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理论 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Advertisements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 §5.3 常系数线性方程组.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 一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 : 本节主要讨论 (5.33) 的基解矩阵的求法.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第七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 空间分析与综合.
2011年10月31日是一个令人警醒的日子,世界在10月31日迎来第70亿人口。当日凌晨,成为象征性的全球第70亿名成员之一的婴儿在菲律宾降生。 ?
圆的一般方程 (x-a)2 +(y-b)2=r2 x2+y2+Dx+Ey+F=0 Ax2+Bxy+Cy2+Dx+Ey+ F=0.
第五章 二次型. 第五章 二次型 知识点1---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1. 线性变换与合同矩阵 2.
初级会计实务 第八章 产品成本核算 主讲人:杨菠.
第三章 函数逼近 — 最佳平方逼近.
中考阅读 复习备考交流 西安铁一中分校 向连吾.
控制系统模型及 基本定义.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成本会计(补修)期末复习
第四章 传递函数矩阵的状态空间实现 由传递函数矩阵确定对应的状态空间方程称为实现。在1.2节已经研究了将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外部描述(系统传递函数)化为状态空间描述的问题,并导出了能观测规范型、能控规范型、A为对角型和约当型等四种典型的状态空间方程,这便是传递函数的实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合理安排时间 248.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第八章 状态空间分析法.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定积分习题课.
中考语文积累 永宁县教研室 步正军 2015.9.
第三节 函数的求导法则 一 函数的四则运算的微分法则 二 反函数的微分法则 三 复合函数的微分法则及微分 形式不变性 四 微分法小结.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Examples for transfer function
小学数学知识讲座 应用题.
倒装句之其他句式.
第5章 §5.3 定积分的积分法 换元积分法 不定积分 分部积分法 换元积分法 定积分 分部积分法.
第2章 Z变换 Z变换的定义与收敛域 Z反变换 系统的稳定性和H(z) 系统函数.
第 22 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1 .近代变法救国主张的失败教训: “师夷之长技以制 夷”“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变法维新等的失败,使孙中山
第二章 矩阵(matrix) 第8次课.
现代控制理论 0 绪论 1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2 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解 3 线性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 4 稳定性分析
第一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1.1 状态空间描述的概念 1.2 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 1.3 状态向量的线性变换
现代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
第4章 非线性规划 4.5 约束最优化方法 2019/4/6 山东大学 软件学院.
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 状态空间方法1 ——基础部分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2 Separation of variables
实数与向量的积.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线性代数 第二章 矩阵 §1 矩阵的定义 定义:m×n个数排成的数表 3) 零矩阵: 4) n阶方阵:An=[aij]n×n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Three stability circuits analysis with TINA-TI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1)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祝 辉.
复习.
第十章 双线性型 Bilinear Form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网址: gdjpkc.xmu.edu.cn
定理21.9(可满足性定理)设A是P(Y)的协调子集,则存在P(Y)的解释域U和项解释,使得赋值函数v(A){1}。
第16讲 相似矩阵与方阵的对角化 主要内容: 1.相似矩阵 2. 方阵的对角化.
现代控制理论 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8.3 不变因子 一、行列式因子 二、不变因子.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现代控制理论.
§5  4 带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 一、系统的结构与状态空间表达式: 设能控能观受控系统 反馈控制律: 状态观测器 :
4) 若A可逆,则 也可逆, 证明: 所以.
现代控制理论.
2.2矩阵的代数运算.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A经有限次初等变换化为B,称A与B等价,记作A→B.
第 8 章 計量與質性預測變數之迴歸模型.
高中数学必修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2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第五节 线性方程组有解判别定理 一、线性方程组的向量表示形式 二、线性方程组有解判别定理 三、一般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四、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步骤.
9.5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2.共线向量与共面向量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中学 纪迎春.
定义5 把矩阵 A 的行换成同序数的列得到的矩阵,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畢氏定理(百牛大祭)的故事 張美玲 製作 資料來源:探索數學的故事(凡異出版社).
§4.5 最大公因式的矩阵求法( Ⅱ ).
第三章 线性方程组 §4 n维向量及其线性相关性(续7)
102年人事預算編列說明 邁向頂尖大學辦公室製作.
反馈镇定与极点配置.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现代控制理论 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3.5 对偶性原理 从前面几节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无论从定义或其判据方面都是很相似的。这种相似关系决非偶然的巧合,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必然的联系即为对偶性原理。 设系统1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为 设系统2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为 称系统1和系统2是互为对偶的,即2是1的对偶系统,反之,1是2的对偶系统。

∫ + ∫ + C B u1(t) x1(t) y1(t) A BT CT u2(t) x2(t) y2(t) AT 从结构图上看,系统1和其对偶系统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互换,信号传递方向相反,信号引出点和比较点互换,各矩阵转置。

Qc2 = [CT ATCT … (AT)n 1CT ] 对偶性原理 系统1状态完全能控(完全能观测)的充要条件与其对偶系统2状态完全能观测(完全能控)的充要条件相同。 证明 系统1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矩阵分别为 Qc1 = [ B AB A2B … An 1B ] 系统2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矩阵分别为 Qc2 = [CT ATCT … (AT)n 1CT ]

= [ B AB A2B … An 1B ] T ∴ rank Qc1 = rank Qo2 rank Qo1 = rank Qc2 根据这一原理,一个系统的状态完全能控性(能观测性)就可以借助其对偶系统的状态完全能观测性(能控性)来研究。

3.6 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与传递函数阵的关系 3.6 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与传递函数阵的关系 前已述及,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是现代控制理论中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而传递函数矩阵概念,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控制工程中,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呢?回答是肯定的。为了阐明它们之间的联系,首先应该对不完全能控,或者不完全能观测系统进行结构分解,即把系统中不能控或不能观测的部分同系统的能控与能观测部分区分开来,要做到这一点,一般可用线性变换来解决。

定理3-11 设有n维状态不完全能控线性定常系统(A,B,C),rankQc=k<n,则必存在一个非奇异矩阵Tc,令 ,能将系统变为 3.6.1 系统的结构分解 1. 系统按能控性分解 定理3-11 设有n维状态不完全能控线性定常系统(A,B,C),rankQc=k<n,则必存在一个非奇异矩阵Tc,令 ,能将系统变为 k维子系统是能控的。 n–k维子系统是不能控的。

其中,列向量q1 ,q2,…,qk 是能控性矩阵Qc中k个线性无关的列,另外n – k个列向量qk +1 ,…,qn是在确保Tc为非奇异的情况下任意选取的。

∫ + x2(t) A22 A12 y(t) B1 u(t) x1(t) A11 C1 C2 能控部分 不能控部分

例3-14 线性定常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为 试求系统的能控子系统。 解:(1)判断系统是否完全能控 rankQc = 2 例3-14 线性定常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为 试求系统的能控子系统。 解:(1)判断系统是否完全能控 rankQc = 2 ∴ 原系统是状态不完全能控的。

(2)结构分解 取 1 0 1 1 0 1 1 Tc =

(3)能控子系统

2. 系统按能观测性分解 定理3-12 设有n维状态不完全能控线性定常系统(A,B,C),rankQo=l<n,则必存在一个非奇异矩阵To ,令 ,能将系统变为 l维子系统是能观测的。 n–l维子系统是不能观测的。

能观测部分 C1 B1 ∫ + u(t) x1(t) y(t) A11 B2 x2(t) A22 A21 不能观测部分

例3-15 把例3-14系统按能观测性分解。 解:(1)判断系统是否完全能观测 rankQo = 2 ∴ 原系统是状态不完全能观测的。 (2)结构分解

(3)能观测子系统

3.系统按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分解 将上述两个定理结合起来,就可得到卡尔曼(Kalman)标准分解定理。 定理3-13 设有n维线性定常系统(A,B,C),若系统既不完全能控,也不完全能观测,那么存在一个非奇异矩阵线性变换,可使系统变换为如下形式

co + u(t) y(t) cô ĉo ĉô

rankQc = 2 < n rankQo = 2 < n 例3-16 把例3-12系统按能性和能观测性结构分解。 解:(1)判断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由例3-14和例3-15知 rankQc = 2 < n rankQo = 2 < n (2)将系统按能控性分解 根据例3-14, 取 系统分解后 (3)将不能控子系统按能观测性分解,可知它是能观的

(4)将能控子系统按能观测性分解 非奇异线性变换矩阵为

综合以上结果,系统按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分解后

3.6.2 系统传递函数中零极点相消定理 定理3-14 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Σ(A,B,C),若其传递函数中没有零点和极点相消现象,那么系统一定是既能控又能观测的。若有零、极点相消现象,则系统视状态变量的选择不同,它将是不能控的,或者是不能观测的,或者是不能控不能观测的。 证明 Σ(A,B,C)的传递函数为 G(s) = C(sI − A)−1B (1)证充分性:如果传递函数C(sI − A)−1B中不出现零、极点对消,系统Σ(A,B,C)一定是能控能观测的。 假设G(s)的分子、分母无零极点对消,系统Σ(A,B,C)却不能控或不能观测,因而一定可对系统进行

能控性或能观测性结构分解。如设系统Σ(A,B,C)不完全能观测,则将其按能观测性分解后可得 系统传递函数应满足 由于 的维数低于A的维数,但又假设系统无零极点对消,故上式不可能成立,因此系统Σ(A,B,C)的传递函数无零极点对消,系统必是能观测的。同理,可证明系统也必能控。

(2)证必要性:如果系统Σ(A,B,C)能控且能观测,传递函数G(s)中没有零极点相消现象。 由于 的阶次比A低,于是多项式det(sI− )的阶次也一定比det(sI−A)的阶次低,但是欲使上式成立,必须是C(sI−A)−1B的分子分母之间出现零极点对消,于是反设不成立。 [证毕] 这时特别需要指出,上述定理对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只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例3-18 试判定系统 的传递函数中是否有零极点相消现象。 解: 系统的能控性矩阵和能观测性矩阵 系统不完全能控但完全能观测。所以系统传递函数中必有零极点相消现象。

系统矩阵A有两个特征值:λ1 = 1,λ2 = 4。从上式可看出,λ1 = 1的因子被约去了。

由上述状态表达式清楚地看到,对应于λ1 = 1的状态方程根本没有输入,自然不能控,也不会出现于系统的传递函数之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系统的传递函数(传递函数阵)所表征的只能是既能控又能观测的子系统。除此之外,由于系统不能控或不能观测部分的运动无法用传递函数(或传递函数阵)反映出来。若没有反映出来的部分有不稳定的运动模式,那就会有“潜伏振荡”发生,这就是用传递函数来描述系统的局限性。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