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上帝没有把所有产品赐予世界所有地方,而是把他的馈 赠播撒在不同地区,最终人类或许会培育社会关系,因为一 个人可能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因此,他缔造了商业,以致 所有人或许都能共享这个世界的果实,不论它们产自何处。 —里巴尼乌斯(公元314—393年)《演说集》(Ⅲ) 造物主赋予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才能、气候和土壤,从 而为各国的交流通商提供了稳固的基础……这样固然刺激了 出口国的产业,而进口国本身的产业,也由于出售商品进行 交换而得到发展。 —大卫•休谟 《论贸易的猜忌》,1752年
在本章,我们将简要概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eckscher- Ohlin model),它假设贸易是因各国具有不同的资源而发生的 。该模型与李嘉图模型形成了鲜明对照,李嘉图模型假设贸易 是由于各国使用不同的技术比较优势从事不同产品的专业化生 产而产生的。该模型是以瑞典经济学家伊莱•赫克歇尔和他的学 生伯蒂尔•俄林的姓名命名的,前者在1919年写的一篇论文中 表达了其国际贸易观点,后者在其1924年写的博士论文中进一 步发展了这些观点。 那么,赫克歇尔和俄林想要解释他们在那个年代所见证的 大幅贸易增长就毫不奇怪了。具有跨境运输机器的能力意味着 他们不再像李嘉图那样把不同国家的技术差异作为贸易的理由 。相反,他们假设各国的技术是一样的,他们运用资源在各个 国家的不均匀分布来解释贸易模式。 即使是今天,仍然有许多例子表明国际贸易是由各国所拥 有的土地、劳动和资本资源所驱动的。
本章结构 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模型 H-O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目标一,论述H-O模型。我们在前一章所学的古典贸易 理论模型是一个短期模型,因为劳动是不能在产业间流 动的。相反,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是一个长期模型,因为 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可以在产业间流动的。 本 章 的 三 个 目 标 目标二,研究开放两国间贸易是如何影响每个国家中给 劳动和资本的支付的。我们用H-O模型预期当国际贸易 开始后哪个要素会受益和哪个要素会受损。 目标三,考察H-O模型的经验证据。会从人力资本、自 然资源、要素密度逆转、需求逆转方面扩展该模型。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 区别之一:要素禀赋理论是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来研 究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的,而古典贸易理论是从生产 函数不同角度来研究的。 区别之二:要素禀赋理论在进行供给面分析时,除劳 动之外,引入了另外一个生产要素――资本,因此在要 素禀赋理论中,生产要素包括两个。正因为如此,有时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又称为2×2×2模型(两个国 家、两种产品和两个生产要素)。
这一变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入另外一个生产要素 后,在两个部门生产中使用不同要素组合比例的条件 下,生产可能性边界将是一条凸状曲线,即对应于机 会成本递增情形。 区别之三:要素禀赋差异的产生原因易于解释。自 然条件、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诸多因素,都可以成 为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来源。这就不会遇到古典贸易 理论关于劳动生产率差异解释不清的窘境。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 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 绝对数量无关。 一、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 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 绝对数量无关。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 )大于他国,则称该国 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 反之,他国情况正好相反。
A国为资本(相对)丰富 的国家,反之,B国为劳 动相对丰富的国家。 K O L EA EB
表3-1 部分国家和地区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 国家或地区 人均资本存量 (美元/人) 瑞士 73 459 美国 34 750 德国 50 116 意大利 31 640 加拿大 42 745 台湾 25 722 澳大利亚 37 854 英国 21 453 日本 36 480 韩国 17 995 法国 35 600 墨西哥 12 900 关于要素禀赋的实际衡量,通常是用人均资本存量来估算。但在具体测算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一是各国大都没有关于资本存量的直接统计数据,只有每年的固定投资统计数据,因此计算某一时刻(一般是某年份)资本存量,必须将以前各期的固定投资进行加总,并考虑不同年份的固定资产折旧,而且还得用不变价格进行调整,这项工作进行起来相当繁重;二是当比较各国的人均资本存量时,还会遇到一个问题,即各国的货币单位不同,无法直接进行比较,因此比较之前尚须统一单位。由于存在这些实际困难,很多人在应用要素禀赋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时,往往根据经验观察,判断要素禀赋差异。这样做有时可能会导致错误或不尽合理的结果(如后面将要介绍的里昂惕夫之迷)。 表3-1给出了要素禀赋的一个具体实例,从中不难发现发达国家的人均资本存量大都高于发展中国家。另外,一国究竟属于资本丰富还是劳动丰富的国家,取决于与谁对比。例如,美国无论在资本存量,还是在劳动绝对数量上,都远远高于瑞士和墨西哥这两个国家。但与瑞士相比,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低于对方,因此相对于瑞士而言,美国则属于劳动丰富的国家。如果拿美国与墨西哥相比,表3-1显示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高于墨西哥的水平,因此美国与墨西哥相比,属于资本丰富的国家。由此可见,当我们说某国在要素禀赋上属于哪种类型时,必须注意是与谁对比。 一国究竟属于资本丰富还是劳动丰富的国家,取决于与哪个 国家相比。以美国为例,美国无论在资本存量,还是在劳动 绝对量上都远远高于瑞士和墨西哥。但与瑞士相比,美国人 均资本存量低于对方,因此美国属于劳动丰富的国家。
A国为瑞士,B国为美国。美国无论资本还是 劳动都远高于瑞士。瑞士为资本(相对)丰富 的国家,反之,美国为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 K O L EB EA
A国为美国,B国为墨西哥。美国无论资本还是劳 动都远高于墨西哥。美国为资本(相对)丰富的 国家,反之,墨西哥为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 K O L EA EB
二、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要素密集度是针对产品而言的,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 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 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假设生产单位产品X、Y所需的资本量和劳动量依次为KX、 LX、KY、LY。令kX=KX/LX kY=KY/LY ,称为要素密集度(资本 /劳动比)。 如果kX>kY,则称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capital-intensive), 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labor-intensive)。 反之,kX<kY,则称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labor-intensive), 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capital-intensive)。
如果X、Y两部门采用的都是固定要素比例的 生产技术,即无论在什么情形下,X、Y生产所使 用的资本-劳动比率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形下,直 接比较X、Y两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就可以确定要 素密集度的差异。
但是,固定要素比例生产技术在现实中很难 找到。 对于绝大多数产品来说,生产中的资本-劳动 比率是可变的,即资本与劳动之间可互相代 替使用:当生产要素市场上资本价格上升, 即资本变得昂贵时,所有厂商大都倾向于减 少资本的使用量,而用较廉价的劳动代替原 来使用的一部分资本。因此,所有部门生产 的资本-劳动比率都可能因资本价格上涨而下 降;同样,当劳动价格相对上升时,各部门 的资本-劳动比率将提高。
结论 所以,在生产要素可替代的情况下,比较两个 部门的要素密集度必须在一个共同的标准下进行, 这个标准就是共同的要素价格。 如果在任何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生产所使用 的资本-劳动比率均大于Y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 率,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的 产品。
图3-2 要素密集度的等产量曲线表示 K X A Y A′ X′ B B′ Y′ w/r O L kX>kY 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在图3-2中,XX′曲线、YY′曲线分别表示X、Y的等产量曲线。其中,X的等产量曲线更偏向于K坐标轴,Y的等产量曲线更偏向于L坐标轴。在资本、劳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两个部门的厂商所选择的最佳要素组合由等成本曲线与等产量曲线相切来决定。在图3-2中,当任意给定一组要素价格,如w、r时,两条斜率为-w/r的平行线分别与X、Y的等产量线相切于A、B两点,这时,X、Y的资本-劳动比率间的关系为:kX﹥kY;同样,当任选另外一组要素价格,如w′、r′时,X、Y的资本-劳动比率间的关系为:k′X﹥k′Y。由图3-2可知,无论在哪种情况下,X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大于Y的资本-劳动比率。因此,根据定义,X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Y则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三、模型基本假设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规模收益不变; 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 动密集型产品; 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由以上假设可知,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 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
第二节 H-O理论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 相对供给差异 要素禀赋点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图 3-3 图 3-4 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比B国更偏向X轴。
结论 在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A、B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 的差异完全是由两国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生产可能性 边界反映了一国的供给能力。A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对偏 向于X商品,这意味着在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下,A国在 X商品上相对供给能力高于B国,而B国则在Y商品上相对 供给能力高于A国。即资本丰富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相 对偏向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丰富国家的生产可能性 边界相对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两国相对供给的差异 图 3-5
两国相对供给的差异 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 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图 3-6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要素禀赋 相对供给差异 相对价格差异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 图 3-7 pA<pB,即A国在X商品 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 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 势,即资本丰富国家在资 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 优势,而劳动丰富国家在 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 较优势 。
三、H-O定理 开放后,A国将出口X,进口Y,B国则相反。因此,A 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 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 格。 国际均衡价格Pw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其 处于A、B两国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pA、pB之间。
国际均衡价格
H-O定理的图形说明 Y O X PW QB · CB B B′ EA PW CA · QA A A′ OB · · OA EB
开放后,相对价格发生变动,A国面对比原来更高的相对价格,生产均衡点将由原来的EA点(如图3-5中所示)向下转移到QA点,如图3-7所示。QA点与EA点相比,Y的生产减少了,通过QA点的国际相对价格线PW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CA为开放后的消费均衡点。对应于新的均衡点,图中两国的贸易三角形为△QAOACA。其中,线段OAQA表示出口量,OACA表示进口量。 对B国来说,开放后,X的相对价格由原来的PB下降为PW,因此,其生产均衡点由原来的EB点(如图3-5中所示)向上转移到QB点,而消费均衡点为图中的切点CB。这时,B国的贸易三角形为△QBOBCB,其中Y商品的出口量为OBQB,X商品的进口量为OBCB。
综上所述,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 不同,导致了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 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出口密集使 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 产品。这一重要结论便是所谓的H-O原理。
H-O定理的基本内在逻辑关系是:不同国家之间的 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产品相对价格差 异是由要素价格差异决定的。要素价格差异由要素 供求决定的。如果收入分配、消费偏好、生产技术 水平相同,则要素价格差异主要取决于要素供给, 而要素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因此,要素禀 赋不同造成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一、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 X的相对价格上升 资本和劳动从Y向X部门流动 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一、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 X的相对价格上升 资本和劳动从Y向X部门流动 X部门是资密型的,需要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劳动 Y部门是劳密型的,释放较多的劳动和较少的资本 资本需求大于供给 资本价格上涨 两部门资 本-劳动比 都下降 劳动供给大于需求 劳动价格下跌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 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 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 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
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 : (3.1) (3.2) 由上述两式,可以得到: (3.3) (3.4)
当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X、Y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 本-劳动比率均下降。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资本-劳动比例下降时 ,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所以资本的边 际生产力上升,相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 由(3.3)、(3.4)两式,则r/PX 、r/PY均上升, 而w/PX、w/PY均下降,即X相对价格上升后,资本 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 降。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 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 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 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理由是:贸易后一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根据H- O定理,一国出口商品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是其丰富 要素,故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国丰富要素的实 际报酬上升,另一种生产要素,即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 则下降。这一结果的重要含义是国际贸易虽改善了一国 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因 为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 响。
二、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 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 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 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 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 到均等。 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unit-value isoquant)和单位等成 本直线(unit isocost) PX·X0=PY·Y0=1 (3.5) 1=w·L+r·K (3.6)
PX·X0=PY·Y0=1 要素价格均等化图示说明 自由贸易下,两 国的单位价值等 产量线完全相同 ,所以单位成本 线也完全相同, 要素价格自然也 相同。
需要强调的是: 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 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各国 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因此,国际间要素价格均 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 要素价格均等还要求生产技术条件必须完全一样,这 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
第四节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一、罗伯津斯基定理 (Rybczynski Theorem)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 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 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假设某一生产要素总量增加,比如说资本供给增加 了ΔK。在商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要素变化后 ,要素相对价格仍会保持不变,从而两个部门的要素使 用比例也保持不变。 (3.7) (3.8)
图示证明: 资本增加后要素禀 赋点由E变为E′,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 变的条件下,X、 Y两个部门的要素 使用比例仍保持原 来水平不变。
二、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 罗伯津斯基定理可用来说明要素积累对生产可 能性边界的影响,这也是该定理的一个重要应用之 处。要素增加之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两个端点分 别对应的X、Y的最大产出都会增加,因此,整条生 产可能性边界线将向外移动,但生产可能性边界外 移的方向则取决于要素禀赋变化的类型。
· 资本增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 罗伯津斯基线 Q Q′ p′ p 这里仍以资本增加、劳动不变为例。在图3-10中,对应于一个不变的相对价格p,资本增加前,相对价格线p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于Q点;资本增加后,相对价格线p′与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于Q′点。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新的生产均衡点应位于原来的生产均衡点Q的右下方。这里,通过Q与Q′两点的直线称为罗伯津斯基线(Rybczynski Line)。由于相对价格p可任意取值,因而对应于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X)的产出都增加,而劳动密集型产品(Y)的产出则减少。这意味着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相对偏向于X坐标轴,图3-10中横坐标轴上X产出增加的比例要大于纵坐标上Y产出增加的比例。 由于在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下,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供给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要提高,在需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要下降。同理,如果劳动增加,资本不变,那么要素禀赋变化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则要下降。
由于在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下,资本增 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供给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 品的供给要提高,在需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意 味着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要下降 。同理,如果劳动增加,资本不变,那么要素禀赋 变化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则要下降。
偏向出口的增长 开放情况下,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 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 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进一步 讲,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 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相应地,对方国家贸易条件 则改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 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而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恶 化。 偏向进口的增长
以上结论是针对一个对国际市场价格有影响力的大 国而言的。 那么小国情形如何? 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可看成是价格接受者,国际价格 不会因其经济增长而有所变动,因此,对小国来说 ,要素禀赋变化之后,其贸易条件可视为不变。
偏向出口的增长的福利效果 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福利 的改善; 经济增长又可能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对本国福 利产生不利影响。
偏向出口的增长与国民福利 · · · 如图3-11所示,偏向出口的经济增长的福利效果可分解为两部分。经济增长前,生产和消费均衡点分别为Q和C;增长后,新的生产和消费均衡点分别为Q*和C*。增长前后,A国的贸易条件分别为Pw、P*w。其中P*w比Pw更平坦,表示A国贸易条件恶化。 经济增长前,A国的福利水平由通过C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衡量;增长后,A国的通过C*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增长后A国的福利水平。 在图3-11中,画一条与原来贸易条件线平行的直线,并与增长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切点为Q′。这条新的相对价格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不考虑贸易条件情况下经济增长对A国福利的改善,我们称之为纯粹的增长利益。当考虑贸易条件变化时,代表贸易条件的相对价格线变得更为水平,此时,生产均衡点由Q′移至Q*,消费点由C′移至C*。通过C*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位于通过C′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之下,所以贸易条件恶化,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那么,损失的部分增长利益去向何处?事实上,这部分利益以“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所享有。
“悲惨增长”(immiserising growth): 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总的福利效果为负。
悲惨增长的前提条件 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 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 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 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 偏向进口部门的增长 如果时间足够长的 话,要素积累或经济 增长可能会改变一国 的比较优势型态,即 以前具有比较优势的 产品,现在由于经济 增长可能变为比较优 势;反之,以前处于 比较劣势的物品,现 在也可能变为具有比 较优势 。
第五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检验工作,绝大部分都集 中于对H-O定理的验证,强调的重点也一直是贸易要 素比例的检验。在众多的实证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 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对要素禀赋理论适用性进 行的检验,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次。他的 研究工作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后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研究结果公布以后,很多经济学家对要素禀 赋理论进行了方方面面的修正。
一、里昂惕夫之谜 美国国内生产1百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与劳动(1947) 出口商品 进口商品 2 550 780 182 13 991 3 091 339 170 18 184 资本(1947年价格) 劳动(年劳动人数) 资本-劳动比例(美元/人)
里昂惕夫是以美国为例来验证H-O理论的。他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在测算之前,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是资本丰富的国家。依据H-O定理,则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的测算结果如表3-2所示。 由表3-2可知,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例为13991美元/人,而进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例为18184美元/人。故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约为出口商品的1.3倍(18184/13991),即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故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迷(The Leontief Paradox)。
二、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 (一)有效劳动论 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工人的3倍,把美 国劳动数量乘以3,再和国内可用资本比较,就会发 现美国其实是一个劳动丰富的国家。(里昂惕夫, 1947 ) (二)人力资本 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 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的出口 高于其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
(三)自然资源 有人曾指出,自然资源与资本在生产中往往是互 补的,因此,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如能源, 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 的某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 的),如石油。这样,美国的大宗进口商品很多是自 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因此,里昂惕夫之迷在考虑自然 资源这一因素之后,也可以得到较好解释。单从资本 和劳动角度无法解释美国为什么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 商品,但从自然资源角度看,实际上美国进口的是其 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不是资本。
(四)要素密集度逆转 如果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 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 动密集型产品,Y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那么这种现 象我们称之为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
要素密集度逆转图解 注意与图3-2比较 K O L Y X · ·
在现实中,要素逆转现象可能存在。如果考虑 到要素密度逆转现象,则里昂惕夫之迷也不难解释 。因为里昂惕夫是根据美国的技术条件来测算进口 商品在他国生产时的要素密度,但在要素密度逆转 存在的情况下,这可能会造成误会。例如,美国的 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但 在其他一些落后国家,农业生产则是一种典型的劳 动密集型生产。
根据这种解释,美国进口的产品在国内可能用 资本密集型生产,但在国外却是以劳动密集型生产 的,从美国的角度,就会造成进口以资本密集型产 品为主的错觉;同时,美国的出口商品在国内可能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外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用美国标准衡量也会造成出口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 假象。只要贸易双方有一方存在要素密集型变换这 种情况,其中一国就必然存在里昂惕夫之谜。
(五)需求逆转 在要素禀赋理论中,两国消费者偏好假设是完全相同 的,所以国际贸易形态只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需 求因素无关。但在现实中,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既可 能来自供给方面,也可能来自需求方面。当某一国对 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 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 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逆转,即发生了需求逆转 (demand reversal)。
需求逆转论图形说明 Y O X A A′ B B′ · PB · · P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