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微生物分類與命名.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芮弗士醫事檢驗中心 呂振富主任.  「在病人面前,我們沒有理由說自己是受害者!」前往新竹摘取愛滋男心臟的成大主刀醫師, 昨還原摘心過程,在分秒必爭作業下,他下半身全浸在愛滋患者血水中,連內褲都染紅,事 後得知器捐者是愛滋患者,一時愣住,卻沒忘醫師職責,要求把患者安危擺第一。  成了愛滋高風險群,他說:「這是醫療行為中,一定會有的風險。」
Advertisements

1 微生物与免疫学 Microbiology & basic imumunology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薛长艳
结核病. 结核病 [1] 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的慢性传染病,由分枝杆菌(主要 是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又称 “ 结核杆菌 ” ( tubercle bacillus )导致。结核通 常感染并破坏肺(称 “ 肺结核 ” ,又称 “ 肺痨 ” 或称作.
焦點 1 真菌的特徵與分類. 真菌 ( 菌類 ) 皆為異營真核生物大多為陸生大多具菌絲 ( 營養菌絲, 繁殖菌絲 )
教学参考书 周德庆 著:微生物学教程 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编:微生物学.(第二版) 无锡轻工业学院编: 微生物学. (第二版)
第二章 廢水處理生物單元 生物處理法係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作用來分解廢水中複雜的溶解性有機化合物及部份氮磷化合物,以達安定化效果。
第三章 共患病 二.细菌性传染病 15.葡萄球菌病. 第三章 共患病 二.细菌性传染病 15.葡萄球菌病.
重点:微生物生长规律,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统称。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食品發酵與菌種 Food Fermentation and Cultures
人工授精器械识别及假阴道安装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内容 四、作业.
2-5 原生生物.
4-1 微生物的世界 微生物:構造簡單,體積微小的生物 藉顯微鏡才能觀察 病毒、細菌、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真菌
生物奥赛辅导 植物的类群 /
植 物 病 原 真 菌 一、真菌的概况 1、真菌个体小(需要显微镜观察),种类多(已描述的约10万种,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真菌有8000余种),分布广(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土壤、空气、陆地、水域、动植物体内外等均有真菌)。 2、真菌有腐生、共生、寄生的,其绝大多数为专性腐生菌。有的可以寄生于人体、动物体,大约100种,如皮癣、手(脚)气病等等。许多寄生性真菌是植物病原菌。
实验二 细菌的培养与生化反应 【目的要求】 1.熟悉细菌培养的原理、方法,结果观察和实际用途。
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理化性状(自学).
第一節 禽畜肉類 第二節 海產類 第三節 乳類 第四節 穀類 第五節 蔬果類 第六節 其他食品
第 二 章 细菌的生理 PHYSIOLOGY OF BACTERIA
1、稳定产量、保证品质和保护环境--增加效益
逛百貨公司去! 如果 你要到友愛百貨買運動鞋,在第幾層樓可以買到? 每家百貨公司樓層劃分都相同嗎.
Chapter 3 微生物分類與命名.
绪论 第一节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 目前已鉴定的约200万种 生物 非生物 物质 一、生物的分界 界(Kingdom)
主題:細菌染色觀察法 組別:第四組 組員: 許閎茗499H0016 鄭昆皇499H0017 陳德宇499H0018 薛采晴499H0019
Microorganisms Producing Microbial Drug
焦點 1 原核生物.
The Determination of Magnesium by Direct Titration
生命樹 (種系發生樹)
蛋白質的合成 (Protein synthesis)
實驗9 總生菌數測定:平板計數法 (plate count)- 稀釋塗抹法
細菌的代謝 metabolism Usually, bacteria produce extracellular enzymes to degrade (or digest) surrounding nutrient molecules into small molecules for importing.
洋蔥醋發酵之菌種篩選 暨發酵方法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錦樹 老師 報告學生:尤淑芬
第一節 禽畜肉類 第二節 海產類 第三節 乳類 第四節 穀類 第五節 蔬果類 第六節 其他食品
總生菌數測定:平板計數法 (plate count)- 稀釋塗抹法
CHAPTER . 2 基礎微生物認識 第一節微生物發展史 第二節細菌 第三節真菌 第四節病毒 第五節寄生蟲.
Capsule stain (莢膜染色) Capsule is an extra-cellular structure to protect bacteria from environmental stress or immunological response inside host. Gener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cells
06 生化工程應用 E. coli 大腸桿菌之生長曲線
The construction of cells
實驗1 Streaking isolation of bacteria 細菌劃線分離
第二章 微生物之種類.
醋的生產 Vinegar Production
第二章 细胞的概念与分子基础 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统一性 相似的化学组成、最基本的结构要素 类似的遗传(信息)语言
第二節 生物的分類 分類系統 了解生物多樣性:先有分門別類的方法和原則.
控制空氣保存 Preservation by Controlled Atmosphere
動物的分類與命名.
古菌(Archaea) 生科2A 林志軒 何柏彣 蔡季航 石家鴻.
食品保存的原理 Principles of Food Preservations
第二節 食品相關的重要微生物 食品發酵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學 郭嘉信 編著.
6-1 元素與化合物 課文重點: 1.化學反應的變化 2.物質的分類.
第 一章 生物學的概念與方法 生物學: 就是對生命的科學研究 生命是什麼? 生命 是一個早期事件的結果。在這個事件 中,無生命物質聚集到一個活細胞中 ,成為生命體。 生命 是一種能夠捕獲、並使用能量及基礎 物質的方法.
第二節 生物的分類 分類系統 了解生物多樣性:先有分門別類的方法和原則.
2-2.1 原核生物界 1、全為單細胞,缺少核膜以及膜狀胞器, 例如:細菌和藍綠藻。.
商用快速檢驗法.
第 一章 生物學的概念與方法 生物學: 就是對生命的科學研究 生命是什麼? 難以定義, 只能描述生命如何工作(How life works.) 生命 是一個早期事件的結果。在這個事件 中,無生命物質聚集到一個活細胞中 ,成為生命體。 生命 是一種能夠捕獲、並使用能量及基礎 物質的方法.
生物科技與生命倫理 ~DNA的真相~ 6/5科學實作練習活動.
電子圖 (Electron Diagram) 上一堂的重點: 陽離子 火焰顏色 焰色測試 (Flame Test) 鉀離子 (K+) 鈉離子
第 一章 生物學的概念與方法 生物學: 就是對生命的科學研究 生命是什麼? 難以定義, 只能描述生命如何工作(How life works.) 生命 是一個早期事件的結果。在這個事件 中,無生命物質聚集到一個活細胞中 ,成為生命體。 生命 是一種能夠捕獲、並使用能量及基礎 物質的方法.
滅菌完成後之培養基可依實驗需求進行下列步驟:
18-3 課堂整理 第十五組 0993B010 張維哲 0993B042 游博雄.
有趣的微生物 主講者 陳樺亭老師.
實驗八 溶解度積之測定.
Machine Learning & Bioinformatics
細胞.
豆乾之安全性探討 孫以泓 洪振源 何思緯 鄭盛懷 何承祐
影響微生物生長之因子 紫外光 溫度.
微生物分離技術 劃碟法 塗碟法 倒碟法 斜面培養.
Bioprocess Engineering
生物技術 Ch10.生物轉化技術 阮雪芬 Nov19&20, 2002 NTU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Chapter 3 微生物分類與命名

3.1 微生物分類 分類學(taxonomy): 依據微生物特徵及類源關係,將微生物分門別類的科學,其範圍涵蓋分類(classification)、命名(nomenclature)和鑑定(identification)。 3.1.1 分類依據 1.型態: 球、桿、螺旋菌 2.培養特性: 環境及營養成分 3.生理生化特性: 代謝途徑等 4. 化學組成: 如細胞壁成分 5. 生態特性: 角色,如分解者 6. 血清特性: Ag of microorganism 7. 遺傳特性: % of (G+C) 8. 致病性: 致病性和非致病性

3.1.2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分類 1866年,德國動物學家黑格爾 (E. H. Haechel),主張動物、植物及原生生物界,此稱為傳統三界分類。 3.1.3 惠泰爾(Whittaker)五界分類(1969) 依微生物營養方式為分類基礎: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吸收作用(absorption)及攝食作用(ingestion),將生物分類為無核生物界(細菌) (monera)、原核生物界(原生動物、藻類)(protista) 、植物界(plantae)、真菌界(fungi)、動物界(animalia)。

3.1.4 傳統系統分類 由大到小 界(kingdom)、門(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族(tribe)、屬(genus)、區(section)、列(sense)、種(species)、株(strain) 3.1.5 數值分類法 依微生物特性上之差異予以分群分類,利用電腦計算其類緣關係或演化過程。特別適合產生突變之菌株分類。 相似係數 = NS/(NS+ND)

3.1.6 新三界分類理論(1980年) 惠斯(Carl Woese)以電腦掃瞄描原核細胞核糖體內核糖核酸(rRNA)的遺傳順序,比較其異同,同時依據核糖體內的轉譯機構不同,分成真細菌界(eubacteria)、古細菌界(archaeobacteria)[包括甲烷菌(methanogens) 、極嗜鹽菌(extreme halophiles) 、嗜熱酸性菌(thermoacidophiles)]及真核生物界(eucaryotes)。

3.1.7 分子分類法 比較微生物細胞中核酸部分,通常是檢測細胞核中去氧核糖核酸之鹼基比例。 鹼基比例 (莫耳百分比)= (G+C)/(A+T+C+G)

3.2 微生物的命名 3.2.1 命名方法 一、二名法 1758年,瑞典植物學家卡洛斯林奈(Carolus Linnaeus, 1707-1778) 提出,即是以微生物之屬名及種名同時列出。 學名 = 屬名+種名+命名者 屬名,第一字大寫其餘小寫 種名,皆是小寫 以拉丁文斜體字表示;或在屬名種名下,正楷畫線,但中間不連貫。 例: 啤酒酵母菌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Hanse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Hanse 線段不連續

二、俗名法: 易於使人了解的簡單稱呼 表3.2 幾種常見的微生物俗名 俗名 屬名 種名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醋酸菌(Acetic acid bacteria) Acetobacter aceti 淋病(Gonococcus) Neisseria gonorrhoeae 傷寒桿菌(Typhoid bacillus) Salmonella typhosa 結核桿菌(Tubercle bacillus)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白喉桿菌(Diphtheria bacillus)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三、其它命名法 1. 屬名+種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2. 屬名+ sp. Saccharomyces sp. 3. 屬名+種名 + var. + 變種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var. Sake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var. Ellipsoideus 練習: 下列命名何者正確 (A) ABCDEF GHI (B) Abcdef Ghi (C) Abcdef ghi (D) Abcdef ghi (E) Abcdef ghi var. Nono (F) Abcdef ghi var. Nono (G)Abcdef ghi var. Nono (H) Abcdef ghi

3.2.2 命名依據 1. 型態: bacillus表桿菌、 micrococcus表微球菌、 spirillum表螺旋菌、 sarcina表八聯球菌 2. 生理特性: aerogens表氣體產生、stearothermophilus表耐熱、luteus表黃色漿果、proteus表多種形狀 3. 來源: Escherichia coli, coli表存於大腸 4. 色素生成: aureus表金黃色之意 5. 病源性: anthracis表炭疽病 6. 習性: mesentericus表腸系膜之意 7. 發現者: Clostridium bakeri 為H.A. Baker發現

3.3 微生物鑑定 3.3.1 微生物的純種培養 純種培養(pure culture): 利用單一微生物菌種及其衍生細胞進行實驗。 混合培養(mix culture):利用一種以上微生物菌種培養進行實驗,研究其共同特性之方法。 一、培養基之預備 二、培養方法 三、大量培養 四、菌種的保存

一、培養基之預備 1.微生物的生長要素 A.能量來源 有機物: 化學異營菌,如細菌等 無機物: 化學自營菌,如硝化菌等 光線: 光合菌,如藻類、藍綠細菌等 B.細胞的構造成分 主要成分: 如C、H、O、N、S、P、K、 Mg、Ca、Fe、Na 微量元素: 如 Co、 Zn、 Cu、Mo、Mn C.生長環境因子 最佳生長值,如溫度、氧氣、pH值等

(differential medium) 2.培養基之種類 分類 名稱 特性 依組成分類 合成培養基(synthetic medium)或 化學限定式培養基(chemically defined medium) 由已知成分的純化學物質組成 複合培養基(complex medium)或 化學非限定式培養基(chemically undefined medium) 由植物、動物、微生物所提煉成天然消化物質,含高營養但成分無法確定。如酵母抽出物(yeast extract)或牛肉抽出物(beef extract)等。 基礎培養基 (basic medium) 含微生物基本營養要素,可供大部分微生物生長 依用途分類 豐富培養基 (enriched medium) 培養基再加入特殊成分,使一般難生長微生物得以生長 選擇性培養基 (selective medium) 在培養基中加入抑制化合物,使某些微生物受到抑制;或含供特定菌體生長良好之營養源,使其大量生長,但其他菌無刺激作用 鑑別培養基 (differential medium) 培養基含特定成分可依微生物代謝情況不同,鑑別不同菌種 固體培養基 (solid medium) 培養基中含1.5-2%凝固劑者。凝固劑有洋菜(agar)、明膠(geltatin)、矽膠(silica gel)等 依形態分類 半固體培養基 (semisolid medium) 培養基中含0.5%凝固劑者 液體培養基 (broth medium) 培養基中不含凝固劑者

3. 培養基的製備 無菌操作技術(aseptic technique): 控制微生物的散布及操作過程可能遭受污染的方法 無塵無菌操作台 高壓蒸氣滅菌釜(autoclave): 121oC、1.1 kg/cm2、15-20min;或 121oC、15 psi、15-20min psi: pound per square inch(lb/in2)

無塵無菌操作臺

二、培養方法 純種培養主要分增殖及分離二個程序。 1. 增殖培養 增殖培養技術(enrichment culture technique): 調整培養條件,以便篩選 某特殊微生物之過程。 培養基的選擇 取樣 接種 適合環境 觀察菌相 再接種 例: 厭氧菌之培養 利用銨為能源的微生物

2. 分離: 將微生物分離成純種培養,原理為使菌數遞減最終達成獨立分離。其方法: A. 倒碟法(pour plate)或注入培養 B. 劃碟法(streak plate) C. 塗抹法(spread plate) D. 液體分離培養法

三、大量培養 1. 批次培養(batch culture): 於一定量營養源的培養基注入微生物,為一種 沒有新營養物質補充及代謝物回收之培養法, 適合短期使用。 2. 連續培養(continuous culture) 不斷有新鮮營養源及代謝物移除之培養法,可 保持菌之活性與新鮮度。 A. 化學恆定器(chemostat): 適用於低稀釋 率(基質之流速/容器體積)之培養槽特點 為基質進料速率微生物移除速率。 B. 恆濁器(turbidostat):適用於高稀釋率之 培養槽新鮮培養基之進料速率取決於光 電設備控制。

四、菌種之保存 目的:保存培養之微生物(純種或混合) ,作為日後研究時之備份。 1. 定期接種: 特點是保持菌體不斷生長;缺點為 耗費人力物力、增加污染機會、增加突變機 率,通常適用短期保存。 2. 油封法: 以殺菌過的礦物油或石蠟封口,多用 於黴菌保存。 3. 砂保存法: 將菌株混入殺菌過之泥土或砂中, 適用於耐旱性高的細菌或黴菌之保存。 4. 低溫冷藏法: 於4oC下保存使其代謝降低。 5. 冷凍乾燥法(lyophilization): 於真空下使菌體水 份直接昇華,菌體置於密閉管保存,約數十 年。

3.3.2 細菌的鑑定 單一純菌種經培養分離後可鑑定其屬名和種名。鑑定細菌可依貝基細菌分類手冊(Bergey manual)包括有: 一、菌落形狀之描述 1.固體培養基上菌落培養特徵 菌落形狀、菌落大小、顏色、菌落邊 緣、菌落凸起、透光率、菌落表面、固定 性、溶解性、臭味、生長量、生長形式 2.液體培養基微生物培養特徵 均勻混濁狀、絮狀、薄膜、沉澱 3.斜面培養基微生物培養特徵 絲狀、刺毛狀、串珠狀、滲透狀、樹狀、根 狀

二、 細菌形態 形狀、大小、聚集情形、胞子生成、運動 性、鞭毛 三、 革蘭氏染色: 陽性菌或陰性菌 四、 抗酸性染色 五、 氧氣需求: 絕對好氧性、微好氧性、兼氣 性、絕對厭氧性 六、 生理生化特性 1. 對碳水化合物之氧化或發酵反應 2. 過氧化氫酶試驗 3. 氧化酶試驗 4. 精氨酸試驗: G(-)需要 5. 對酪蛋白氨基酸之利用 6. 對硫酸鹽或硝酸鹽之還原能力 7. 生成物分析 8. IMViC試驗

3.3.3 IMViC試驗 目的:利用菌特性來分辨大腸桿菌和產氣桿菌。 1. 引朵生成試驗(indole test): 測定分解色 氨酸之能力 2. 甲基紅試驗(methyl red test): 測定氧化 葡萄糖產生高濃度酸性終產物之能力 3. 丁烷二醇試驗(Voges-Proskauer test): 測定代謝葡萄糖所產生有機酸中間產物 轉變成非酸性或中性產物(如乙醯甲基甲 醇)之能力 4. 檸檬酸利用試驗(sodium citrate test): 在 缺乏葡萄糖或乳糖下,利用檸檬酸為碳 源之能力

3.3.4 快速鑑定法 1. Enterotube 2. API strip 3.3.5 電腦鑑定 3.3.6 分子生物方法

API 20e細菌鑑定條

分子生物方法在環境微生物的研究 (Head et al.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