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空间距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九十五年國文科命題知能 研習分享.
Advertisements

精品课程《解析几何》 第三章 平面与空间直线.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 -Chapter 3 §7 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第八章 向量代数 空间解析几何 第五节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一、空间直线的点向式方程 和参数方程 二、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 三、空间两直线的夹角.
第二节 金融资产的计量 一、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 二、公允价值的确定 三、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 四、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
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校 招生录取办法 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处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3)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发展心理学 王 荣 山.
勾股定理 说课人:钱丹.
七 年 级 数 学 第二学期 (苏 科 版) 复习 三角形.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苏科版) 10.4 探索三角形 相似的条件(2).
1.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
江苏省2009年普通高校 招生录取办法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第四章第一节 增值税法律制度2 主讲老师:梁天 经济法基础.
第七章 财务报告 主讲老师:王琼 上周知识回顾.
9.4两个平面平行.
习题课 阶段方法技巧训练(一) 专训2 切线的判定和性质 的四种应用类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 乘法分配律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2课时).
§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授课教师: 杨 娟 班 级: 初二年级.
第6课时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要点·疑点·考点 课 前 热 身   能力·思维·方法   延伸·拓展 误 解 分 析.
一、平面的点位式方程 1 平面的方位向量 过空间中一点M与两个不共线的向量 ,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平面 ,则 向量 称为平面 的方位向量
9.7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与二面角 1. 平 面 的 斜 线 和 平 面 所 成 的 角 X.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本节内容 平行线的性质 4.3.
15.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六安皋城中学:付军. 15.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六安皋城中学:付军.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灵寿县第二初级中学 栗 彦.
直线与平面垂直 生活中的线面垂直现象: 旗杆与底面垂直.
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专题二: 利用向量解决 平行与垂直问题.
实数与向量的积.
线段的有关计算.
正方形 ——计成保.
19.2 证明举例(2) —— 米 英.
2.6 直角三角形(二).
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⑴当∠MBN绕点B旋转到AE=CF时(如图1),比较A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1.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2课时 “边角边”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3.3 垂径定理 第2课时 垂径定理的逆定理.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1.5空间向量运算的 坐标表示.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高中数学课件) 伯阳双语数学科组 张馥雅.
2.6 直角三角形(1).
例1.如图,已知:AB∥CD,∠A=70°∠DHE=70°,求证:AM∥EF
复习: 若A(x1,y1,z1) , B(x2,y2,z2), 则 AB = OB - OA=(x2-x1 , y2-y1 , z2-z1)
夹角 曾伟波 江门江海中学.
3.1.2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1.了解空间向量夹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空间向量数量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孟 胜 奇.
辅助线巧添加 八年级数学专项特训: ——倍长中线法.
§ 正方形练习⑵ 正方形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O x y i j O x y i j a A(x, y) y x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 位置关系.
轴对称在几何证明及计算中的应用(1) ———角平分线中的轴对称.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1.2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
高中数学必修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9.5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2.共线向量与共面向量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中学 纪迎春.
坚持,努力,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第一章 四大金融资产总结 主讲老师:陈嫣.
锐角三角函数(1) ——正 弦.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3.2 . 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1.了解如何用向量把空间的点、直线、平面表示来出.
用向量法推断 线面位置关系.
3.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9.3-2直线与平面垂直.
5.1 相交线 (5.1.2 垂线).
正方形的性质.
3.3.2 两点间的距离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
§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9.9空间距离

1.掌握空间两条直线的距离的概念,能在给出公垂线的条件下求出两异面直线的距离. 【教学目标】 1.掌握空间两条直线的距离的概念,能在给出公垂线的条件下求出两异面直线的距离. 2.掌握点与直线,点与平面,直线与平面间距离的概念. 3.计算空间距离时要熟练进行各距离间的相互转化.以点线距离,点面距离为主,在计算前关键是确定垂足,作出辅助图形再应用解三角形知识. 4.能借助向量求点面、线面、面面距离

1.点与它在平面上的射影间的距离叫做该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知识梳理】 1.点与它在平面上的射影间的距离叫做该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2.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上任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与平面的距离. 3.两个平面平行,它们的公垂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个平面的距离. 4.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

平面α的法向量为n,点P是平面α外一点,点M为平面α内任意一点,则点P到平面α的距离d就是 在向量n方向射影的绝对值,即d= . 【知识梳理】 5.借助向量求距离 (1)点面距离的向量公式 平面α的法向量为n,点P是平面α外一点,点M为平面α内任意一点,则点P到平面α的距离d就是 在向量n方向射影的绝对值,即d= .

平面α∥直线l,平面α的法向量为n,点M∈α、P∈l,平面α与直线l间的距离d就 【知识梳理】 5.借助向量求距离 (2)线面、面面距离的向量公式 平面α∥直线l,平面α的法向量为n,点M∈α、P∈l,平面α与直线l间的距离d就 是 在向量n方向射影的绝对值,即 d=. 平面α∥β,平面α的法向量为n,点M∈α、P∈β,平面α与平面β的距离d就 是 在向量n方向射影的绝对值,即

设向量n与两异面直线a、b都垂直,M∈a、P∈b,则两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d就是 在向量n方向射影的绝对值,即 d=. 【知识梳理】 5.借助向量求距离 (3)异面直线的距离的向量公式 设向量n与两异面直线a、b都垂直,M∈a、P∈b,则两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d就是 在向量n方向射影的绝对值,即 d=.

D 【点击双基】 1.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以BD为棱把它折成直二面角A—BD—C,E是CD的中点,则异面直线AE、BC的距离为 2.在△ABC中,AB=15,∠BCA=120°,若△ABC所在平面α外一点P到A、B、C的距离都是14,则P到α的距离是 A.13 B.11 C.9 D.7 B

【点击双基】 3.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是AA1的中点,则点A1到平面MBD的距离是 A. a B. a C. a D. a D

【点击双基】 4.A、B是直线l上的两点,AB=4,AC⊥l于A,BD⊥l于B,AC=BD=3,又AC与BD成60°的角,则C、D两点间的距离是_______. 5.设PA⊥Rt△ABC所在的平面α,∠BAC=90°,PB、PC分别与α成45°和30°角,PA=2,则PA与BC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点P到BC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

【例1】 设A(2,3,1),B(4,1,2),C(6,3,7),D(-5,-4,8),求D到平面ABC的距离. 【典例剖析】 【例1】 设A(2,3,1),B(4,1,2),C(6,3,7),D(-5,-4,8),求D到平面ABC的距离.

【典例剖析】 【例2】 如图,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O、O1分别是A1B、AC、A1C1的中点,且OH⊥O1B,垂足为H. (1)求证:MO∥平面BB1C1C; (2)分别求MO与OH的长; (3)MO与OH是否为异面直线A1B与AC的公垂线?为什么?求这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典例剖析】 【例3】 如图所求,已知四边形ABCD、EADM和MDCF都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点P、Q分别是ED和AC的中点. 求:(1)与所成的角; (2)P点到平面EFB的距离; (3)异面直线PM与FQ的距离.

A B C D   l 【典例剖析】 【例4】如图,已知二面角-l -的大小为1200,点A, B,ACl 于点C,BDl 于点D,且AC=CD=DB=1.求:(1)A、B两点间的距离; (2)AB与CD所成角的大小; (3)AB与CD的距离. A B C D   l

【典例剖析】 【例5书】 如图,已知二面角α—PQ—β为60°,点A和点B分别在平面α和平面β内,点C在棱PQ上,∠ACP=∠BCP=30°,CA=CB=a. (1)求证:AB⊥PQ; (2)求点B到平面α的距离; (3)设R是线段CA上的一点,直线BR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45°,求线段CR的长度.