垂线).
正方形的性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教材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六章 证明(一) 6 关注三角形的外角

学习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及其证明。 2、体会几何中不等关系的简单证明。 3、能从内和外、相等和不等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作更全面的思考。

回顾与思考 ☞ 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题意,写出已知、求证; 3)写出证明过程;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0. △ABC中,∠A+∠B+∠C=1800. 这里的结论,以后可以直接运用. 回顾与思考 ☞ 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0. △ABC中,∠A+∠B+∠C=1800. ∠A+∠B+∠C=1800的几种变形: ∠A=1800 –(∠B+∠C). ∠B=1800 –(∠A+∠C). ∠C=1800 –(∠A+∠B). ∠A+∠B=1800-∠C. ∠B+∠C=1800-∠A. ∠A+∠C=1800-∠B. A B C 这里的结论,以后可以直接运用.

知识回顾 60° 60° 1、在ABC中, (1)∠C=90°,∠A=30 ° ,则∠B= ; (2)∠A=50 ° ,∠B=∠C,则∠B= . 60° 65° 2、在△ABC中, ∠A:∠B:∠C=2:3:4则∠A=    , ∠B= ∠C=____   40° 60° 80°

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边与 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A B C D

如图. ∠1是△ABC的一个外角, ∠1与图中的其它角有什么关系? D 1 2 3 4 ∠1+∠4=1800 ∠1>∠2,∠1>∠3 ∠1=∠2+∠3. 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证明:∵∠2+∠3+∠4=180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4=1800(平角的定义), ∴∠1= ∠2+∠3.(等量代换). ∴ ∠1>∠2,∠1>∠3(和大于部分).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推论可以当作定理使用. 推论: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 推论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推论: 在这里,我们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公理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公理或定理的推论. A B C D 1 2 3 4 推论可以当作定理使用.

△ABC中: ∠1=∠2+∠3; ∠1>∠2,∠1>∠3. 这个结论以后可以直接运用.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 推论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推论: △ABC中: ∠1=∠2+∠3; ∠1>∠2,∠1>∠3. A B C D 1 2 3 4 这个结论以后可以直接运用.

· · 例1 已知:如图,在△ABC中, AD平分外角∠EAC,∠B=∠C. 求证:AD∥B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 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B=∠C (已知) ∴∠C= ∠EAC(等式性质) · 例题是运用了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到了证实. ∵ AD平分∠EAC(已知) ∴∠DAC= ∠EAC(角平分线的定义) ∴∠DAC=∠C(等量代换) ∴ 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还有其它方法吗?

· · 例1 已知:如图在△ABC中,AD平分外角∠EAC,∠B=∠C. 求证:AD∥BC. 证明:∵∠EAC=∠B+∠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 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B=∠C (已知) ∴∠B= ∠EAC(等式性质) · 这里是运用了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到了证实. ∵ AD平分∠EAC(已知) ∴∠DAE= ∠EAC(角平分线的定义) ∴∠DAE=∠B(等量代换) ∴ AD∥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1>∠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3是△CDE的一个外角 (外角定义) 例2 已知:如图,在△ABC中, ∠1是它的一个外角, E为边 AC上一点,延长BC到D,连接DE. 求证: ∠1>∠2. C A B F 1 3 4 5 E D 2 证明:∵ ∠1是△ABC的 一个外角 (已知) ∴ ∠1>∠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3是△CDE的一个外角 (外角定义) ∴∠3>∠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 它不相邻的内角) ∴ ∠1>∠2 (不等式的性质)

例3:已知,如图 P是∆ABC内一点。求证: ∠BPC >∠BAC A B C P

分析: 要寻找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我们通过观察发现无法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试想如果能通过一个中间量联系这两个角,那么就能间接的得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延长线段BP与AC相交,发现能运用推论2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例3:已知,如图P是∆ABC内一点。 求证: ∠BPC >∠BAC 证明:延长BP交AC于点E。 ∵∠BEC是△ABE的一个外角(外角定义) ∴∠BEC>∠BA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 和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BPC是△PEC的一个外角(外角定义) ∴∠BPC>∠P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BPC>∠BAC(不等式的性质) A B C E P

练一练 1、看图形填空: (1)∠1 =____ ,(2) ∠2=____ 。 43º 59º 2、看图形用“=”、“>”或“<”填空: = 80º 123º 2 1 25º 34º 2、看图形用“=”、“>”或“<”填空: (1)∠1____∠CAB+∠ABC (2)∠2____∠ABC (3)∠CAB____∠3 (4)∠1+∠2+∠3____ 360º = A B C 1 3 2 > < =

练一练 3、求下列各图中∠1的度数。 35° 120° 1 30° 60° 1 45° 50° 1 900 850 950

1、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外角∠DCA=100°,∠A=45°. 求:∠B和∠ACB的大小. 随堂练习 解:∵ ∠DCA是△ABC的 一个外角(已知) ∠DCA=100°(已知) ∠A=45°(已知) ∴ ∠B=100°-45°=55°(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又∵∠DCA+∠BCA=180°(平角意义) ∴ ∠ACB=80°(等式的性质) 100°

(1)∵∠BDC是△DCE的一个外角(外角定义) ∴∠BDC>∠CED(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 和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A D E 2、已知:如图所示. 求证:(1)∠BDC>∠A; (2)∠BDC=∠A+∠B+∠C. F 证明: (1)∵∠BDC是△DCE的一个外角(外角定义) ∴∠BDC>∠CED(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 和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DEC是△ABE的一个外角(外角定义) ∴∠DEC>∠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BDC>∠A(不等式的性质)

(2)∵∠BDC是△DCE的一个外角(外角定义) ∴∠BDC =∠C+∠CED(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A D E 2、已知:如图所示. 求证:(1)∠BDC>∠A; (2)∠BDC=∠A+∠B+∠C. 证明: (2)∵∠BDC是△DCE的一个外角(外角定义) ∴∠BDC =∠C+∠CED(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DEC是△ABE的一个外角(外角定义) ∴∠DEC=∠A+∠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BDC=∠A+∠B+∠C(等式的性质)

3.已知:国旗上的正五角星形如图所示. 求:∠A+∠B+∠C+∠D+∠E的度数. 解:∵∠1是△BDF的一个 外角(外角定义) H 2 F 1 ∴∠1=∠B+∠D(三角形的一个 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 内角的和) 又∵∠2是△EHC的一个外角(外角定义) ∴∠2=∠C+∠E(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 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又∵∠A+∠1+∠2=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B+∠C+∠D+∠E =180°(等式性质)

4、(北京市海淀区,2003)如图 ,把△ABC纸片沿DE折叠,当点A落在四边形DEBC内部时, ∠A与∠1+ ∠2之间存在着一种数量关系,试找出。

4.解:2 ∠A= ∠1+ ∠2 理由如下:∵ ∠1+ ∠3+ ∠4=1800 ∠2+ ∠5+ ∠6=1800 ∵ ∠3= ∠4, ∠5= ∠6 ∴ ∠1+ 2∠3=1800 ∠2+ 2∠5=1800 又∵ ∠A+ ∠3+ ∠5=1800 ∴ 2 (∠A+ ∠3+ ∠5)= ∠1+ ∠2+2∠3+ 2∠5 ∴ 2∠A= ∠1+ ∠2 1 2 B C A1 D E A 4 3 5 6

本节小结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推论1: 推论2: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 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 它不相邻的内角.

布置作业 课本P245 ,习题6.7 1、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