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知 觉.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第六节 眼睛与视力的矫正.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 -Chapter 3 §7 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解析几何》 乐山师范学院 0 引言 §1 二次曲线与直线的相关位置.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精品课程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知觉 Perception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第四章 知 觉 教学目标 掌握知觉的概念与特性; 理解知觉对象与背景、知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知觉理解性的作用;
盐 城 师 范 学 院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福慧学校 执教者 :和兆星.
第十章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二、感觉的种类 三、知觉的种类 四、感觉的基本规律 五、知觉的基本特征.
UI(用户界面)集训班 Illustrator 高级班.
俄罗斯方块:注意观察游戏中用到的 数学的知识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4-6 神奇的眼睛 福州市第七中学 鲍飞虎.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3.7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状态函数 H, A, G 组合辅助函数 U, H → 能量计算
 做一做   阅读思考 .
§7.4 波的产生 1.机械波(Mechanical wave):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过程叫机械波。1 2 举例:水波;声波.
整合思维导图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主讲人:卢璐.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杏坛中学 高二数学备课组.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灵寿县第二初级中学 栗 彦.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C语言程序设计 主讲教师:陆幼利.
第二十二章 曲面积分 §1 第一型曲面积分 §2 第二型曲面积分 §3 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实数与向量的积.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第五节 梯形(第二课时)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一、驻波的产生 1、现象.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周期函数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 (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乘法(一).
3.1.2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1.了解空间向量夹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空间向量数量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工程制图基础》 第五讲 投影变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鄢陵县彭店一中 赵二歌.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小学数学总复习.
轴对称在几何证明及计算中的应用(1) ———角平分线中的轴对称.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 下册 投影和视图 珠海市金海岸中学 杜家堡 电话: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2-2 点的投影 一、点在一个投影面上的投影 二、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 三、空间二点的相对位置 四、重影点 五、例题 例1 例2 例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3.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第8章 创建与使用图块 将一个或多个单一的实体对象整合为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图块。图块中的各实体可以具有各自的图层、线性、颜色等特征。在应用时,图块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对象进行操作,可以根据需要按一定比例和角度将图块插入到需要的位置。 2019/6/30.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位似.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香港城市大学 导师: 布礼文教授( Dr. L M Po ) 学生: 徐叙远 ( Xu Xuyuan )
生活中的几何体.
混沌保密通讯 实验人 郝洪辰( ) 李 鑫( ).
5.1 相交线 (5.1.2 垂线).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3.3.2 两点间的距离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章 知 觉

看看她是什么人

少女与老妇 戴项链的少女 可怜的老妇人

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教学目标 1、掌握知觉的基本概念 2、掌握知觉的特性 3、理解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4、理解错觉现象、错觉种类和错觉理论。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知觉 知觉加工方式 知觉的生理机制 知觉的种类

一、什么是知觉 1.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反映。换言之,是将客体各种属性或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对象并把握其意义的反映过程。

一、什么是知觉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联系: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都是对现实的感性认识。 区别: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但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相加并不等于知觉。知觉强调整合个别信息,形成结构,并结合已有经验的解释。

一、什么是知觉 3.知觉的过程 觉察: 分辨: 确认: 发现事物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 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 或其属性区别开来 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 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 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确认:

一、什么是知觉 3.知觉的过程 客观 事物 直接 作用 于感 官 对事 物的 整体 反应 觉察 分辨 确认

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也叫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 二、知觉加工方式 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 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processing) 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也叫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 依赖于感知的主体,包括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爱好,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也叫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driven processing)

自下而上—直接知觉—视崖实验(婴儿、鸡羊) 自上而下---间接知觉—不可能图形(瀑布、三叉戟形状)

三、知觉的生理机制 生理机制的研究水平 1.整体研究水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主要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研究 2.局部水平(中枢、脑) 3.单细胞水平(单个细胞:如神经元) 4.分子水平(化学物质:蛋白质、神经递质)

三、知觉的生理机制 1.知觉的脑结构---局部水平 初级感觉皮层 联络区皮层 次级感觉皮层 2.知觉的细胞生理学基础---细胞水平 超柱----简单知觉 多模式感知细胞----复杂知觉

三、知觉的生理机制 从功能上看,大脑皮层可分为初级感觉皮层、联络区皮层和次级感觉皮层。 其中联络区皮层和次级感觉皮层在知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负责解释、整合来自其它部分的信息,因此,和各种高级心理功能有关。

三、知觉的生理机制 知觉的结构和功能单元是大脑皮层中的超柱和联络皮层中的多模式感知神经元。 超柱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而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仅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知觉。

三、知觉的生理机制 多模式感受神经元是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的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他感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率的变化。这种多模式感觉神经元,接受来自许多皮层感觉中枢发出的联络纤维的信息,并将多种感觉信息聚合起来,对之发生综合反应,形成复杂的知觉。

四、知觉的种类 视知觉 空间知觉 听知觉 感官的特性 触知觉 事物的特性 时间知觉 嗅知觉 运动知觉 味知觉 错觉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适应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selectivity of perception):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

一、知觉的选择性 理解: 1.知觉过程即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 2.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3.知觉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决定。 4.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空间的刺激组合中,且存在于时间系列中。

知觉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 互相依赖的和互换的。 知觉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

知觉定势(perceptual set): 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 一、知觉的选择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运动。 3.知觉对象的新颖性。 4.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对象与背景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wholeness of perception): 指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理解: 1.客观刺激物以复合刺激发生作用。 2.人在知觉时,过去的知识经验在起作用。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辨证的、互相依存的。如三张图画意义的变化,运动员、姑娘、狮子。 4.“整体优先”。 5.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但可能会使人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如编辑校对出错等。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倾向于把个别属性、 个别部分综合为整体 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 依赖于事物的整体性特征

二、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的知觉还可能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二、知觉的整体性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 2.知觉者的主观状态,即知识经验。 知觉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知觉整体性就是人把事物各部分属性综合起来,从而能够整体地把握该事物。知觉的整体性与知觉对象的特性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有密切关系,格式塔学派把它们归纳为以下定律:

(一)接近律 视野中的接近,即空间位置相近的客体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除了空间视觉方面的接近外,在时间听觉方面,例如按不同规则的时间间隔发出的一系列轻拍声,在时间上接近的声音就容易被人知觉为一个整体。

(二)相似律 物理属性相似的客体,例如形状、大小、颜色和亮度等方面的相似容易被人知觉为一个整体。

(三)连续律 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客体容易被人知觉为一个整体。

三、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understanding of preception) 1.知觉的理解性可以看成是知觉过程的“假设检验”过程。 2.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如:两歧图 3.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4.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三、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过程中,人不是被动的,而是以过去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

三、知觉的理解性 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1.知觉主体的知识经验。 2.言语的指导作用。 3.对知觉对象的态度及情绪状态等。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constancy of perception)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完全恒常性、实际恒常性(知觉)、无恒常性。 分类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

四、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因网像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四、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大小知觉取决于两个因素 网像大小 知觉距离

四、知觉的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对物体明度的知觉不因照明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物体明度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而不是照明条件。如煤块在日光下反射光量是白墙在月光下的5万倍。

四、知觉的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对物体表面颜色的知觉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如家具的颜色等。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 视觉线索 知识经验对恒常性有重要意义 环境中各种参照物提供的关于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 消除环境中的视觉线索,恒常性会受到破坏。

四、知觉的恒常性 恒常性的意义: 1.知觉恒常性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外界事物的确定的信息。 2.研究恒常性不仅有助于建筑、艺术等实践部门的工作,而且有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要把知觉恒常性赋予机器人就好了。

五、知觉的适应性 主要指视知觉的适应,即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人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 如: 斯特拉顿------倒视镜实验。 ——自制反转眼镜 ,投影反转和变位(上下、左右颠倒),8天后适应。

第三节 知觉的分类 一、 空间知觉 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深度与距离知觉 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

(一)形状知觉 大千世界,色形而已。形状知觉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1.形状的特征分析 对形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的分析与检测 视觉搜索实验

(一)形状知觉 2.轮廓与图形 内涵:图形是视野中的一个面积。而轮廓则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 轮廓的作用:将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也称错觉轮廓。 (一)形状知觉 轮廓的影响因素: ①空间因素→图形镶嵌 ②时间因素→图形掩蔽 ③主观因素→主观轮廓 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也称错觉轮廓。

(一)形状知觉

(一)形状知觉 可能原因: 一是视觉系统的特点,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 二是由于明度对比产生的。

(一)形状知觉 3.图形的组成 邻近性(proximity): 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一)形状知觉

(一)形状知觉 3.图形的组成 相似性(similarity): 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一)形状知觉

(一)形状知觉 3.图形的组成 对称性(symmetry): 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一)形状知觉 3.图形的组成 良好连续(good continuation): 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一)形状知觉

(一)形状知觉 3.图形的组成 共同命运(common fate): 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容易组成图形。

(一)形状知觉 3.图形的组成 封闭(closure): 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一)形状知觉

(一)形状知觉 3.图形的组成 线条朝向(line orientation): 根据线条的不同方向组成图形。

(一)形状知觉 3.图形的组成 简单性(minimum): 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一)形状知觉 4.图形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 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 要求对形状的复合特征进行加工 启动(priming)现象: 对图形的识别不仅依赖于当前输入的信息,而且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及刺激物间的联系和关系。 医生 护士

(一)形状知觉 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一般认为,念字和说出字体颜色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

(一)形状知觉 1983年,马塞尔用启动形式对此进行了改进获得一个变式,启动效应。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相关刺激的加工易化的效应。

(一)形状知觉 5.眼动与形状知觉 跳动: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单个移动。眼跳的模式受到观察任务的影响。 微动:一开始对感知事物形状没有作用,但对其后维持物体形状知觉的稳定性是有作用的。

(二)大小知觉 1.大小—距离不变假说 物体在网膜上投影大小公式:a=A/D 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大小=网像大小×距离。一个特定的网像大小说明了知觉大小和知觉距离的一种不变的关系。

(二)大小知觉 2.物体的熟悉性 3.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4.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 如直视,俯视,仰视的区别

(二)大小知觉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肌肉线索 单眼线索 双眼线索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1.肌肉线索 调节:是指水晶体的形状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睫状肌 调节只在较小范围内(1~2米)有效 辐合: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汇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这是双眼的机能。 辅合角的大小,获得距离的信息。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2.单眼线索 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对象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相对高度 纹理梯度 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物体相互遮挡是判断物体前后关系的重要条件 单眼线索之对象重叠 物体相互遮挡是判断物体前后关系的重要条件

单眼线索之对象重叠

单眼线索之对象重叠

单眼线索之线条透视 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因为近处物体在网膜上投影大,远处投影小。

单眼线索之空气透视 由于空气的过滤和引起的光线的散射,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发生变化。远处模糊。

单眼线索之相对高度 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个显得远些。

单眼线索之纹理梯度 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 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

单眼线索之纹理梯度

单眼线索之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运动视差(motion parallax): 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 近处快,反方向;远处慢,同方向。 原因: 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不同。

运动视差

单眼线索之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运动透视(motion perspective): 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速度大,远处物体流动速度小。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3.双眼线索——两眼视差 两眼视差: 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两眼视差。 视觉单像区: 在一定的辐合条件下,在网膜对应区域成像空间中所有各点的轨迹。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3.双眼线索——两眼视差 当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 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看到深度与距离; 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不起作用了。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3.双眼线索——两眼视差

(四)方向定位 方向定位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四)方向定位 (一)视觉的方向定位 1.与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有关 2.借助于各种参照物,如磁场、太阳等。 3.与生活习惯有关,如南北方人的差别。 4.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会的

(四)方向定位 (二)听觉的方向定位 1.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 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3.以两耳联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从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 原因: 1.时间差,万分之一秒可分辨。 2.强度差和位相差,声音强度和频率波长的影响 3.动觉和视觉也起作用

二、 时间知觉 概念: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形式: ①对时间的分辨; ②对时间的确认; ③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二、 时间知觉 概念: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形式: ①对时间的分辨; ②对时间的确认; ③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④对时间的预测。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的依据 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借助计时工具

二、时间知觉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触觉>视觉 1/100s耳能分辨;触觉1/40s;视觉1/10s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经历与回忆不同。 人的兴趣和情绪

二、运动知觉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直接认识。它对于有机体的适应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网像运动系统: 视网膜相邻的点受到连续的刺激是运动知觉的信息来源。物动----眼不动

二、运动知觉 头-眼运动系统: 在运动知觉中,人们需要关于自身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即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动作指令。这种信息与视网膜映像流汇合在一起,共同决定着人们的运动知觉。 物动----眼不动 物动----眼动----中枢指令 物不动----眼动----中枢指令(抵消)

三、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与似动现象 似动(apparent movement): 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主要形式: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电影、电视等)

二、运动知觉 似动的主要形式: 诱发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而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运动后效: 在注视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自主运动,如天上的星星,好像细小而发亮的东西在天空游动,或注视东西等。

第五节 错觉 一、什么是错觉 内涵: 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意义: 第五节 错觉 一、什么是错觉 内涵: 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意义: 理论: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现实: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利用错觉为人类服务。

二、错觉种类 大小错觉 缪勒—莱耶错觉:箭形错觉

二、错觉种类 大小错觉 潘佐错觉(铁轨错觉)

二、错觉种类 大小错觉 垂直—水平错觉

二、错觉种类 大小错觉 贾斯特罗错觉

二、错觉种类 大小错觉 多尔波也夫错觉

二、错觉种类 大小错觉 月亮错觉

二、错觉种类 形状和方向错觉 佐尔拉错觉: 两条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而看成是不平行的。

二、错觉种类 形状和方向错觉 冯特错觉: 两条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使中间显得狭而两端显得宽,直线好像是弯曲的。

二、错觉种类 形状和方向错觉 爱因斯坦错觉: 在许多环形曲线中,正方形的四边略显弯曲。

二、错觉种类 形状和方向错觉 波根多夫错觉 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

三、 错觉理论 眼动理论 观点: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错觉。如垂直-水平错觉,箭形错觉等。 评价:可解释一些错觉现象;但稳定网像的实验表明眼动不是产生错觉的真正原因。

三、 错觉理论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观点: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

三、 错觉理论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评价:将错觉解释与现代神经生理学联系起来是其优点;但只强调网膜水平上感受器的相互作用,而忽视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是其不足。

三、 错觉理论 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观点: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

三、 错觉理论 如铁轨错觉。 评价:将错觉与知觉恒常性联系起来,影响较大。但仍有错觉现象难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