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與情緒調節之關係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3 受訪者對於本校畢業生各項就業力表現的滿意程度 4 受訪者認為本校畢業生哪些就業力具有優勢.
Advertisements

第二週課程介紹 第三週 單因子實驗統計原理 與實務案例 第四週 單因子實驗人工統計實作 與 SPSS 操作 第五週 學習成效及時檢測 ( 紙筆測驗與上機測驗 ) 第六週 雙因子實驗統計原理 與實務案例 第七週 雙因子實驗人工統計實作 與 SPSS 操作 第八週 學習成效及時檢測 ( 紙筆測驗與上機測驗.
進入社交世界 嬰幼兒時期的情緒發展. 5.1 信任與依附 在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中,個體在不同的發展階 段要面對特定的心理危機。 在嬰兒期的危機就是在對世界的信任與不信任之間建立 平衡,並產生希望 1 至 3 歲間,孩子必須結合自主與羞愧,產生意志 3 至 5 歲,主動與罪惡感必須結合以達到目標。
論點 “ 自由 ” 主張 照顧 ” 弱勢 ” 父母 我 配偶配偶 子女子女 8 夫 妻.
單元九: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智力測驗計分與解釋 輔導老師 黃曉樺.
Unit 8 如何確定研究對象及如何選用或編製研究工具?
過重/肥胖兒童與青少年 之篩選及處理流程 體位評估 BMI ≧ 該年齡、性別過重BMI值者 否 隔年再評估 是 是否符合以下 任一條件:
突破機構-青少年纖體與身心健康研究 新聞發布會
主講人 陳陸輝 副研究員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寂寞流感—一個人樂活 主講人:陳靜怡.
數 據 分 析 林煜家 魏韶寬 陳思羽 邱振源.
如何透過學校課程培養小學生 的批判思考能力
17 類別資料的分析  學習目的.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國際金融專題 亞太國家的股價和匯率之間的共整合關係 林秉毅 授課教師 :楊奕農老師.
香港城市大學 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郭黎玉晶博士
迴歸分析 主講人:童超塵 實驗室網址 永久: 實驗室網址 永久: 目前:
我所知道的知性話題 請發表已知的知性話題.
實驗計畫資料分析作業解答 何正斌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
平板與翻轉教學應用之結合 Eddie Chang Microsoft Taiwan.
本計劃想探究的問題 1.心智解讀訓練是否能提升自閉學生的心智解讀能力? 2.相若的訓練對非自閉症學生是否也有所裨益?
保良局余李慕芬紀念學校.
北區區議會贊助 二零零一年六月七日 北區中 、小學校長會 突破機構
第六章 平均數比較 6-1 平均數比較(各種 T Test 的應用) 6-2 Means 平均數分析 6-3 單一樣本 T 檢定
統計期末報告 指導老師:蘇明俊 組員:休二甲 蔡曉萱 張銘芳 林佳芳
Ch7:一般線性模式 GLM.
Regression for binary outcomes
Using EXCEL for ANOVA.
REGRESSION FOR ORDINAL OUTCOMES 「順序尺度依變項」的迴歸模型
課程九 迴歸與相關2.
統計學期末報告 指導老師:蘇明俊老師 組員名單: 林姻秀 韓孟珊 王若婷
數位化學習滿意度關鍵影響因素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資訊教育研究所.
統計學期末報告 指導老師:蘇明俊老師 組員名單: 林姻秀 韓孟珊 王若婷
第十一章 相關研究法.
指導老師: 蘇明俊 老師 組長:潘翠娥 組員:張惠雅 葉麗華
統計學 指導老師: 郭燿禎 Date: 2/14/12.
第十章 順序資料之假設檢定 10.1 順序資料檢定概論 10.2 符號檢定 10.3 符號秩檢定(成對樣本檢定)
第十章補充 允收抽樣.
突破機構 青少年使用ICQ 行為調查.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 體育學系暨體育研究所 高明峰
有關於股票報酬及匯率變化對台灣醫療產業市場收益的分析
初接班級時,可實行之輔導活動 1.畫人測驗 2.家庭動力畫
用愛與智慧 ~成為孩子的伯樂 倪美英老師.
一年五班班親會 導師:黃立芬 任教科目:數學
維高斯基( ) Langford, P. (2005). Vygotsky's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Hove England ;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聖匠小學 小四 全方位學習與自我概念 自我樂中尋.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機械系106學年度實務專題海報
如何改善本港保護兒童機制 跨專業研討會 二零零四年七月十三日 葉劍影高級督察 保護兒童政策組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居住的房屋不夠穩固、耐用 無法獲取清潔水源 住屋支出比例過高 欠缺衞生設施 沒有足夠居住空間 土地居住權未獲保障.
楊志強 博士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系 教育統計學 楊志強 博士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系
Venue: Romblon & Mindoro
二項分配-Binomial 伯努利試驗(Bernoulli Trial) 每一次試驗皆僅有兩種可能結果,不是成功(S),就是失敗(F)。
POWER POINT 簡報小工具 課程教授:楊淳皓 老師 學生姓名:連逸峻.
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在職專班 網頁色彩學--- 以顏色分析網頁設計 指導老師:吳有龍教授 學生:陳正忠 學號: G.
106學年度第二學期 二年級學校日 英語科教學計畫
基隆市立碇內國中 資訊組長 陳俊榮老師.
106學年度上學期 學校日 五年級 自然與生活科技 林皎汝 老師.
Taipei Municipal Dahu Elementary School September 15th, 2012
程式語言與邏輯:主題示範 報告人:國立台灣師大附中 李啟龍 老師 學年度資訊科技概論研習.
Introd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中學校本課程發展支援服務簡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econdary)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主題研究架構.
Taipei Municipal Dahu Elementary School March 1st , 2013
議題: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Feminism
黃金期貨避險效果分析- 以台灣及美國黃金期貨為例
17.1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THE MISSION COVENANT CHURCH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與情緒調節之關係 指導教授:陳秀蓉 博士 研究生:陳姵君

要點 研究動機 文獻探討 研究架構 研究假設 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 結果與討論 結論 建議

研究動機 青少年情緒調節之重要性 情緒困擾是個案主要的問題來源 自殺增幅達兩成,居所有年齡層之冠 周芳英,民93 自殺增幅達兩成,居所有年齡層之冠 陳鈞凱,民95 七年級生中,憂鬱情緒嚴重需求助學校輔導老師或專業機構者佔27.8%,甚至有三成的受訪者回答「想要消失不見」 董氏基金會,2004

文獻探討 依附關係與情緒調節 依附理論可說是情緒調節的理論 個體早期的依附關係對其情緒調節的適應統整會產生影響 Kobak & Sceery, 1988 個體早期的依附關係對其情緒調節的適應統整會產生影響 Saarni,1997 依附關係與情緒調節、情緒智力與情緒因應有關 陳金定,民86;林怡君,民95;王淑鄉,民95;賴佳伶,民91;戴鴻英,民94 Sroufe & Waters, 1977;Biesecker, 2001;Flack, 1998;Cooper, Shaver, & Collins, 1998;Bashe, 2000;Biesecker, 2001

文獻探討 自我認同與情緒調節 自我認同與自我調整 自我認同與情緒經驗及適應 自我認同與因應策略 自我認同與自尊 自尊與情緒調節 鄭玉貴,民95 自我認同與情緒經驗及適應 林清財,民74;方紫薇,民74;江南發,民79 Stark & Traxlex, 1974;Showers & Kling, 1996 自我認同與因應策略 Berzonsky, 1990 自我認同與自尊 陳坤虎,民89;榮彩君,民95 Markstrom, et al., 1997;Hoegh & Bourgeois, 2002 自尊與情緒調節 Brown & Mankowski, 1993

文獻探討 獨處能力與情緒調節 獨處能力與情緒適應 獨處能力與情緒覺察 獨處與情緒調節的方法 獨處能力與身心健康 Winnicott, 1958;Storr, 1988;Bond, 1990;Morrison, 1986;Suedfeld, 1982;Larson, Csikszentmihalyi & Craef, 1982;Koch, 1994;Reynolds, 1980;Larson, 1990 獨處能力與情緒覺察 Storr, 1988;Bond, 1990 獨處與情緒調節的方法 王淑俐,民79 獨處能力與身心健康 陳淑芬,民92;陳靜怡,民93

文獻探討 依附關係與自我認同 心理社會發展論 依附關係與自我認同有相關 安全親子依附型的青少年,其自我認同的發展較好 Erikson, 1958 依附關係與自我認同有相關 劉修全,民86;張東盟,民95 Snoek & Rothblum, 1979;Marcia , 1980 安全親子依附型的青少年,其自我認同的發展較好 Kroger, 1985;Sarah,1985 不安全親子依附的青少年在解決認同危機時有較多的困難 Kroger, 1985;Kroger & Haslett, 1988

文獻探討 依附關係與獨處能力 獨處的能力取決於安全的依附關係 不願獨處的青少年與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有關 Winnicott, 1958;Storr,1988 不願獨處的青少年與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有關 Marcoen & Goossens, 1993 不安全依附的兒童較不喜歡獨處;喜歡獨處的兒童則較具有安全感 Berlin, 1990 國內目前無相關研究

文獻探討 自我認同與獨處能力 自我認同發展良好有助於獨處 獨處有利於自我認同的發展 個體自我分化的程度愈好,其自我認同的發展也愈順利 Kernberg, 1976;Rogers, 1961;Maslow, 1970 獨處有利於自我認同的發展 Csikzentmihalyi, Rathunde & Whalen, 1993;Wolf & Laufer, 1974;Ittelson, 1974;Larson & Csikszentmihaly, 1978;Suedfeld, 1974;Casey& Vanceburg,1985;Koch, 1994 個體自我分化的程度愈好,其自我認同的發展也愈順利 王嚮蕾,民83;劉姿君,民82;楊金滿,民84;王大維,民85;栗珍鳳,民87 Anderson & Fleming, 1986;Allision & Sabatelli, 1988;

研究架構 依附關係 情緒調節 自我認同 父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獨處能力 獨處因應 獨處舒適

研究假設 假設1 假設2 假設3 假設4 假設5 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 能力」與「情緒調節」等四個變項間彼此有相關存在 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對「情緒調節」具有聯合預測力 假設3 以青少年「依附關係」為自變項,「情緒調節」為依變項,則「自我認同」具有中介效果 假設4 以青少年「依附關係」為自變項,「情緒調節」為依變項,則「獨處能力」具有中介效果 假設5 以青少年「自我認同」為自變項,「情緒調節」為依變項,則「獨處能力」具有調節效果

研究對象 取樣方法 取樣區域 取樣年齡 樣本數 便利取樣法 台灣北區(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縣) 公私立國中九十六學年度七至九年級的學生 樣本數 29個班級,1107位學生 實得有效樣本數為1035人 問卷可使用率約93.5%

研究工具 父母依附量表 測量研究參與者與父母之依附關係品質 信度 效度 採用葉玉珠與孫育智(民92)所修訂之「父母與同儕依附量表」中的「父親依附」與「母親依附」兩個分量表 信度 Crondach's α信度係數為.94~.96 效度 母親依附分量表中,三個因素的負荷量介於.49到.84之間,共可解釋58%的變異量 父親依附分量表中,三個因素的負荷量介於.46到.82之間,共可解釋58%的變異量 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

研究工具 自我認同量表 探討研究參與者的自我認同 信度 效度 採用邱秀燕(民88)修訂而成的「自我發展量表」中的「自我認同」分量表 Crondach's α信度係數為0.86 效度 因素負荷量介於.41到.71之間,特徵值為9.28,可解釋的變異量為18.57%,具有頗佳的建構效度

研究工具 獨處能力量表 測試研究參與者的獨處能力 信度 效度 採用陳淑芬(民92)所修定之「獨處能力量表」 全量表各題之Crondach's α信度係數從.85到.87之間 「獨處因應」分量表之Crondach's α信度係數從.75到.78之間 「獨處舒適」分量表之Crondach's α信度係數從.75到.79之間 效度 具有良好的專家效度

研究工具 情緒調節量表 測量研究參與者情緒調節能力的高低 信度 效度 採用江文慈(民87)編製之情緒調節量表 總量表之Crondach's α信度係數為.82 情緒覺察之Crondach's α信度係數為.59 情緒表達之Crondach's α信度係數為.63 調整策略之Crondach's α信度係數為.54 情緒反省之Crondach's α信度係數為.70 情緒效能之Crondach's α信度係數為.78 效度 五因素共可解釋51.8%的總變異量,具有良好的效度品質

結果與討論

各研究變項在性別上的差異情形 分析方法 有顯著差異 沒有顯著差異 獨立樣本t檢定 「自我認同」、「情緒覺察」及「情緒效能」 男>女 沒有顯著差異 「依附關係」、「獨處能力」、整體「情緒調節」、「情緒表達」、「調節策略」、「情緒反省」

性別差異的分析 「依附關係」沒有顯著差異 「自我認同」有顯著差異 「獨處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情緒調節」沒有顯著差異 依附是個體天生尋求與照顧者建立關係的傾向;少子化現象 「自我認同」有顯著差異 社會對女性有較多的束縛,女生重視與別人的關係 「獨處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研究的樣本有將近半數為七年級生;少子化現象 「情緒調節」沒有顯著差異 社會對兩性觀點的鬆綁;少子化現象 「情緒覺察」及「情緒效能」有顯著差異 與其自我認同高及對自己的信心有關

各研究變項在居住狀況上的差異情形 分析方法 分組方式 有顯著差異 沒有顯著差異 事後比較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並針對差異顯著的變項進行Scheff法的事後比較 分組方式 與父母同住組、與父或母一方同住組及其他組 有顯著差異 整體「父母依附關係」、「父親依附品質」、「母親依附品質」 「自我認同」 「獨處因應」 整體「情緒調節」、「情緒覺察」、「調節策略」、「情緒反省」、「情緒效能」 沒有顯著差異 整體「獨處能力」、「獨處舒適」與「情緒表達」 事後比較 與父母同住組>只與父或母ㄧ方同住組或其他組

居住狀況的分析 「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因應」與「情緒調節」有顯著差異 穩定的婚姻關係對孩子完整的照顧 提供孩子學習的楷模,正向的自我概念 家庭氣氛較佳有利因應,提供孩子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建立安全感,勇於探索、面對自己,自信較高,觀察及模仿

各研究變項在父親教育程度上的差異情形 分析方法 分組方式 有顯著差異 事後比較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並針對差異顯著的變項進行Scheff法的事後比較 分組方式 國中以下組 、高中職、專科組 、大學以上組 有顯著差異 整體「父母依附關係」、「父親依附品質」、「母親依附品質」 「自我認同」 整體「獨處能力」、「獨處因應」、「獨處舒適」 整體「情緒調節」、「情緒覺察」、「情緒表達」、「調節策略」、「情緒效能」、「情緒反省」 事後比較 大學以上組>高中職、專科組 、國中以下組

各研究變項在母親教育程度上的差異情形 分析方法 分組方式 有顯著差異 沒有顯著差異 事後比較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並針對差異顯著的變項進行Scheff法的事後比較 分組方式 國中以下組 、高中職、專科組 、大學以上組 有顯著差異 整體「父母依附關係」、「父親依附品質」、「母親依附品質」 「自我認同」 整體「獨處能力」、「獨處因應」 整體「情緒調節」、「情緒表達」、「調節策略」、「情緒效能」、「情緒反省」 沒有顯著差異 「獨處舒適」 、「情緒覺察」 事後比較 大學以上組>高中職、專科組 、國中以下組

父母教育程度的分析 「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與「情緒調節」有顯著差異 家庭經濟狀況也越好,對小孩關注較多 能提供未來方向的引導以及較為適切的教導,能運用同理心進行溝通,積極參與孩子的活動 孩子從小就有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多了許多獨處的機會,並且資源較多 從互動關係中滿足孩子基本的心理需求,家庭氣氛的和諧,學習與仿效

各研究變項之相關 支持本研究假設1 相關文獻與研究支持 結果分析 低度正相關 r =.336 ~ r =.365 依附關係 情緒調節 自我認同 父親依附品質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獨處能力 獨處因應 獨處舒適 支持本研究假設1 相關文獻與研究支持 Erikson的心理社會階段論 Marcia(1980)、Snoek & Rothblum(1979) 劉修全(民86)、張東盟(民95) 結果分析 安全感;自我概念;楷模

各研究變項之相關 支持本研究假設1 相關文獻與研究支持 結果分析 中度正相關 r =.414 ~ r =.630 依附關係 情緒調節 自我認同 父親依附品質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獨處能力 獨處因應 獨處舒適 低度正相關 r =.187 支持本研究假設1 相關文獻與研究支持 鄭玉貴(民95)、 林清財(民74)、方紫薇(民74)、江南發(民79) Dignan(1965)、Stark & Traxlex(1974)、Showers & Kling(1996)、Berzonsky(1990) 結果分析 確定感;自我控制能力;自尊感 ;因應策略

各研究變項之相關 不支持本研究假設1 相關文獻與研究支持 結果分析 依附關係 情緒調節 自我認同 父親依附品質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獨處能力 獨處因應 獨處舒適 無顯著相關 不支持本研究假設1 相關文獻與研究支持 與Marcoen & Goossens(1993)的研究結果不一致 結果分析 中國人較重視與家人的關係,不利於個別化的發展

各研究變項之相關 支持本研究假設1 相關文獻與研究支持 結果分析 依附關係 情緒調節 自我認同 父親依附品質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獨處能力 獨處因應 獨處舒適 微弱正相關 r =.076 ~ r =.115 支持本研究假設1 相關文獻與研究支持 Winnicott, 1958;Storr, 1988;Bond, 1990;Morrison, 1986;Suedfeld, 1982;Larson, Csikszentmihalyi & Craef, 1982;Koch, 1994;Reynolds, 1980;Larson, 1990 結果分析 面對自己,省察自己

各研究變項之相關 支持本研究假設1 相關文獻與研究支持 結果分析 顯著低度正相關 r =.210 ~ r =.387 依附關係 情緒調節 自我認同 父親依附品質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獨處能力 獨處因應 獨處舒適 支持本研究假設1 相關文獻與研究支持 Shaver等人(1996)、Cooper等人(1998)、Engels等人(2001) 歐陽儀(民87)、賴佳伶(民91)、蘇蕙芳(民94)、戴鴻英(民94) 結果分析 安全感;自我概念;陪伴與支援

各研究變項之相關 支持本研究假設1 相關文獻與研究支持 結果分析 顯著低度正相關 r =.097 ~ r =.144 依附關係 情緒調節 自我認同 父親依附品質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獨處能力 獨處因應 獨處舒適 支持本研究假設1 相關文獻與研究支持 Kernberg(1976)、Wolf & Laufer(1974)、Ittelson(1974)、Larson & Csikszentmihaly(1978) 結果分析 接納自我 省察自身

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對情緒調節之預測結果 父親依附品質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獨處能力 獨處因應 獨處舒適 分析方法: 階層迴歸 部份支持本研究假設2 相關文獻與研究支持 Engels等人(2001)、Flack(1998)、Cooper et al.(1998)、Bashe(2000)、吳堃豪(民91)、陳彤羚(民95)、 White, 2000、賴佳伶(民91)、蕭瑞玲(民91 )

預測結果的分析 依附關係 情緒調節 自我認同 父親依附品質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獨處能力 獨處因應 獨處舒適 青少年與整體父母「依附關係」品質越好,其整體「情緒調節」以及「情緒覺察」、「調節策略」、「情緒反省」、「情緒效能」等分向度能力越高; 青少年與母親依附品質越高,「情緒表達」越好 依附關係 情緒調節 自我認同 父親依附品質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獨處能力 獨處因應 獨處舒適 青少年「自我認同」程度越高,其整體「情緒調節」及各分向度能力越好

預測結果的分析 依附關係 情緒調節 自我認同 父親依附品質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獨處能力 獨處因應 獨處舒適 青少年「獨處因應」能力越好,其「情緒覺察」能力越好,「情緒表達」能力越低 依附關係 情緒調節 自我認同 父親依附品質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獨處能力 獨處因應 獨處舒適 青少年「獨處舒適」能力越好,其「情緒表達」能力越好

預測結果的總結 「自我認同」對「情緒調節」的預測力最高,其次是依附關係 父親依附品質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獨處能力 獨處因應 獨處舒適 「自我認同」對「情緒調節」的預測力最高,其次是依附關係 在「情緒表達」上「母親依附品質」的預測力較父親依附品質或整體依附關係要來得顯著 各變項對「情緒表達」的解釋力很低(9.5% ) 「獨處因應」只對「情緒覺察」及「情緒表達」達顯著預測力,「獨處舒適」只對「情緒表達」達顯著預測力

自我認同在依附關係與情緒調節間的中介效果 顯著預測 顯著預測 控制 顯著預測 依附關係 情緒調節 自我認同 父親依附品質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β 分析方法: 簡單迴歸及階層迴歸 中介效果檢驗 國中生的「依附關係」是透過其「自我認同」的部份中介效果而影響「情緒調節」能力 「父親依附品質」大多透過「自我認同」影響其「情緒調節」 「母親依附品質」可能還透過其他因素或是其本身對「情緒調節」的直接效果比較大 支持本研究假設3

獨處能力在依附關係與情緒調節間的中介效果 顯著預測 依附關係 無法顯著預測 情緒調節 父親依附品質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獨處能力 獨處因應 獨處舒適 分析方法: 簡單迴歸及階層迴歸 中介效果檢驗 國中生的「獨處能力」在其「依附關係」與「情緒調節」間並沒有中介效果 不支持本研究假設4 「獨處能力」必須與其它變項交互作用才會對其「情緒調節」產生較大的影響

獨處能力在自我認同與情緒調節間的調節效果 依附關係 情緒調節 自我認同 父親依附品質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交互作用達顯著 獨處能力 獨處因應 獨處舒適 分析方法: 階層迴歸 調節效果檢驗 「獨處能力」在「自我認同」與「情緒覺察」、「情緒表達」、「情緒反省」、「情緒效能」間具有調節效果 大部份支持研究假設5

獨處因應在自我認同與情緒調節間的調節效果 依附關係 情緒調節 自我認同 父親依附品質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交互作用達顯著 獨處能力 獨處因應 獨處舒適 分析方法: 階層迴歸 調節效果檢驗 「獨處因應」在「自我認同」與整體「情緒調節」、「情緒表達」、「情緒反省」及「情緒效能」間具有調節效果

獨處舒適在自我認同與情緒調節間的調節效果 依附關係 情緒調節 自我認同 父親依附品質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交互作用達顯著 獨處能力 獨處因應 獨處舒適 分析方法: 階層迴歸 調節效果檢驗 研究參與者之「獨處舒適」在其「自我認同」與整體「情緒調節」、「情緒覺察」、「情緒表達」、「情緒反省」及「情緒效能」間具有調節效果

調節效果的分析 「自我認同」與「獨處能力」的交互作用越高 「自我認同」與「獨處因應」的交互作用越高 「自我認同」與「獨處舒適」的交互作用越高 整體「情緒調節」及「情緒覺察」、「情緒表達」、「情緒反省」、「情緒效能」等分向度能力越好 「自我認同」與「獨處因應」的交互作用越高 整體「情緒調節」及「情緒表達」、「情緒反省」、「情緒效能」等分向度能力越好 「自我認同」與「獨處舒適」的交互作用越高 「自我認同」與「獨處能力」的交互作用在「情緒調節」的分量表「調節策略」未達顯著 在「自我認同」良好的情況下,增加其「獨處能力」將有助於「情緒調節」

結論 差異比較 男生的自我認同大於女生 與父母同住的國中生其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因應與情緒調節高於只與父或母一方同住者或其他者 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國中生的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與情緒調節能力越好

結論 關係與預測分析 「依附關係」與「獨處能力」並未有預期的相關存在 「獨處能力」與情緒調節中的「調節策略」,並未有顯著相關存在 情緒調節中的「情緒表達」,本研究變項的解釋力不高 「母親依附品質」對「情緒表達」的影響力較父親依附品質來得高

結論 中介及調節效果分析 「依附關係」部分透過「自我認同」影響情緒調節 父親依附與母親依附對情緒調節的歷程不盡相同 「獨處能力」對「情緒調節」的直接效果不大,需要與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產生效果 當青少年的「自我認同」發展良好,「獨處能力」越好亦有助於其「情緒調節」的能力發展 「自我認同」與「調節策略」之間獨處能力未具調節效果

新研究架構 依附關係 情緒調節 自我認同 父親依附品質 情緒覺察 母親依附品質 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 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 獨處能力 獨處因應 獨處舒適

建議--在教育與輔導上的建議 增進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對於女生方面多給予鼓勵與機會 培養青少年獨處的能力

建議--在親職教育上的建議 親子間良好情感關係的培養 參與家庭教育與親職教育 協助孩子發展其自我認同 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 父親多給予引導的角色,母親與孩子理性的溝通 參與家庭教育與親職教育 協助孩子發展其自我認同 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

建議--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 研究工具 可擴展至高中生及成人 獨處能力與依附關係 情緒調節與其它變項間的影響歷程 情緒表達 搭配質化的訪談內容 獨處因應的題目上作些修正與調整 搭配其他有關獨處的研究工具

謝謝各位口試委員的聆聽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