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化学学科能力,发展化学核心素养 —2018年海南高考化学必考部分综合题的分析 嘉积中学 刘顺清 日期:2018-9-26
目录 Contents 01 试题特点 02 考试情况 03 答题分析 04 备考建议
01 试题特点 PART (1)突出必备主干知识及文字表述规范性的考查(延续不变) 考查的基础知识包括:化学式、电子式、分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还有化学键类型、盐类水解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物、元素周期表、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盐类的水解、化学实验等。 14、16、17题都出现了文字表述的填空。 (2)真实情景,实际问题,传递化学的应用价值(逐渐凸显)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命题原则,坚持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测试宗旨,以真实情境为测试载体,以实际问题为测试任务。将化学知识作为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准确把握了素养、情境、问题和知识在命题中的定位和相互关系。并在试题中普及、传递化学的应用价值。
01 试题特点 考试内容 内容或学业要求 核心素养(关键能力) PART (3)体现关键能力,聚焦核心素养(逐渐凸显) 13 题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位、构、性”的推断与表征,化学用语、化学键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结合有关数据和性质进行元素推断,结合性质的推断及化学用语规范书写,能描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能判断化学键类型。 14 Cu、Fe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氧化还原相关概念、陌生方程式书写,盐类的水解及应用、滴定计算 掌握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主要性质及其应用,利用元素价态判断氧化还原相关概念,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不同价态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方程式书写,利用滴定原理定量测定。 能运用微粒结构图示描述物质(微观探析水平2)。 能从宏观和微观结合上收集证据,能依据证据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推出合理结论(证据推理水平2)。 能从不同视角认识化学反应的多样性,能从定量角度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能用化学变化的规律分析生产、生活中实际的化学变化(变化观念水平4)。
01 考试内容 内容或学业要求 核心素养(关键能力) PART 01 试题特点 考试内容 内容或学业要求 核心素养(关键能力) 16 题 以H2O2为载体考查盖斯定律,温度、△H与K的关系,数图分析与迁移应用,解释浓度、pH对转化(分解)率的影响原因。 了解盖斯定律及简单应用,能利用实验背景数据、图表分析影响速率、化学平衡因素及对转化率的影响,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的选择、结论、解释。 17 实验题,综合考查物质的制备、净化、现象描述、试剂选择,产物判断,结论及方程式书写。 能依据化学问题解决的需要,选择物质制备试剂、选择提纯试剂与顺序,现象描述。能依据实验现象的描述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运用化学计量单位定量分析化学变化及其发生的能量转化;能认识到条件对平衡的影响,懂得变量控制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平衡思想水平2、3) 能从定性和定量的结合上收集证据,能通过定性分析推出合理结论(证据推理水平3)。 能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能基于实验事实或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科学探究水平1、2) 能从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中提取证据,能依据证据证明;能依据物质及其反应的不同特征寻找充分的证据,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证据推理水平1、4)
PART 02 考试情况 题序 13 14 16 17 满分 8 9 10 满分率 14.78% 1.73% 1.07% 0.76% 零分率 12.86% 15.51% 3.09% 20.23% 平均分 4.12 2.88 4.81 2.2 难度系数 0.515 0.36 0.534 0.22 由数据分析可知:第14题由金属铜为载体考察氧化还原,盐的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滴定计算和17题二氧化碳的制备实验,利用金属钠与co2反应实验现象进行推理,难度系数较大,得分率较低。
PART 02 考试情况 得分 1 2 3 4 5 6 7 8 占比% 12.86 13.95 9.88 8.04 7.72 6.73 11.11 14.94 14.78 两头大,中间小, 说明两级分化严重
PART 02 考试情况 得分 1 2 3 4 5 6 7 8 占比% 15.51 21.37 14.53 11.9 10.04 8.94 8.32 7.67 1.73 头重脚轻, 说明难度偏大
PART 02 考试情况 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占比% 3.09 4.94 8.57 13.1 15.06 13.51 13.96 15.61 11.11 1.07 正态分布, 说明区分度良好
02 考试情况 PART 头重脚轻, 说明难度偏大 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占比 % 20.23 31.73 1 2 3 4 5 6 7 8 9 10 占比 % 20.23 31.73 17.01 9.60 6.28 4.76 3.42 2.82 2.12 1.26 0.76 头重脚轻, 说明难度偏大
03 13题试题分析 题序 (1) (2) (3) 总分 分值 4 3 1 8 平均分 2.35 1.43 0.34 4.12 难度系数 PART 03 13题试题分析 题序 (1) (2) (3) 总分 分值 4 3 1 8 平均分 2.35 1.43 0.34 4.12 难度系数 0.59 0.477 0.515
PART 03 13题试题分析 常见错误: 1、Y原子核外有3个未成对电子,部分考生将“未成对电子”等同于“最外层电子”,导致判断Y元素为B或Al的错误结论,其实本题还可以从后面的第(2)小题题干中推出X才是Al。 2、部分考生依据“非金属Z的一种固体单质可导电”,判断“Z”是硅元素(从第三小题答题可以看出),这种错误的判断将导致整题失分。“非金属Z的一种固体单质可导电”,也可能是碳单质(石墨),直接认为Z就是硅元素,说明思维有惯性或不够严谨。 3、氮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二氧化碳的电子式等基本的化学用语的书写,均存在各种错误,错别字多。如,共阶键、共价链、化合键、共价化合键、供价键、急性键等。
03 14题试题分析 PART 题序 (1) (2) (3) 总分 分值 2 3 8 平均分 0.76 1.35 0.77 2.88 难度系数 0.38 0.45 0.257 0.36
03 14题试题分析 PART 常见错误: 1:陌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力弱,没有意识到双氧水的氧化作用,只凭随意凭感觉乱写,如: 2:(1)离子方程式不配平,Fe3++Cu=Fe2++Cu2+,(2)文字表达不完整,如避免生成沉淀或避免生成Fe(OH)3,FeCl3溶液遇碱会产生沉淀,Fe3+会水解但没有指明抑制水解,(3)有的考生只说或者只解释不选碱性的原因没有解释中性。(4)相当部分考生能回答出酸性,但是原因解释不清楚,如:会氧化成Fe2+,Fe3+会被还原(氧化),会腐蚀铜板、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等等。 3:不会联立方程式进行计算,不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少数懂做的同学中,答0.125的较多,能写出0.1250的考生很少。
03 16题试题分析 PART 题序 (1) (2) (3) 总分 分值 3 2 4 9 平均分 1.5 1.28 1.65 4.81 正确率:56.6% 正确率:44%(与第一空密切相关) 题序 (1) (2) (3) 总分 分值 3 2 4 9 平均分 1.5 1.28 1.65 4.81 难度系数 0.50 0.64 0.413 0.534
PART 03 16题试题分析 正确率73.2%(2分) 题序 分值 1 2 3 4 (3) 百分率 26.2 4.04 50.0 17.81 1.95
03 16题试题分析 PART 常见错误:大部分考生词不达意,抓不住问题的本质。 如:pH越大,OH-浓度越大,过氧化氢分解率大。 后两空的得分约为0.2,难度系数约为0.1。只有少部分考生解答较好 常见错误:大部分考生词不达意,抓不住问题的本质。 如:pH越大,OH-浓度越大,过氧化氢分解率大。 过氧化氢溶液中的OH-随pH增大,所以过氧化氢分解。 由于过氧化氢K= ,当pH增大时,易中和水解; 在pH相同时,分解率低是因为浓度大使水解反应方向逆回。 对于 H2O2 H++HO2- ,当pH增大时,即OH-浓度增大,消耗H+越多,平衡右移,HO2- 浓度增大,导致H2O2分解率增大,学生不会联系已经学过的平衡知识进行问题分析,抓不住问题的本质。
03 17题试题分析 题序 (1) (2) 总分 分值 6 4 10 平均分 0.83 1.37 2.2 难度系数 0.138 0.34 PART 03 17题试题分析 题序 (1) (2) 总分 分值 6 4 10 平均分 0.83 1.37 2.2 难度系数 0.138 0.34 0.22 第(1)小题零分率:60.34%,其中第一空答“饱和食盐水”的就达到16%(抽样500份)
PART 03 17题(1)试题分析: 前两空常见错误:(1)填写:饱和食盐水,氢氧化钠、水、无水氯化钙、饱和碳酸钠溶液、品红溶液、KMnO4溶液、澄清石灰水、无水硫酸铜、P2O5。(2)试剂顺序填反 后两空常见错误: 烧杯内稀盐酸的液面上升 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不能用来制CO2 : 稀硫酸会与碳酸钙反应,无法制取干燥、纯净的CO2 因为稀硫酸会放出大量的热量, 稀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会影响CO2的浓度 稀硫酸的浓度较低,无法与CaCO3反应: 用稀硫酸代替盐酸,会生成杂质气体SO2,使得收集的CO2气体不纯 会引进新杂质S元素,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沉淀,堵塞装置底部使反应不能继续进行 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会产生SO2气体,对实验有污染 稀硫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易使反应生成副产物 稀硫酸可能有SO2产生,影响实验 稀硫酸会与CO2反应,所以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PART 03 17题(2)试题分析 正确率72.2% 抽样500份,能正确书写的人数为50人
03 Na2O2+2CO2=2Na2CO3+O2↑ 4Na+4CO2=2Na2CO3+2C+O2↑ 2Na+2CO2=Na2O2+2CO↑ PART 03 17题(2)试题分析 对信息的提取能力较弱,再加上对很多物质性质记忆不牢固,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也弱,导致产物五花八门,不配平化学方程式,化学式书写错误(把Na2CO3写成NaCO3的很多),不写反应条件等,如: Na2O2+2CO2=2Na2CO3+O2↑ 4Na+4CO2=2Na2CO3+2C+O2↑ 2Na+2CO2=Na2O2+2CO↑ 2Na+4CO2=2Na2CO3+2CO↑ 4Na+2CO2+O2=2Na2CO3 Na+CO2= Na2O +CO 4Na+CO2=Na2CO3 2Na+CO2=2Na2CO3+H2↑
PART 04 备考建议一: 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what student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的界定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有以下特点: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更新了教学内容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增强了指导性 研读课标把握方向
04 备考建议一: PART 研读课标把握方向 更新了教学内容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2.1 元素与物质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2.2 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2.3 电离与离子反应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2.4 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5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氮、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5.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6.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行的更为详细准确的说明,强调了物质的转化。②增加了“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删去了“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③由“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调整为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表述更为准确。④强调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⑤不再对铝、铜、硅及其重要化合物作要求。⑥“元素与物质”、基于离子反应认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体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认识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变化观念”。 研读课标把握方向 更新了教学内容 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例如:
PART 04 备考建议一: 研读课标把握方向 ——王磊教授
PART 04 备考建议二: 高考试题多为原创,有些素材取自大学教材,有些素材源于学科研究最新成果。试题的陌生度是造成部分学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期望通过反复训练来提高成绩,往往事与愿违。 以“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为例,知识内容“多、杂、散”,易学易忘。面对陌生的化学反应时,学生不能正确判断生成物,无法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如,2018年海南卷第14(1),第17(2)③,难度系数分别为0.38,0.10。可见学生运用氧化还原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元素观、守恒观、氧化还原观基本化学观念没有有效建立,证据推理等核心素养不足等。 这就需要进一步更新理念,坚决摒弃“题海战术”,用化学理论和化学观念统率和掌握化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足基础 形成观念
PART 04 备考建议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而实验教学的重点却不在于教,而在于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在做中会,讲100遍不如让学生动手做1次,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让学生们尽可能多的走进实验室,在真正的实验探究过程中,逐步养成善于观察与思考,具有证据意识,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事物本质,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等关键能力。 真正促进实验结果性教学向过程原理性教学的转变。在实验教学中,从药品的选择和反应原理,仪器的选择、组装和工作原理,实验条件的控制,除杂剂的选择和顺序,产物的验证和收集,尾气的处理,防爆炸、防爆沸、防堵塞、防倒吸等安全措施的设置等等,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注重实验 增强能力
PART 04 备考建议四: 高效设计 发展素养 ——王磊教授
PART 04 备考建议四: 高效设计 发展素养 ——王磊教授
PART 04 备考建议五: 试题的命制对学生的学习和复习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教学环节是否有效实施和成果如何,也要通过试题来检验。高三老师除了研究高考试题,更要根据试题命制的原则命制试题,把研究成果实践化,考试的内容也要由单纯的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化,这样不仅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也有利于我们老师的专业成长。 在试题命制过程中,坚持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测试宗旨,以真实情境为测试载体,以实际问题为测试任务。将化学知识作为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准确把握了素养、情境、问题和知识在命题中的定位和相互关系。并在试题中普及、传递化学的应用价值。 研究命题彰显意义 核心素养 实际 问题 真实 情景 化学 知识 明确考试类别与水平 确定测试宗旨与目标 创设 真实 情境 设计 测试 任务 梳理化学知识与方法 推敲 修改 定题
谢 谢 琼海市嘉积中学 刘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