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說明 什麼是歷史? 為何而歷史? 如何而歷史?. 課程說明 什麼是歷史? 為何而歷史? 如何而歷史?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 2014 年 9 月 28 日. 探究:孔子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价值?
Advertisements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論語》中的子路.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又聞。 《論語.公冶長》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 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 《 論語.雍也 》
子罕篇. 1. 顏淵感嘆:「仰之彌高,鑽之彌 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當中的 「之」指的是?這段話在讚嘆誰有 何表現? 2.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中的 「彌」意思是? ( 等同於「日久彌 新」的「彌」 )
第 十 二 課. 【 GE─ 雅典奧 運的由來】 【羅家倫】
智力測驗計分與解釋 輔導老師 黃曉樺.
第十課 論語選.
《论语》精选.
四書 論語、孟子.
中國人壽 徐真真.
中國的教育.
《论语》六则 论 语 论 语.
《论语》六则 论 语 论 语 本资源来自初中学科网(
第十六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教學目的】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吴昌晖.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第六課論語選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徐玉梅 中正大樓C401-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孔子的身世.
電子與光電材料 Electronic and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醫療器材審查員 陳羿羚
創意知覺玩具提案 2012/9/10.
平板與翻轉教學應用之結合 Eddie Chang Microsoft Taiwan.
現代心理學 (重修版) 張春興 第一章 對現代心理學的基本認識.
Chapter 1 Introduction.
第七章 浪漫與殺手﹝婚前性行為,墮胎﹞   I.婚前性行為 「少年人,你要逃避淫行。」--- 聖經.
Database Systems 主講人:陳建源 研究室 :法401
Nokia:廣告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李紹唐 頁眉 1982年12月28日-2000年4月30日,在IBM臺灣地區分公司服務17年半,連續10次獲得IBM百分俱樂部獎,此記錄至今無人打破 2000年5月1日-2003年6月8日,擔任甲骨文臺灣地區分公司總經理(Managing Director) 獲Oracle 2次亞太最傑出表現獎 2003年6月9日-2005年10月16日,擔任北京甲骨文軟體系統有限公司華東暨華西區董事總經理一職.
歡 迎.
使用者經驗設計 User Experience Design
塞   尚 法國人稱十七世紀為「大世紀」(1625~1700),因為此時期的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中央集權統治下,握有凌駕歐洲諸國的政治主導權,而在藝術文化上,光耀史冊的歷史人物陸續登上歷史舞台,建構起延續至今的法國文化基礎。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How to use Edmodo Alice Lin 8-12th Grade Valencia High School
朝鮮 獨立 宣言書 美國 獨立 宣言書 比較 崔然鴻 在美 詩人.
這是什麼? 圖案分別代表了什麼意義? 1 圖片來源: 1.
臺灣現代主義小說 Reading Taiwan's Modernism Fiction 第一講:課程簡介
香港如何割讓給英國? 1842年起,香港受英國管治,直至1997年6 月30日. 歷時 155年。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多元文化概論.
法學入門 第 1 單元:法學入門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用愛與智慧 ~成為孩子的伯樂 倪美英老師.
經濟學 學經濟.
公共關係 Public Relations 朝陽科技大學 傳播藝術系 鄭淑慧.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礼courtesy Value of the Month每月一德.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題目:心中最討厭的…… / 我喜愛 /理想的風景
中國近代史( ) 圖表分析.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倫理學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資訊隱藏概論 (Introduction to Data Hiding)
課程時間:星期二下午2:20-5:20 -> 1:20-4:10 ? 授課教師 逄愛君, 辦公室: 資訊系館 417室 先修課程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林啟屏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古代研究與詮釋 林啟屏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孔子的一生 許思詠 小五丙 (15)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
工商界簡介 企業與宗教 我的見證及體驗 Q & A.
組長:黃天翀(4A 30) 組員:李澤城(4A 18) 鄭俊謙(4A 4) 陳嘉樂(4A 2)
花王集團.
程式語言與邏輯:主題示範 報告人:國立台灣師大附中 李啟龍 老師 學年度資訊科技概論研習.
P106.
由Facebook看SNS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1.
優質形象建立與溝通技巧 魏麗敏.
台中市信義國小 六年七班34號_楊凱茵 製作日期:2012/04/12
課程說明(Course Description)
富爸爸著作 富爸爸實踐家 現金流101活動.
議題: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Feminism
營運模式.
台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 亞洲供應鏈助理管理師證照課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課程說明 什麼是歷史? 為何而歷史? 如何而歷史?

Jack London(1876-1916),本名John Griffith London, 《歷史世界的呼喚》 Jack London(1876-1916),本名John Griffith London,           Jack London是筆名,撰: The Call of the Wild (New York: Macmillan, c1903). 中譯本:單鴻譯:《野性的呼喚》 (臺北:人本自然文化,2000) The Sea Wolf (New York: Macmillan, c1904). 中譯本:宋碧雲譯:《海狼》 (臺北:遠景出版,臺南:巨晟總代理,1993)

為什麼必須傾聽來自歷史世界的呼喚? 時間的連續性: 生命的深度、厚度與廣度: 傾聽歷史的呼喚,才能成為歷史的主人, 才不淪為歷史的奴隸。 「過去」→「現在」→「未來」不可分割 中國文化以「歷史審判」取代「最後審判」 中國文化無60年代存在主義式的孤獨感:「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涕下」 (唐•陳子昂) 生命的深度、厚度與廣度: 「飄泊的心靈」、「失根的蘭花」、「歷史的浪人」 傾聽歷史的呼喚,才能成為歷史的主人, 才不淪為歷史的奴隸。

站在2005年傾聽歷史的呼喚 回顧20世紀: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割讓臺灣(1895)之110週年。 日本與袁世凱(1859-1916)簽訂〈二十一條要求〉之90週年。 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滿州國」之65週年。 1945年7月16日,第一枚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中部的沙漠試爆成功,8月6日原子彈投擲日本廣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光復之60週年。

站在2005年傾聽歷史的呼喚 展望21世紀: ∴ 在歷史的洪流中,必須瞭解歷史, 才能展望未來。 全球政經文化的新趨勢:2001.9.11 美國紐約911事件 → 全球反恐戰爭與恐佈事件(如倫敦)互為因果 中國的崛起與兩岸關係的變化:2003.10.15 中國「神舟5號」太空人楊利偉(1965-)以21小時繞地球10圈後在內蒙古降落;2005年初,〈反分裂國家法〉通過,4月─5月,連戰(1936-) 、宋楚瑜(1942-)訪問大陸。 ∴ 在歷史的洪流中,必須瞭解歷史, 才能展望未來。

1. 引言

1:1 歷史轉捩點:孔子 (551-479B.C)

1:1 歷史轉捩點:孔子(551-479B.C) 1歲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 3歲 其父叔梁紇卒,葬於魯東防山,孔母顏徵在攜孔子移居魯都曲阜闕里。 6歲 在母親顏氏教育下,自幼好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演習禮儀。 15歲 孔子日見成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故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17歲 母顏氏卒。 19歲 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 子伯魚生,因魯君以鯉賜孔子,故以鯉為名。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1:1 歷史轉捩點:孔子(551-479B.C) 21歲 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子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30歲 此時孔子已在學業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故曰:「三十而立。 」此後,開始創辦民間教育,收徒講學。 34歲 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聘,問樂於萇弘。 35歲 魯國發生內亂。孔子離開魯國到齊國去。 36歲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歲 齊大夫揚言欲害孔子,孔子自齊返魯。

1:1 歷史轉捩點:孔子(551-479B.C) 40歲 經過數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謂:「四十而不惑」。 48歲 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 50歲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止。 52歲 任中都宰一年卓有成績,先後升任小司空、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隨定公與齊侯會盟於夾谷。孔子早有警惕與準備,不僅使齊國劫持定公的陰謀敗露,而且逼使齊國答應歸還侵占魯國的鄆、龜陰等土地。 53歲 為魯大司寇,魯國大治。

1:1 歷史轉捩點:孔子(551-479B.C) 55歲 孔子與季氏不和。孔子去魯居衛。此後數年週遊於陳、衛、魯等列國之間。 60歲 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 64歲 孔子在衛。衛君欲得孔子為政,子路問孔子為政的首務是什麼,孔子答曰:「必也正名乎。」 68歲 孔子弟子冉有率領魯師抗齊,獲勝。季氏因之迎孔子歸魯。孔子週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但魯終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專心以《詩》《書》《禮》《樂》教人,「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70歲 孔子自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顏回卒,孔子十分悲傷。

1:1 歷史轉捩點:孔子(551-479B.C) 71歲 齊國政變,孔子弟子宰我死於難。 72歲 衛國政變,孔子弟子子路死於難,孔子慟甚。 73歲 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於魯城北。魯哀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弟子為孔子守喪三年者眾,子貢為孔子守喪六年。弟子及魯人在此地建家立室者上百戶,此地因而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司馬遷(子長,145B.C.-?)《史記・孔子世家》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爲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迴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於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聖矣!可謂至聖矣!

1:2 經典:偉大心靈對話的記錄

因為:現代青年與同時代人溝通太多,與異時代人溝通太少。 1:2 經典:偉大心靈對話的記錄 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1831以後移居巴黎): 「地理的故鄉」  「精神的原鄉」 因為:現代青年與同時代人溝通太多,與異時代人溝通太少。 「飄泊的靈魂」 「失根的蘭花」 「孤獨的群眾」

1:3 第一個千紀, 「哲學的突破」

雅士培 (Karl Jaspers,1883-1969) 1:3 第一個千紀,「哲學的突破」 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Michael Bullock]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3);中譯本: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1989) 人―超自然(神):希腊、羅馬文化 人―自然:埃及文化 人―人:中華文化 ∴東方經典:「人」「他者」 (是人,不是神)

1:4 孔子與《論語 》

伊藤仁齋(Itô Jinsai,維楨,1627-1705) 1:4 孔子與《論語 》 伊藤仁齋(Itô Jinsai,維楨,1627-1705) 「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 《論語古義》收入關儀一郎編:《日本名家 四書註釋全書》(東京:鳳出版,1973年),第 3卷,論語部一,頁4。亦見於:伊藤仁齋:《童 子問》,收入:家永三郎等校注:《近世思想家 文集》(東京:岩波書店,1966,1981),卷上, 第5章,頁204。)

2. 孔子對「自我」問題的態度

2:1 《論語‧先進‧11》

2:1 《論語‧先進‧11》 子路(仲由,字子路,542-480B.C.)、曾皙(名點,字子晳,?) 、冉有(冉求,字子有,522-489 B.C.)、公西華(名赤,字子華,509-?B.C.)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2:1 《論語‧先進‧11》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2:1 《論語‧先進‧11》 為政必須以德性為基礎。 政治之外另有一個人格世界 ——「自我」之價值意識的覺醒。 自我境界之形態: (1) 形軀我——以生理及心理欲求為內容。 (2) 認知我——以知覺理解及推理活動為內容。 (3) 情意我——以生命力及生命感為內容。 (4) 德性我——以價值自覺為內容。

2:2 「君子」的人格世界

2:2 「君子」的人格世界 《論語•子罕•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憲問•14》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學」:成德之學 《論語•雍也•6》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論語•公冶長•6》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2:2 「君子」的人格世界 三項要義: 將「仁」的涵義擴充為人內在的精神自覺及其形之於外的行為。 從道德立場賦「君子」一詞予新義,以「君子」為德行高潔之士,其涵義由外爍轉為內省,奠定了儒學的基本規模。 對人性無限向上的內在潛力加以肯定,奠定儒學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礎。孟子更是提出性善論加以發揮。

3. 孔子對「世界」的態度

3:1 就人與「世界」 的關係而言

近代歐洲文化:浮士德精神(Faustian Spirit) 在征服世界 印度佛教文化:捨離世界 古代中國文化: 3:1 就人與「世界」的關係而言 近代歐洲文化:浮士德精神(Faustian Spirit)        在征服世界 印度佛教文化:捨離世界 古代中國文化: 莊子(369-286B.C.):觀賞世界 孔子:化成世界,所以不只解釋世界,而且更有心於改變世界 「仁」的涵義

3:2 「正名」主義

孔子政治思想之出發點為「從周」,其實行之具體主張則為「正名」。 3:2 「正名」主義 孔子政治思想之出發點為「從周」,其實行之具體主張則為「正名」。 《論語・八佾・3》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 文哉。吾從周。」 《中庸》子曰:「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論語・子路・13》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 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4. 孔子對「自然」的態度

4:1 人文秩序與 自然秩序

4:1 人文秩序與自然秩序 認為自然秩序與人文秩序形成和諧而非對抗的關係。自然與人文之間可以透過人的道德自覺而搭起會通的橋樑。而自然是一種道德的存在,人性也必然具有內在的善性。

4:2 「人」與「自然」 之連續性與一體性

4:2 「人」與「自然」之連續性與一體性 1)「人」與「自然」之連續性: 在孔子的思想世界中,「自然」不是一個外在於並與自我無涉的「客觀的自然」,他常常在自然中讀入人文的意義。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就是在山水的自然情境之中,讀入了仁與智的道德意涵。 人與自然相融合:人與自然之間,是一種連續發展的關係。人悠遊於大自然之中,與大自然共生共感,對大自然充滿了孺慕之情。

4:2 「人」與「自然」之連續性與一體性 2)「人」與「自然」之一體性: 人順應自然而提昇道德內涵:「自然」與「人」並不是互相間隔而對立的,「自然」中所潛藏的許多意義、信念與價值,實際上都是內在於人心之中,人愈能往內心反省,就愈能上通於天,愈能夠了解宇宙或者自然中所潛藏的意義之所在。 2)「人」與「自然」之一體性: 人與自然都具有共同的本質──「仁」:在《論語・先進・11 》的曾點境界中,不存在主客對立的緊張,而只有物我一體的和諧。

4:3 根源於「連繫性 思維方式」之傳統

4:3 根源於「連繫性思維方式」之傳統 將個人、世界、宇宙等諸多部份,建構出一套緊密的聯繫性關係的一種思維方式。 1)宇宙間的諸多事物均有某種「同質性」 2)宇宙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有機體。 3)不僅宇宙中之部分與部份互相感應交互影響,而且部份與全體之間也有類似的關係。

5. 孔子對「超自然」的態度: 自由(free will)vs. 必然(necessity)

5:1 人 ←→ 神 之關係

5:1 人 ←→ 神 之關係 ∴自覺意志 vs. 客體限制 人 ←→ 神 之關係 自覺主宰 客觀限制 「義」 「命」 ∴義命分立 5:1 人 ←→ 神 之關係 人 ←→ 神 之關係 自覺主宰 客觀限制 「義」 「命」 ∴義命分立 《論語•為政•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 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知天命」=知客觀限制之領域 「四十而不惑」:從孔子到孟子(371-289?B.C.)            「四十不動心」 ∴自覺意志 vs. 客體限制

5:2 《論語•堯曰•20》 子曰:「不知命, 無以為君子也。」 5:2 《論語•堯曰•20》 子曰:「不知命, 無以為君子也。」

5:2 《論語•堯曰•20》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四種對「命」的態度: 義命相混:「命」不可違,如墨子(468-376B.C.)「天命」。 「命」有必然性:承認「命」不可違,但不承認超越之主宰,而只以「命」歸於事實意義之「必然」,於是主張人了解事實之必然規律,而以為人應順此規律以行動。此即各種類型之自然主義及機械論觀念。

5:2 《論語•堯曰•20》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超離「命」:道家無為之說。 「義」「命」分立: 先區分「義」與「命」,對「自覺主宰」與「客觀世界」同時承認,各自劃定其領域;然後則就主宰性以立價值標準與文化理念,只將一切客觀限制視為質料條件。 ∴ 儒家的「宗教性」融入於「禮教性」之中。

6. 結論

6:1 東亞文明圈中 孔孟思想的遺產: 實學的精神 6:1 東亞文明圈中 孔孟思想的遺產: 實學的精神

6:1 東亞文明圈中孔孟思想的遺產: 實學的精神 6:1 東亞文明圈中孔孟思想的遺產: 實學的精神 中國:中國文化的日常性 日本:伊藤仁齋:在「人倫日用」意義之中,推崇《論語》為「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 澁澤榮一(1840-1931):《論語と算盤》(東京:國書刊行會,1985,2001)。本書有中譯本:洪墩謨譯:《論語與算盤》(臺北:正中書局,1988)。

6:2 孔子思想世界 的內部問題

6:2 孔子思想世界的內部問題 1. 人之自覺心如何證成? 孔子肯定「主體自由」→ 落實在日常生活與政治秩序。 2. 政權合法性之依據何在?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 均在孟子之「性善論」與「民本政治論」中獲得理論上的解決。

閱讀作業

閱讀作業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黃俊傑:〈東亞儒者對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詮釋及其方法論問題〉 黃俊傑:〈德川時代日本儒者對孔子「吾道一以貫之」的解釋〉 黃俊傑:〈朱子對孔子「吾道一以貫之」的詮釋及其所引起的批判〉 黃俊傑:〈澀澤榮一解釋《論語》的兩個切入點〉

閱讀作業 黃俊傑:〈論儒學思想中的人與自然之關係:兼論其二十一世紀之啟示〉 屈萬里:〈仁字涵義之史的觀察〉,收入:氏著:《書傭論學集》(臺北:開明書店,1980)。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韋政通:《孔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井上靖著,劉慕沙譯:《孔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 黃俊傑:《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2)。 黃俊傑:〈儒家傳統中道德政治觀念的形成與發展〉,收入氏著:《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

思考問題

思考問題 在什麼意義之下,在哪些方面,我們可以說孔子出生是歷史的轉捩點? 如果你在今天碰到孔子,你想要問孔子什麼問題?為什麼? 假定孔子出席《世界文化高峰會》,請問你認為孔子針對以下問題,可能如何發言: 2001年911紐約恐佈攻擊事件 2004年南亞大地震引發海嘯事件 2005年美國紐奧爾良遭颶風卡崔娜(Katrina)嚴重侵襲事件

思考問題 試以《論語》為基礎,分析孔子思想中「仁」的涵義。 孔子自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那麼,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是因襲者或是創造者?或兩者兼而有之?理由何在?試加討論。 請歸納《論語》中所見的「君子」一詞,並分析其涵義。

延伸閱讀

請觀賞《孔子》電視影片,並討論你在影片中所得到的啟示。 延伸閱讀 請觀賞《孔子》電視影片,並討論你在影片中所得到的啟示。 《孔子》電視影片(中國大陸製作,臺灣隆恩科技有限公司影視部代理,http://www.rontm.com.tw/products/products_02. asp?ID=rontm&GoodsNo=872,2005年5月10日初版)

第一講結束 請記得上網填寫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