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标准化组合训练女班组合 (大学本科第二学年)组合教学分析
1. 《控制》组合教学分析 本科二年级段女班基本功训练中的“控制”组合,在设计中采用了以流动性和静态性有机结合的方式予以编习。这一流动性和静态性的控制,突出的表现出大舞姿、大幅度的控制动态与身体重心在移动中的突然转身和瞬间停顿上;体现在翻身、旋转等技术动作的结合上,如“斜探海转”后的大舞姿停顿,探海翻身后的圆场移动与快速停顿等;还体现在立半脚尖上的舞姿控制和吸、扳高位置上的控制,因此,它对髋关节周围的肌肉群的训练有较突出的作用。
以上述的动态方式,使得该组合的训练,就有了流畅与稳定兼具的特点。该组合在伴奏音乐的选择上,特意选择了有明确情绪形象的乐曲作为艺术表现的基本依据。由于它是依据电视连续剧《武则天》主题曲而改编的伴奏曲,因此,技术动作在控制时及其表现中就有了一种依据。它为控制动作要在该组合中表现出端庄、优雅及雍容大度的动作质感提供了表现的依据。因此,也成为该组合教学要求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2. 《综合性踢腿》组合教学分析 《综合性踢腿》组合的特性是在大幅度、快速地训练向前、旁、后踢腿的基础上,加入了大幅度而快速地移动身体重心过程中的踢腿。它主要体现在以介入“蹉步”这一步法的踢腿和“蹉步转身后的踢腿”。于是它就有了在流动中的踢腿和在变换方位角度中的踢腿,它使得踢腿训练在大幅度、有力量的基础上,更具有动作的难度和更具有实用性了,因此也更具有训练价值。
与之同时,踢紫金冠、踢拧身后腿以及踢踹燕等能力性与柔韧性为一体的动作。除去更进一步加大柔韧与力量的综合训练之外,更富有了艺术的表现力。这一“综合性踢腿组合”在快速踢腿以及控、踢扳腿上,突出设计安排了教材。因此对力量型与稳定性相结合的训练也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所有这些再加上在组合动作连接上随处可见的身法韵律的融入,均成为该组合教学训练的重点与难点,也体现出该组合符合年级段教学要求的训练价值。
3. 《旋转》组合教学分析 《旋转》组合中的教材设计为内容以主干转——踏步吸、掖腿转和拧身后腿转、大掖步转、吸腿拧身转接小射燕转进行重点训练,组合中根据大学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训练任务,主要以基础转、大舞姿转和连接舞姿转为主要训练内容,紧密结合身法韵律中平圆、立圆动律及相应舞姿,运用旋转与大舞姿、韵律的紧密结合,使组合本身的流畅性得以充分的体现。
“在完成该组合时对主干教材准确性的强调、对单一的技术动作有较高完成质量的要求,注意旋转时单腿垂直重心支撑的正确以及旋转时正确的发力、用力,注意连接舞姿转重心转换的准确把握;注意组合中身法韵律合理规范的运用,就成为该组合教学的重点”。
4. 《翻身》组合(一)教学分析 “翻身组合”在本年级段设计安排教材的重点之一,是通过组合训练,进一步有效提高“翻身”技术动作的质量。如“点步翻身”的圈数递加和速度的加快,此是其一。而质量提高的另一个表现是翻身技术动作与其它动作的连接来体现的,如动作“风火轮”连接“上步翻身”;再如在动的过程中以上步翻身为连接动作完成“吸腿翻身”,无论是技术动作的连接还是身法韵律性的连接,它要求将单纯的“翻身”技术融合在连贯的舞动之中,因而就对教学提出了要求,也使得该翻身技术更具有应用性和表现力。据此分析,就自然提出在教学与训练中,以上步翻身、吸腿翻身的规范完成为基础,进一步以圈数和连接的提升为标志,通过不同组接形式的练习,去提高技术动作本身和组合的质量,成为该组合的教学重点。
5. 《翻身》组合(二)教学分析 本科第二学年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与训练,体现在“翻身”技术上,即是技术难度上的递增和技术质量上的加重。这一教学上的重点,反映在组合对教材安排上,就出现了“探海翻身”、“吸腿翻身”和“原地串翻身”。以上述三个翻身技术动作为代表的“翻身组合”,在教学中就要求紧紧围绕和扭住它们来进行教学与训练。因此,研究、分析这三个“翻身”技术动作本身的特性和它所包含的技法,以提高教学训练的质量就成为了关键。
如“原地串翻身”和“串翻身”是显然的存在逻辑递进关系的,完成“原地串翻身”的技法是既要改变头、眼所视的方向,也要变化由行进到原地脚下跳踏时的位置。其它如“吸腿翻身”、“探海翻身”其技术动作,对其特征与技法的分析也是如此。该组合的伴奏音乐选用在旋律上十分流畅,因而它就导向了组合在设计主干教材与连接动作时,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使得该组合总体呈现出风格浓郁、律动舒缓、连接顺畅的特点。它也成为该组合在教学中必须要强调的另一重点。
6. 《综合性小跳》组合教学分析 该“综合性小跳”组合集中了跳跃中“双起双落”、“双起单落”、“单起双落”和“单起单落”等四种跳跃的起跳形式。选择了“擦地小跳”、“掖腿小跳”、“分腿跳”等教材为综合的主要教材内容。在组合对主干教材动作的设计中,突出了对上述教材动作的训练前通过在跳跃过程中方位变换、连接变化和节奏变化,强调小跳的灵活、敏捷性,突出在跳跃过程中轻盈度的训练。
该组合尤其还突出了对单起单落类跳跃动作的训练,如后腿跳、掖腿跳、前换前、后换后跳。因而也就提出了对腿部肌肉群。尤其是小腿和踝关节肌肉群力量的训练要求,并将其作为该组合训练的重点内容。该组合还有一个特点既是选用了歌曲《泉水叮咚》改编成组合伴奏音乐,它对该组合的结构形成和跳跃过程中与音乐、节奏的契合均起到了作用以及导向。因此,以轻快灵活的跳跃去表现伴奏音乐所包含的情绪与情调,就成为完成该组合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共同要求。
7. 《舞姿小跳》组合(一)教学分析 舞姿小跳,在本科二年级女班基本功教学中,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对舞姿小跳中“并腿射燕”、“分腿射燕”、“转身射燕”舞姿小跳的着重训练。这一训练中,需抓住其共性环节“双起单落”的跳跃起落形式和伴随着“双起单落”的跳跃起落形式,必然带来的“单起双落”的跳跃起落形式,以及舞姿的准确和跳跃过程中蹲的作用发挥和脚下动作位置的准确、干净。其次是需抓住上述舞姿小跳各自的特性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如并腿射燕在控制、保持身体倾斜的飞行距离和瞬间气息屏住的用力方式,转身射燕在起跳时向远处放送的动作用力意识和跳落后合胯拧身的舞姿形式所需要的用力方式。同时,在该组合的教学中,把握住组合的整体特性、灵巧和敏捷,既是该组合教学的技术特性,更是该组合教学所要强调的艺术特点。另外,舞姿小跳组合在组合结构连接上,以舞姿小跳本身和翻身技术、花帮步等舞步作为连接。因此,除去“跳”的本身以外,对翻身技术和花帮步这一舞步的运用和要也成为组合教学的一个重点。
8. 《舞姿小跳》组合(二)教学分析 该组合是一个强调功能性训练的舞姿小跳组合,以上步射燕跳、并腿射燕跳、后换后射燕跳、翻身射燕跳、分腿射燕跳、旁分腿射燕跳、转身射燕跳为训练内容,并加入了小舞姿的旋转作为连接。其中以“连续的翻身射燕跳——连续的上步射燕跳”和“转身射燕跳——翻身射燕跳、落卧云”为例,则是运用教材间的连续完成及交织搭配进行训练,在提升组合训练强度、难度的基础上,突出对四种跳跃形式中主力腿推地起跳、落地时脚下位置的准确,空中和落地形成舞姿准确的训练是该组合训练的教学重点。
同时,在组合的教学中,注重对各种舞姿形式的射燕小跳与身法韵律、舞步的融合、搭配、丰富路线的调度及方位的变化,在对跳跃动作质量进行要求的同时,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和脚下灵活性的能力,亦是该组合教学的重点。
9. 《分腿跳》组合教学分析 “分腿跳”以向前、旁、后方向起跳及其双起单落为其基本形式,是女班基本功教学,训练中中跳的主干教材之一。“分腿跳”要求起跳的空间高度和舞姿展开的幅度,因此对“半蹲”起跳的训练和空中舞姿展开过程中身体的控制驾驭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教学的重点。组合中大量设计了前、旁、后方向的分腿跳,并且在舞姿跑动的过程中快速形成与完成,成为该组合在基础训练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标志。
同时,《分腿跳》组合还安排了连续的、转身的“分腿跳”和“分腿跳”与其它跳跃动作的组接。如“旁分腿跳”接“旁提燕式跳”,这种组接方式更进一步要求对“跳”的起落技术的掌握,即“双起单落”跳之后紧接又一个“双起单落”跳,它必然要求在“单落”的基础上,怎样快速地形成“双起”。它是能力的要求,更是“技法”的要求,在教学中对这一技术要领的强调与训练的掌握,将能极大提高跳跃能力。
10. 《单腿变身跳》组合教学分析 “单腿变身跳”是典型的“单起单落”类的跳跃动作,由于它本身的力量要求和技术难度,在女班基本功教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它又处于衔接“中跳”、“大跳”同类不同类别跳跃动作的过度性教材,使得它既具有“中跳”的特性,在流动性跳跃中与其他舞姿跳跃的组接中又具有“大跳”的功能。所以,“单腿变身跳”是女班基本功跳跃教材中一个有较大训练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教材。
《单腿变身跳》组合在教材设计上,主要运用了“蹉步”接“单腿变身跳”,并且让其在过程中连续组接。此为教学与训练上的重点之一,它要求“单腿变身跳”在动的过程中能准确地完成上步,移动身体重心,半蹲起跳等导向技法性动作,在前一个“单腿变身跳”落地后对身体的控制与后一个“单腿变身跳”的上步到起跳和空中舞姿形成、控制这一动作过程,是技术性的,也是技法性的,更有韵律的要求包含在其中。
因此,教学中对这一技术、技法性动态的强化训练,就成为完成此组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组合中还按照“单腿变身跳”的动势原理,设计与其相应的动律,如蹉步翻身,上步翻身及其旋转后的跳跃动作组接,使得组合的点,线变化运用有层次、有变化,它也成为该组合在教学训练中的另一个重点。
11. 《剪式变身跳》组合教学分析 “剪式变身跳”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女班教材中,是有特别难度的教材。由于该技术动作既要求空中舞姿展开的幅度,又要求在“单起”跳跃形式下快速地空中变身,将几种力量要求与跳跃的空间高度揉合在一起,就使得该技术动作严格意义上在女班应属“因材施教”的范畴。
该组合在教材设计上,着重突出的是对跳跃中大舞姿跳的训练,它指向“剪式变身跳”,更包含“单腿变身跳”和“大射燕跳”、“斜探海跳”等技术动作。尤其强调不同的起跳方式的组接训练,如“大射燕跳”接转身“斜探海跳”,再接“盘腿跳”它既着重训练双起单落后的跳跃动作连续的起跳用力方式,更突出将双起单落和双起双落等不同跳跃形式组接在一起,以形成对跳的起落方式及其力量的训练,而这样的训练对女班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该组合中伴奏乐曲的音乐形象鲜明,它与技术动作一道,指向在完成技术动作的同时,将形象的传递与表现成为该组合教学的重点。
12. 《综合性大跳》组合教学分析 在本科二年级段,中国古典舞基本功女班训练组合中的“综合性大跳”组合其对教材运用中的“综合”,首先反映在教材难度的加深上,如“拧身吸撩腿大腿”;其次是反映在它的技术韵律性连接上,如平转接吸撩腿大跳、“风火轮”连接等。而安排了教材“凌空跃紫金冠”更是加深这一组合在教学中的难度。
“凌空跃紫金冠”在女班属典型的“复合型跳跃”动作,这一“复合型跳跃”动作要求在空中有两次发力的用力特性。因此,就必然会导向在教学中,对以上教材进行强化的训练,而这一训练成就的优势,将有接关系到该组合的完成质量高低。伴奏乐曲选用了四分之三节奏型,它要求在轻快中大幅度舞姿跳跃,在流畅中的空中跳跃爆发。这些特性既是伴奏音乐特性所牵引的,更是组合编习中设计的特性所要求的。
13. 《倒踢紫金冠》组合教学分析 “倒踢紫金冠”一直是中国舞基本功女班教学中的主干教材技术动作。在本科二年级段,“倒踢紫金冠”组合在设计中除去进一步突出对该技术动作的强化训练外,还将这一强化训练体现在与跳跃教材、旋转教材的组接练习上,如“吸撩腿大腿”接“倒踢紫金冠”、“斜探海转”接“倒踢紫金冠”等。
这样在组合训练中对该技术动作的训练重点就提出了许多要求,它要求在训练中除解决与确立不同跳跃技术动作的特性之外,更要注重解决两种不同力向的跳跃技术动作在连接跳跃时的技术要领.也包括“旋转”动作本身的稳定性以及连接跳跃“紫金冠”时的用力准确性。在技术完成的同时,身法韵律中的要求将一如继往地得到重视与在组合教学中对“倒踢紫金冠”身法韵律的重视这是该组合教学所应坚持的一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