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任意力系: 各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平面内,既不交于 同一 点,又不相互平行
5.1 力对点的矩矢 力对轴的矩 5.2 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 5.3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 5.4 重心
5.1.1 力对点的矩矢 三要素: (1)大小: 力 F 与力臂的乘积 (2)方向: 转动方向 (3)作用面:力矩作用面。 A B F1 O (3)作用面:力矩作用面。 力 F 对点 O 的矩矢: F2 C
垂直于 F 和 r 所确定的平面 指向由右手螺旋法则 确定 O A F B y z x MO(F) a i j k r d (x, y, z) 垂直于 F 和 r 所确定的平面 指向由右手螺旋法则 确定
d O A F B y z x r (x, y, z) a MO(F) i j k MO ( F ) 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5.1.2 力对轴的矩 z 实例 F Fxy Fz F O d F
力 F 对某一轴的矩,等于力 F 在垂直于该轴的平面上的投影对该平面与轴交点的矩。 一般情况 力 F 对某一轴的矩,等于力 F 在垂直于该轴的平面上的投影对该平面与轴交点的矩。 F x z O y Fxy 例如 同理 y x Fx Fy 力 F 作用线与轴相交,力对轴的矩为零 力 F 作用线与轴平行,力对轴的矩为零 力 F 沿作用线移动,力对轴的矩不变
5.1.3 力矩关系定理 MO ( F ) 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F 对通过 O 点的坐标轴的矩 定理:力 F 对点的矩矢在通过该点的任一轴上的投影等于此力对该轴的矩。
MO ( F ) 的大小 MO ( F ) 的方向余弦
例 1 分别求力 F1、F2 对 O 点的矩矢及对坐标轴的矩。已知F1=F2 =F x y z F1 F2 O a 解:计算力对轴的矩 i j k 用力矩关系定理求力对 O 的矩矢
5.2.1 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主矢和主矩 同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 空间汇交力系 一个力 主矢 空间任意力系 主矩 空间力偶系 力线平移 空间任意力系 主矩 空间力偶系 一个力偶 主矢: 主矢的大小: 主矢的方向余弦:
主矩: 主矩的投影: 同理: 主矩大小: 主矩方向余弦:
5.2.2 空间任意力系简化结果分析 (1)主矢 ,主矩 原力系为一平衡力系。 (2)主矢 ,主矩 原力系最终简化为一合力。合力矢等于主矢并过简化中心 (3)主矢 ,主矩 原力系最终简化为一合力偶,合力偶矩矢等于主矩。
原力系最终简化为一合力。合力的作用线通过 O1。 (4)主矢 ,主矩 ,且 O FR MO FR = FR O FR O1 d O O1 FR d MO FR d = 原力系最终简化为一合力。合力的作用线通过 O1。 合力对 O 点的矩矢 对 O 点的主矩 由力矩关系定理 合力矩定理:空间任意力系的合力对任一点(或轴)的矩等于 各分力对该点(或轴)矩的矢量和(或代数和)
原力系最终简化为一力螺旋。力螺旋的中心轴通过 O。 (5)主矢 ,主矩 ,且 原力系最终简化为一力螺旋。力螺旋的中心轴通过 O。 力螺旋:一个力及与之垂直的平面内作用的力偶所组成 的力系 O FR MO O FR MO 右力螺旋 左力螺旋
原力系最终简化为一力螺旋。力螺旋的中心轴过 O1。 (6)主矢 ,主矩 ,且 FR O d O1 FR O d O1 O FR MO q FR MO MO FR = FR MO MO MO MO FR d = 原力系最终简化为一力螺旋。力螺旋的中心轴过 O1。
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结果 简化结果 主矢 ,主矩 平衡 合力偶 过简化中心 合力 中心轴过简化中心 力螺旋
按简化理论,将固定端处的约束反力向固定端点 A 处简化,得到一个力和一个力偶。 5.2.3 空间固定端约束 y x z A FAy FAz FAx Mx My Mz 按简化理论,将固定端处的约束反力向固定端点 A 处简化,得到一个力和一个力偶。 力的大小和方向不能确定,用三个正交的分力来表示; 力偶的大小和方向不能确定,用三个正交的分量表示。
5.3.1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 必要与充分条件:空间任意力系的主矢和主矩同时为零矢量
—— 空间任意力系平衡方程 必要与充分的解析条件:力系中各力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分别为零,各力对三个轴的矩的代数和也均为零。 3个投影方程和3个力矩方程,共6个独立方程,解6个未知量 还有四矩式,五矩式和六矩式的平衡方程
空间平行力系:各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平面内但相互平行 的力系 5.3.2 空间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空间平行力系:各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平面内但相互平行 的力系 O y z x F1 F2 Fn Fi 空间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例2 悬臂刚架,平面 BCD 与平面 CBA 垂直。F1 与平面CBA 平行,F2 沿 CD,均布载荷位于平面 CBA 内。已知: q = 50kN/m; ; 。 , 解: 取悬臂刚架 ABCD 为研究对象 A B C D a F1 F2 q x y z FAx My FAy FAz Mx Mz
A B C D a F1 F2 q x y z FAx My FAy FAz Mx Mz 列平衡方程 解得
例3 曲轴尺寸如图,已知:F=2000N,F2=2F1,q =30°,b =60 °,R=1.5D。求:F1、F2 及 A、B 处约束力 解: 取曲轴为研究对象 列平衡方程
解得
例4 已知: F、P 。求各杆内力 解:取长方板为研究对象 A B C a b x y z E F G H D P 2 1 3 4 5 6
5.4.1 重心的坐标公式 对 y 轴用合力矩定理 对 x 轴用合力矩定理
再对 x 轴用合力矩定理 重心坐标的公式为
对均质物体 对均质等厚板、壳 形心公式
5.4.2 重心的确定方法 (1)均质简单几何形状物体: 应用重心坐标公式求出。 对于具有对称性的均质物体,其重心必在物体的对称轴、对称面和对称中心上。 例如,均质球体的重心位于球体的球心。 (2)组合体: 分割法。 空洞或挖去部分的体积、面积取为负值,即负面积法或负体积法。
(3)复杂形状或质量分别不均匀的物体: 采用实验方法测定其重心的位置。如,悬挂法、称重法等 悬挂法
称重法
图形关于 y 轴对称,其形心必在 y 轴上,即 xC= 0。 例5 求图示平面图形的形心。 解:取坐标系 图形关于 y 轴对称,其形心必在 y 轴上,即 xC= 0。 x y O 方法1 分割法 平面图形可视为两个矩形I、II组合而成。 200 15 50 I 矩形 I 的形心 C1 C1 II C2 矩形 II 的形心 C2
平面图形可视为在矩形 I 中切去两矩形而成。 方法2 负面积法 平面图形可视为在矩形 I 中切去两矩形而成。 x y O 矩形 I 的形心 C1 200 15 50 II I III 矩形 II 、III 的形心 C2、 C3 C2 C3 C1
求:其重心坐标。 例6 已知:等厚均质偏心块, 解:负面积法 设大半圆面积为 A1 小半圆(半径为 r +b )面积为 A2 小圆(半径为 r)面积为 A3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