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_半導體接觸理論 場效電晶體FET
電晶體的分類 主要可分為雙極性接面電晶體與場效應電晶體兩大類,一般場效電晶體(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和雙極電晶體一樣,都具有三隻接腳,不過工作原理卻完全不同。
FET的種類 一是逆向偏壓的PN接面,稱為接面場效電晶體(junctio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簡稱JFET)。 另一種是閘極金屬、絕緣氧化物和半導體形成類似電容的結構,稱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金氧半場效電晶體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簡稱MOSFET)。
接面型場效應電晶體JFET之構造 圖(1) N通道JFET結構
圖(5)(a) 圖(5)(b)
圖(5)(c) 若VDS 繼續增加到使得VGD =VP,或寫成 VDS-VGS=VDG=-Vp ,則靠近汲極端的通道剛好完全被夾止,N形區被分成兩邊,如圖(5) (c)所示。 這時的VDS 記做VDSS。
VDS 再繼續增加,通道被夾止的長度△L 會略微變大,但和總長度L 相比幾乎可以忽略,和源極連接的導電通道的長度及形狀和VDS 關係不大,也就是說導電通道的電阻在這個操作偏壓範圍是固定的。
閘極與圖5 (d)中之X 點(指在導電通道最靠近被夾止區域空乏區的點)的電位差維持在VP,和VDS 也無關,通道兩端的電位差VXS 維持不變(=VDSS),所增加的VDS 大部分都降在△L 範圍內之空乏區。綜合上述討論,當VDS 增加到比VGS-VP(=VDSS)大以後,導電通道電阻與其端電壓都與VDS 無關,通過的電流ID,當然也與VDS 無關,故ID 對VDS 圖呈一水平直線。這個操作區間稱為恆流(constant-current)區或飽和(saturation)區,這裡要注意和前面BJT 的飽和區完全無關。對應VDS 比VGS-VP(=VDSS)小的區域,ID 會隨VDS 改變,較像電阻的特性,稱為線性(linear)區或歐姆(ohmic)區。 圖(5)(d)
圖(7)是在飽和區的ID 對VGS 的轉換特性曲線 圖(6) JFET共源極輸出特性曲線 飽和區的ID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 圖(8)(a) 增強型 NMOS的結構
圖(8)(b) 增強型 NMOS的結構
圖(9)(b)MOSFET之電路符號
(a) (b) 在閘極與基板本體(和源極相接)間慢慢加上正電壓,由於閘極的結構類似電容,閘極的金屬導體會堆積一些正電荷,而在氧化物絕緣層另一邊,則會吸引等量的負電,我們可以看成是吸引了導電電子,但電子在很短時間內即被多數載體電洞復和了,或者是電洞被閘極的正電荷趕跑了,不管哪一種看法,結果都是在靠近氧化層的p 型半導體內形成空乏區,所帶的負電都來自電洞被游離的受子摻雜,如圖10 (b)
(c) (d) 這裡先討論汲極與源極電位差很小的情形。源極與汲極間仍然不導通,NMOS 在截止區。 如果閘極的正電壓持續增加,到達一特定的臨界電壓Vth(threshold voltage),在氧化層與半導體的介面會開始出現導電電子層,如圖10 (c)。以後再增加的閘極電壓就不再用來改變空乏區的大小,而是用來增加導電電子層的電子數目,如圖10 (d)。這時源極與閘極可藉由此導電電子層形成之通道導通。由閘極的電壓變化,可以將原本p 型半導體,轉變成具導電電子的n 型通道,此導電通道我們稱為反轉層(inversion layer)。
圖(12)增強型NMOS 在飽和區的 典型轉換特性曲線 在夾止飽和區內的輸出電流ID具有定電流特性,與VDS大小無關,但隨輸入VGS的變大而變大,由半導體物理學證明可得,夾止飽和區之輸出電流ID
場效電晶體的應用 FET 和BJT 一樣,可以用作開關或放大器,利用閘極的電壓訊號,控制源極和汲極間的電流。 JFET 和MOSFET 使用的場合略有不同。JFET 可用作類比開關及訊號放大器,特別是低雜訊的放大器,但很少用在數位電路中的邏輯運算及功率放大器; MOSFET 用途較廣,除一般的開關、訊號放大及功率放大器外,在數位電路及記憶體等大型積體電路方面,都是MOSFET的天下,特別是將NMOS 及PMOS 製作在同一晶圓,稱做CMOS(complementary MOS)的技術,或稱互補式金氧半電晶體技術
CMOS互補式金氧半電晶體技術 圖(13)CMOS反閘電路
CMOS邏輯電路的發明 這種結構最大的好處是理論上不會有靜態的功率損耗,只有在邏輯閘(logic gate)的切換動作時才有電流通過。CMOS邏輯閘最基本的成員是CMOS反相器(inverter),而所有CMOS邏輯閘的基本操作都如同反相器一樣,同一時間內必定只有一種電晶體(NMOS或是PMOS)處在導通的狀態下,另一種必定是截止狀態,這使得從電源端到接地端不會有直接導通的路徑,大量節省了電流或功率的消耗,也降低了積體電路的發熱量。
MOSFET的尺寸縮放 基於以下幾個理由,我們希望MOSFET的尺寸能越小越好。
MOSFET尺寸縮小所產生的問題: 晶片內部連接導線的寄生電容效應主宰邏輯閘的切換速度。如何減少這些寄生電容,成了晶片效率能否向上突破的關鍵之一。 當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幅增加後,有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也跟著發生了,那就是晶片的發熱量也大幅增加。 閘極氧化層漏電流增加,閘極氧化層隨著MOSFET尺寸變小而越來越薄,目前主流的半導體製程中,甚至已經做出厚度僅有1.2奈米的閘極氧化層,大約等於5個原子疊在一起的厚度而已。在這種尺度下,所有的物理現象都在量子力學所規範的世界內,例如電子的穿隧效應。因為穿隧效應,有些電子有機會越過氧化層所形成的位能障壁而產生漏電流,這也是今日積體電路晶片功耗的來源之一。 製程變異更難掌控,現代的半導體製程工序複雜而繁多,任何一道製程都有可能造成積體電路晶片上的元件產生些微變異。當MOSFET等元件越做越小,這些變異所佔的比例就可能大幅提升,進而影響電路設計者所預期的效能,這樣的變異讓電路設計者的工作變得更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