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匯率制度
本章綱要 匯率制度的理論性分類 國際貨幣基金的匯率制度分類 匯率制度的選擇 外匯市場干預 專題: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 附錄1: 國際金融的「三難困局」 附錄2: 歐洲貨幣制度與歐元 附錄3:台灣的匯率制度
外匯市場干預 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分為「非沖銷式干預」(non-sterilized intervention)與「沖銷式干預」(sterilized intervention)。
專題: 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 香港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實行通貨委員會制度(在香港稱為聯繫匯率制度)的經濟體之一,這與香港是一高度開放的經濟體有關。香港在金融、旅遊與轉口貿易等方面的商品及服務貿易總值約相當於其生產總值的三倍,因此維持港元匯率穩定非常重要。
附錄1: 國際金融的「三難困局」 一個開放型經濟體追求的政策目標包括: 「匯率穩定」(exchange rate stability) 「資本自由移動」(free capital movement) 「貨幣政策自主性」(monetary policy autonomy) 為了達到上述三個政策目標,可以使用的政策工具有固定匯率制度、浮動匯率制度與資本管制。根據經濟邏輯,一個國家至多只能得到這三個政策目標中的兩個,不可能同時達到三個政策目標。這個命題稱為「三難困局」 (the trilemma)或「不可能的三位一體」(the impossible trinity)。
附錄2: 歐洲貨幣制度與歐元 1957年3月,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在羅馬簽署羅馬條約,並於1958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 歐洲共同體於1979年成立歐洲貨幣制度(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S),創造歐洲通貨單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 ECU)。 1999年1月1日歐元開始使用,2002年1月1日歐元通貨正式發行,並於同年7月1日起取代加入歐元體系的各國貨幣。
附錄3:台灣的匯率制度 台灣匯率制度沿革 1949年至1978年期間實行固定匯率 1978年至1990年期間實行機動匯率 1990年以後實行管理浮動匯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